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中精准识别机制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8-07-10何冉冉

智富时代 2018年4期
关键词:对策研究

何冉冉

【摘 要】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首要问题,把握精准识别的真正内涵,是做好精准扶贫的第一步。文章客观分析了精准识别过程中存在识别不清、规模排斥、人情识别、干群关系紧张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积极的解决措施:建立科学识别维度、建立人才引入机制、扩大规模、完善考核制度等,把握“精准识别”的精准性。

【关键词】精准识别;识别机制;对策研究

自1986年开展扶贫工作至今,国家基本解决了普遍性贫困和区域性贫困问题。①现阶段,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已进入脱贫攻坚阶段,为此,国家进一步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新型战略举措。精准扶贫主要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等内容,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指导,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坚实保障。

一、精准识别的意义

精准识别作为精准扶贫的关键,是精准扶贫能否发挥作用的基础。只有把握扶贫对象的精准性,才能为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才能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制定脱贫方案。一方面,精准识别中的多维识别标准有利于政府掌握贫困人口总数、分析致贫原因,找到贫困的本质。在多维的标准下,基层政府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能准确掌握贫困户的家庭总体情况,全面客观地分析致贫原因,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能从精准性,科学性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套客观具体,操作性强的识别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完善地区脱贫理论,促进贫困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距。②另一方面,有助于为精准帮扶提供依据,合理配置扶贫资源,也为政府完善退出机制,精准到户的脱贫政策提供了指导。也有助于推动脱贫机制由“被动给养式”向“主动造血式”的转变,摆脱区域贫困过度依赖国家资源扶持的问题。

二、精准识别的问题分析

2017年年底,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已经减至3046万人。贫困地区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呈快速增长模式,是全国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9.8%。③由此可见,精准扶贫是消灭农村贫困的重大战略手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至2020年我国将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保证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贫困县全面脱帽,解决区域性的整体贫困的问题。④离目标年限仅仅剩下3年的时间,紧迫的时间,繁重的任务使各地基层干部面对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与挑战,为“有效”完成任务,部分地区对精准扶贫政策的理解出现了片面的理解,出现识别不清、人情识别、干群关系紧张等方面问题。因此客观全面地分析精准识别在执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促进扶贫政策不断优化调整。

精准识别是指按照统一标准,采取科学的方法及流程,确定真正的贫困户,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致贫原因,摸清发展需求,为精准帮扶提供科学依据。⑤因此,精准识别科学有效的落实是开展扶贫工作首要步骤,也是关键的一步。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识别标准设置项目多,程序繁琐,识别贫困户的难度较大

当前精准识别的标准,主要以该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义务教育保障、医疗卫生等为主,即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扶贫标准3000元(2016年设定的标准)的群众,可以纳入贫困系统并给予帮扶,若超过其标准,即认定不是贫困户或者已经脱离贫困。也有个别地区根据国家基本要求,再结合地区实际制定了识別标准,如宁夏省的识别标准:“一看房、二看牲畜、三看是否有劳力,四看子女教育问题”。这些识别标准设置项目很多,工作繁琐,实际操作难度较大。基层地区人力资源和财政扶持匮乏,村干部老龄化,工作能力非常有限且工作压力大,即使想“圆满”地完成任务,也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很多干部为了跟上工作进度,仅仅依靠计算群众的年人均收入等刚性的要求,对其他的标准视而不见。这就造成了部分已满足国家扶贫要求的贫困群众却没有享受到国家帮助的问题。

(二)识别过程中未考虑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存在规模排斥,扶贫对象规模较小

目前,在明确贫困对象,扶贫规模时,遵循“自上而下”的模式,但是由于各地区发展状况,生活水平不同,各地区(县,乡镇)的实际贫困人口数量也存在差异,所以分配的建档立卡户的人数与实际贫困群众的总数有较大差别,这样直接导致应该部分接受帮扶的贫困人口因为指标数量不够而没有获得帮扶,不应获取帮扶的人却获得了帮扶。尤其是比较贫穷的地区,如贵州赤水镇等地区,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占多数,但是分配到的扶贫名额相对较少,所以实际获得扶贫的贫困户远远低于实际贫困人口。⑥事实上,较贫困地区未获得帮扶资格的贫困群众与发展较好的地区并获得扶贫资格的贫困户相比较,生活条件更加艰苦,更需要获得国家政策帮扶,却因为“规模排斥”,指标数量分配限制,导致部分贫困群众没有纳入贫困系统之中。

(三)识别过程中的“人情识别”比较严重,群众参与性低,对干部的工作没有起到监督作用

目前精准识别的程序主要包括:政策宣传、走家访户、控制规模、主动申请、民主评议、初步公示、听取意见、深度核查、公示公告等环节。⑦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使部分的贫困群众未享受到国家政策,一方面,制度规定:建档立卡的首要前提是贫困群众主动提出申请,但是很多贫困群众可能因为外出打工、地方政府宣传力度不够、贫困户自身原因(如智力因素,身体因素等)不能及时获得相关的信息,错过了申请时间,从而失去了帮扶的机会;另一方面,目前农村的老龄化问题严重,大部分青壮年外出谋生,对家乡的具体情况不了解。即使有“民主评议”这一环节,也是形同虚设,没有人参加,所以各环节的具体操作步骤和程序是村干部等公职人员制定的,尤其是在深度核查的环节,调查发现,村干部利用职务之便指定本村贫困户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⑧面对这样不公正的现象,留在农村的老年没有合理的解决措施,这无形中放任村干部的不作为和乱作为。

