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期施肥下褐土中不同磷组分对磷素盈余的响应

2018-07-06杜艳玲周怀平杨振兴解文艳王志伟

华北农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单施磷素耕层

杜艳玲,周怀平,杨振兴,程 曼,解文艳,郭 晋,王志伟

(1.山西大学 生物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31;3.山西省气候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2)

磷素是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也是水体产生富营养化的限制因素[1]。磷肥的施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田土壤磷素肥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沈善敏等[2]就不同施肥制度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影响的长期定位试验表明,平均每千克化肥磷可增产粮食25 kg左右。但随着对磷肥长期的大量广泛使用,在改变土壤中磷的含量、迁移转化状况和土壤供磷能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土壤磷素向水环境释放的风险[3-4]。因此,了解土壤中磷素的循环转化状况,开展田间节约化、合理化施肥试验,为褐土区科学磷素管理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至关重要。

目前,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关于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磷素组分演变特征[5-9]以及磷素的吸附与解吸[10-13]、磷素的流失[14-17]等方面的研究。信秀丽等[18]研究表明,一定范围内,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作物对磷素的吸收量也在增大,但作物吸收量的增加速率相对较小,土壤中磷素的盈余量会逐渐增大;慕韩锋[19]通过21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表明,在不同施磷中等施氮水平下,土壤全磷、有效磷以及无机磷各组分的表层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林葆等[20]通过10年的试验发现,如果单施有机肥并未明显提高土壤的有效磷,甚至有研究者认为,单施有机肥可能减少土壤中磷的含量[21]。各农业区域研究的结果差异较大,一方面由于土壤的理化性质和自然条件不同,另一方面不同施肥处理磷素的投入量也不同。

在长期不同施肥水平下运用修正的Hedley方法提取不同磷素组分与磷素盈余之间的相关关系的研究还比较欠缺,该方法弥补了传统磷素分级方法不能及时反映土壤中磷素形态动态变化,以及无机磷和有机磷不能兼顾的不足,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较为合理的磷素分级方法。本研究通过21年来山西省寿阳县宗艾镇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耕层土壤各组分磷素的演变,以探讨在长期不同施肥水平下各组分磷素、磷素盈余的变化情况及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为褐土区农业生产和地力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长期定位试验设在山西省寿阳县宗艾村国家旱作农业科技攻关试验区。试验区海拔1 130 m,年均温7.6 ℃,大于10 ℃积温3 400 ℃,无霜期135~140 d,年均降雨量501.1 mm,年际变率较大,干燥度1.3,属半湿润偏旱区。供试土壤为褐土性土,土层深厚,地势平坦,质地为轻壤。1992年试验前耕层土壤(0~20 cm)主要化学性状如表1所示。

田间管理按大田丰产要求进行,一年一季玉米,4月15-28日播种,9月20日-10月10日收获。1992-1995年品种为烟单14号,1996-2002年品种为晋单34号,2003-2011年品种为强盛31号,密度为5.20×104~5.25×104株/hm2;2012年品种为晋单81号,密度6.6×104株/hm2。

表1 1992年土壤基础化学性质Tab.1 Initial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in 1992

1.2 试验设计

有机肥无机肥配施长期定位试验从1992年春开始,到2012年历时21年。研究采集2012年玉米收获后0~20 cm的耕层土样及1992年的基础土样。试验采用氮、磷、有机肥3因素4水平正交设计,共9个处理,即不施肥对照(N0P0M0);4个不同氮、磷化肥配施处理(N1P1M0、N2P2M0、N3P3M0、N4P4M0);3个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处理(N2P1M1、N3P2M3、N4P2M2);单施高量有机肥处理(N0P0M6),小区面积66.7 m2,随机排列,无重复。试验所用氮肥为尿素(N 46%),磷肥为普通过磷酸钙(P2O514%),不施钾肥,农家肥为腐熟厩肥(有机质90.5~127.3 g/kg、全氮3.93~4.97 g/kg、全磷1.37~1.46 g/kg、全钾14.1~34.3 g/kg)。每年秋季结合耕翻将肥料一次性施入。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测定的项目包括土壤不同施肥处理磷组分含量及作物吸磷量。其中,土壤磷组分含量釆用修正的Hedley磷分级方法处理:称取0.5 g过2 mm筛的风干样品置于50 mL离心管中,依次采用30 mL去离子水、0.5 mol/L NaHCO3溶液、0.1 mol/L NaOH 溶液和 1 mol/L HCl溶液浸提。每一步加入浸提液后,振荡16 h(25 ℃,200 r/min),离心(10 000 r/min,10 min,0 ℃),之后收集上层清液并过0.45 μm滤膜。土壤磷组分H2O-P、NaHCO3-P、NaOH-P、HCl-P含量采用过硫酸铵氧化-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残余态磷(Residual-P)含量向HCl浸提后的土壤中加入10 mL 0.9 mol/L H2SO4消化-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植物样品全磷采用H2SO4-H2O2消煮-钼锑抗比色法测定。

