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昙华林 触摸近代武汉

2018-07-07赵雯

党员生活 2018年9期
关键词:华林武昌武汉

赵雯

寻『根』昙华林

从螃蟹甲下车,沿湖北省中医院右转,即可进入昙华林。

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历史老师何衍应从2001年调入该校任教开始,就对昙华林的历史文化十分感兴趣。研究了这段历史十余年的他,成了远近闻名的“昙华林专家”。近日,在何衍应老师的指引和介绍下,我们开始了对昙华林的寻“根”之旅。

根据记载,昙华林位于武昌老城东北角,为胭脂山、凤凰山、螃蟹岬和古城墻所环抱,是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古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距今已经647年。明清时代,这一带曾是郡王府邸、军队营地、官府衙门、贡院书塾的聚集地。

现在通常所说的昙华林街区,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包括昙华林、戈甲营、太平试馆、马道门、三义村,以及花园山和螃蟹岬两山在内的狭长地带。

关于“昙华林”名字的由来,有很多说法。1938年,郭沫若在《洪波曲》里推断“昙花林”是佛教建筑。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严昌洪在《湖北文征》中找到出处:清同治三年刘溱《重游昙花林小记》记载,昙花林是一座佛寺,大约建于清朝中叶,毁于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古文中,“花”通“华”,此后渐渐形成了“昙华林”的固定称谓。

它是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发祥地。踏在昙华林的青石板路上,记者一下就从现代嘈杂的都市穿越到了近百年前的“大武汉”。钱基博(钱钟书父)故居、石瑛故居、夏斗寅故居,散落在极具特色的文艺小店之中,星罗棋布、相映成趣。

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条小小的街道,竟然是中国最早引进西方教育的地方。据何衍应老师介绍,这里曾经诞生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国人创办的私立大学——中华大学(1912年黄陂巨绅陈宣恺、陈朴生合资创办,比私立南开大学早7年)。泰戈尔、康有为、梁启超、顾维钧、胡适等都曾受邀到该校讲学。鸿儒云集,极一时之盛。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该校原有系科分别划入如今的武汉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

昙华林最东边,如今湖北中医药大学所在地,曾是基督教美国圣公会1871年创办的文华书院旧址,它是外国教会在武汉最早开办的学校。1924年,文华书院分为华中大学,文华中学单独建制。1952年院系调整后,华中大学成为现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文华中学迁到粮道街,延续至今。美国友人韦棣华女士,还曾在文华书院的老校园中创办“文华图专”,开创了中国近现代图书馆教育事业之先河。

在湖北中医药大学的对面,如今的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原是湖广总督林则徐兴建的丰备仓遗址。1903年,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在这里兴办了东路高等小学堂。刘谦定考证,这所学校创办两年后,科举考试才正式废除。该校曾经培养出董必武、陈潭秋、李四光、宋教仁等名家。不仅如此,在十四中的校园内,还曾诞生了近代湖北第一所公立专科学校——湖北工业学堂。

1865年,英国传教士杨格非在昙华林建造了武昌第一座基督教堂——“崇真堂”。虽历经一个半世纪的风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领略其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神韵。昙华林曾是华中地区近代外国传教士最集中的地区。

穿过昙华林街一个中式牌坊,可见一组北欧风情的建筑,如今正在修缮之中。这是基督教瑞典行道会于1890年建在武昌的传教基地。这里也是武昌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外国领事馆——瑞典领事馆曾经所在地。在抗战时期和解放后,这里都见证了武汉重要的国际交往历史。

如今湖北省中医院内,还隐藏着近代湖北最早的教会西医院遗址——仁济医院。这也是西医最早进入武汉之所。

而南边的花园山上,还有一座武汉市最早的天文台遗址。它本是天主教堂的“气象站”,于1930年落成。十分可惜的是,如今的天文台遗址,只留断壁残柱,杂草丛生。

除了花园洋房,昙华林街区不远处的戈甲营,还有两栋百年老宅,依然完整保持着院落天井、四水归堂等江夏民居的建筑特色。古今中外,中西合壁,让昙华林成为近代建筑文化的“博物馆”。

