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与传承人家庭协同参与下的凤翔泥塑传承研究

2018-07-11花蕾钟福民

创意设计源 2018年1期
关键词:凤翔代际泥塑

花蕾 钟福民

[摘要]非遗活态保护的关键在于为传承人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陕西省凤翔县六营村的彩绘泥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面临着代际传承的困境。本文从凤翔泥塑发展概况入手,剖析泥塑家族代际传承中的问题,探讨凤翔泥塑家族传承人与地方高校协同参与下的传承模式,寻求凤翔泥塑活态传承和生产性保护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非遗保护;凤翔泥塑;地方高校;传承人家庭

[Abstract]Providing a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for inheritors is an efficient guarantee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transmission. Painted clay sculpture of Liuying village, Fengxiang County, Shaanxi Province,is a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at's facing the difficulty of intergeneration inheritance.The article,starting from the general status of Fengxiang clay sculpture's development,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its intergeneration inheritance and discusses its inheritance model under collaborative involvement of its family inheritors and local colleges,seeking a feasible approach for its active transmission and productive protection.

[Key words]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Fengxiang clay sculpture; Local colleges; Inheritors' families凤翔泥塑是陕西省凤翔县的一项民间美术,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凤翔泥塑的《泥塑马》和《泥塑羊》曾被国家邮政局选为生肖邮票图案;2017年凤翔泥塑传承人胡新明将凤翔泥塑鸡送上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高知名度为凤翔泥塑带来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其传承保护的现状并不乐观,“老”带“少”传承断代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探索新的保护途径。

一、凤翔泥塑的发展概况

泥文化是我们中国本土文化之一,无论是天地初开女娲用泥土捏人的神话传说,还是女娲补天的故事,都透露着泥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联系。陕西省凤翔县城关镇六营村是凤翔泥塑的主产地,相传当地泥塑起源与朱元璋推行的屯兵屯田政策有关,但这种说法还有待考证。六营村后水沟的泥土黏性强、杂质少,做出的泥塑不起皮、不龟裂和不变色,这为当地泥塑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近些年,当地艺人参照西安城墙的修复工艺在泥土里加入糯米浆、棉絮等材料增加韧性,大大降低了泥塑的损坏率。

凤翔泥塑的图案和纹样承载着普通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虎、牡丹、艾草、福寿、祥云、钟馗、关公等都是凤翔泥塑常见的纹样与图案(图1、2、3、4、5),其中贯穿着当地人“求生”“趋利”“避害”的淳朴思想。[1]随着时代发展,凤翔泥塑的图案设计也在悄然变化,从图腾崇拜的日、月、云、土地、花卉、动物、人物、鬼神等单个图案纹样到如今的图案整合,图案创新使凤翔泥塑向前迈出了一大步,2017年春节亮相的“凤凰鸡”图案即是最新的例证。凤翔泥塑的绘制颜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如今多采用食品色素掺加少许亮胶的方法配制颜料,效果要比丙烯颜料更加艳丽丰富,也更持久。

从2002年和2003年的生肖邮票主图设计开始,凤翔泥塑作为当地的文化名片日益受到重视。近些年,当地政府对六营村的打造逐步升级,投资建设大东湖景区、六营民俗村、民间绝活展演广场等项目,并对泥塑街进行了改造建设,力图以凤翔泥塑为抓手助推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加速发展。这改善了六营村的村容村貌,提升了环境品位、扩大了美誉度和影响力。这些固有和新生的文化形态都将引領凤翔泥塑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凤翔泥塑传承现状

信息化推动社会向新的方向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也在不断地更新,这对非遗等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巨大的冲击,其活态传承也可谓步履艰难。

传承人是文化传承的必要因素,冯骥才说“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本”[2]。六营村的胡深和胡新明是凤翔泥塑的代表性传承人。胡深生于1931年,他自幼随父学习泥塑,此后一直从事泥塑制作,他的泥塑手艺如今已由后辈儿孙继承并发扬。胡新明生于1965年,从小除了随父亲学习泥塑外,也经常向胡深夫妇请教,如今是凤翔泥塑创作和市场开发的领军人物。

