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童心绘作

2018-07-06尹少淳

中华儿女 2018年11期
关键词:美术家成人绘画

尹少淳

六月,当说儿童。从专业出发,我自然要说儿童美术。何谓儿童美术?对多数人而言,感觉与“儿童”相关,也与“美术”相关,但让说个清楚,也就勉为其难了。

其实,儿童美术有两个指向:一指儿童运用工具和材料创作美术作品的行为过程;二指这种行为过程的结果——儿童创作的美术作品。

儿童美术首先与时间概念相关,也即在儿童少年期,由创作行为主体的身心发展水平体现出的美术行为特征和作品特征。具体说,创作行为主体必须是儿童,如果非儿童,即便他们的美术创作特征具有鲜明的“儿童美术”特征,也不能算作儿童美术。由此而言,一些成人美术家虽然有意追求儿童美术的品质,但其作品仍旧不能称作儿童美术。儿童美术一般包括的年龄段是从幼儿到15岁左右,也就是说,所谓儿童美术大致包括儿童和少年两个阶段。

其次,儿童美术有其特殊的品质和特征。在科学学科中,不会根据年龄来分类,我们很难听到儿童数学、儿童物理和儿童化学这类提法。在人文和艺术学科中尽管存在儿童歌曲、儿童文学和儿童舞蹈这类提法,但其含义与儿童美术的含义完全不同。我们惯常说的儿童歌曲和儿童文学,往往是成年人以儿童为行为主体和接受客体而创作的艺术作品,儿童舞蹈也是成人为儿童创编的。它们更多地体现为“为儿童而创作的”这样的意涵,与成人所享受的歌曲、文学和舞蹈,主要是难易、复杂程度等方面的差异。而儿童美术则不然,儿童不仅是接受主体,更是创作主体。换句话说,儿童美术的创造者是儿童,体现为“儿童自己创作的”这一意涵。儿童美术与成人美术的差别之大,不仅是难易和复杂程序上的,更是本质上的,儿童美术的形象生成与组织主要取决于其身心发展水平,反过来也能反映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作为儿童美术主体的儿童绘画

儿童美术的主体是儿童绘画,在通常的语境中,我们谈到儿童美术时大多指的也是儿童绘画,但无论从概念本身来看,还是从现实情境看,儿童美术的现代含义都在发生着变化,举凡儿童雕塑、手工,甚至儿童的装置艺术、影像艺术都可以归入其中。尽管如此,儿童绘画仍是其中最有魅力,也最能体现与成人美术区别的形式。

儿童绘画是儿童表达对社会、自然的认识和情感,以及与他人互动的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尤其是在他们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尚未发达的时候更是如此,“十个孩子九个爱画画”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孩子画画,可能并非我们所理解的是在进行艺术创作,或许更多地是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与情感。而且,他们在表达的过程中内心充满了强烈的情绪和身临其境的体验。从这一意义看,儿童美术具有一种鲜明的自发性特征。

勿容置疑,任何时代、任何地域都有儿童绘画。在中国,“涂鸦”、“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类表述即是明证。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儿童绘画并未进入学术视野。真正重视儿童绘画,并对之加以研究是近代的事情。法国哲学家卢梭是较早关心儿童绘画的人,他基于对人、对社会的深刻认识,提出了自然主义的儿童绘画观。发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儿童研究运动则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对儿童绘画做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这场具有心理学特征的儿童研究运动的基本假设是,儿童向成人的发展,实际上复演了人类从蒙昧向文明发展的全过程,因此只要弄清了这一过程,也就弄清了人类的发展过程。

我们知道的关于儿童绘画的分期的知识,就是起源于这场运动。尽管存在不同的分期,但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涂鸦期、图式期和写实期三个阶段,区别只在于分期上有的具体,有的概括,具体的年龄和时间长短也不尽相同。

