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绣花针下,母爱密密缝

2018-07-07王毅

幸福家庭 2018年7期
关键词:绣花缝纫机针尖

王毅

母亲今年67岁了,生活轨迹发生几次变化,20岁前是城市人,接着变成农村人,50岁又回到了城市。不管母亲的人生、身份怎么变,有一种“习惯”没变,那就是母亲与针一直保持着亲密联系,用很多人的话形容,母亲就是生活在针尖上。

母亲是1969年知青,下乡前在街道绣花组工作过,去农村两年后,经人介绍和父亲结了婚,接下来便遭遇分家、养老人的贫苦。母亲很要强,为了让家里日子过得更好,又捡起绣花的手艺。就这样,母亲托以前的工友拿出绣花活儿来,她白天在生产队下地,晚上回家偷着绣,伴着油灯和蜡烛,一绣就绣到后半夜。母亲绣花很撒野拼命,有时间就绣,中午回家吃饭的功夫也能绣上几片树叶、花瓣,往往别人一个月的活儿,母亲仅用半个多月时间就能完工,绣完这块儿赶紧进城送去,再拿回新活儿。虽然做一件活儿只能挣个二三十元的,但那些年我家里盖新房子,给老人治病,抚育孩子,包括添置东西……几乎都是靠母亲一针一线绣出来的。祖父就常对乡人夸奖:“有门好手艺走遍天下,就像我们家毅他妈那样。”

大概是母亲怀孕期间一直在绣花,让我过早接触绣花的缘故,我从小就喜欢躺在母亲的绣花撑子下面,听着绣花针穿过布面扑扑作响的声音睡觉,对于我来说,那是最好的“催眠曲”。我还特爱看绣花,尤其是看母亲手臂上下翻飞的绣花动作,在我8岁之前的记忆中,感觉绣花时的母亲才是最美的。三十多年后,当我偶尔在江浙看到几个女人坐着刺绣的情景时,脑海中顿时浮现出母亲绣花的样子,耳边也传来那针尖上下穿布的声响,那一下下仿佛敲在我的胸口,悸动得厉害。我知道绣花的母亲已经深深印在我的心里。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母亲在当地安排工作,从此就很少绣花了。但同样和针线没分开过,那时我家买了一台缝纫机,母亲自学剪裁,绣花的巧手同样用到这上面,用母亲的话说,衣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脸面,所以爷爷奶奶、父亲、我们兄妹几人的衣裤始终保持鲜亮簇新。同时母亲利用在供销社工作的机会,一看到新颖的衣服样子,回来就能做出“山寨版”。她不仅给我们做,也给周围邻居做,尤其到了年关岁尾,家里的缝纫机没有停下的时候。于是那些年,我的耳边始终回响着缝纫机“哒哒”的声音,一点没觉得它是噪音,反而认为这也是美妙的音乐……

如今那台缝纫机还在,早已不能用了,却还放在屋子的角落。我曾嫌它占地方,刚把收废品的叫到家里,父亲见了大声斥责:“你知不知道这台缝纫机给咱家立了大功,它是你妈的‘宝贝……”听得出父亲对母亲为这个家付出的肯定,也明白了父亲为什么还会保留着两根长长的绣花撑子。

再后来母亲退休了,跟着我们回到城里,本以为母亲可以休息清闲几年,没想到她又拿起了针线,不过这次的针大了、线也粗了,针是毛衣针,线是毛线。老年的母亲对织毛衣入了迷,看见有人穿个新花样的毛衣,就过去问人家怎么织的,还买回好几本毛衣针法的书籍,边学边织。从此,我就再没买过毛衣,一家人的毛衣毛裤都是出自母亲之手,从以前的只有普通平针毛衣,到后来的花样繁多,样式各异,母亲越织兴致越高,一年年从春到冬,似乎都在不停地织。

因为年轻时绣花劳累,母亲眼睛大不如从前,这几年陆续做过胬肉、白内障手术,目前眼底还有病变,而且手指也患有类风湿的骨病。可母亲却毫不在乎,更拼命地织起毛衣,家人勸过她多少回,我甚至折断过母亲的毛衣针,但母亲总是一句“现在我还能织,就让我为你们多织一点吧”,让我再也找不到理由阻止下去。

当然,这些年母亲也为我织了很多件毛衣,现在基本都过时了,变小了,全都在那儿当摆设。有次搬家,帮我收拾的同事惊讶我还有这么多手织的毛衣在,我骄傲地说都是我妈给我织的。同事羡慕:“你多幸福啊,还有那么多母亲给你留着念想的东西。”确实,除了回忆,那些毛衣件件都编织着母爱,我昂着头,心里有无限的满足和感动。

去年是母亲66岁生日,家里好多亲戚都来了,现场我就回顾了母亲这些年绣花、做衣服、织毛衣的情景,我幽默地说把母亲比喻成活在针尖上丝毫不为过,当时大家哈哈一笑。笑过之后我们兄妹都掉泪了,因为我们知道,针尖只是母亲生活劳作的一部分,同时代表她的坚强勤劳,更有一生对家庭、对子女的无私、伟大的爱。于是,我郑重地跟母亲说:“我们享受针尖上的爱足够了,现在您才是我们的心尖尖。”

(摘自《海燕》2013年7月16日)

猜你喜欢

绣花缝纫机针尖
适用于针尖增强拉曼的银针尖物理制备方法研究
松鼠绣花
江南绣花楼(组诗)
岜沙苗寨绣花女
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立法”
纳米级针尖制备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猫须镇的缝纫机
针尖和笔尖
针尖遇到麦芒
缝纫机测振装置专用改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