APP下载

教来河下游前敖包营子区辽金遗址调查与研究

2018-07-12宋家兴内蒙古民族大学西辽河流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长江丛刊 2018年19期
关键词:残片敖包遗物

■宋家兴/内蒙古民族大学西辽河流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一、位置及自然环境

前敖包营子墓群,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前敖包营子村西北约两公里的沙沱地中。中心点地理坐标:北纬43.679248度、东经122.602261度。据《哲里木盟地名志》记载,早在光绪末年,此地成立前后两屯,因屯附近有一高坨包,系干旱时祭祀祈雨之处,故得名。再后,1958年成立生产大队,属双宝公社,1984年改为嘎查。目前该地区仍是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生产方式。

图1 通辽市科尔沁区前敖包营子辽墓群遗址地理位置图

二、遗址规模与布局

据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资料介绍:双宝乡前敖包营子村辽墓遗址,位于坨子地,共三座,均为圆形砖室墓,一座已完全破坏,另两座也有不同程度破坏。另据当地老年牧民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该遗址三处墓室还比较完整,八九十年代,由于缺乏保护,陆续坍塌毁坏。

时过近三十年后,在笔者进行调查时,地表上城墙遗迹早已经荡然无存。仅凭传统的调查方式,已经很难确定古城的基本形制。通过对美国卫星“科罗娜”(Conora -KН-4В),该区域的影像资料进行解读和分析(拍摄时间:1968年11月5日,影像编号:DS1105-1118DF093)。城址在当时霜雪标志(风吹积雪在地表移动过程中,被遗址凸凹地带所阻隔,在卫星影像中所形成色差不同的成像)明显,能够较清晰地辨别出基本的形制。

(一)遗址规模

1、一号遗址

一号遗址大致是东北——西南走向,长3.7米,宽3.2米,大致呈现为矩形。由于沙土较多,遗址在地表被沙土大量覆盖,以至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有一个很小的土堆。遗址上方散落着大量的建筑构件和一些陶器碎片,比较多的有破碎的瓦片以及不完整的砖块。如图2。

图2 一号遗址

地表遗物:

(1)灰砖 均为残块。地表大量分布,表面呈灰色,胎心呈灰黑色,质地较为疏松。

(2)布纹瓦 均为残片。地表分布较多,所见均为板瓦,表面呈灰白色,厚度在2-3厘米之间,背面有布纹。

(3)陶器 均为残片。地表大量分布,表面呈现灰白色,残片较小,厚度大约为1厘米,质地较为紧密。

2、二号遗址

二号遗址位于一号遗址的南边,大致呈东西走向,东西长5米,南北宽3米,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矩形。这座遗址远远大于一号遗址,地表遗物也多于一号遗址。与一号遗址相同的是,由于风沙的原因,遗址被覆盖,地面上留下的只是一个小沙堆。遗址上方散落着大量的残砖、残瓦以及残碎的陶器碎片。如图3。

图3 二号遗址

(1)灰砖及褐色砖 均为残块。地表大量分布,灰砖表面呈灰色,胎心呈灰黑色,质地较为疏松,褐色砖表面有布纹。

(2)布纹瓦 均为残片。地表分布较多,有两种颜色。一种为灰白色板瓦,厚度约为2—3厘米,背面为布纹;一种是浅黄色板瓦,厚度与灰白色板瓦大致一样,背面留有布纹。

(3)陶器 均为残片。地表分布较少,表面呈灰白色,残片较小,厚度约为1厘米,质地较为紧密。

3、三号遗址

三号遗址大约在一号遗址与二号遗址的西部,长3米,宽3米,大致走向为东北—西南。三号遗址地表遗物较多,但多为建筑构件,其中有大量的残砖,至于残瓦以及破碎的陶器碎片则很少。如图4。

图4 三号遗址

地表遗物:

(1)灰砖 多为残块。地表大量分布。颜色为深灰色,胎心为灰黑色,厚度约为5—6厘米,质地疏松。

(2)石板 残块。地表分布较少,颜色呈现灰白色。残块较大,厚度约为3—5厘米,质地紧密。

4、四号遗址

四号遗址在三号遗的西南方向,距离较远,遗址规模长3米,宽3米,规模较小,在地表上由于风沙的原因,裸露出来的部分不是很明显。地表遗物也很少,多为破碎的石块。如图5。

