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塞林格 双眸澄碧,守望孩提时代的那片麦田

2018-07-10采薇

高中时代 2018年6期
关键词:塞林格守望者麦田

采薇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一生中唯一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它塑造了美国当代文学中最早的反英雄形象之一,一经问世便风靡全球。他发表的著作还包括《弗兰尼和卓埃》《高举屋梁,木匠们》《西摩:一个介绍》和一部短篇集《九故事》,此外还有一些作品至今未出版。2010年1月27日,这位著名作家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去世,终年91岁。

从军也带打字机,只为自己的快乐写作

1919年,塞林格生于美国纽约城,他的父亲是做奶酪和火腿进口生意的犹太商人,家境相当富裕。15岁的时候,他被父母送到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军事学校里住读,据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写,很大部分是以那所学校为背景的。

1936年,塞林格在军事学校毕业,取得了他毕生唯一的一张文凭,1937年又被做火腿进口生意的父亲送到波兰学做火腿。二战开始后,塞林格于1942年从军,并于1944年前往欧洲战场。塞林格酷爱写作,从军时也带着打字机,有空就写。1948年,他的短篇小说《香蕉鱼的好日子》在《纽约客》上发表,由此成为让人羡慕的“《纽约客》作家”。

从在《小说》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开始,到1951年出版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这十余年中塞林格共发表了二十多个短篇,有些短篇还在《老爷》《纽约人》等著名刊物上发表,这使他在文学界有了一点点名气,而《麦田里的守望者》则使他一举成名。

《麦田里的守望者》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前,美国文学总是将童年美化,孩提时代永远是快乐而天真的。塞林格的作品,使成长染上了些许愁思。

小说以主人公霍尔顿的口吻,讲述了他被学校开除后,独自在纽约城游荡了两天的经历和感受。霍尔顿只有16岁,出身富裕家庭,是典型的富二代,但他内心矛盾、精神空虚。他渴望找到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但没人能给他指导。他既是一个叛逆者,也是一个受害者。他对学校和教育的控诉,在今天看来仍然直指人心:“要你干的就是读书,求学问,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浑账的凯迪拉克……”

小说出版后,评论界褒贬不一。《纽约时报》赞其为“异乎寻常的、才华横溢的处女作”,而批评声则围绕道德败坏、虚无主义和过度使用粗鄙语言等焦点展开。这部小说得到二战后那一代美国大学生的欢迎,然后不管家长或图书馆长怎么看待这本书,大量的中学生也开始想搞到这部小说来读——因为阅读过它成了一些学校帮派的入门通行证。《新共和》的作者讲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曾在关灯之后打着手电筒读《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是一个老塞林格迷在透露自己的老资格身份——关灯之后读书并非意味着好学,而是代表对就寝制度的反叛,而且塞林格本人也曾在军事学校里冒着违反军纪的危险,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筒写作的。所以,“用手电筒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仿佛也成了塞林格的粉丝们纪念他的最好办法。

时至21世纪,《麦田里的守望者》已然成为美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但被《时代》周刊评选为1923年至2005年间百本最佳英文小说之一,就连声名卓著的现代文库也将其纳入20世纪百本最佳英文小说之列。

九个故事,九片树叶

塞林格的短篇集《九故事》里收入了九个短篇故事,故事里的某些人物,他们内心世界中的敏感(对美和丑的敏感)、伤逝(对时间和生命的省度)、最无可救药的孤独(因为他们的敏感和伤逝)以及最无可言宣的渴望(因为他们终究是真的活着)……这一切都被塞林格通过文字组合成一件件晶莹剔透的艺术品,小心翼翼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如果你碰巧对这样的人物产生惺惺相惜的感觉,那么你自然会爱上这九个故事,在你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沉淀下来,仿佛九片雪花在无风的山中一片接着一片缓缓飘落。

细节是塞林格小说的灵魂,物的细节、人的细节、静态的细节、活动的细节,没有一个细节不是精心设置的,更没有一个细节是可有可无的。喜欢塞林格的人不是已经读过《九故事》,就是迟早会读,然后反復地读。更何况每个故事都是一个玲珑的整体,抽出哪一句都是一种肢解。在他的小说里见过这样一句话:“每一片叶子的脉络里都藏着一个微型的苍穹。”而《九故事》中的每个短篇都是一片树叶,是浑然天成的杰作。

《九故事》出版后,塞林格从纽约搬到了新罕布什尔州的小镇科尼什。初来乍到时,塞林格还经常与温莎高中的学生们来往,邀请他们来家听音乐,聊学校里的事。他甚至还接受了温莎高中生、《每日鹰报》记者的采访。当被问及《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不是自传性小说时,塞林格说:“算是吧,当我完成这本小说时,我大大松了口气。我的少年时代和书中的男孩相当类似,向人们讲述这个故事是一种巨大的解脱。”然而这篇本应低调出现在学生报纸上的采访,却被卖给了一张大报,塞林格知悉后十分生气,从此拒绝任何采访,并几乎切断了与外界所有的联系。

半生隐居者,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功让塞林格变得孤僻,他在新罕布什尔州乡间的河边小山附近买下了一座小山,在山顶上建了一栋小屋,四周都是树木,竖着高大的铁丝网,网上装着警报器,他就这样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塞林格很少出门,除非是到佛罗里达度假或去拜访隐居的《纽约客》前编辑成廉·肖恩。塞林格似乎在践行霍尔顿的梦想——用自己挣的钱盖个小屋,在里面度完余生。

塞林格的书房是一间只有一扇天窗的水泥斗室,每天早上8点他就带着盒饭入内写作,直到下午5点半才出来,家里任何人都不得打扰他。人们想拜访他得事先递送信件,陌生人被他拒之门外更是常事。他极少在公共场合露面,不接受媒体采访,即使出现在附近的小镇上也几乎不与人说话。几十年里,媒体要找到一张塞林格的照片都很困难。

这种隐居使得塞林格被称为“文学界的嘉宝”——因不愿成名而更成名。或许塞林格选择逃避成人世界,只是因为他想永远守住自己的童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那段话是多么适合成为他的墓志铭,愿塞林格在天堂能实现他的愿望——

“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个浑账的悬崖边,我的职责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儿。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猜你喜欢

塞林格守望者麦田
大桥上的守望者
不拒绝善于用心的人
小说《塞林格的信》出版
不关我的事
守望者
塞林格拒绝总统邀请
不赴“总统宴”的塞林格
别人做不到
只有更好的
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