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汶川:废墟上崛起的传奇

2018-07-06余玮

中华儿女 2018年11期
关键词:汶川灾区

余玮

有一种感动,叫同舟共济;有一种壮美,叫浴火重生。

2008年,强震突袭,山崩地陷、满目疮痍。2018年,故城新生,山清水秀、生机盎然。

“5·12”是一个黑色的数字,“汶川”是一个牵动中华儿女的地名。当年,举国悲恸;今天,山河涅槃。

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难将发展的时钟瞬间倒拨,有人忧心断言:“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如今,这块土地在接续奋斗中重新出发,让人不禁感叹:“汶川在八级地震的废墟上站起来了,焕发出新的生机,给世界一个奇迹!”

山崩地裂的黑色记忆

5月12日,2018年。在10年前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时间节点,中华儿女各界纷纷行动,深切悼念在10年前那场惨烈的灾难中不幸罹难的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深切纪念中国人民奋起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伟大壮举。

在震中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废墟遗址被原样保留,成为汶川特大地震的永久记忆。在倾倒的教学楼前,一个破碎表盘的雕塑永远定格在14时28分。在这一片以灰色为主色调的废墟中,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依然在高处迎风飘扬。汶川地震遗址,向来者静静地诉说着那段黑色却又温情的历史……

8.0级的汶川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国乃至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严重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其中,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一般灾区共186个县(市)。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时,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4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5·12”地震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与漩口镇交界处。地震发生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在以每年约15cm的速度向北移动,使得亚欧板块受到压力,并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又由于受重力影响,青藏高原东面沿龙门山在逐渐下沉,且面临着四川盆地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压力在龙门山北川至映秀地区突然释放,造成了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地震发生时,3岁的郎铮正在去北川县曲山幼儿园的路上,地震后他被压在废墟下面。他眼前一片漆黑,左手被压住动弹不得。外婆的声音就在不远处,可他哭了很久,却不见外婆来哄他抱他。又过了很久,他听到外面有人在大声喊叫,于是赶忙哭喊:“救救我……”

用郎铮自己的话来说,因为年幼,当时的记忆“全是碎片”,“爸妈说我被埋了十几个小时,是解放军叔叔救了我的命”。地震后第二天,天还没大亮,刚被从废墟中挖出来、左臂严重受伤的郎铮被解放军用预制板抬着转移,这时他举起右手对着大伙敬了一个军礼。这画面被《绵阳晚报》记者扭身捕捉到,并通过媒体迅速传播、广受关注。“敬礼娃娃”由此传开,看哭了亿万替灾区人民揪心的国人。

郎铮的爸爸是警察,妈妈是北川一个乡镇的干部,郎铮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一家三口基本上只在周末团聚。郎铮的爸爸说,震后通讯中断,自己忙着救援,得知儿子幸存的消息已是震后一周,“我当时心想,这小子命大”。而全家对于郎铮能够做出敬礼的举动并不稀奇,“我们家几代人都当兵,从小我有意无意地带着他站军姿、踢正步、敬军礼,所以这些他都会,而且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意味着什么”。

“5·12”地震当天下午两点,在青川县木鱼中学宿舍,上初二的董顺江和同学刚刚结束午休。初中生们睡眼惺忪,正陆续起床,突然感觉玻璃哗哗啦啦往下掉。“我身边的柱子撑住了上方的预制板,但缝隙中掉落的水泥块直接将我的小腿砸断了。”“灰头土脸”的董顺江清醒后,自己从废墟中爬了出来。手术后,看到好好的右腿少了一截,董顺江忍不住躲在被窝里悄悄哭了。

北川,是震后唯一异地重建的县城。给老北川带来灭顶之灾的,是分别位于东西两侧的景家山和王家岩。地震发生时,两座山体瞬间崩塌,王家岩200多万立方米的土石从300米高空倾泻而下,并向前冲击200多米,顷刻吞没了县城大片区域,形成几十米高的巨大废墟。泥土之下,是永远无法再见天日的老北川法院、民政局、新华书店、供销联社、文化馆、幼儿园……