图5 四号遗址

地表遗物:

石块 残块。地表大量分布,颜色为深灰色。

5、五号遗址

五号遗址在四号遗址的东部,东西宽3米,南北长6米,规模很大,地表遗物分布较多,大部分为残砖及残瓦,有少量的陶器碎片。如图6。

图6 五号遗址

地表遗物:

(1)灰砖 残块。地表大量分布,表面呈现深灰色,内部为灰黑色,质地疏松。

(2)土黄色砖 残块。地表分布较少,表面呈现浅黄色,质地较灰砖来讲较为紧密。

(3)板瓦 残片。地表分布较多,表面呈浅灰色,没有布纹,厚度约为2—3厘米。

(4)陶器 残片。地表分布较少,呈现浅灰色,且碎片较小,表面有布纹。

6、六号遗址

六号遗址位于四号遗址的西部,南北长4米,宽3.5米,规模较小,裸露在地表部分较多,看上去较为明显。遗址上分布的地表遗物较多,多为褐色的残砖,遗址中残瓦的发现很少,陶器碎片也很少。如图7。

图7 六号遗址

地表遗物:

褐色砖 残块。地表大量分布,到处散落。表面呈浅褐色,胎心呈深褐色,质地疏松,厚度约为4—5厘米。

(二)遗址布局

总的来说,从六个遗址的分布状况来看,一号遗址到三号遗址分布较近,应该是一个小型的墓葬群,四号遗址到六号遗址是一个墓葬群。但是两个墓葬群之间有什么关联,笔者尚不得知。

三、结语

前敖包营子墓群是一座年代很远的古墓群遗址,对历史研究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盗墓贼以及自然力量的影响,墓葬群已经被破坏的很严重了。根据当地村民口述,上世纪六十年代,这个墓葬群由于风力的吹拂而浮现在地表之上,当时的墓葬群还很完整,但是之后,墓葬被盗的时间尚不确定,墓葬被毁坏的程度也不敢妄加断言。笔者进行的这次遗址调查也只是保护性的地表调查,没有做深度的遗址发掘工作。

笔者做了许多关于墓葬群坍塌的演化过程,得出了一个相对可靠地结论。如下:因为这个墓葬群地处沙地,常年风沙较大,可能在最开始时,墓葬群一直处于地下掩埋状态。但是由于久经风力的吹拂,墓葬群上方所掩盖的沙土被一点点的蚕食、吹走,当墓葬上方的表土被全部吹走后,整个墓葬群就逐渐的显现在地表之上。这期间,墓葬群被盗墓贼所发现,继而又遭到了盗墓贼的破坏,导致了墓葬结构的损毁和不稳。又因为沙土的流动性较大,且在风力的作用下,逐渐的流入墓中,侵蚀墓葬的四壁,使墓葬的整体结构出现松动,长年累月下,墓葬最终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坍塌。

笔者此次的遗址调查,是出于对墓葬群遗址的保护。如果不及时将这些地表遗址及遗物进行拍摄调查,那么,在风沙的作用下,这个墓葬群裸露在地表上的、可清晰见到的部分会慢慢的被掩埋,直至再度消失在人们的眼前。至于何时能够再度出现,还是一个未知数。我们不想让这样一段历史悄无声息的消亡,也不想让这个惨遭盗墓贼破坏、受尽风沙折磨的墓葬毫无意义的消逝。所以,才有了此次的地表调查。

说明:

美 国 卫 星“科 罗 娜 ”(Conora)KН-4В影像,由中科院考古所刘建国老师友情提供,特此深表感谢。

注释:

①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哲里木分册)[М].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委员会,1990:264.

②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М].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439.

③ 科 罗 娜(Corona)卫 星 所 搭 载 的KН-4В照相系统,在1967-1972年使用,卫星飞行高度150公里,影像类别为全色,分辨率1.8米,单景面积13.8*188公里,胶卷宽度70mm,胶卷分辨率160。

猜你喜欢

残片敖包遗物
祭敖包
疑似地球史前遗物
我有一个梦寄存在老火车站
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卡伦敖包清理
疑似地球史前遗物
抗日老兵梁焜益世纪老人遗物的鉴辨
西班牙游乐园拒绝遗物
古瓷残片是否有收藏价值?
莫桑比克发现的飞机残片来自马航370
神圣的符号:还原一个真实的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