1.4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的统计与分析采用Excel 2007和SPSS 16.0软件进行处理,并利用LSD法进行数据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作物吸磷量(kg/hm2)=籽粒产量×籽粒含磷量+秸秆产量×秸秆含磷量

当季磷素表现盈亏(kg/hm2)=施入土壤磷素总量-作物吸收磷素总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长期施肥对褐土不同形态磷素含量的影响

2.1.1 长期施肥对水溶态磷(H2O-P)含量的影响 经过21年的长期不同施肥,耕层土壤H2O-P含量除N0P0M0处理与基础值差异不显著,其他处理与基础值相比较均达到显著性差异。N0P0M0与其他各不同施肥处理之间均达到显著性差异,其中与N2P2M0、N3P3M0、N4P4M0、N2P1M1、N3P2M3、N0P0M6处理间达到极显著差异。无机肥处理N1P1M0与N3P3M0,N2P2M0与N4P4M0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无机肥处理之间差异性较小。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及高量有机肥处理之间均达到极显著差异(图1)。

不同大写字母表示P=0.01的差异性;不同小写字母表示P=0.05的差异显著性;M.有机肥。图2-5同。Different bigger letters mean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1);Different smaller letters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M.Organic fertilization.The same as Fig.2-5.

2.1.2 长期施肥对碳酸氢钠溶解态磷(NaHCO3-P)含量的影响 与试验前耕层土壤NaHCO3-P含量相比较,除N0P0M0、N1P1M0处理差异性不显著外,其他处理与试验前耕层土壤相比均达到显著性差异;与N0P0M0相比,除N1P1M0、N2P1M1处理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处理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单施无机肥N2P2M0与N3P3M0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其他各处理间均达到极显著性差异。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及高量有机肥处理间NaHCO3-P含量均达到极显著性差异(图2)。

图2 不同施肥处理下的NaHCO3-P含量Fig.2 The content of NaHCO3-P in cinnamon soil with different long-term fertilization

2.1.3 长期施肥对氢氧化钠溶解态磷(NaOH-P)含量的影响 与试验前耕层土壤NaOH-P含量相比,除N1P1M0处理外,其他各处理均达到显著性差异;与N0P0M0处理相比,除N1P1M0处理外,其他各处理均达到极显著性差异;各无机肥处理间NaOH-P含量均达到极显著性差异;各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处理间差异性较小,但其与高量施用有机肥处理之间达到极显著性差异(图3)。

图3 褐土中不同施肥处理下的NaOH-P含量Fig.3 The content of NaOH-P in cinnamon soil with different long-term fertilization

2.1.4 长期施肥对盐酸溶解态磷(HCl-P)含量的影响 耕层土壤HCl-P含量不同施肥处理之间与其他组分各处理之间相比差异性较小。与试验前耕层土壤HCl-P相比,除N0P0M0处理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各处理均达到显著性差异;N0P0M0处理与其他各施肥处理之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单施无机肥处理N3P3M0与N4P4M0之间差异不显著,N1P1M0、N2P2M0处理与N3P3M0处理或N4P4M0处理之间差异显著;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及单施高量有机肥中,处理N2P1M1与N3P2M3、N4P2M2、N0P0M6处理间差异极显著,而其余3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图4)。

图4 褐土中不同施肥处理下的HCl-P含量Fig.4 The content of HCl-P in cinnamon soil with different long-term fertilization