阅尽沧桑,647年老街待“复兴”

有着如此辉煌历史的昙华林,在上个世纪中后期突然沉静。直至2005年,在刘谦定与媒体的共同呼吁、努力之下,武汉市政府开始对这条历史名街进行抢救性修复。如今的昙华林,古今兼备、商业与市井并存,是许多文艺青年心中的“圣地”。

武昌区粮道街党工委书记洪亮告诉记者,秉承党建引领,传承红色文化,街道党工委充分挖掘昙华林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引领各类创业服务人群融入网格化管理、融入区域化治理、融入历史街区的发展实践,团结吸收热爱昙华林的党员群众、统战人士共建共治共享昙华林的发展成果,合力谱写昙华林融合发展的新时代篇章。如今的昙华林有153家文创和相关企业落户,这些新社会阶层人士成为昙华林的新“主人”后,依然深受这块红色土地上厚重历史文化的影响,齐心以现代化思路寻求昙华林的“复兴”。

武昌区粮道街办事处主任刘启斌则向记者勾画出了一副“现代化古街”昙华林的全新面貌——武汉市再投资35亿元将昙华林核心区打造成一个4万平方米的文化企业聚集区。而除了核心区改造外,改造工程还向外辐射——改造戈甲营社区,打造艺术创业基地;打造胭脂山衣坊特色风貌区;修复武昌千年古轴得胜桥和武胜门,复建古轴步行街。

刘启斌激动地说:“我们期待两年后,昙华林这条老街,将以全新的面貌再次惊艳武汉。”

百年来,革命薪火在昙华林传承

——专访武汉民俗专家刘谦定

昙华林最早的“发现者”、武汉市民俗专家刘谦定先生,生在昙华林,长在昙华林,又工作在昙华林,如今已经66岁的他研究了一辈子昙华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昙华林绝对不仅仅是现代年轻人认识的文艺情调,它纪录了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建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个时期的革命风云,也见证了百年中国的历史变迁。”

这里是辛亥革命的“摇篮”。如今位于湖北省中医院内的孙茂森花园旧址,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文物。1903年,学生李廉方曾在孙茂森花园内租房居住,民主革命者吴禄贞在李租住的寓所内与进步学生聚会,规划反清革命,是辛亥革命时期各革命团体的源头,史称“花园山聚会”。昙华林32号曾是共进会领导人刘公的旧居。当年,刘公正是在这里带领赵师梅等湖北工业学堂三位青年学生,设计制作了倾覆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一面革命大旗——九角十八星旗。

陈独秀在武汉最早传播共产主义的地方。1920年2月4日,陈独秀应文华大学邀请,从南京到武汉,在公书林礼堂发表演讲,题目是《社会改造的方法与信仰》。第三天,陈独秀又在同一地点作了《知识教育和感情教育问题》的演讲。

共产党在武汉最早的活动基地之一。1920年3月,董必武在昙华林创办武汉中学,这里成为我党最早的活动基地之一,培养了大批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1920年8月在武昌抚院街(今民主路)97号董必武寓所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武汉支部,它是中国共产党6个早期组织之一。1920年11月,以武汉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为骨干,在武汉中学举行了武汉青年团组织——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大会,标志着武汉青年运动新的起点。1921年初夏,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其中三位“一大”代表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都曾工作学习于位于昙华林的武汉中学。

南昌起义前周恩来与贺龙在此握手。戈甲营附近的圣约瑟学堂旧址是1906年刘静庵先生领导的反清革命团体日知会所在地。“八一”南昌起义前夕,周恩来与贺龙正是在这里进行了历史性的“第一次握手”。1927年4月,贺龙率独立十五师北伐河南,屡立战功,升任第二十军军长,回到武汉,带一个警卫连进驻这里,二十军军官兵则分别驻守在武汉三镇及周边地区。1927年7月,周恩来来此与贺龙见面,阐明共产党武装保卫革命的主张。贺龙表示,下定决心跟共产党走。解放后,贺龙的夫人及子女曾到这里凭吊,认为这里是贺龙革命生涯的重大转折点。