老北川县医院也在其中。成平刚是地震中全院唯一幸存的外科医生。那个午后,值完夜班又工作了一上午的成平刚下班回家,坐在椅子上正准备打开电脑,房子就剧烈摇晃起来。强烈的晃动持续了一分钟左右,成平刚战战兢兢下了楼,来到地面上。透过漫天的尘土,眼前的景象让他震惊:建筑物几乎全部倒塌,废墟上闪着火光,哭喊声、呼救声从烟尘中一阵阵传来……成平刚急忙往县医院的方向跑去,然而自己刚才还在上着班的七层医院大楼,此刻已找不到确切的位置,尘土飞扬之中,能看到的只有一座巨大的土石堆。

当时北川县医院全部183名职工有127人遇难,地震时在医院内的仅有3人生还。参与了一系列紧张的转移、救治,地震一个多星期后,成平刚和幸存的同事与大批受灾群众一起,搬进了擂鼓镇安置点的帐篷。被地震完全摧毁的北川县人民医院,就在这帐篷里恢复了工作。医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向受灾群众发放食品药品,为受灾群众提供化验、B超等一些基础医疗服务。与伤病医治同样迫切的,是心理的康复。幸存的医务人员很注重相互间心理上的劝导和抚慰,以尽快走出痛失至亲至爱的阴影,重新投入工作和生活中。2010年9月28日,北川县人民医院正式入驻新址。

军旗高扬在巴山蜀水

地震发生时,袁子超正跟同学骑车前往学校。突然,路边的人都惊恐地往马路中间跑。袁子超停下车探究情况,才感觉山摇地动——地震了!

楼房的砖头和玻璃一直往下掉,楼体摩擦发出“嘎嘎”怪响,整座小城笼罩在一片尘埃中……那一年,袁子超16岁,他眼前的世界,是土黄色。

袁子超跳下自行车,慌张地跑到马路中间,却发现马路实在太窄,如果楼倾塌下来,那将无处躲藏。“那两分钟,漫长而煎熬。在这两分钟里,同学的奶奶被倒塌的墙体砸死了,就隔我一条街;认识的叔叔以为房子要塌,跳楼摔死了……生命,从未如此脆弱。”身处地震之中,袁子超并未想到其破坏力如此之强,波及范围如此之大。

袁子超高中毕业,填报了提前批志愿,随后顺利入伍。“当年,我们班有80%的男生参加了军检,30%被录取为军校生或国防生。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地震给我们造成的影响,不过当年人民子弟兵的英勇行为,的确给我们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后来,我毕业分配的单位恰好是曾经参与汶川救援的队伍,我的队长是当年第二批成建制进入汶川县城的。从他们的口中,我了解到了更多背后的故事。当年参与救灾,他们是写了遗书的。他们在大山、落石、悬崖中徒步了两天一夜,救了很多人,也挖出了很多遇难者的尸体。汶川地震救灾工作结束之后,他休假回家,把自己关在卧室整整一周,直到现在,他仍然不想吃肉。”

非常时期,有一种声音,人民群众最想听到;有一种身影,人民群众最想看到。地动山摇时,这声音就是“定海神针”,这身影就是“天降神兵”。巴山蜀水地质气候复杂,灾害频发。当年,就是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运输搜救团杨光机组在汶川县映秀镇上空架设起“空中生命通道”,第一个将救灾物资投送到震区。

地震发生时,在河南当兵的米少鹏正在老家石家庄休假,下午不到4点钟接到紧急召回的电话他就知道,“得去四川了”。不过,这事儿他没和爸妈提,家人也并没往那儿想,“休假中被紧急召回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米少鹏说,其實他连单位都没有回,直接跑到机场紧急集合,成为“救援大长征”中的一员。“震后的第二天我们到达都江堰立刻开始抢通道路,好让随后来的救援人员和物资能快速进入灾区。”为了尽早打通生命通道,米少鹏和他所有的战友都豁出去了,“一天也就抽空休息两三个小时,灾区的老百姓眼巴巴盼着我们呢,我当时就是想着,自己再难,有震区百姓失去亲人、失去家难吗?”