2.1.5 长期施肥对残余态磷(Residual-P)含量的影响 耕层土壤Residual-P含量与试验前相比,除N1P1M0处理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各施肥处理均显著降低。各不同施肥处理与处理N0P0M0相比均达到显著性差异;单施无机肥处理N3P3M0与N4P4M0之间差异不显著,处理N1P1M0、N2P2M0与N3P3M0、N4P4M0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处理与单施高量有机肥处理间均达到极显著差异(图5)。

图5 褐土中不同施肥处理下的Residual-P含量Fig.5 The content of Residual-P in cinnamon soil with different long-term fertilization

2.2 长期施肥土壤磷素盈亏分析

由表2可知,各处理土壤磷素盈余量大小表现为:N0P0M6> N3P2M3> N4P4M0>N3P3M0>N4P2M2>N2P2M0>N2P1M1> N1P1M0>N0P0M0。其中,N0P0M0处理作物携出磷量最少,随着磷素投入量的增加,作物的吸磷量也在增加。只施加无机肥处理,作物带走量表现为:N1P1M0>N4P4M0>N2P2M0>N3P3M0,随着施入磷肥量的增加作物带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盈余量表现为:N4P4M0>N3P3M0>N2P2M0>N1P1M0,与磷素投入量呈正相关关系;在有机肥无机配施处理中,作物带走量表现为:N4P2M2> N3P2M3>N2P1M1,适当的N/P增加了作物对磷素的带走量。盈余量表现为:N3P2M3> N4P2M2>N2P1M1,随磷素投入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高量施加有机肥处理土壤中,磷素盈余量最大。

在长期单施高量有机肥或不合理有机肥无机肥配施会导致磷素在土壤中大量盈余。施入磷素相差不大时,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可以增加作物对磷的吸收量,处理N2P1M1比N2P2M0增加了10.7%,处理N4P2M2比N4P4M0增加了38.3%;处理N4P2M2与N3P2M3相比,增加土壤的N/P,可以增加作物对磷素的携出量,增加了18.4%。当土壤中磷素投入量在33~61 kg/hm2时基本可以满足植物的要求,N4P2M2处理在满足植物需求的前提下当季利用率达到最大,为36.4%,推荐施磷量为61 kg/(hm2·年)。

2.3 磷素盈余对不同形态磷素之间的影响

通过磷素盈余与各组分磷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中磷素的盈余量与H2O-P、NaHCO3-P、NaOH-P、HCl-P含量呈现正相关关系,与Residual-P含量呈负相关关系。磷素盈余与不同磷组分之间的直线回归方程如表3所示。其中,x表示耕层土壤不同磷组分的含量,y表示土壤耕层磷素盈亏量。回归方程中的斜率表示每增减一个单位的磷素盈亏量,不同组分磷素的变化量。

表3 磷素盈余与不同磷组分之间的直线回归方程Tab.3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between P surplus and different P forms

由表3可知,土壤中磷素每盈余1 kg/hm2,H2O-P、NaHCO3-P、NaOH-P、HCl-P、Residual-P含量分别增加0.401 6,0.301 4,0.462 1,0.196 3,-0.362 1 mg/kg;磷素盈余量与H2O-P、NaHCO3-P、NaOH-P、HCl-P、Residual-P含量的相关性大小顺序为HCl-P>NaHCO3-P> Residual-P>H2O-P> NaOH-P。磷素盈余与稳定性较强的HCl-P相关性最强,磷素的盈余会使稳定态磷素HCl-P迅速增加,从而降低磷素的利用效率(图6)。

3 讨论与结论

3.1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通过合理施肥可以改善耕层土壤的不同磷组分含量,保证土壤对作物磷素的持续供应,以促进农田土壤的可持续高效利用。改进的Hedley磷素分级方法把土壤中的磷素分为五大类:H2O-P、NaHCO3-P、NaOH-P、HCl-P、Residual-P。其中,H2O-P是活性最强的磷素形态,接近于径流中的生物有效磷,含量过高易被淋洗或径流造成水体富营养化[22]。本研究表明,有机肥无机肥配施与单施高量施有机肥处理对H2O-P含量影响达到极显著性差异,对土壤中H2O-P含量影响最大。有机肥的加入有使磷素活化的作用,这与李莉等[2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有机肥的施用可显著提高耕层土壤中活性较强形态磷素的含量,除满足作物对磷素的需求外,易于通过径流造成磷素淋失,引发环境污染风险,造成地下水的富营养化。

