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曹操人物形象的辩证分析

2018-07-10周雨祺

考试与评价 2018年2期
关键词:董卓联军三国演义

周雨祺

【摘 要】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大多数人都觉得认为曹操是狡诈残忍的奸贼,甚至有人把《三国演义》视为丑化和贬低曹操的作品。然而我认为在《三国演义》中有相当多的部分都是作者在拔高和美化曹操的人物形象。本文首先简单介绍曹操的两种形象:“奸”和“雄”;接着从《三国演义》挑选实例来说明是如何拔高和美化曹操;并在最后对如何正确看待曹操形象提出一点建议。

【关键词】“奸” “雄” 曹操形象 成就

一、引言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中,人物形象争论最多的那个。在京剧中,曹操的扮相是个大白脸,以表示他是一个大奸臣。而真正的曹操相当复杂,不是“奸臣”两个字所能概括。曹操被定位成“奸臣”,可能是过去统治者的需要。但曹操的逐步被丑化以及看戏观众的反应,则来自所谓的“二手数据效应”。有心理学研究显示,当我们不是直接接触人,而是只从别人的讯息来了解某人时,我们对他的印象反而会比熟识他的人更黑白分明,呈现出某种极端。把白的看得更白,黑的看的更黑,这便是“二手数据效应”。那么抛开“二手数据效应”,曹操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所作所为究竟在《三国演义》是丑化还是美化,这便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

二、曹操在史书中的“奸”和“雄”

1.“奸”

我们所认为的曹操“奸”主要体现在他做事情跳脱这一特点上,这当然也基本符合各个时期人们对他的定论。曹操的做事风格从来就不是中规中矩的,这一定程度上因为他自身性格的因素。《三国演义》中曹操有一句话说“吾梦中好杀人”,而真实的事情是他为了保证在休憩时自己的相对安全,不惜亲自上演手刃自身侍卫的戏码,并以此句话为借口,来获得休息时不被人接近的相对安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非常直接且有效的手段。再举一例,在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后,有士人送酒祝贺曹军大获全胜。众人面前被敬酒的曹操担心酒中事先被人下毒,不好直接拒绝,便心头一转,将酒泼于地上,曰:“敬战死将士!”,有效避免了自己面临的风险。以上小小两例足以窥见曹操本人的聪敏与不拘一格,这需要很灵活的思维能力。所谓“兵不厌诈”,在军事方面曹操更是将其性格中的这一优势特性发挥的淋漓尽致,“奸”便是他的性格优势,是一种处理问题机敏应变的能力。

2.“雄”

曹操是一个非常有抱负的统治领袖,也是一位成功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相信这一点没有人会否决。毫无疑问,他是个有雄才与大略的君主。雄才,体现在他一统天下的政治理想以及出众的个人才华;大略,体现在他顾全大局的蓝图和权谋平衡的韬略。在曹操刚开始其军阀野心的起步时,便“挟天子以令诸侯”,果断采取最为有效且大胆的策略。作为领袖,曹操深知一个人的脑子是不够用的,你多聪明,都会有死角,都会有想不到的事。如果身边有几个好的幕僚死心塌地的给你出主意,你就会高人一等。曹操秉持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态度,广纳贤士,为后来的曹魏奠定了坚固的根基[2]。

三、对曹操个人品质的美化和拔高

1.曹操刺杀董卓

当时的曹操身无要职,被王允撺掇刺杀当时被天下人认为是汉室最大祸患的董卓不仅可以为天下除害,还可以为自己留得美名,事成之后,免不了封官加爵,如此名利双收的好事当然值得考虑。高回报的同时伴随着高风险,曹操可以冷静面对这件事背后的风险也足以体现他的过人胆识。

我们知道当时曹操的刺杀失败,他能够克制自己的情绪,借献宝刀的借口掩饰刺杀之实,并镇定逃离布有严密防御的宫殿,足见曹操应变时机的能力。在逃离之时,曹操被士兵拦截,而他能够当机立断,解下手戟自卫,这说明曹操在危机时刻也是很勇敢的。最后,他向吕布求救,以便骑马出逃。他知道吕布和董卓并不牢靠的关系,豪赌自己出逃时吕布会祝他一臂之力。说明曹操对于人际关系的把握是十分恰当的。这也成为了他后来能把各色人才留在身边为己用的原因。因此曹操刺杀董卓一事足以体现其自身许多方面的优秀品质。

2.曹操组织关东联军

董卓入京以后,袁绍、袁术、曹操先后逃亡。逃亡后的曹操成功说服了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等人组成八支队伍的东部联军准备讨伐董卓,随后,东路军在内部猜忌中观望不前。曹操建议先占领成皋,但没人响应,最后曹操只能带着自己的训练不足的民兵上路了。曹操本来打算趁董卓迁都的混乱之际,出其不意地抢占成皋。但很可惜曹操军队在与董卓的军队遭遇后被打败,曹操被人险些被捉。没办法,曹操只得退回联军总部,然而看到的却是诸侯们在那里聚会饮酒,无奈之下,曹操只得离开联军前往扬州募兵。曹操募兵回来才发现联军已散,于是只得过河北投靠袁绍。此后由袁绍为主組织的北部军为在各种起起伏伏之后终于使得董卓不堪各路兵力,出逃京城,直至被吕布反叛刺死。各路诸侯的混战也由此开始。

在曹操组织联军的过程中,我们足矣看到曹操本人极强的说服能力,极高的效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以及当机立断,善于快速决策并处理所遇到的一切问题等的优秀品质。

3.曹操重农爱民

曹操得冀州后,立即采用“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而且曹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因此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据《三国演义》描述,一次在行军途中,曹操传令不得使战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士兵皆下马步行,惟恐踏坏麦苗。可曹操的战马因受惊吓踏了麦田。他即拔剑割下自己一撮头发,以示处罚。由此看出曹操重农的一面,且执法认真。

总的来看,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充分体现了曹操重农爱民的倾向。

四、如何正确了解和看待曹操

哲学家罗素说:“一个人情绪高昂的程度和他对事实的认识成反比,知道的越少就越狂热。”人就是这样,距离越远,却认为自己看得越清楚。我们在了解曹操时,切不可武断地根据片面的观点对历史人物下定论。要尽可能的掌握足够多的经验知识来建立起自己成熟的认知框架,对所要了解的对象进行充分的研究。而在看待曹操时,要分析其本身的性格对其行为的指引作用和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对他的成就的影响。

被追封为魏武帝的曹操作为一代领袖,有其毕生要追求的抱负。在东汉末年动荡的社会环境下,身为有才能的曹操的主要动机是获得一番丰功伟绩,一统天下。在这个过程中,曹操为了实现其抱负所用的手段尽管有些为人所不齿,但从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上来看,无疑对后来天下的统一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后人虽然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对其有异议,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曹操的各种才能在发挥其效力时也恰恰有其反面的影响。因此,曹操被评为“奸雄”是合理的,而这也使得他成为了一代枭雄。

参考文献

[1]《三国启示录》刘天锡著天地出版社

[2]《三国演义与人才学》葛楚英著远流文化出版社

[3]《三国演义》(罗贯中 著,南方出版社出版)

[4]《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出版社1983

[5]《曹操集》(上、下册)中华书局1974

猜你喜欢

董卓联军三国演义
三国鼎立之王允计除董卓
三国演义
英法联军为何不烧紫禁城?
王允计除董卓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曹操曾“献刀”刺杀董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