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例记录式集中内观心理训练跟踪三年研究报告

2018-07-10金银花

教育界·下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自信心幸福感

金银花

【摘要】目的:探讨集中记录式内观心理训练法对提升自信心及幸福感等方面的作用。方法:指导三名研究对象分别进行集中记录式内观心理训练,训练前后采用罗森伯格自信心量表及“文章完成”主观自评量表分别施测。结果:三名研究对象自信心、社会适应力及幸福感均有提高。结论:记录式集中内观心理训练法对提升人自信心及幸福感具有持久效果。

【关键词】记录式集中内观;曲式内观;自信心;幸福感

内观疗法(Naikan Therapy,Introspective Therapy)是由日本心理学家吉本伊信先生(1916-1988)在1937年提出的。此后,这一疗法被教育心理学家、臨床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等不同领域的学者不断研究并完善,逐渐发展成为一项独立的心理疗法。除日本之外,其还被广泛应用于中国、韩国、德国、美国、奥地利等国临床。

1953年,吉本伊信提出:内观疗法是一种源于东方文化的心理疗法。其借用佛教的坐禅方法,在静坐状态下,有目的、有指向地就既往的人际关系进行系统的自我回顾与反省,在治疗师的引导下,矫正人格及行为模式中的弱点,获得心理的净化,从而达治疗效果的一种方法。

曲伟杰认为:内观疗法是一种具有东方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以独自内省的方式通过对人生“三大主题”的回忆,进行自我认知和情感体验,解构自我中心、我执的倾向,让内观者换位思考,进而达到改变认知、情绪和行为的目的。内观疗法三大主题是“他人为我所做的”“我给他人的回报”和“我给他人带来的麻烦”。内观者在内观教师的指导下,围绕这三个主题,把自己的一生分成若干年龄段进行回顾,对自己人生中的基本人际关系进行验证,从而彻底洞察自己的人际关系,改变自我中心意识。

本研究采用曲伟杰老师在二十余年内观实践基础上改良的适合中国人的记录式集中内观心理训练法(以下简称“曲式内观”)。

本文通过三例“曲式内观”训练案例三年效果跟踪,采用罗森伯格自信心量表及“文章完成”主观自评量表在训练前后分别施测,观察分析“曲式内观”对促进人们人格完善、自信心提升、常怀感恩之心及主观幸福感增加等方面的长期效果。

一、案例介绍

2012年,研究对象小A,女,32岁,外企白领,任全职家庭主妇四年。述自从有了孩子后一心放在孩子身上,跟老公的关系不冷不热。老公常抱怨她太过关注孩子而不够关心他,她却觉得老公太幼稚没有当爸爸的样子,两人偶有小争吵。但一个忙工作,另一个忙孩子,也没有大矛盾。自从小孩上幼儿园后自己感觉空虚,希望老公多陪陪自己,老公在家只沉迷游戏,对自己熟视无睹,矛盾时常爆发,夫妻关系恶化,前来咨询。认为其配偶社会地位越来越高,且对家事漠不关心,而自己与社会脱节近四年,对婚姻渐渐失去信心,觉得家庭生活很不幸福,自愿参加“曲氏内观”训练以期提升自信及幸福感。

2013年,研究对象小B,女,18岁,面临高考越来越不自信,学习效果不佳,有一次模拟考试成绩由年级100名内退步到200多名,多次被班主任当成全班学习退步的 “典范”批评,一个周末回家之后便不肯上学。高考倒计时80多天了,父母焦急之余软硬兼施,不仅没让小B重返校园,反而造成亲子关系不良,无法沟通。家长陪其见心理咨询老师,希望老师能“劝”着孩子尽快上学不误高考。经分别与家长和孩子沟通后,孩子认识到自己自信心不足导致“一折即挠”,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父母的陪伴下参加“曲氏内观”训练,以期克服自卑和畏难心理,有信心参加高考。

2014年,研究对象小C,男,22岁,大学毕业进入国企两个月。自述单亲家庭,母亲含辛茹苦抚养自己长大,为了供自己读大学,一边在物业公司做清洁工,一边做钟点工挣钱。从小觉得自己就比别人矮一截(小C身高一米七八),很自卑。为了让母亲早点过上好日子,毕业后放弃了考研直接就业。可是自己性格内向,不会讨好上司和班组长,跟同事相处也不融洽,常常加班加点工作,也常常“背黑锅”,有功劳却是别人的。入职两个月自己绩效很差,单位是末位淘汰制,这样下去到了三个月试用期自己可能无法转正。为尝试解决自卑、职场人际关系及绩效不佳等问题,自愿参与“曲氏内观”训练。自述如果训练后业绩不能提升可能会提前“炒”了单位,以免被淘汰没面子。

二、实施过程

内观前,分别向研究对象(排除存在神经系统疾病、精神异常、重大躯体疾病、严重感染性疾病)介绍内观的知识,说明训练实施过程,制定训练目标并签订内观训练协议书。然后启动“曲氏内观”训练。训练过程如下:评估与导入、自信心量表及文章完成、外观、三大主题回忆、生涯设计、回报方案、文章完成、恳谈、自信心量表后测。内观时长为3日,除睡觉就餐之外的时间皆沉浸于内观训练中。内观对象改变的决心一天比一天大。内观者认真地围绕内观三大主题按时间顺序回忆,记录下自己近乎忘却的从小到大从亲朋好友那里得到的照料与关爱。每内观1至2小时面接5至10分钟,笔者在专注倾听的同时引导并鼓励内观者按正确的方法进行内观训练。