NaHCO3-P是活性较强的磷素形态,主要指吸附在土壤表面的磷,是作物吸收的主要形态[24]。本研究表明,N0P0M0及N1P1M0处理的NaHCO3-P含量有所下降,其他不同施肥处理对该形态磷均有显著提高。施肥对土壤中易于被植物吸收的NaHCO3-P含量影响较大,且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及单施高量有机肥对NaHCO3-P的提升幅度相对较大,这与王伯仁等[25-26]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NaOH-P稳定性相对较好,属于中等稳定态磷,主要指以化学作用吸附于铁铝氧化物表面的磷,虽然不能立即被植物利用,但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各种生物、物理化学转化过程而具有被植物利用的能力[27]。与试验前耕层土壤相比,除N1P1M0处理外,其他各施肥处理均有显著提高。与N0P0M0处理相比,除N1P1M0处理差异性不显著外,其他各施肥处理均达到极显著差异。磷素的大量投入增加了土壤中不同磷组分向NaOH-P的转化。

图6 不同磷组分与磷盈余之间的关系Fig.6 The relation between different P forms and P surplus

HCl-P属于稳定态磷,与钙结合形成稳定矿物,在石灰性土中含量最大,属于潜在磷源之一,不易被植物所吸收[28]。本研究表明,不同施肥各处理间差异性较小,且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及单施高量有机肥各处理间的差异性要比单施无机肥各处理间小。说明单施无机肥对HCl-P含量影响较大,过量的单独施用无机肥会使大量磷素以HCl-P形态储存在土壤中。徐万里等[29]研究结果表明,N0P0M0处理对稳定态HCl-P的影响较小,这可能是由于研究年限较短,HCl-P的变化不太明显。

Residual-P为最稳定态磷,主要指固持较为紧密的磷酸盐[30]。本研究表明,在不同施肥处理下该形态的磷耕层含量表现为下降的趋势,且随着施入磷肥量的增加,该形态磷有下降的趋势。林治安等[31]对黄淮海平原鲁西北地区土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定位试验证实化学磷肥施入土壤后,对H2O-P、NaHCO3-P、NaOH-P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与Residual-P关系不大。这可能是由于所研究土壤类型不同。

3.2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磷素盈余的影响

土壤磷素的盈余主要指施入土壤磷素总量与作物吸收磷量的差值[32]。环境中干湿沉降于土壤中的磷素较少,作物吸收的磷量主要来自于每年施入的磷肥和土壤磷库本身[33]。本研究中,不同施肥处理褐土中磷素盈余量表现为:N0P0M6>N3P2M3>N4P4M0>N3P3M0>N4P2M2>N2P2M0>N2P1M1>N1P1M0>N0P0M0。N0P0M0处理每年不施入磷肥,随着玉米作物对磷素的大量携出,耕层土壤磷素处于亏缺状态,这与以往的研究不完全一致,叶会财等[34]的研究表明,在红壤性水稻土中不施肥处理土壤全磷含量保持稳定,曹莹菲等[35]的研究表明,N0P0M0不施肥处理土壤中各组分磷素的含量均有所下降。单施无机肥N1P1M0、N2P2M0、N3P3M0、N4P4M0处理,随着施入磷肥量的增加,作物对磷的携出量增加,但在土壤中磷素的盈余量也随之增多[36-37],适当增加N/P,可以提高作物对磷的吸收率,提高磷素的利用效率,这与严正娟等[38]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有机肥无机肥配施与单施无机肥相比,在相同磷素投入水平下,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结构,改良土壤性质,促进作物对磷素的吸收,减少盈余磷素在土壤中的积累,这与张作新等[39]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单施高量有机肥N0P0M6会造成磷素在土壤中大量积累,这与Sui等[40]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而且在盈余态磷中,活性较强的H2O-P和NaHCO3-P所占比例较大,极易引起土壤中磷素淋湿,造成磷素浪费,并且对环境造成破坏。