当然,上述分期理论,实际上是建立在一个理论假设上,即儿童必须生活在一种以西方焦点透视体系为参照的文化内。不同文化中的主流造型艺术会显示不同的特征,并且必然会对生活在这种文化中的人(包括儿童)所认同的视觉形象形成极大的干预和影响。研究表明,一些没有受到西方造型和空间观念影响的土著社会,即便是其成人绘画也不可能形成对西方焦点体系的认同感,其儿童绘画自然也不符合上述分期的特征。此外,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西方焦点体系的造型和空间观作为唯一主流的影响力似乎发生了消解,不同国家和地域的儿童绘画发展也可能更趋多样。

除了文化的影响之外,儿童的个性气质也会导致一些儿童的绘画发展可能不会遵循上述分期理论。比如,英国学者赫伯?里德结合心理类型理论,将儿童绘画学习和创作的特征分成有机型、移情型、节奏模式型、结构形式型、罗列型、触觉型、装饰型和想象型等八个类型。其中一些类型就可能不会遵循一般认同的发展规律。罗恩菲德也认为儿童大约在12岁左右会在造型方面显露出两种典型的类型,一是视觉型,另一是触觉型。典型的触觉型的儿童不会在自己的绘画活动中追求写实。所谓分期因为是一种以写实性为依归的线性描述,也就说明分期理论并不适应所有的儿童。在尊重个性和文化多元的時代,儿童绘画的特征可能会呈现更加多样的状态,当然由于科学理性的强大影响,写实性的发展可能依然是儿童绘画的主流。

儿童绘画与成人绘画的差异

儿童绘画与成人绘画是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儿童绘画是儿童身体发展水平、感知能力、情感态度、智力程度和生活经验的产物。其中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自然发展,二是教育促进,自然发展是前提,自然没有发展到那一步,教育的促进终归是有限的,甚至是揠苗助长,适得其反。只有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教育才能帮助儿童在绘画行为和作品创作方面发展得更好。

成人绘画是建立在人的身心成熟和协调运作,以及情感的深沉、稳定和智力的成熟之上的,其基本内容反映出成熟的人对社会及自然的成熟的认识,以及技巧的精湛和对媒材处理的熟练程度。

两者之间,身心成熟与否是个非常重要的界限。尽管有时成年人会追求儿童的趣味,但两者还是不同的,一个原本就“嫩”,一个在装“嫩”,怎么会一样呢?

的确,许多成人美术家都十分青睐儿童绘画中显示出的那种清新、稚拙、自发性和率真。而且,在很多焦点体系之外的文化中,成人绘画的表现方式与儿童绘画表现世界的方式的确非常相像,比如,基于价值判断夸张重要的形象或细节,用平面化的方式组织形象,用遮掩的方式表达空间,运用主观的或固有的色彩描绘对象,以X光式的“透视”和变形表现“所知”,在作品中贯注强烈的情绪,等等。

现代美术家甚至主动以儿童绘画的形式和趣味为依归,力争脱离成人社会的主流艺术创作套路,以拓展自己的表现力并获得独特的艺术个性。立体主义画家有意识地从多重视点描绘物体,运用平面空间,并改变形象——这是儿童在艺术的自然发展过程中的典型方法。保罗?克利(P. Klee)这类美术家努力消除他们作品中的成人痕迹,以便获得与儿童绘画一样的表现性和趣味。

那么,儿童的绘画作品与成人美术家的作品在哪些方面不同呢?

其实,有些美术家,如毕加索等立体主义美术家、马蒂斯等野兽主义美术家,均具有坚实的技法基础,擅长他们所处时代的通常的艺术技巧,但却宁愿忽略它们而追求特殊的表现目的。另外一些美术家,像保罗?克利,也有意追求用儿童般纯真的眼光寻找那些尚未被功利性和技术性社会所污染的东西。克利从4至6岁儿童的形象和象征中获得灵感,创作了大量具有非凡幽默感、神秘感和稚拙感的杰出作品,并因此而享誉世界。

儿童具有强烈的自发性,他们以巨大的愉悦感和强烈的参与态度创作艺术,往往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情感。他们在创作时,实际上是在探索和扩展自我,并解决表现和交流的问题。他们常常是灵活而开放地对待偶然视觉事件——颜料的滴洒、不经意的痕迹、混合的色彩等的暗示。

