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古代交通发展的重要阶段及节点

2018-07-05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孙驰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18年2期
关键词:海运统一交通

文/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 孙驰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自始皇帝灭六国一统华夏,至五胡乱华后的隋唐盛世,再到元灭南宋结束五代分裂下启明清——其发展的总趋势是分久必合,是由分裂到统一,是由局部分散到向心凝结。中国交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传统与文化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它的发展脉络走的同样是一条大一统的道路。故此我选择秦汉、隋唐、元明清三个重要的阶段及节点,以此来分析中国交通随着历史的变化与发展。

一、秦汉时期

在这四百四十一年间,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事件是秦汉帝国大一统政权的出现,这为中国历史开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创局。中国的发展从此有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中华民族从此有了坚固的基础。这个时候,中国的交通,也随着历史的进步走上了一个新的时代。

据《史记》记载,秦统一中国后所颁布的大政方针,把“车同轨”和“一法度衡石丈尺”、“书同文字”并列。“车同轨”充分表现了交通之大一统的新精神。它在字面上虽只是要求各处车辙的度数相等,各轮间的距离统一,但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得知——经过规范以后,全国车辆的通用程度大大提高,所以车辙和车轮度数的统一是当下交通情形的一种必需。如果车辙和车轮度数不能统一,一辆车子便不能通行各处,当下的交通便不能适应这个大一统时代的需要。这个时代的交通建设,如开辟道路、开凿河渠都和政治、经济一样,有一个全国的中心,一个辐射的焦点。这相比先秦时代分散性、局部性的交通来讲实在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与飞跃。

到了汉初,政府通过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多年因战乱导致凋敝的社会经济得以恢复,社会生产力同时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文景之治以后的武帝时期,在交通大一统的背景下,陆路、水路交通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突破。陆路方面,张骞通西域,西部交通大门随之打开。西行之路的开辟,使得汉朝成功达到了“断匈奴右臂”的军事目的;在经济上,汉家丝绸向外输出,在安息等地成为主要商品;在商品输入上,则有大宛马、葡萄、石榴、胡桃及胡麻等入华;文化方面,《摩诃兜勒曲》由此传入长安以及影响后来汉镜制作的希腊风格也借此交通之路来到中国。顺便说一句,按照从天竺到中国的习惯路程说,似乎佛教也是经由西域之交通传过来的。东汉时,班超遣甘英使罗马,抵条支。至此,汉人的足迹已达到地中海东岸。

郑和下西洋所用船只

水路方面,自武帝始,开始了远距离的交通。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今越南顺化灵江口)、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县)航行可五月,有都元国(苏门答腊);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今缅甸勃固附近);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今缅甸伊洛瓦底江沿岸);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中游卑谬附近);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今印度马德拉斯附近);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此时,南海上来往于日南、徐闻、合浦及印度东岸间的航船相当繁盛。在这些航行的人中,很多人是为交易货物而往来。这种海上交通的盛况直至东汉,仍不减于昔。

即使是东汉末年,我们与日南、印度之间的交通也未断绝,而且就是在这个历史时期,远在西方的罗马也通过南海交通,和中国开始了往来。这,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端。

(佛教传入中土的路径问题,学界有两个看法,总的说就是藏传经由丝路自西而来跟源自印度经由半岛自南而来两种。具体的可参看日本NHK拍摄的一部片子,叫《犍陀罗——佛教的飞翔之地》。)

二、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其中隋三十七年,唐二百八十九年,共计三百二十六年。在这三百多年中,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亦是统一。隋结束南北朝分裂使中华大地得以统一,但这次统一相比秦汉时期的统一,不同之处就在于民族构成。隋之统一与其说是一次版图的统一,不如说是一次民族大融合后的统一。

这种情形也表现在交通上:一方面,由于国内的统一,各州郡干道的交织更加密切;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民族地位的优越,使得隋唐的域外交通大见昌盛。这两方面无论从哪一方面讲,都较秦汉时期进步。但隋唐交通之所以能称之为一个新的时代,还有其他的突破。那就是大运河的开浚和使用。

大运河的应用,一来开创了人工开河的新纪录,二来更推进了东南各地在全国交通上的新地位,这一点在中国交通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原来在秦汉的时候,东南经济极为落后,地广人稀且多贫。直到三国时期东南地带才慢慢地开始进行开发,农业从这时开始有了起色。三国归晋以后东南的农业受益甚大,《晋书·食货志》记,“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到了南朝,由于东南地带一直为皇权隆兴、政权定都之地,各项产业不断发展,自此东南成为了天下财富之区。所以这个时候,东南就在全国交通版图上确立了作为中心枢纽的首屈一指的地位。大运河的开辟,正是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的需求。虽说隋炀帝开辟大运河的初衷是游幸娱乐,但终归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当时纵无隋炀帝,也会有人开辟一条贯通南北的新河道。