2008年,23岁的米少鹏已经是一名“老兵”,但参与这么紧急的救灾还是头一次,身体和精神上的疲劳让他很多时候觉得“扛不住了”,可是灾区的情况容不得他想那么多,抢通了这段路,还有下一段;搜索完这片废墟,还有另一处;这个村的老百姓转移完了,还有更多个村的。

从接到指令出发,一直到离开四川,米少鹏和战友们在汶川待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对汶川也有了感情,而说起自己的家,从5月12日离开,再次联系已经是两个月以后,“没有信号,没有通讯设备,也没有合适的时间。家里人猜过我有可能去救灾,可毕竟没从我嘴里验证过,他们也就没再往那儿想。但电话里我妈一听我在四川,当时就哭了。妈妈流泪有牵挂,有担惊受怕”。即便这样,他也来不及解释更多,只能反复说“妈您放心”。

地震当天,12岁的男孩程强经历了此生最难忘的一天——他所在的学校60多人罹难,他的家也一片狼藉。不能再从井里打地下水喝,居住和饮水成了问题,加之在矿山上班的亲人联系不上,程强和家人焦急又无助。就在第二天,村里陆续来了不少身着军装的人,他们冒着余震抢救村民、帮村民搭帐篷,还从空中投下矿泉水、罐头等补给。空中密密麻麻的降落伞,成了程强永生难忘的画面,救灾物资从天而降,给绝望的村民带来生存的希望。程强后来得知,这些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英雄”有一个名字——空降兵。

“从黄金救援到震后帮我们种木耳恢复农产、重建家园,空降兵每天和村民生活在一起,已经成为我们的亲人。”程强回忆说,当年,瘦小的他经常跟在空降兵身后,“他们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觉得他们很亲切,也让我有安全感”。3个多月后,部队踏上归途,当地老百姓夹道欢送。程强将“长大我当空降兵”的横幅高高举过头顶,以此表达他的感激之情。

“救灾英雄在我心中埋下了当兵的种子,我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6年后,年满18岁的程强迫不及待参加了部队征兵。报名入伍时,他毫不犹豫地填下了志愿——“空降兵”。而他也终于圆梦,来到了梦寐以求的英雄连队——黄继光英雄连。2017年10月,程强被正式任命为“黄继光班”第38任班长。

战争年代那支无坚不摧、英勇善战的人民军队,在国家有难时,他们是能够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铁军;在人民面临生死威胁时,他们是值得信赖、可以生死相托的队伍。为营救汶川地震受灾群众,万名官兵写下遗书毅然前往;空降兵勇士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标识、无指挥引导的条件下实施高空伞降……暴雨、滚石、余震、死神都挡不住他们前进的脚步。完成救灾任务后,有的部队又立即投入灾后重建的工作中。某部日夜兼程,在灾区架桥修路、建爱民小学、盖敬老院、建生态小区、开展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他们用一片滚烫的爱心,帮助受灾群众迅速建起一个新的家园。

