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维京战弓到英格兰战弓

2018-07-04秦延景

轻兵器 2018年6期
关键词:维京诺曼底箭头

秦延景

维京人,泛指古代的北欧海盗,他们的老家在丹麦、挪威和瑞典。公元8~11世纪,维京人侵扰波罗的海沿岸、俄罗斯、法国、英国、西西里、意大利以及巴勒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其足迹遍及从欧洲大陆至北极的广阔疆域。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维京人成为出色的弓箭手,同时,也把弓箭带到侵袭之地,影响着那里的弓箭发展——

维京战弓、英格兰战弓的早期文献记载

最早见于历史文献中的北欧人南下侵扰事件,是英国《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中记录的公元789年一次对英国的袭击事件,这些北欧战士和海盗在文献中被称为维京人。此后的200年间,维京人离开北欧幽深黑暗的千年老林,从被乳白色海雾笼罩的、铁灰色海浪侵蚀的峡湾中出发,划着用橡木制成的龙头战船,乘着风浪南下侵扰欧洲各沿海国家。

《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中还有关于维京人攻打法国首都巴黎的记载。

885年11月24日拂晓,丹麦维京人驾着700艘龙头战船共载着3万名维京战士,沿塞纳河直捣巴黎,企图一举攻下法国首都。法国人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巴黎保卫战。虽然最终法国人保住了巴黎,但法王意识到自己无法战胜维京人,与维京人签订合约,支付700磅丹麦金,封海盗头领为诺曼底公爵。自此,维京人在法国诺曼底地区殖民,建立了强大的诺曼底公国,以诺曼底为根据地开创了北欧人中世纪最伟大的征服传奇。

1066年9月28日,诺曼底公爵的继承人威廉率领大约1.2万人的军队在英格兰南岸登陆,安营扎寨。10月14日,黑斯廷斯战役爆发。黑斯廷斯是位于英国东萨塞克斯郡濒临加来海峡的一座城市。诺曼底公爵威廉的交战对手是盎格鲁撒克逊的国王哈罗德率领的军队,哈罗德的军队在黑斯廷斯附近的森拉克岗上占领阵地,军队摆成方阵。其使用重型步兵组成盾墙,掩护大量身无铠甲的征召士兵。反观威廉的部队,其采用三线配置:弓箭手、步兵和骑兵均匀分布在3个方阵中。

战斗由诺曼底弓箭手的齐射开始,从约100m的距离向盎格鲁撒克逊军队发射弓箭。箭雨并不能贯穿盎格鲁撒克逊军队盾牌组成的盾墙,并且其重步兵的锁子甲和武装衣的防护能力较高。武装衣是穿在内身的一种类似马甲的棉质衣服,其表面设有诸多绳子,可以用绳子将铠甲固定在身体上。在中世纪的战争中,只有财力富足的骑士、贵族才有能力装备铠甲及武装衣,普通农民有可能没有任何防护装备。

在对战呈僵持状态时,诺曼底领主们注意到盎格鲁撒克逊士兵喜欢追击的心理,开始命令诺曼底骑兵使用“诈败”战术:由骑兵队实施佯攻,然后撤退,诱使盎格鲁撒克逊军队士兵离开自己的阵地展开追击,进而使得盾墙丧失完整性,冲下来的盎格鲁撒克逊士兵则遭到诺曼底弓箭手、步兵和骑兵的猛烈打击而溃败。

在这一天中,诺曼底骑兵在盎格鲁撒克逊军队的防守阵线前多次进行攻击和溃退表演。诺曼底骑兵每次佯装溃败,盎格鲁撒克逊军队中都会有一部分士兵追击,但每次都被诺曼底骑兵返回歼灭。在这一天快结束时,盎格鲁撒克逊军队的防线已经几乎要崩溃了,其防线之后部署着战斗力较低的农民征召兵。

为此,诺曼底军队准备发起孤注一掷的最后冲锋。威廉命令弓箭手再次站到战阵前列。弓箭手这次调整了射击角度,发射的大部分弓箭落到了盎格鲁撒克逊战阵后方缺少防具的农民征召兵头上,哈罗德的大量后备军力遭受伤亡。在箭雨中,哈罗德被弓箭射中面部,遭受致命伤。尔后,哈罗德被冲上来的诺曼底士兵用剑和战斧砍成了碎块。

在取得黑斯廷斯战役的辉煌胜利之后,当然需要一件物品来纪念。于是,威廉命令织工制作出一幅巨大的挂毯,该挂毯即是闻名世界的“贝叶挂毯”,其上刺绣着诸多威廉率领船队远征英格兰的巨幅历史画像,其中包括黑斯廷斯战役等宏大场面,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贝叶挂毯原品长70m,宽0.5m,但现存62m。共出现623名人物,其中不止有骑士,也有23名弓箭手的图像。从23名弓箭手所持弓箭的图像上,可看出公元11世纪时期的维京战弓形制。

