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关于学生童年期心理创伤的研究

2018-07-10杜亚平

智富时代 2018年4期
关键词:新时期

杜亚平

【摘 要】童年时期对于人的性格形成非常重要,如果在童年时经历过重大创伤性事件或是负性生活事件就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各项指标。文章在阐述了童年期心理创伤概念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其严重危害,并提出了治疗心理创伤的方法,还提出了一系列预防童年期心理创伤的有效方法,希望能够对社会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时期;学生童年期;心理创伤

有关学者研究发现,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思想工作,效果并不明显。这是因为学生在童年期有过创伤性经历后在学习、生活中总是不能表现自我,大部分有过创伤性经历的人都会产生心理问题,这就像在人生历程中埋下的定时炸弹,随时会因为一些其他诱因造成爆发,不仅对个体造成严重的心理影响,还会伤及他人,成为社会的一个隐患。

一、童年期创伤概念的界定

在DSM-IV中,美国临床心理学家Jnogsma进行了有关儿童虐待描述,将童年创伤作了以下具体界定:第一,患者童年情绪上痛苦,产生了适应不良的应对机制,表现出分裂现象(心因性的神游症、多重人格、恍惚状态、人格解体)和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第二,患者童年曾受过虐待(包括肉体、性或情感方面)。第三,患者父母工作太忙、不在身边忽视患者在躯体或感情。第四,患者童年生活混乱,父母有心理疾病、反社会行为,经常乱交异性伴侣,患者在儿时频繁更换看护人,多继父母兄弟姐妹、年纪较小时背负经济压力。第五,患者父母苛刻、完美主义,经常贬低、过多批评使患者感到威胁,或者有些监护人过分虔心某种宗教或信条。第六,患者形成与早期痛苦生活经历有关的压抑愤怒、非理性恐惧、低自尊、抑郁或焦慮不安等行为。

二、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造成的影响

在儿童时期,童年创伤的短期影响主要是“躯体虐待所造成的身体伤害由轻(青肿、擦伤)到重(骨折、内脏出血、昏迷),甚至是器质性损伤和器官脏器功能性损伤,乃至生命垂危”。上述损伤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破坏了正常生理功能,甚至造成终生伤残。大量相关心理治疗实践研究显示,患者早年若遭受过不良刺激,极易产生持久影响,现已有许多案例显示,部分心理疾患甚至躯体疾病归咎于童年期心理创伤。

(一)引发反社会人格障碍

患者在婴幼儿、童年期受到虐待、情感忽视,造成了扣带回、杏仁核、眶前叶、海马回的损伤或代谢异常,形成共情缺陷,引发反社会人格障碍。相关调查显示,在儿童期受到严重虐待的儿童产生对抗社会的暴力行为的几率较大,受虐儿童的人格异常发生率是正常儿童的4倍。儿时受躯体虐待的成人行为粗暴残忍,常出现激越行为,反社会人格增多且犯罪趋势较一般人高。

(二)童年期创伤性经历易诱发抑郁症

有关学者研究发现,患者在成年后是否产生抑郁问题可以根据儿童期心理创伤进行预测。童年期创伤性经历会增加成人期患抑郁风险,有48.5%的抑郁患者童年期都经历过创伤。

(三)缺乏共情能力

一些患者童年期受过情感虐待或情感忽视后缺乏共情能力,对人冷漠。一则真实案例发生在我国四川省,两个孩子被母亲关在家里活活饿死,这位年轻母亲在孤儿院长大,她从小遭受情感的极度忽视,缺乏共情能力,无法体会别人的痛苦,最终酿成如此恶果。

(四)潜意识中的心灵创伤

弗洛伊德认为:即使成年后,童年期的心理创伤在意识层面已被遗忘,但其所受的创伤仍会被压抑到潜意识中,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和焦虑形成心理暗流,一旦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发生冲突,心理暗流就会爆发出来,表现为各种心理疾患。

(五)童年期心理创伤对神经生理机能的损害

虐待会导致神经通路异常,儿童期极度的情感忽视会造成神经生理上发生改变,不能正常发育。澳大利亚的神经心理学研究发现,躯体虐待、情感忽视会引起海马回、杏仁核、大脑眶前叶、扣带回发育,扰乱正常代谢,导致儿童认知能力、执行能力、共情能力、情绪情感的发展缓慢。

三、缓解童年期心理创伤的方法

(一)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的心理创伤

我国有部分山村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缺少家庭温暖,形成心理问题。16岁以下是农村留守儿童形成心理问题的年龄界定点,分为学前和学后两阶段,其中在学前阶段,父母精心呵护、教育孩子,但长期的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他人监护,甚至无人监护,导致留守儿童无法获得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成长存在严重安全问题,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儿童得不到安全监管,且农村生活环境及条件相对较差,溺水等恶性案件时有发生,所以,综合考虑上述问题,有关监护人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少有的回家的时间里尽可能的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给予孩子更多陪伴,让孩子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关,不要忽视孩子的情感问题。家长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平时多打电话了解孩子的生活状况,在孩子有情感问题时及时解决。