武汉文化抗战基地“三厅”所在地。1938年,国共合作期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迁入武汉,主管抗日宣传工作的政治部第三厅就设于昙华林如今的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内,郭沫若任厅长。当时,第三厅团结和组织了在汉的一大批文化界爱国志士,如阳翰笙、田汉等人,可谓群贤毕至,人才荟萃。昙华林也一时成为中国抗战文化之都。由桂涛声作词、冼星海作曲的著名抗战歌曲《太行山上》就诞生在这里。

刘洁:让文化星星之火燎原

——本刊记者专访武昌区委书记

《党员生活》:丰富的文化资源对武昌区来说,有怎样的独特意义?

刘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全党来一个大学习。”省委书记蒋超良也多次强调“用好文化资源、讲好文化故事、办好‘新时代湖北讲习所”,我觉得完成这份使命,对于武昌来讲,是得天独厚的,更是责无旁贷的。

武昌的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尤其是红色文化资源不胜枚举。107年前的武昌起义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成就了武昌“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和城市气质;91年前毛泽东同志在这里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的800多名学员把革命火种播撒到全国各地;同年,中共五大在此召开,选举产生党史上第一个中央纪检监察机构,开启了党内监督的组织创新。

作为“五首之区”的武昌,拥有这么多红色革命遗址,担负“启迪民众、滋养城市”的教育职责自然责无旁贷。

《党员生活》:这些资源要如何充分利用?

刘洁:我们联合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市革命博物馆等优质教育资源,共建了新时代湖北讲习所(武汉·武昌),对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多层多级、线上线下、常态长效的学习传播体系,打造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学校,建设新时代基层弘扬红色思想文化的战斗堡垒,动脑筋、想办法向社会延伸得更深、更广,真正让红色文化的星星之火相传成燎原之势。

3月份以来,我们以武汉革命博物馆为主会场,在各街道、社区广泛开展新时代湖北讲习所“武昌周周讲”主题学习活动,以“重温一次入党誓词,诵读一段党章党规,开讲一次特色党课,举行一次交流分享,唱响一首红色歌曲”为基本流程,以“我读、我听、我讲、我思、我享”为学习形式,引导广大党员和群众主动接受精神洗礼、自觉参与学习教育。

《党员生活》:武昌如何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刘洁: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武昌一直努力打造能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标杆,以楚河汉街为主体的武汉中央文化区已经成为新的城市文化地标;以知音传媒、湖北日报传媒等众多省级大型文化企业为龙头的东湖西岸传媒设计产业集聚片不断发展壮大,资产总额逾200亿元。未来两三年,我们还将着重打造两大片区:

一是武昌古城片。武昌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黄鹤文化、首义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交相辉映。

今年将重点推进武昌古城蛇山以北区域的改造建设,大力推动斗级营、昙华林片启动改造,积极探索古城发展空间的有效整合和高效利用,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合理植入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产业业态,打造形成一两个引领古城复兴的亮点区块。

二是杨园片。全市工程设计领头企业——铁四院坐落在杨园,全国超过50%已建成通车的高铁都出自铁四院。此外,武昌还拥有中南电力设计院、中南建筑設计院、中南勘测院、中煤设计院、中国船舶研究设计中心、中交二航院等设计企业近两千家。

我们将以武汉市入选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为契机,大力推动杨园片旧城改造建设,引进相关高端产业入驻,推进产业导入和配套建设,形成以文化为载体的工程设计、文化创意、铁路文化旅游等文化创新性产业聚集发展的良好态势,把杨园片建成长江主轴上的亮点区块,把武昌打造成武汉市“设计之都”承载区。

猜你喜欢

华林武昌武汉
武昌理工学院室内设计作品选登
王亚南与武昌中华大学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夜登武昌封建亭(外二首)
华林 向爱而行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童迷黑白秀
华林 一企千人助万家
华林 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