早期的维京战弓

石器时代的北欧战弓

侯姆皋(Holmegaard)弓截止目前,考古学家发现的最早北欧弓箭为丹麦的侯姆皋弓,此弓出土于北欧存在较多的泥炭沼泽中。这种泥炭沼泽中的泥炭完全隔绝氧气,使得所有沉入其中的物体都很难被氧化,得以保存完好。根据测定,侯姆皋弓是公元前9000年~公元前8000年沉入沼泽中的。

共发现2张侯姆皋弓,两者具有不同的形制。

其形制一在出土时已经断為4节。经过拼接复原,计算出其全长为154cm左右。弓臂段较粗,并向弓稍处逐渐变细。握柄段收窄,两端的弓稍顶部留有挂弦的“凸”字形部分。此种战弓在丹麦艾尔特伯勒文化时期(公元前5300年~公元前5950年)的古墓中也有出现。

其形制二出土时仅有1节弓臂段尚存。根据经验复原,发现此弓的弓臂段向弓稍段变细时有明显的突变处,这是其与形制一战弓的主要不同之处。

以上两件出土弓的材质均为榆木。榆木属于落叶乔木,其木性坚韧,纹理清晰,硬度与强度适中,耐湿,耐腐。由于整个北温带随处可见榆木,故在欧洲,榆木通常用来制作弓体。

Meare Heath弓1961年6月,此弓被发现于英格兰萨默赛特郡的沼泽中。其出土时已经断为2节,而且弓稍部缺失一部分。

此弓整体长度为190.5cm,握柄段长度为10cm,单侧弓臂段的长度大约为93cm。在弓臂上缠绕着20道左右的皮条以及数处交叉的筋腱。通过分析测定与此弓一同出土的石斧、陶器等泥炭样品中的亚化石花粉颗粒,表明这张弓制作于公元前2810年~公元前2570年。

此弓使用一整块紫衫树树干的芯材削制而成,这棵紫杉树约为80~100岁。制作这样一张弓不算木材的干燥时间和训弓(训弓是指需要对弓片进行整形、打磨加工等工艺)时间,普通工匠约需要140个工作小时。测试此弓的复制品,表明此弓在拉距(弓拉开后弓弦夹箭点到弓臂的距离)为71cm时,拉力为190N;发射质量为30g的箭时初速为43m/s,箭速较快。

维京时代的北欧战弓

尼达姆(Nydam)弓在维京时代,北欧人保持了远古人类对沼泽的崇拜,战争的胜利者会向沼泽献祭战船、战马、刀剑、战斧、战弓等物,以感谢神保佑他们获得的胜利。

公元1859~1863年,考古学家们对丹麦尼达姆沼泽进行挖掘。从沼泽中发现了两艘完整的龙头战船,一条是橡木制品,一条是松木制品。1864年初,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爆发,发掘活动被迫终止,松木制的龙头战船被丹麦士兵烧毁,保留至今的是那条橡木战船和船载兵器,船载兵器中有数张战弓。

这些兵器、戰船是在公元310~320年被沉入沼泽献祭的,目前丹麦博物馆共珍藏有7张完整的尼达姆弓。这些战弓长度为1.6~1.9m,拉距可为71cm、76cm、81cm,拉力为220-310N。

这7张战弓各有特点,几乎没有2张战弓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其技术特征已经与石器时代的弓有了明显的不同。一是弓已经不再有明显的握柄段收窄的迹象,而是握柄段成为弓最粗壮的部分;二是弓体横截面的长宽比已经开始接近1:1;三是弓的拉力普遍加大;四是弓的制作比石器时代更为容易,加工时间缩短;五是开始出现弓体上、下部加工出弦槽的挂弦方式。

海泽比(Hedeby)弓海泽比弓被发现于丹麦日德兰半岛南端一个维京人的贸易聚居地,海泽比是维京时代(公元8~11世纪)的第二大北欧贸易小镇。公元804年,海泽比小镇开始出现定居人口。公元1066年,海泽比小镇被东斯拉夫人烧毁。公元1900年,考古学家开始挖掘海泽比小镇,至今仍在出土各种器物。由于此地被水和淤泥覆盖的缘故,有些木制品保留了下来。在遗址中共发现6张弓,其中5张仅仅存留下来弓稍部分和其他部分的碎片,只有1张弓保存极为完整。这张弓总长1.9m,在71cm拉距时的拉力为400N。

