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遗落的乡愁

2018-07-09李俊文杨婷吴丹妮彭洁

装饰装修天地 2018年12期
关键词: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

李俊文 杨婷 吴丹妮 彭洁

摘 要:随着城镇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一直是国家高度重视的议题,中央1号文件连续15年聚焦“三农”问题,对农村产业结构转型、绿色生产、科技创新、农村改革等方面有重要指示,田园综合体作为新兴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成为近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热点。本文以北运河天津段李嘴村景观更新规划为例,通过景观规划的手段,将特色民俗、民居、绿色农业种植和畜牧业有机融合为一个田园综合体。以期完善和推动运河文化带上的乡村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推进运河生态、运河乡建、运河产业以及运河旅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运河文化带;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

1 前言

京杭大运河沿线散布着大量的村落景观,千百年来见证了运河的兴衰,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中原地区独特的线性文化景观遗产。运河沿线的村落景观包括原生村落旧址、建构筑物、农田、植被、水系等物质文化景观也包括村落文化、习俗、手工艺、人物传记、传说等非物质文化景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近年来,大运河沿线村落城镇化建设和历史保护矛盾突出,致使沿线大量村落遗产未能及时有效保护,目前许多重要的村落正在急速消失。以运河天津段为例,作为运河的中转枢纽,村落景观资源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天津市中心城区以外约有137处村落,而截至2016年,天津市被列入保护的传统村落只有3处,而运河沿线传统村落仅有杨柳青街六街村1处,运河沿线传统村落的识别与保护工作亟待展开。本文以北运河沿线李嘴村景观更新为例,从构建三产共融的田园综合体视角,进行村落景观更新设计,以期唤起遗落的乡愁,打造运河文化带上的明珠。

2 研究区域概况

李嘴村位于天津市北仓镇北运河左岸,基地靠近津永线,西依津永公路,东面靠近外环北路、津保高速,东南侧是桃口村。李嘴村原名李家嘴村,最早起源于明代,因地处北运河河嘴处,李、郑等姓氏迁入此地建村得名。史书记载村内有三官庙、地藏庵,村外有河堤路和渡口,依托漕运而逐步发展起来。李嘴村拥有上百年的传统农业和花卉种植历史,农产品种类丰富。作为北仓镇的重要渡口,是漕运进行货物交易的中转站。李嘴村村民勤劳热情,文化活动丰富,尤其擅长体育运动,高跷文化自清代光绪年间蓬勃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3 现状问题与解决策略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涌入,李嘴村大部分居民房,都已处于拆迁与半拆迁状态,空置率较高。场地绿化周边行道树以种植国槐为主,其余树木均是散点分布,不能连成板块,草本植物全是野生状态无人管理。植物长势部分较好,但是种类单一,大白杨与大叶杨以板块形式出现,主要是后期人为种植。场地耕地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村内水塘污染严重或是有干涸现象,无法直接使用灌溉农田(如图1)。

3.1 场地功能定位

问题:基地处于半拆迁状态,大量人口外移,少量民居闲置。农作物种植种类单一,耕地面积较多,部分土地闲置。

策略:对场地的充分调研评估,重新划分功能定位,在修复场地生境基础上,将特色民俗、民居、绿色农业种植和畜牧业有机融合,打造运河文化带上的田园综合体。在闲置民居区域保留院落肌理,进行老建筑改建、扩建和新建,升级为乡村民俗、民宿景区;将原有的农田进行生态改造与升级,发展绿色农业和畜牧业,提升种植率与产出率;将场地部分废弃农田,变废为宝,种植特色花海,提高场地美观性和游赏性。

3.2 水文生态基底

问题:基地外围为京杭大运河北运河段,河水流量减少,水质恶化,污染严重,北运河的主要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养殖废水与农药化肥等,基地内部水系以受污染的坑塘湿地为主,并伴随水系干涸状况。

策略:利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净化污染水域,恢复场地水文生态本底。研究发现,为防止基地内部对外围运河造成面源污染,应在运河周边建立运河生态保护廊道,通过植被缓冲区、生物过滤池等低影响技术手段,改善运河水质及驳岸生态环境。在基地内部,采用打通水系及农田灌溉系统,采用自然的水系自净化方式,利用当地植被净化水质,同时建立湿地缓冲区,减少人为干扰,改善当地物种栖息环境。

3.3 场地道路结构

问题:场地外围主要通行道路为运河河堤路,场地内部没有完善的道路系统,支路较多,人车混行,步行道路连通性差,尚无完善的道路铺装体系。

策略:改善外围运河河堤路,建立自行车及游人慢行系统,在场地内部建立多等级的道路结构,人车分行,形成电瓶车道、自行车道、步行道、慢行步道、廊桥步道层次分明的道路系统。

3.4 建筑及农田现状

问题:场地内部现存民居建筑较少,村民房屋无次序,大都处于待拆及废弃状态,少量居民留守此地,十分杂乱。现状农田耕作无规律,大多以自家划片种植,杂乱无章,焚烧桔梗现象严重,对运河、农田及大气造成面源污染。

策略:在村落原有街巷基础上,保留与改建部分废弃待拆民居,增设乡村公共建筑与新建民宿建筑,如乡村活动室、图书馆、公共花房和青年活动室等,满足返乡居民、游客的居住与休闲需求,在特定的观景点设置观景台和标志性景观构筑物。

4 构建山水田园综合体的主题思路

根据场地用地评估提出构建运河乡村山水田园综合体的主题思路。科学评估场地生态与文化资源现状,通过用地适宜性分析,提出生态修復优先、新农产业主导的山水田园综合体规划理念。根据场地现状水文、植被、土壤及生境分析,提出在场地外部建立运河保护区,沿周边河滩及河堤路确立缓冲区;在场地内部修复湿地保护区、农田种植缓冲区、民宿开发建设区,同时,依托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深入挖掘场地的特色农业、种植、手工业与乡土文化资源,形成集设施农业、畜牧养殖、休闲民宿、创意展示、花田景观等于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实现乡村振兴时代下的运河乡村可持续发展路径。