汉代丝绸之路

大运河开通以后,南北交通面目大变,自隋唐至北宋,这条水上交通要道都是北方连牵东南的第一大通路。

相比隋朝的河运交通,唐朝交通方面重大的突破要数其发达的对外交通了。唐朝的对外交通为隋所不及,较之秦汉也有很大进步。在唐朝,通往周边民族地区和域外的主要干道有七条:赢州入安东道、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夏州塞外同大同云中道、中州受降城入回鹘道、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广州通海夷道。这七条道路西可通往西域,穿越帕米尔高原和天山的各个山口,到达中亚、南亚与西亚,甚至远至欧洲。这些可与周边民族及远域实现交通的干道,不仅有利于政治外交往来与军事上的调兵运输,更便利了经济贸易交流和商旅通行。正是因为这样,唐朝成为了当时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各国商人、使节、贵族、学者、僧侣、艺术家不断来中国,真可谓万国来朝。同时唐朝的使臣、僧侣、商人等亦有许多远赴域外。这种交流,交通的通达是基础,而唐朝的对外交通无疑是成功的典范。

(2严耕望有唐代交通图考,可以参看。)

三、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交通的特色在于海运的发达。中国自战国以来就有海上行船一事,而自汉武帝以来,每代也都有海军。但元以前的海运是自发性的,没有整体的计划,而元以前的海运也与国家大计没有密切的关系。从元朝开始,海运的意义便显然与以往不同,这时候的海运关系着国家根本,它于元明清的地位,一如大运河于隋唐。

元的海运,由丞相伯颜所倡议,始于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元统一以后实施大规模的海运,原因有二:其一是原有的运河漕运存在弊端。由于“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所以每年需要江南运送粮食至大都,这条道路不仅曲折绕道,而且需要水运与陆运并用,劳民伤财,极其不便。为迅速改变这种状况,元政府开始开辟海上交通要道。其二是由于造船技术的进步。元代的造船技术在原有基础上又有发展。据史料记载,元朝已掌握建楼船的技术,而海运的需要也促进了大船的建造。当时最大的船可装载粮食八九千石,故此元朝大量制造货船进行粮食运输。这样一来,元代的海上交通便成为了新时代的开端。

明朝海运,于永乐间最盛。当时的海道可以考证的有两个:一是自淮安至天津卫的海道,二是自天津至辽东的海道。主要目的也是为了粮食的运输。而对外的海上交通,这一时期最著名的要数郑和下西洋了。公元1405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至福州闽江口五虎门内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赴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共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曾达东非、红海。郑和开创的航海交通,其规模之大、造访国家之多,绝不逊色于一世纪后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葡萄牙、西班牙的航海家。这是明朝在海上交通方面的创举,是大明王朝于大一统前提下国力强盛的最直接体现。

相比元、明二朝,清代的海运与其相差甚远,清政府长期以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运甚少。直至1842年清政府在与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开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五处海上通商口岸。

这一历史节点以后,随着西方势力的不断介入,中国被殖民的程度不断加深,我们原先的交通形势也因此做出了改变。这个时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半封建时代,但是随着西方事物的传入,尤其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我们引进了大量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了大量民用企业用于制造轮船、铁路、火车等交通工具。虽洋务运动最终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结局宣告失败,但它对时代所造成的影响却使得中国的交通逐步走向科学化、高效化。

四、结语

近代百年,蜗行摸索。终于,中华民族在百年的屈辱与煎熬中浴火重生,迎来了国家的独立和统一,走向了历史新时代。这时中国的交通事业也随之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此时的交通相比过去有两大不同:第一,交通工具已实现了科学化、现代化,以机械的力量代替原有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第二,是交通组织商业化,各种交通工具均可以交易方式利用。相比以前专为军事、政治上便利而设立的交通事业不同,当下的交通已是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它没有了阶级上的限制,人人均可参与其中。

自古至今,由古视今。交通的通达度与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往往呈正比关系。而交通的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国家统一的前提。只有统一,全国的交通才能标准化、系统化,才能众人拾柴、高效发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现代交通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

五、展望

当下,我国“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4万公里,高速铁路里程突破2.2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5%左右。公路总里程达到469.6万公里,全国99.99%的乡镇和99.94%的建制村通了公路,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3万公里,跃居世界首位。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12.71万公里,规模以上港口万吨级泊位达2317个,位居世界第一。颁证民航运输机场达218个,通用机场300余个。邮路总长度(单程)658.5万公里,邮政快递网点21.7万处,总体实现乡乡设所、村村通邮。我国目前的“一带一路”倡议,其目的就是为了继承古人智慧的结晶,在高科技的时代背景下借古治今——通过搭建共商、共享的合作平台,同各国一道实现共赢、共荣,以此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格局。这其中最基本的保障就是交通的通达度,只有路修通了,人过去了,才能进行大力的建设。

阿伦特说:“历史从未逝去,它甚至从未过去。” 中国历史的回响中孕育了中国的交通,从古代走向现代,它是历史发展的标志,是一个时代人民生活水平的象征,更是现今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易经》有云:“天地交而万物通”,交通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的推动,科技的激活,同时它的发展也将为历史迎来一个又一个崭新时代!

猜你喜欢

海运统一交通
欢迎订阅《世界海运》(月刊)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天价海运为哪般?
繁忙的交通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统一数量再比较
小小交通劝导员
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期表
坚持“四纳入” 实施“四统一”
论国际海运中的合同相对性突破与诉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