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中追求体验

2018-07-10赵晓利

智富时代 2018年4期
关键词:行动认知情境

赵晓利

【摘 要】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即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作为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其亲历中获得的认知和情感。对语言文字描绘的内容有时往往不能亲历体验。而信息技术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又为语文打开体验的窗口,从而为体验教学拓开更为宽广的道路:提供提供多元情境,进行认知体验;创设移情氛围,进行情感体验;虚拟实践情境,进行行动体验。

【关键词】情境;情感;认知;行动

近年来,学生的体验问题引起我国越来越多教育者的重视,体验被赋予很高的地位。有人提出体验的课程观,有人提出“教育过程是一种体验”,甚至有人提出:“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从教育活动的综合性出发,体验是多方面交织的复杂过程,是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

语文教材语言丰富,精神充盈,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真谛、人品精华、人情意蕴、人世沧桑……然而,抽象的语言内容往往难以激起学生的体验,语言的情感难以激起学生的共鸣。对语言文字描绘的内容有时往往不能亲历体验。而信息技术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又为语文打开体验的窗口,从而为体验教学拓开更为宽广的道路。

一、提供多元情境,进行认知体验

在传统的教学体制下,学生走进了一个早已预先设的,可能是外在与他的“书本世界”,而当这个书本世界同他过去的“经验世界”没有很好地沟通和联系时,他就无法理解这个书本世界里的最精要的东西——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的规律性的知识,以及典型的、最富有魅力的表现形式,这就好像截断了他拓展精神生活需要注入的“源头活水”。受困于书本世界里学生,也就很难听到现实世界对他的召唤,难以领略到现实世界为书本知识的运用提供的诱人境界和无限风光。书本知识成为了“一潭死水”,我们又怎能期盼学生获得的理性认识是“充沛”的、“鲜活”的和“永不枯竭”的呢?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化简”书本知识,下最深的工夫去研究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能够借助于鲜活的生活,用最浅显的语言、最巧妙的办法去帮助学生进行对书本知识的认知。

如:我在教《黄果树瀑布》时,单凭文字的描述,学生很难领会瀑布声、形的雄伟壮观。而要让全班学生亲历黄果树[瀑布的现场,又是不可能的。而信息技术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我们找来黄果树瀑布的录像,学生就有了身临其境之感:从声音上领略到瀑布的气势雄伟,从形状上感受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云的壮美画面。接着,我又用抓图、搜集等方式,找到各具特色的画面,组成“瀑布画廊”,让学生看到了“如烟、如雾、如尘”的景象,看到了彩虹飞架的场面,看到了白绫飘飞的情景……这样通过动态和静态的观察,学生轻松而真切地理解了“黄果树瀑布是大自然的杰作”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二、创设移情氛围,进行情感体验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或者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即:进行成功的移情性理解,需要动人的学习氛围。信息技术能为此创设良好的移情氛围,从而使体验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怀特有句话说得好:“教育的问题在于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 在体验中,一切客体都是有活力的,充满了生命的意蕴和情调。语文学习应让学生在不断地熏陶感染中,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升腾体验,从而引起心灵的震憾,思想上的共鸣,激发对祖国语言全部内容、意义和价值的把握。

如:学习《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学生对阿炳能在二泉的流水声中听到“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不能理解,对阿炳历经沧桑的生世也没有共鸣。于是,我就在学生已经初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大概的了解的情况下,让学生再伴着《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默读课文,让学生想一想自己能读懂些什么?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首曲子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学生逐渐能进入课文的情境,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学生甚至眼含热泪地说:“我懂得了感受是与一个人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我仿佛看到阿炳不屈不挠地沿街卖唱的情景,虽然清贫,却很高贵,从不向人乞讨。”学生语如泉涌,滔滔不绝地讲着自己的感受,我知道此时的学生已经进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进行着移情体验。

三、虚拟实践情境,进行行动体验

亲历性是体验的本质特征,亲历性不同于亲身经历,它包括:实践层面的亲历,即主体通过实际行动亲身经历某件事;和心理层面的亲历,即主体在心理上、虚拟地“亲身经历”某件事。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地方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践层面的亲历体验,也有很多地方非常需要运用体验来突破难点、拓展视野、深化认识、培养能力,但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不能进行亲历实践体验。

那么,如何拓宽教学情境,使教材成为学生提升学生灵魂的工具,使知识成为学生精神生命的营养素,使课堂成为学生体验学习、享受生命的天地呢?信息技术在此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运用多媒体,进行排疑解难

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介入,在阅读教学中改变了逐段讲解的“段段清”,以及以“训练点”为中心忽视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如:在教学科学小品文《琥珀》时,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依据。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制作了教学课件。一是图文声像并用再现课文内容。二是将琥珀的样子、远古时代的环境、苍蝇和蜘蛛的行动及巧合、松脂球变成化石的经过、发现的过程制成若干个小模块。三是将事物之间的联系制成动画课件,通过点击课件得到提示和帮助。如点击“松林与海水”课件,便会出现地壳变化使海水淹没松林的场景,并可以清楚地看见水下的松树如何慢慢腐烂,松脂球脱落出来,一齐深埋在淤泥里的情景。四是画琥珀形成的逆推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借助课件,自主学习体验,通过网络获得个别化指导,较快较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理解难点,进而进行语言、思维训练

2、运用专题网站,提高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可让学习者进行专题探索,并通过信息处理进行知识结构化重组和专题网站的开发。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没有情境的教学如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我们有义务运用各种手段,尤其是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入乎其内,“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扬长避短,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有了体验,才有接纳、认可、感悟、共鸣,也才有了生发和拓展。在這个以人为本的教育大潮中,拨响体验这根弦,让学生“真情告白”,任学生在大自然中自由翱翔,拉近与课文的情感距离,让学生透过语言的外壳寻找到理性的内核,一次次去完成深层次的哲理感悟、人文内涵的升华。运用信息技术激情入境,让情境成为学生有力的双翅,体会成功的喜悦,体会人生百味,放飞起心灵独特的体验。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2]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

[3]高文.情境学习的关键特征及其对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启示.

[4]杨建国.建构主义与多媒体课件的情境创设.

猜你喜欢

行动认知情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用舞台“行动”进行创作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