随着凤翔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年纪渐增,培养下一代传承人则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尽管我们大力倡导传承人要以开阔的胸襟和开放的意识,扩大带徒的范围,超越技艺传承仅限于家庭和家族内的狭义做法,但家庭和家族仍然是非物质文化传承极为重要的纽带。[3] 在调研访谈时,胡深的孙子胡九龙谈到:“自己虽然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和母亲学泥塑,但自己会的太浅显,现在爷爷岁数太大了,已经手抖的不能勾线和描绘,只能给父母、小姑和自己指导一些技法,现在家里绘制最好的是母亲和小姑胡小红。”①

笔者调研时正赶上村里家家户户都在赶制丁酉鸡年的“春晚大公鸡”。调查得知,过年时段凤翔泥塑的销量极为可观,随着除夕的临近,“春晚大公鸡”等泥塑产品的价格每天都有不同幅度地上涨,凤翔六营村在年节时段出现了家家户户都有“传承人”的盛景。而年后平静期到来时,绝大多数村民又开始务农或外出务工,传承人的名号也回归到几位专注制作的艺人身上。这样的传承状况值得深思,这关系到精品工艺的维护、传承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新一代家庭代际传承人的传承等非遗传承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三、凤翔泥塑家族代际传承现状

目前我国传统工艺普遍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传承人青黄不接、传承链断裂等问题,而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始终离不开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和其他途径传承,传承人以及传承人的家庭成员都是直接传承的主体。凤翔泥塑也面临着相应的问题,六营村大部分村民日常以农业为主,农忙结束后才有机会制作泥塑,因此凤翔泥塑家族间的代际传承显得至关重要。

(一)胡深家族

胡深家族以胡深为核心人物,但年迈的他已不能从事技术绘制,目前手艺较好的小女儿胡小红和儿媳刘麦侠是他们家族最主要的传承人。胡小红作为胡深的直接接班人,能将父亲的技巧融会贯通,并尝试创新突破,作品在国内众多比赛中取得佳绩。

近些年,胡小红因自身家庭事务牵绊,未能全身心投入创作和传承事宜,比起父亲的绘制技巧还有很多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儿媳刘麦侠平日要照顾全家人的衣食起居,且文化水平有限,所以只能在农闲时制作泥塑并需要胡深的指导。

随着城镇化脚步的加快,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的收入远高于在家务农的收入,更高于民间艺人的收入。胡深的孙子胡九龙平时在外地务工,也只是春节期间在家制作泥塑,而他的泥塑手艺也只学到胡深的一小部分。通过调研走访,发现传承人胡深家族的后辈们对凤翔泥塑的制作热情正在不断减退。

(二)胡新明家族

胡新明家族以胡新明为灵魂人物,他从事泥塑事业起步早,年富力强且善于经营,其泥塑斩获多个大奖并赢得了大众的认可。胡新明夫妇多年来一直从事泥塑生产,开办有制作工坊和营销点,带动凤翔泥塑进一步走向市场。胡新明目前主要是从事自家泥塑工坊的创作指导工作,大部分绘制工作和全套工艺流程由聘请的工人(当地农民)完成。这使传统的凤翔泥塑逐渐变味,原本是“精品创作”的民俗手工演变成“胡新明牌”的名气礼品。走访发现,胡新明的家族成员部分负责营销点的产品售卖,部分投入批量化制作中,并未看到年轻人来此学习泥艺。这类相似状态也存在于我国其他的“民俗文化发展之乡”。(图6、7)

(三)其他家族代际传承情况

六营村其他家族均属于散沙式传承。因为制作泥塑工艺繁琐,制作周期长且价格低廉,对村民而言,现实生计比泥艺情感更重要,所以村中青壮年均有自己的工作。个别从事泥塑的老年人,受限于年龄与精力也无法在泥塑技艺传承上投入更多力量。值得欣慰的是,村中一些儿童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能够接触到凤翔泥塑的制作,这将有助于该非遗在未来的传承与延续。

四、地方高校与传承人家庭协同参与的传承路径

高校介入非遗,尤其文化遗产地的高校,与非遗传承社区互动和交流学习是非遗传承不可忽视的可持续模式。[4]在胡深家走访时依稀可见陕西几所高校悬挂的文化艺术考察基地的牌匾,地方高校与传承人家庭双向互动模式或许能为传统工艺传承与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一条路径。