3.3 磷素盈余与不同磷组分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褐土中21年耕层土壤磷素盈余和不同磷组分含量之间的线性关系(y=ax+b)进行了分析得出,土壤磷素盈亏量与H2O-P、NaHCO3-P、NaOH-P、HCl-P增减呈现正相关关系,这与魏猛等[41]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与Residual-P呈负相关关系,这与展晓莹[42]的研究结果相反,这主要是由施肥量及土壤的性质不同所致。不同磷素组分与磷素盈余的相关性大小为HCl-P> NaHCO3-P> Residual-P> H2O-P>NaOH-P,土壤磷素盈余量的增加会使稳定态的磷素大幅度增加,磷素的当季利用率降低。这主要是由于磷素在满足植物的需求以后会与土壤中大量的Ca、Mg离子结合,以难以被植物吸收的形态储存在土壤中。为此,可以有针对性地促使磷素向H2O-P和NaHCO3-P转化,促进磷素的高效利用。

通过对褐土中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不同磷素组分及磷素盈余的研究发现,不同施肥措施下,褐土耕层土壤除较稳定的HCl-P含量差异较小外,其他各组分磷素含量均达到显著差异;有机肥无机肥配施、适当增加N/P可以大幅度提高土壤中H2O-P和NaHCO3-P占土壤全磷的比例,增加作物携出的磷素,提高磷素的当季利用效率。当土壤中磷素投入量在33~61 mg/kg时,基本可以满足玉米高产对磷素需求的同时,实现减肥减药,减少土壤磷素盈余量;土壤中磷素盈余量与褐土中H2O-P、NaHCO3-P、NaOH-P、HCl-P含量呈正相关,与Residual-P含量呈负相关,且与稳定态磷素的相关性最大,磷素盈余会使磷素的利用效率迅速降低。

本研究褐土在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N4P2M2处理为推荐施肥方式,在满足植物需求的前提下当季利用率最大达36.4%,该推荐施磷量为61 kg/(hm2·年)。在实现减肥增效的同时,改善耕作土壤的性质,促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邦喜,李 渝,秦 松,等. 长期施肥下黄壤无机磷组分空间分布特征[J]. 华北农学报,2016,31(3):212-217.

[2] 沈善敏,杨林璋,孙 波,等.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平衡及其管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45-147.

[3] 李晋荣,洪坚平. 肥料配施对采煤塌陷复垦土壤磷生物有效性影响的研究[D]. 晋中:山西农业大学,2013.

[4] 王艳玲,何园球,吴洪生,等. 长期施肥下红壤磷素积累的环境风险分析[J]. 土壤学报,2010,47(5):880-887.

[5] 韩晓飞, 高 明, 谢德体, 等. 长期保护性耕作制度下紫色土剖面无机磷变化特征[J]. 环境科学, 2016, 37(6): 2284-2290.

[6] 苏利荣, 何铁光, 苏天明, 等. 甘蔗‖绿豆间作体系作物根围土壤无机磷变化特征[J].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46(6): 73-78.

[7] 韩晓飞, 高 明, 谢德体, 等. 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紫色土无机磷形态演变研究[J]. 草业学报, 2016, 25(4): 63-72.

[8] 毛霞丽,王海龙. 长期施肥下稻麦轮作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及磷形态的变化特征研究[D]. 杭州:浙江农业大学,2015.

[9] 朱文静, 杨艳芳, 陈 星,等. 不同培养条件下生物炭对磷吸附解吸能力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 2017, 4(13): 46-50.

[10] 者渝芸, 梁东丽. 长期不同管理方式土壤和磷对硒吸附解吸的影响[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11] 代银分,李永梅,范茂攀,等. 不同原料生物炭对磷的吸附-解吸能力及其对土壤磷吸附解析的影响[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6,36(5):345-351.

[12] 赵庆雷,吴 修,袁守江,等.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稻田土壤磷吸附与解吸的动态研究[J]. 草业学报,2014,23(1):113-122.

[13] 郝 晶,洪坚平,谢英荷,等. 石灰性土壤磷细菌的分离、筛选及解磷效果[J]. 山西农业科学,2005,33(4):56-59.

[14] 韩晓飞, 高 明, 谢德体, 等. 减磷配施有机肥对紫色土旱坡地磷素流失的消减效应[J]. 环境科学, 2016, 37(7): 2770-2778.

[15] 朱 昊,童菊秀,夏传安,等. 农田地表径流总磷流失特性[J].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2016, 34(8):709-714.

[16] 陈 曦,王雪松,贺京哲,等. 模拟降雨条件下秦岭北麓土壤磷素流失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2016,30(2):80-87.