除了身心发展的程度导致知觉、情感、智力等差异之外,相关的美术知识与技巧的差异也出现在儿童和成人之间。一些儿童可能将天空画成黄色,将树画成红色,可能是因为他们尚未形成对色彩的正确认识和调配颜色的技巧,不能按物体实际的样子表现它们。而与此不同的是,野兽主义画家们“野性”地运用色彩,完全是出于他们有意识的追求,而非不熟悉相关的色彩知识与调配技能。虽然,毕加索在其作品中显示了类似于儿童绘画的品质,但他也熟谙通常的艺术手法、规范和惯例,具有极强的写实能力。此外,成人所具有的生活经验,也是儿童艺术家所不具备的。而生活的事件、危机、责任、困苦或快乐、满足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有着对生活最深刻感受的个人最有可能创作出意义深刻的作品。这也是儿童与成人无法相比的地方。

儿童美术的问题与改善

就职业美术家而言,他们兴许追求的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独创性的视觉表达,并以此确立自己在美术界,乃至美术史的地位,获得社会名利。但对儿童而言,除了少数人未来会成长为美术家之外,大多数人只是通过美术学习形成自己的美术素养,丰富人生,而不会在将来以美术为职业。因此,儿童美术教育的最大的价值体现在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上。这也是我们评判儿童美术是否健康的关键点。

除了人们对儿童美术的特征和价值的认识空间提高之外,加上长期以来国家实现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视。经济的发展使得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大大降低,人们有更多的钱用于对孩子的教育,其中儿童美术教育就是重要的选项。因此,儿童美术在中国已经成为风靡的文化和教育现象。我们在对这一现象感到欣慰的同时,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首先,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有待提高。由于少儿美术事业在当下社会急剧发展,但人才储备不足,出现了人才断层,一大批对儿童美术教育缺乏正确认知和教学经验的大学毕业生进入了这个行业。人才的不足和缺陷,导致了儿童美术教学理念错误和教学方法不当的现象,影响了儿童美术的健康发展。另外还有一些从业人员,将心思完全放在挣钱上,对儿童的身心成长,完全不负责任。因此,需要政府机构和相关的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规则和进行教育的方式纯化儿童美术的教师队伍。儿童美术的从业人员,也需要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

其次,一些社会的考试机构,唯利是图,用不科学的方法对儿童美术进行考级,这令人担忧,也亟待治理。因为这种考级严重违背了儿童美术教育的规律,扭曲了儿童美术教育的初心,所以考级现象,遭到了艺术界和儿童美术教育界有良知的有识之士的强烈反对。但由于考级的驱动力是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要消除对儿童美术有严重负面效应的考级现象,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同時,也呼吁政府的有关部门正视这一现象,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限制或制止。

最后,还要关注儿童美术教育的不平衡现象,尤其要关注乡村和边远地区儿童的美术教育。因为只有儿童美术教育做到了公平,才会有中华民族整体艺术素养的提高。目前,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旗下的“蒲公英行动”正是以此作为自己的工作目的,通过培训乡村和边远地区的儿童美术教师、举办夏令营、提供画材资源、编写乡土儿童美术教材、营造校园文化,追求和体现儿童美术教育的公平,其影响力遍及了大半个中国,尤其是湖南湘西、云南西双版纳、贵州凯里、广东清远、内蒙古包头和吉林通化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一些媒体、基金会、画材公司也以自己的方式积极参与到这一活动中。当然,中国幅员辽阔,目前能惠及的乡村和边远地区依然有限,希望有更多的爱心人生和企业能参与到支持儿童美术这一宏伟事业中来。

猜你喜欢

美术家成人绘画
养大成人
第三届广西青年美术家作品提名展作品选登
《逆行者》油画
广西美术家抗击疫情美术作品选登
小榄美术家协会建会35周年作品展作品选登
神奇的太阳
The Doll’s House——成人世界的缩微模型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