4.1 目标一:生态宜居

通过对场地进行生态修复与文化营建,吸引村民返乡、游客体验,力求达到运河文化带上的宜居家园目标。

4.2 目标二:产业共融

通过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改造低产农田、发展田园式农业合作模式。统筹镇域内资源、加强招商载体建设、基础设施与品牌战略建设,实现三产共融的产业发展目标。发展特色传统手工业,还能让都市人了解、熟悉传统手工业,利用基地内居民的手艺人对都市人进行指导,不仅丰富了游客们的视野也可以为当地居民带来实质性的收入。

4.3 目标三:文化传承

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与资源,古为今用、“承陈出新”。在场地中形成集古运河文化、北仓镇文化与李家嘴文化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文化内涵,并通过多类型文化活动载体进行传承与创新。

4.4 目标四:花境营建

利用场地闲置土地种植特色花卉,进行花境营建。通过种植种类多样的低维护、耐盐碱地花灌木与宿根花卉,营建运河乡野花境景观。乡野花境景观是对运河乡村生活的细致描绘,个性化展现乡村质朴、丰美的田园风貌,在深入修复乡土生态环境的同时,还为村民与游客提供舒缓疲劳压力,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5 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总体设计

5.1 功能分区

在场地内规划七大主要功能区域:

(1)手工业体验区:豆腐坊、皮影坊、织绣坊、老磨坊、泥塑坊。(2)有机农场种植区:当地居民进行耕作采摘。(3)景观花田观赏区:多种稀有花卉植物,游客感受到花的海洋。(4)传统民居体验区:体验当地特有居民住宿,感受本土文化传承。(5)游客种植体验区:了解农耕生活、放松心情,享受乡土情趣。(6)游客采摘体验区:体会收获的快乐,同时为当地种植户带来收入。(7)滨水景观观赏区:具有完善的步行漫步系统,自行车道,沿河设置观景平台供游人活动观赏。

5.2 流线组织

山水田园综合体的流线组织应紧密结合自然环境特征,在核心保护区避免人工干预,减少游览路线设计,更多地展现山水田园综合体的自然特性,体现山水田园的生态主旨。本次山水田园综合体的游线规划采用闭合环形结构,游览主线路贯穿整个场地,将主要景点串联起来,次要道路按照从人工到自然的过渡方式组织使功能空间富于变化与节奏。在景观花田观赏区搭建观景栈桥与观景塔,增加游客瞭望花海与湿地的景观视野。

5.3 总图设计

6 专项设计

6.1 传统民居体验区

按照原有民居的结构进行庭院设计及更新设计,设置了多个不同的功能区域:古树文化保留区、果蔬餐饮绿色体验区、露天电影院、农田观光餐饮区及村落文化博物馆。整个民居体验区内涵盖了住宿、餐饮、娱乐、商业、观光体验功能,创建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民居庭院绿植种类多样,绿化率30%,形成了绿意盎然的民宿体验空间。

6.2 四季种植农业观赏园图

在基地的外围的保护绿带设置四季种植农业观赏园。春夏园的功能流线中有农产品超市供给区、生态水池花地长廊、菠菜种植及草莓大棚种植区域;在秋冬园设置稻香亭观光处、历史石碓铭记游园。四季观光种植园服务当地居民及周边游客,作为一个开放的社区公园,既对园区内部产生防护隔离生态带的功能,又成为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态种植示范园区。

6.3 现代有机农田体验区

现代有机农田体验区包括:儿童体验区、原有农田保留区、游客体验种植区、果蔬采摘园及农业生活体验区。现代有机农田体验区改善了农作物种植单一的情况,种植涵括小麦、旱稻、高粱、玉米、青豆等多种农作物,规划农田观光游览路线,为游客提供更加亲近的农业种植体验。体验区区采用智能灌溉模式,同时对农业用水进行湿地净化处理。原有农田保留区采取了都市认领制度,在民居的绿色餐饮区和四季园的农产品超市进行绿色食品出售。

7 结语

本文以京杭大运河天津段的沿岸李嘴村景观更新设计为例,从生态与文化角度构建运河文化带上的山水田园综合体,恢复与完善场地水文、群落生态本底,传承与创新运河乡村文化活动载体。一方面,运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及方法使原本污染荒芜的场地生境得到有效修复改善,营造宜居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通过传统手工业、现代农业、民宿体验区等方式吸引村民返乡,也为周边居民与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活动及相关设施,为实现大运河沿线乡村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

参考文献:

[1] 欧阳鹏,董晓莉,钟来天.建设绿洲型田园城市——敦煌城乡一体化规划策略[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总体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4(17).

[2] 卢亚.四川灾后新农村综合体景观规划体系研究初探[D].四川农业大学,2014.

[3] 成玉宁.湿地公园设计[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李俊文,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建筑系,本科在读。

杨 婷,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建筑系,本科在讀。

吴丹妮,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建筑系,本科在读。

彭 洁,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建筑系,本科在读。

项目研究: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714038001,项目名称:《京杭大运河天津段原生乡村之景观更新规划设计》。

本设计方案:获得IDEA-KING艾景奖第七届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赛铜奖。

猜你喜欢

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
生态学原理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探析
符号学视野下的田园综合体开发
创意创新在田园综合体旅游中的重要性
“田园综合体”拿地攻略
广西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田园综合体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浅谈小城镇建设中的景观规划设计
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