(二)针对单亲家庭的成长创伤

不健全的家庭结构会从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对孩子形成心理创伤,使子女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影响心理健康。单亲家庭学生的抑郁程度较高,学生心理障碍较严重,表现为性格孤僻、自卑多疑、逆反等特点。这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家庭结构不健全,只能获取部分关爱,失去与一方家长沟通的机会,心灵蒙上一层阴影,产生异样心理。针对于单亲家庭学生,学校应采取团体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接受现实、接纳自我、振作向上克服自卑、自负心理。

(三)针对父母粗暴的养育创伤

父母养育方式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关调查显示,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更高的一般出于民主型家庭。父母惩罚为手段纠正孩子错误,子女往往缺乏安全感,表现出神经质、失落寡欢、敏感多疑;而父母过分干涉或保护导致学生丧失自信、自卑易怒、自我否定。父母养育方式是形成学生自我概念的基础,而自我概念是否完整、是否积极将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家长要斟酌教育方式,选择民主、开放、包容的养育方式,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环境。

四、童年期心理创伤的预防方法

(一)建立安全型亲子依恋关系

婴幼儿到童年期时孩子受到躯体虐待和情感虐待、情感忽视,会破坏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形成反抗矛盾性依恋或混乱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的亲子关系。相比较之下,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婴幼儿,易对他人建立信任感,能形成高自尊的人格特征;而回避型依恋的婴幼儿易焦虑、缺乏自信,对人际交往有障碍;而具有混乱型依恋关系的嬰幼儿则会惶恐不安、退缩、缺乏自信,反抗矛盾型的依恋关系则会导致婴幼儿极度谨慎、自我封闭。

家长要想从源头上防治童年期心理创伤,必须充分的照看、养护儿童,日常亲密的照料、陪伴,给予慈爱的抚触、拥抱,着力打造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避免因监护人的虐待、忽视而不慎建立了不良亲子关系。

(二)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

“哪种事情最让你伤心?”这项调查中,有占51%的受访者认为“亲人的死亡”最为伤心。所以家长要对少年儿童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明白人的生死不可避免,是一种自然现象。充分认知生命的特征,减轻儿童的恐惧与悲伤,这种教育性防御机制为第一级预防机制,主要面向正常儿童、教育工作者,养护者要掌握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的知识,减少创伤性事件发生几率,在面对危机事件时,儿童能够正常承受、应对。第二级干预机制的场所主要是幼儿园、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会初步评估、处理儿童应激反应和创伤的知识,一旦出现此类状况,要及时进行处理。专业治疗是第三极干预机制,即专业机构或专职医生进行对存在严重心理创伤、应激反应严重、具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儿童进行相关对症治疗。专业心理治疗师可以用精神分析法进行治疗或使用催眠法进行治疗,这对处理童年期心理创伤造成的心理障碍效果较好。

(三)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

第一,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力度,将有师德不良给儿童带来严重伤害的教师驱除出教师队伍。有项调查统计发现,有占28.3%的被调查者认为对他造成最大伤害的人是“任课老师”,教师——灵魂工程师,却无形中对儿童少年造成了心灵伤害。所以对于教师的考核必须严谨,不仅考察其教育心理学知识及教育法规,更要重点审查他们的道德品质;第二,有关学校要建立严谨的教师准入制度,建立师德征信体系并测试教师的人格。师范类大学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培养和考核,建立师德征信体系,收录该生从小到大的品德表现及人格特征的记录,在源头上杜绝不合格的师资混入教师队伍。

(四)建立家长培训学校

政府应建立家长培训学校,防止教养方式不当对儿童造成伤害。所以,要想预防儿童心理问题,要对家长进行培训,改善家长的教养方式。地方政府出资设立家长培训学校,鼓励父母或即将成为父母的夫妇参加学习,开设心理学、儿童养护知识、儿童教育学等培训课程,目前社会上存在许多培训家长的收费机构,如果政府能出资兴办免费培训机构,不仅对于公民来说是一种福利,更有利于培养等多人才。

(五)政府介入建立儿童援助机构

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建立了“儿童援助机构”,由政府出资对处境不利的儿童进行专项援助计划,机构负责安排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以及心理治疗师对受过心理创伤的儿童实行寄养,且政府派出社会工作者陪伴、指导、协助这些儿童。由于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压力相对较大,无法寄养处境不利儿童,我们可组织志愿者、专业心理治疗师陪伴这些处境不利儿童。在周末或者节假日,社工或志愿者可以父母带领儿童参加社会活动,帮助处境不利的儿童健康成长。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具有童年期心理创伤的学生一般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无法构建正常的交往活动,甚至会影响他人的生命安全,造成社会混乱。基于此,心理工作者应鼓励有条件的父母尽量多地与孩子共处,陪伴孩子共同成长。童年期心理创伤的影响不容小觑,必须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归根结底这是影响后代、造福后代的社会性活动,愿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投入到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中。

【参考文献】

[1]刁鹏飞.童年期创伤的研究综述[J].科学导报,2015(1).

[2]巫好娣,陈忱,王慧明.关于学生童年期心理创伤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1):193-194.

[3]郝秀杰.浅谈大学生童年的心理创伤对个人成长的影响[J].明日风尚,2018(1):204-204.

猜你喜欢

新时期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新时期高职院校班主任管理工作探讨
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学策略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