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历过程建构高效课堂

2018-07-10叶妩

考试与评价 2018年2期
关键词:定滑轮动滑轮滑轮

叶妩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宗旨是呼唤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式学习。王老师《滑轮》这堂课任教班级学生主要来自城郊结合部,学生原有的基础较为薄弱,大多学生的学习要求不高,知识储备不足,思维能力不佳,面对这样的学习主体,王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和反思,再归纳出模型,建构科学概念的方法,有效的达成三维目标的整合。

[案例分析]

启示一: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唤醒体验

[教学片段]

1、复习杠杆

2、导入课题

师:给你提供足够长的绳子,能否利用这根杠杆,将物体从一楼提到二楼?

生1:可以!(生演示:一端拉绳子杠杆下降,另一端物体上升)

生2:不可以,提高高度太小了。

师演示:杠杆转到竖直位置,物体最多只能提高这么高(约杠杆一半长度)

师:你能否将杠杆进行改装,将物体从一楼提到二楼?

生3脱口而出:杠杆变长!

师:要多长?你见过现实生活中有人用这么长的杠杆将重物从一楼提到二楼的吗?

生议论纷纷,急忙调动脑细胞回想有没有这样的情景,同时有学生想到:是在楼上安装一种轮子,用绳子绕过轮子,将砖块,沙子提到楼上。

[教学启示]

建构主义课程观认为,课程是学生创造的,学生往往依照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课程所提供的文本材料。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验积累是课程的重要资源,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本案例中,老师针对学生基础较薄弱的特点,先复习杠杆的五要素及分类,从原已熟悉的杠杆模型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时引发冲突,激发思维:杠杆要怎么改装才能在这种实际情况下应用呢?进而产生模型的转变的需求欲望,激发概念替换动机。课堂学习气氛一下子就热烈起来了。

启示二:经历探究过程,强化体验

[教学片段]

1、建构滑轮概念

师:出示杠杆转变为滑轮的模型,将杠杆形状变圆,演示在杠杆转到竖直位置时继续转动,带动绕着的绳子和物体上升。此时滑轮的概念呼之欲出。

师:给你滑轮,你怎么来提升重物?

生进行小组实验探究,大多小组是用定滑轮的方式来提升钩码。

生展示使用定滑轮的方法,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重物上升时轴的位置,师归纳出:物动轴不动---定滑轮。

师:还有另一种提法,同学们注意观察轴的位置与定滑轮的一样吗?

演示:动滑轮提升重物,归纳出物动轴动---動滑轮。

2、体验滑轮,探寻滑轮特点

师: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都是拉动绳子物体上升,绳子上受到的力跟物重有什么关系呢?

生猜想及说明理由,

小组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及定滑轮使用时绳子朝向不同方向的拉力,测量记录数据

[教学启示]

体验式学习主张让学生“做中学”,实践中体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直接参与调查、观察、实验、讨论、制作、表现、游戏等各种实践活动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促进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如果没有过程的体验,知识和能力将停留于记忆层面,学生很难有对方法的感知,更难有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领悟,这样的结果则是教育的失败。古来就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之说,让学生摸到滑轮,经历过滑轮的使用,亲手探寻得出滑轮的特点,一方面建构滑轮的概念,另一方面在今后生产生活中用到滑轮,我们的学生是能出手操作的,是真正学有所用的,真正克服“学了不会用”的这个普遍性问题。我们的教育才能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启示三:建构模型,应用于体验

[教学片段]

1、建构滑轮模型

师:定滑轮由杠杆变形而来,你能在上面找出杠杆的五要素吗?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我们来重新将滑轮简化为杠杆模型。

对应滑轮模型,实物和图,师生一起画出五要素,探讨出

定滑轮的本质,是等臂杠杆。

师:动滑轮也能理解为是一根杠杆吗?转动时支点在哪里呢?

借助自制的滑轮模型,实物和图,让学生寻找动滑轮作为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壁阻力臂。探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师:定滑轮不能省力,使用有什么意义呢?

生:这样可以站在地面往下拉物体就上升,否则只能站上方往上拉。

师:你见过或知道哪些地方用到定滑轮?

生:升国旗旗杠顶部。起重机上……

[教学启示]

如果体验只停留在初始阶段,没有本质的探究和知识的整合,那么再多的体验也形同虚设,学习目标也难以达成。不难看出,这堂课的体验学习活动王老师都是紧密联系模型方法展开的。从杠杆模型的导入,再将杠杆模型运用改装,建构滑轮模型,认识滑轮的本质,进而用滑轮模型来解决问题。如果直接围绕着抽象的科学模型开展学习,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王老师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杠杆模型,通过多样化的体验积累感性认识,身体力行进行观察或实验,进行归纳和演绎,还自制了从杠杆到滑轮的转变的教具,从体验的经历中将复杂的事物进行简化、抽象出其本质属性,整合出模型。

将学生具体的体验,感性的认知,上升到抽象思维,建构模型,正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最有效的方法。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活动,体会到模型建构的方法,获得成功的喜悦,最终将模型方法内化为认知图式,获得认知水平上的提升。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培养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推理、问题求解等能力,达到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青岳.郑青岳科学教育讲演录.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2]王耀村.初中科学教学关键问题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定滑轮动滑轮滑轮
由易到难识滑轮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
“绳上运动合成与分解”的分类例析
让我们一起“玩转”滑轮
滑轮组的设计思路
定滑轮上的小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