(一)地方高校与传承人家庭的双向互动

持有非遗的社区、群体或个人,既是传承者也是实践者,更是创造者,他们是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最为重要的力量。[5]社区考察是高校研究非遗,提出传承办法不可绕过的一步,我们有必要在社区中解决社区的问题,在以社区为本的基础上检验和改善培养经验,探索和发现非遗传承的有效方法。[6]让大学生走进传承人家庭了解非遗的市场前景、传承现状和传承人的诉求。

非遗传承人家庭及其所在社区可以与高校艺术教育、学前教育等专业进行合作,共同构建非遗拓展课程,双方进行互动教学实践。以凤翔泥塑为例,让地方高校相关专业青年教师和学生走进传承人家庭学习传统泥艺,通过相互学习交流,或可以更好地传承与创新凤翔泥塑吉祥纹样作品。同时,高校可以为非遗传承人及传承人的家庭成员提供艺术理论、财务商贸和法律法规方面的课程培训。2016年,文化部、教育部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养计划”,在高校中为非遗传承人开设深造学习的课堂,力求帮助非遗传承人群补文化修养之缺,美术基础之缺,设计意识之缺,市场意识之缺,通过培训帮助非遗传承人群发现生活之美,传统工艺之美,并学会将美带入作品、带进生活。[7]这样的传承人培养模式刷新了传承人对自己擅长技艺的认识和理解,提升非遗传承人的传承能力,争取在地方形成“培训一人,带动一片”的局面。

(二)以胡深家族为例

胡深是六营村泥塑制作资历最深且殊荣最多的老艺人,拥有高超的泥塑造诣和丰富的制作经验,他可以开展传统型技艺传承教学,将有关凤翔泥塑的吉祥纹样、色彩搭配、工艺手法、题材内容等传授给下一代学习者。胡深家族的代际传承以胡小红和胡九龙为代表,文化程度低是他们传承技艺的一大制约。地方高校可以为这样的代际传承人开设专业纹样设计、中国文化概论、民俗史等课程,邀请他们定期学习,提升他们的传承能力。

(三)以胡新明家族传承人为例

胡新明是六营村率先将泥艺创新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结合发展的先行者,他正值壯年且手艺较好,拥有自己的泥艺公司,适合开展创新型教育。胡新明的泥塑产值呈现逐年增长态势,创新产品也得到市场好评,但是因为各方面扶持力度不足,泥塑产品主要以陕西省内销售为主。为此,地方高校可统筹兼顾,调动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学术力量对六营村和胡新明的泥塑产业进行综合考评,提出合理整改方案,开发互联网运营,让生产性保护与经营性传承双管齐下,达到治标也治本的效果。

(四)其他家族传承人

六营村其他家族的泥塑传承人可以在政府补贴的扶持下,加入传统型或创新型泥塑家族的传承发展之中,以此来获取收益并优化自身技艺,从而提升全村手工艺人的文化素养和技艺水平,真正实现全村皆传承人的景象。

地方高校与传承人家庭的双向互动,除了双方的默契合作外,还需要当地政府对当地非遗合理开发与传承发展的决策力和指挥力,也需要代际传承人的二次继承,这些都需要多方合作,协同发展。代际传承人必须

承担起重振传统文化技艺、引领传统产业稳步向前推进的责任,向上不遗余力地学习手艺技巧,向下毫无保留地教授传统手艺。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亦或传统手工艺的活态传承与保护,不仅要关注眼前的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要重视传承人家庭中代际传承人的作用。地方高校与传承人家族互动合作模式是推动非遗代际传承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借力地方高校的教育资源,能够提升代际传承人的文化素养,增强传承能力,同时地方高校通过与传承人家庭的协同参与,能够切实推动地方民俗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注释

①访谈时间:2017年1月12日,访谈地点:凤翔县六营村胡深家。

参考文献

[1]刘田省.从凤翔泥塑看民间美术的美学特征[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4):263-265.

[2]冯骥才.灵魂不能下跪—冯骥才文化遗产思想学术论集[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44.

猜你喜欢

凤翔代际泥塑
寻求阻断贫困多代际传递的路径
民间美术——泥塑
《我和我的父辈》: 代际秩序建构与精神传承隐喻
宋志浩作品赏析
春节,代际弥合好时机
泥塑作业
救人一命(短篇)
古巴代际权力交接受世界瞩目
十年之赌
陕西凤翔木版年画旅游商品设计与创新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