(四)识别不清导致农村各村民之间出现矛盾,群众对政府的不信任程度加深,干群关系紧张

首先,国家会为贫困户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支持和资源扶持,为了获得这稀缺的扶贫名额,群众剑拔弩张,针锋相对的现象屡见不鲜。若是两个家庭情况差不多,一个被评上了“贫困户”,一个“落榜”了,这会让两家人的矛盾升级,甚至会发生冲突。其次,在村干部主导的识别中,若评选出来的结果不符合群众的意愿,出现“错评”“漏评”等问题,这些都会使本应该享受扶持的贫困群众却因为错评,漏评等问题而无法享受,将矛头指向村干部,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对政府的不信任程度进一步升级。

三、精准识别的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的精准识别中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采取对应的解决措施,纠正错误的政策理解,强有力地落实精准扶贫:

(一)建立系统的、客观的、准确的识别标准,识别真正的贫困户

随着精准扶贫的不断深入,由于技术不完善,工作成本过高等限制,基层在调查的过程中,对农民的年收入与支出,以及家庭总体情况,突发性危机是比较难掌握的,所以建立科学,准确的识别标准显得尤为重要的。邀请专业人士建立科学的贫困系统网络平台,依靠大数据,掌握更多信息来源的渠道,准确分析数据(农户的收入,生活必要支出,其他消费,致贫原因,家庭教育情况等)的可信度,结合国家发布的贫困户标准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多维度地评定贫困户,多标准地建立建档立卡户,真实地反应农户的真实情况,评定出真实的贫困户,同时建立实时更新的自助访问平台,让群众能及时了解最新的扶贫政策与相关信息。

(二)鼓励大学生积极走向基层,避免农村干部老龄化问题

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基层干部工作程序复杂,内容繁多,任务艰巨,所以急需优秀的青壮年下基层,增加基层干部力量,提高工作精准度。⑨各地政府建立相应的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保障制度,让干部更有活力地从事工作。新到来的工作人员在基层工作,切忌急于求成,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配合农村老干部,积极走家串户,了解村里每一位家庭的基本情况,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在走访过程中,多向有经验的干部学习,多与群众交流,建立良好的合作协调关系。

(三)合理增加财政扶持力度,扩大扶贫对象的规模合理配置资源

西部贫困山区的地理环境复杂多变,土地贫瘠,种植是其唯一的谋生手段,基本是靠天吃饭,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尤其是四川的甘孜阿坝凉山州地区,甘肃省会宁县等地,农村贫困群众占大多数,所以合理增加扶贫对象的指标,为众多贫困群众带来国家福利,享受国家发展成果。中央与地方政府积极配合,增加西部特别贫困区的财政投入,建立完善财政制度,厘清财政的去向与用度。同时展开实际调研,深入了解各贫困区的资源优势与劣势,针对不同地区的实地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合理配置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各地区建立积极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实时相互反馈各贫困区帮扶效果,并根据反馈信息,高效地调整帮扶资源的分配比例,使扶贫开发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四)完善对干部的监管,实行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督相结合

首先,在精准识别中,基层村干部起主导作用,对其实际操作有较大的话语权与操作权。因此,建立与完善的贫困户识别与退出机制与技术,通过强化上级对下级的内部监督与控制和建立外部群众监督体系以限制保证基层干部权力的正确使用是及其重要的。设立专项督查机制,上级领导不定时地对精准识别的数据做调查,回访群众,调查群众满意度,并将其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标准之一。建立严格的,透明的政绩考核制度,落实个体责任制度,客观评价基层干部的工作绩效,并作为奖惩的依据。对精准识别过程中,恣意妄为的村干部给与严厉的打击,撤销其职务;对表现突出的干部,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同时,基层村干部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与意志,树立群众的主体意识,切实为群众谋利益。

(五)创新政策宣传模式,提高村民的参与意识,主动参与识别过程

农村的大部分群众都是老年人,或者留守儿童,他们知识水平和政治素养低下,无法有效地关注国家大事。即使国家有很多利民政策,却因为认识不清,无法享受。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基层干部积极创新宣传模式,首先,广泛张贴,悬挂横幅,让群众对政策有初步的了解;其次,走访干部必须不辞辛苦地拜访家家户户,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群众宣讲精准识别等相应的标准和程序,使群众对精准识别有了更深的认识;然后,召开全体村民的会议,邀请每家每户都要参加,在会议上,设计一些小游戏,增加小礼品,提高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对群众提出的疑惑,给与及时有效的答复。另一方面,群众自身也要不断学习,提高参与行政的意识和能力,积极主动向干部反映情况,学会利用自身权利监督干部的行政行为,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①郑光梁.辽宁省扶贫政策与机制创新研究[J].农业经济,2016

②何超.多维贫困视角下农村贫困精准识别研究——基于典型连片特困区农户数据[D].西南大学

③国家统计局.2017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明显减少,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8-02-01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18/0201/c1004-29

④刘永富. 创新机制精准扶贫[J].中国科技投资. 2015

⑤精准识别,迈好扶贫第一步.大众网,2014-09-19 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40919/Artic

⑥何植民.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有效执行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

⑦巴中: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六个转变”聚力精准扶贫. 2015-11-24

http://www.scfpym.gov.cn/show.aspx id=41823

⑧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 2014(6)

⑨陈彤.浅谈新时期提高基层干部做好群众工作能力的有效路径[J].市场论坛.2013.

猜你喜欢

对策研究
暑期游泳培训班现状及对策研究
乡村传统财会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