[17] 刘彦伶,李 渝,张雅蓉,等. 长期施肥对黄壤性水稻土磷平衡及农学阈值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0):1903-1912.

[18] 信秀丽,钦绳武,张佳宝,等. 长期不同施肥下潮土磷素的演变特征[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21(6):1514-1520.

[19] 慕韩锋. 黄土旱塬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磷素分级、空间分布及有效性的影响[D]. 西安:西北大学,2008.

[20] 林 葆,李家康,林继雄,等. 长期施肥的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变化[M].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21] Gosling P,Shepherd M. Long-term changes in soil fertility in organic arable farming systems in England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J].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5,105:425-432.

[22] 向万胜,黄 敏,李学垣. 土壤磷素的化学组分及其植物有效性[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10(6):663-670.

[23] 李 莉,李絮花,李秀英,等. 长期施肥对褐潮土磷素积累、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的影响[J]. 土壤肥料,2005(3):32-35.

[24] 张 林,吴 宁,吴 彦,等. 土壤磷素形态及其分级方法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7):1775-1782.

[25] 王伯仁,徐明岗,文石林. 长期不同施肥对旱地红壤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05,19(1):97-100,144.

[26] 王伯仁,徐明岗,文石林. 长期施肥对红壤旱地磷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9):255-259.

[27] 谢英荷,洪坚平,韩 旭,等. 不同磷水平石灰性土壤Hedley磷形态生物有效性的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10,24(6):141-144.

[28] 胡 佩,周顺桂,刘德辉. 土壤磷素分级方法研究评述[J]. 土壤通报,2003,34(3):229-232.

[29] 徐万里,刘 骅,王讲利. 长期定位施肥对无机磷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的影响[J].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1,24(2):40-44.

[30] 穆晓慧,李世清,党蕊娟. 黄土高原石灰性土壤不同形态磷组分分布特征[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6):1341-1347.

[31] 林治安,谢承陶,张振山,等. 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形态,转化及有效性研究[J]. 土壤通报,1997,28(6):2742-2776.

[32] 袁天佑,王俊忠,冀建华,等. 长期施肥条件下潮土有效磷的演变及其对磷盈亏的响应[J]. 核农学报,2017,31(1):125-134.

[33] 杨振兴,周怀平,解文艳,等. 长期施肥褐土有效磷对磷盈亏的响应[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21(6):1529-1535.

[34] 叶会财,李大明,黄庆海,等.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红壤性水稻土磷素变化[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21(6):1521-1528.

[35] 曹莹菲,张 红,刘 克,等. 不同施肥方式对塿土土壤磷素各组分含量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5,33(5):115-120.

[36] 李中阳. 我国典型土壤长期定位施肥下土壤无机磷的变化规律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37] 杨 军,高 伟,任顺荣. 长期施肥条件下潮土土壤磷素对磷盈亏的响应[J].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23):4738-4747.

[38] 严正娟,陈 清. 施用粪肥对设施菜田土壤磷素形态与移动性的影响[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

[39] 张作新,廖文华,刘建玲,等. 过量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对土壤磷渗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2008,23(6):189-194.

[40] Sui Y B,Thompson M L. Phosphorus sorption,desorption,and buffering capacity in a biological solids-amended mollisols[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2000,64(1):164-169.

[41] 魏 猛,张爱君,李洪民,等. 长期施肥条件下黄潮土有效磷对磷盈亏的响应[J]. 华北农学报,2015,30(6):226-232.

[42] 展晓莹.长期不同施肥模式黑土有效磷与磷盈亏响应关系差异的机理[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猜你喜欢

单施磷素耕层
保护地土壤中磷的吸附与解吸特性研究
土壤磷素活化剂在夏玉米上的田间试验效应分析报告
氮肥用量对不同氮高效玉米品种产量和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磷素添加对土壤水分一维垂直入渗特性的影响
土壤侵蚀对紫色土坡耕地耕层障碍因素的影响*
氮、磷叶面施肥对云南松苗木萌蘖的影响
石灰、腐植酸单施及复配对污染土壤铅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轮作制度对敦化市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影响的研究
化肥减施间种绿肥对茶园土壤肥力及产量的影响
耕层构造对土壤三相比和春玉米根系形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