内观之前的外观环节,给来访者提供安全的倾诉和情绪宣泄的机会。此环节,小A表达了对老公的失望和愤怒,后悔为了照顾家庭放弃了大好事业前程。小B字里行间对父母发出怒吼:“我真的是你们亲生的吗?为什么对我这么残忍!!!我受不了老师同学的白眼,回到家你们还发动三姑六婆来给我白眼!你们是口口声声说什么为我好关心我,你们所作所为告诉我你们关心的只是分数。我恨你们!”小C“弱弱”地抗议命运和世俗对自己的不公:“为了改变命运我一直很努力学习,工作后也是吃苦耐劳。我知道自己不会花言巧语也没有钱请客送礼,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好。比起那些拼‘爹一族,我除了没有后台之外其他的不比他们差多少。为什么总有人看低我?领导也不给我机会无视我的努力。出生是无法选择的,社会就不能给我这样单亲家庭出生毫无背景的人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吗?从小妈妈教育我‘吃得苦中苦,方成人上人,我的吃苦耐劳却换不来相应回报,社会太不公平了!”

内观中1至2小时面接一次,每次5至10分钟,引导内观者按正确的方法训练。笔者实践发现,每天固定时间进行1小时一对一心理咨询一次,探讨内观中出现的新问题及分享感受,提供知识、技术和情感上的支持,对研究对象坚持完成内观心理训练大有帮助。

三、结果

内观结束后,三名研究对象罗森伯格自信心量表分数均显著提高。小A、小B、小C自信心量表分数分别由14分、12分和11分提升至31分、32分和28分,由“自卑者(平均分10至15分)”變成“自信者(平均分26至35分)”。

文章完成主观自评量表质性分析显示,三名研究对象内观后感恩之心及幸福感均增加。

小A在内观总结中写道:“我原来的生活是失败的!在照顾孩子的时候渐渐活没了自己!内观让我看清楚老公是爱我的,他为家庭也在付出,工作压力那么大我竟没看到,只盲目想着自己的委屈和不安全感!每次争吵都是我挑起的,是我把他推到我的对立面。从现在开始,我要自己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不把自己的幸福绑定到老公身上。我先照顾好自己,再体谅他认可他。”

小B则总结:“老师让我写内观总结,我想说爸爸妈妈,我感受到你们是真的爱我。你们为我做了那么多我现在才发现!还不算晚!虽然你们爱我的方法我不喜欢,但那不再重要了,我想即使我被全世界抛弃,你们也会永远陪着我——这个才重要。我明天就回学校,不会再为一时的退步而裹足不前,我也不再追求完美追求一流大学,从此只问耕耘先不问收获。”

小C总结:“内观结束之际,我感觉自己重新活了一回。从小只选择性地看自己出生的不幸和别人对自己的冷漠,却漏掉那些从小到大给我各种大大小小帮助的人和事。也没发现自己一直在进步!现在发现不是别人冷漠无情,而是自身的狭隘和自卑让自己远离人群。从今天开始,我要感恩生命中的每一个微笑、每一句问候、每一次指导,感恩我生命中所有的贵人!同时我也会回报以微笑与问候与谢谢!相信天道酬勤,今后我会带着感恩之心努力前行。”

从以上文字可见,内观后三位内观者洞察力变得深刻,人格获得完善,自信心和感恩之心明显提升,达到内观训练目标。

四、讨论

内观后连续三年每年电话回访一次,平常研究对象取得新的进步或有新的人生感悟时会以短信方式与笔者分享交流。三名研究对象克服困难及感受幸福的能力有所增加,适应环境能力均增强,个人发展相对顺利。2015年,小A反馈已通过自学取得国家英语笔译资格证三级,相夫教子的同时做兼职翻译。2017年,小B反馈大学毕业正在求职,对未来满怀信心!2017年3月,小C反馈在单位顺利转正,跟同事关系变好,交了两个知心哥们,考了两次在职硕士没考上,但不气馁,在为第三次考研做准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兼上海精神卫生中心院长王祖承曾表示:“内观所指的观察自身,包括了自己意识到的体验和以往直接经历过的体验,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基本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对三名内观对象的三年追踪观察,表明记录式集中内观心理训练法能促进人的个人成长和人格自我整合,“激发出来幸福感、连带感、负疚感,同时产生了一定的认知转变”。研究结论:内观心理训练法对提升人的自信心及幸福感有长期持久的效果,这一研究结论内观的作用与前人观点一致。

【参考文献】

[1] 束梦.内观疗法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干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2]〔日〕吉本伊信.内观四十年[M].春秋社,1965.

[3] 曲伟杰.内观疗法的合理性[A].中国第二届内观疗法学术大会资料汇编[C].2009.

[4] 王祖承.内观疗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88(03).

[5] 陶雨春,曲伟杰,陈力.网络成瘾青少年内观家庭团体内观训练[J].中国健康心理杂志,2010(10).

猜你喜欢

自信心幸福感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样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别让孩子的幸福感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