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动力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8-07-10彭亚金

智富时代 2018年4期
关键词:西部地区政策建议因子分析

彭亚金

【摘 要】西部地区在经济快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展现出不少的问题,发现问题的根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显得意义重大。文章在参考众多文献的基础上构建评价西部各省份的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归纳影响西部地区发展的主成分公共因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以便在“一带一路”和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政策背景下,因地制宜、差别施策,助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关键词】西部地区;发展指标体系;因子分析;政策建议

一、前言

西部地区历经近40年的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应清醒的认识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区域内部发展极不平衡制约着西部地区顺利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西部地区省份间的不均衡客观存在,省份之间发展差异巨大,因此如何解决西部地区目前面临的经济发展不充分便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指标的选择和构建

在进行聚类分析之前,需要搭建基本的分析指标,这些指标应全面体现各省份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整理和分析已有文献,如武友德(2000)、杨西川(2004)、李卫宁(2004)、白义霞(2008)、李晶(2013)等,文章选取相应指标用以描述西部地区发展成效。在此逻辑框架下,研究报告建立一个评价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三级指标体系。

指標体系共选择了23个三级指标描述二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用以描述一级指标。通过上述指标体系的建立,就能分析西部省份之间的发展差异,同时也能寻找影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成分因素。

三、影响经济发展的主成分因素—基于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基于相关矩阵的内部关系,将某些具有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降维统计的分析方法。下面采用这种方法,分析各省份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i。

对相关相关数据进行Zscore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数据的量纲,在此基础上处理相关数据。公因子方差用以表示各变量原始信息中能被公共因子表示的提取部分程度。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除了进出口总额占GDP指标的共同度低于70%和森林覆盖率指标低于80以外,其余指标共同度都在80%以上,甚至大多数都在90%以上,由此可见提取得到公共因子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表1是解释总方差分析的结果,数据给出了各因子的累计方差,所提取的5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是40.373%、20.644%、12.768%、9.484%、7.051%,累计方差贡献率高达90.32%。

图1以碎石图的形势展示了各因子对应的特征值,第1-5个特征值较大,从第五个特征之后急剧下降,可见评价西部省份经济发展程度的23个指标,是由前五个共同因子决定的。

表2是采取最大方差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因子负荷矩阵用以描述各因子在评价指标上的载荷,即各公共因子对各评价指标的影响程度。在表4中,各评价指标按后置的负荷系数大小进行排列。由表可以直接看出,第1-7指标由第一个公共因子影响(由列向下数),第8-13指标由第二个公共因子影响,第14-18指标由第三个公共因子影响,第19-21指标由第四个公共因子影响,第22-23指标则由第五个公共因子影响。

从以上数据处理结果并结合指标变量,可以将影响经济发展的五个公共因子归纳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资金投入强度、区域民众生活质量、区域对外开放程度、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四、政策建议

(一)加快供给侧结构改革步伐

依托“一带一路”和自贸试验区建设,构建适应国内和国际需求的产业体系,积极拓展国际市场,重点加强品牌建设。升级现有产业体系,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利用后发优势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重点发展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技术密集型特色产业,构建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创新西部地区对外开放体制

西部地区应以扩大开放倒逼体制改革,积极参与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鼓励探索和创新新时期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借鉴国内外先进发展经验,完善负面清单制,对接国际贸易新准则,促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突出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社会信用体系,促进经济开放型发展。

(三)构筑东西联动新模式

国际市场的需求和“一带一路”建设为西部地区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但目前西部地区的产业尚不足以支持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因此,西部地区目前必须要走一条“贯穿西东”的发展道路,推动技术、人才和资本等要素与西部地区的地缘优势相结合,加快东部向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进程,形成新时期下西部地区向西、向南和向北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注释:

i 数据来源于各省份统计年鉴,除了R&D;支出为2014年数据,其余皆为2017年统计数据。

【参考文献】

[1]李晶,郭立文.中国人类发展的区域差距和空间格局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23):68-70.

[2]邹莉娜,鲁皓,赵梅链.西部地区工业竞争力非均衡差异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6(05):28-30.

[3]李卫宁.关于西部地区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03):70-74.

[4]杨西川. 西部地区区域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4.

猜你喜欢

西部地区政策建议因子分析
以法治提高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实效
影响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