见证“汶川奇迹”的中国力量

在经历了毁灭性的破坏之后,中华儿女迅速擦干眼泪,投入抗震救灾、应急安置、恢复重建等各项任务。一省帮一重灾区,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北京—什邡、上海—都江堰、广东—汶川、山东—北川……来自中东部地区的19个省市与四川18个重灾县及陕甘重灾地区结成对子,兄弟齐心,其利断金;“首都标准”“上海质量”“广东速度”“山东情谊”……这些特定的名词,承载着对口支援省市高度负责的担当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汶川县映秀镇作为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汶川县映秀镇党委书记说:“今天的映秀,最漂亮的是农房,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援建省市坚持科学规划、科学建设,不仅留下了有形的物质工程,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可贵的精神,在灾区树起了一面面旗帜、立起了一座座丰碑,不仅铸就了物质重建的人间奇迹,而且奏响了精神重建的时代凯歌,为灾区人民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五湖四海的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和智力资源在这里聚集,四面八方的灾害防治和建设经验在这里交汇,巨大的制度力量,让世人清晰看到,中国不仅在灾难突发时具有强大的国家应急能力、紧急动员能力,而且在重建过程中也具有全方位的战略规划、组织协调、综合保障等能力。这种制度化的国家力量,已经成为今日中国的重要标签,也已成为人们解读“中国奇迹”的重要密码。来自全国各地的援建大军与灾区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胼手胝足,只争朝夕、攻坚克难,不仅短短三年就实现了灾后重建的“决定性胜利”,更为灾区带来了“历史性剧变”:至2017年,重灾区地区生产总值是震前的3.2倍,固定资产投资是震前的5.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震前的4.1倍……

汶川地震突袭北川后,老县城16.4万人全面受灾,14.2万人无家可归,2万余名同胞遇难;全县基础设施毁于一旦,直接经济损失超600亿元。如今,从高空俯瞰北川新城,则又是另一番情景。当年的满目疮痍与今日的满目生机之间,刻下印记的是这片饱经灾难的土地上的精神与意志。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中华民族同生共死、守望相助的深情凝聚于此,强大国家举国携手、风雨同舟的力量倾注于此,坚强政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彰显于此,先进制度协同整合、握指成拳的优势展现于此。曾经的汶川特大地震废墟上,如今立起一座座繁荣的城镇和村庄。基础设施夯实,产业持续兴旺,生态环境改善,百姓安居乐业……这一切美好,都是亿万中华儿女用一点一滴的奋斗凝聚而成。震后恢复重建、振兴发展,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写在灾区人民的一张张笑脸上。灾难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和治理能力的试金石。蝶变的汶川,交出了一份令国际社会赞叹的重建答卷,为“中国模式”的制度优势再一次增添了生动的时代注脚。

对于很多人、很多地方来说,“5·12”是一个终点,也是一个起点——不忘来时路,便是今天生者开展纪念的重要内涵与使命。如果说灾难是一个民族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锻造,那么,铭记和吸取灾难的教训,从灾难中凝聚进步的动力,才是“多难兴邦”的前提,是兑现时代对灾难补偿的必由之路。

都江堰市七一聚源中学是一所用中共中央组织部特殊党费援建的学校,凝聚了每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爱心与牵挂。七一聚源中学校长说:“这么多年来,七一聚源中學铭记党恩、感恩社会,不忘初心,教书育人,紧密联系特殊党费援建背景,开展‘党的知识进课堂‘红色教育进校园等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0 08年被称为“中国的志愿者元年”。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汶川地震期间,炎黄子孙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大批社会组织与志愿者向灾区施以援手。同时,应急管理学界也在反思:巨灾的应对必须体现全社会共同治理的理念,必须广泛开展社会动员。此后,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在中国逐渐健全,组建了新的应急管理部,以统筹自然灾害与事故灾难的应对。

昨天的震区,今天早已走出地震的阴霾,正向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加速发展。今天,残垣断壁旁生长出美丽宜居的新生活,这是彪炳人类救灾史的罕有范例,更是今日中国砥砺奋进的生动见证。川西崇山峻岭间的汶川地区,已成一种象征,一种印证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巴蜀儿女豪情满怀,携手同行,阔步走在新时代。

猜你喜欢

汶川灾区
曲奏汶川情花开时代梦
“5·12”汶川大地震10年记(上篇)
花溪区委离退局积极为云南鲁甸灾区捐款献爱心
汶川樱桃熟了
灾区笑脸
完形填空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