海泽比弓上部侧面加工有一个向下倾斜的弦槽,弓体正面钉进一个金属钉。当弓下弦后弓弦的绳环就挂在这个金属钉上。弓体下部未设弦槽,这说明弓弦下端是使用缠绕方式系紧在弓体上的。

海泽比弓的弓弦由亚麻纤维制成,弓身的材料是一块北欧紫衫木。这张弓使用的是带有边材和芯材的木料,边材是树木外皮下面的第一种组织,用于输送树木中的营养物质,边材包围着木头中心的芯材。紫衫木的边材呈现出淡淡的黄色,芯材呈现出淡红色。

欧洲紫衫木的边材非常厚实,抗拉强度非常大,利用边材和芯材的这些特性制作单体弓是非常科学的。

紫衫木的树干在被砍伐下来后,会用楔子沿着木头的纹理劈开,加工成半圆材。再根据需要的宽度用楔子分解成一条条的弓材,这些弓材通常需要在房间内自然干燥3~4年,才能拿来开始制作弓。工匠根据经验观察弓材的含水率和弓料芯材的纹理之后,使用刨刀和斧子修整芯材。对于边材上的纹理必须更加小心,一般是不对边材进行修薄处理的,以避免破坏边材的纹理。

维京箭的遗留

维京箭头主要有两种安装方式。一种是插茎式安装方式,即将箭头尾部插入箭杆后使用动物筋丝或者黄铜细丝进行捆扎固定;另一种是銎管式安装方式,即箭头尾部设有管孔,插入箭杆前端后使用动物筋丝或者黄铜细丝进行捆扎固定。

箭头的形制主要有以下几种。

双刃型箭头,其前端呈矛头状,适用于打击各种穿戴轻甲的有生目标;有些双刃型箭头锻造出两个横翼,并且锻造得颇为宽大,此种箭通常可以射击无甲的有生目标,着箭力犹如战斧的劈砍。

三棱型、四棱型箭头,其可加大破甲的力量。

长针形箭头,这种箭头可以有效对付锁子甲,能够破坏锁甲的圆环,射入人体。

燕尾形箭头,维京人将这种箭头称之为鲸鱼骨形箭头,可以用来射断船帆绳,当然对无甲的人体杀伤效果也非常可观。

维京箭的箭杆材质通常是白松木、柳木、桦木等,长度为70~80cm,直径10mm左右。有些箭杆是梭子形的,即中间处的直径略粗、两头稍细。

维京箭的箭尾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箭尾的直径与箭杆的直径一致;第二种是箭尾的直径比箭杆大,形成一种喇叭状;第三种最为特殊,其箭杆后端中心掏空,箭尾为青铜制品,插入箭杆后端的孔洞中,然后使用金属细丝或者动物筋丝捆扎。

箭羽使用鹅翎、大雁翎者居多,最为珍贵的箭羽由白尾海雕的翎毛制成。翎毛一般3片,先使用细线或者金属细丝间隔缠绕的方式绑紧在箭杆上,之后使用天然沥青或者桦树焦油涂抹羽根之间的空隙,这样羽毛就不会脱落了,防潮性也非常好。整支完成的箭质量为35~45g。

维京箭囊及其附件

在海泽比遗址中出土有部分皮革残片,这些皮革残片在经过研究后发现是一个箭囊。这个箭囊由2块等长的三角形植揉皮革(植揉皮革是以植物鞣剂加工皮革而形成的皮具原料)对边缝制而成,在其两侧有2个三角形的皮质挂点,在2块皮革上部沿着边缘缝有1块圆环形皮革,皮革上缝有绳子,这块皮革作箭囊的口袋盖。平时,这块皮革向下翻卷,使箭囊的口部敞开。如遇雨水,可将皮革向上翻起并用绳子收紧,这样就不容易弄湿箭羽。

另一个出土的箭囊制作工艺更为复杂,皮革上压印有倾斜的花纹,皮革更硬。贝叶挂毯上显示,这种箭囊既可以挂在腰问,也可以背在身后。

维京人在中欧和黑海沿岸与东方来的民族有过接触。从壁画和贝叶挂毯上的一些画像中可以发现,维京人使用过东方游牧民族使用的筋木角复合弓,而且在维京文化区域还发现一枚骨制圆筒形的小物件,这个小物件直径为3.8cm,是东方民族射箭用的扳指。

维京人在战阵中使用弓箭较频繁。根据北欧游吟诗人的诗歌记载:1名战士可以用弓箭射中10步之外敌人的眼球;东盎格利亚国王爱德蒙于公元869年11月20日被丹麦维京入侵者杀害,因为他拒绝放弃基督教信仰,维京人将他绑在树上用战弓将他射成了刺猬。

维京战弓的继承者:英格兰战弓

玛丽罗斯号船上的战弓与维京战弓的传承关系

战弓被维京人带到不列颠群岛。大约在公元600年,不列颠群岛上的威尔士人开始使用战弓。威尔士人是不列颠群岛上第一批拥有和使用长弓的人。

但是很长一段时间,考古学家都不知道英格兰战弓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直到开始大规模发掘玛丽罗斯号战船,才一睹其真容。

玛丽罗斯号战船于1545年沉没于索伦特海峡。由于当时的打捞技术水平有限,英国海军只是打捞出一部分帆缆和火炮,其他部分仍留在海床上,淤泥逐渐掩盖船体,也保护了所有木制品。400多年后,即1982年又开始发掘,到目前为止共发现172张英格兰战弓以及几千支箭。根据文献记载,玛丽罗斯号战船上应该载有大约250张英格兰战弓。玛丽罗斯号战船上发现的英格兰战弓显示,该战弓与维京战弓之间具有传承性。

这些战弓大部分是紫衫木制品,另一些是榆木制品,它们基本上被完好地保存着。

在71cm拉距下,拉力最大的一张战弓达到820N,最小的一张战弓为450N,平均拉力为680~720N。能用两根手指拉开此种硬弓的战士必然非常强壮。战弓的长度为187~211cm。这些战弓中有些略带反曲,有些为正曲弓,还有一些纯粹平直,横断面基本上都是近乎拉长的“D”字形,横截面越靠近稍部越细,到稍部完全收成一个圆锥形。

在弓的顶端侧面有一个向下的斜弦槽,这个斜弦槽用于挂弦略有点浅,而且弓稍头顶部的颜色略浅于弓身,似乎应该有个东西覆盖在弓稍顶部,直到在淤泥中出土了一枚弓弭,才解开此谜。这个弓弭为牛角制品,外径最宽处15mm,长度65mm,弓稍顶端插入弓弭的深度大约为40mm。在弓弭侧面开有一个向下的弦槽。

弓弭的作用是可以防止弓弦磨损弓体,同时保护脆弱的弓稍顶部,否则一旦磨损了弓边材的纤维,弓就会断裂。这种弓弭是使用鉆孔刀在牛角尖上钻出孔之后,使用胶粘在弓稍上的,最后使用锯子和锉刀开出弦槽。

玛丽罗斯号战船上的箭与维京箭的传承关系

玛丽罗斯号上的箭杆主要材料是黑杨木、山毛榉以及榛树等木材,箭杆的形状各不相同。对较为完整的1051根箭杆进行研究发现,43%的箭杆形状呈倒锥形,箭杆从箭头附近开始向箭尾方向逐渐变细;28%呈规则圆柱形;19%呈梭子形,即中间最粗、两头逐渐变细;5%呈鞍状,即头部粗中间细,然后再度变粗;5%呈锥形,即从箭尾向箭头逐渐变细。

这些箭杆有两种长度最为常见,一种是74cm,另一种是79cm,79cm箭杆与74cm的箭杆比例约为4.5:1。最短的箭杆长61cm,最长的箭杆长度为81cm。箭杆直径多为13~15mm。

箭尾并不像维京箭那样为喇叭形加宽,通常直接在箭杆上开槽,或者在箭杆上开槽后再插入一段牛角片。这种带有牛角加强的箭尾,强度更高,在拉力巨大的战弓上使用更为安全。

这些箭的箭羽普遍使用鹅翎毛和天鹅翎毛。通常,一根箭杆上插3片羽,羽的长度平均为19.5cm。这一长度较长,可以使箭在飞行中更为稳定,但是阻力很大,非拉力巨大的战弓不需要配这么长的羽。此外,相关文献中介绍,还有长度达到22cm的箭羽。

箭羽的固定方式和维京箭极为类似,为了不让羽毛脱落,会在箭杆上涂上一层由松香、松树树脂、松节油以及铜绿粉末(有毒性,可以防止虫蛀)调和加热成的膏状物,将3片羽毛的羽梗压入膏状物中,最后用细线绕捆在箭杆上,大部分捆扎5~6圈。一段时间以后膏状物凝固,这样粘贴的箭羽是非常耐用的,也不惧长途搬运中的颠簸。

玛丽罗斯号战船上发现的箭头品种较为单一,全部为銎装式。单论锻造上不如维京箭头细致,发现最多的是菱形的带有起脊的箭头。箭头后面的銎管内径通常是12mm,銎管的深度为10mm。

一支安装完毕的箭的质量为62~64g。那么,英格兰战弓的威力究竟有多大?采用现代复原品进行试验后发现,战弓使用质量为64g的箭发射时,初速为64m/s,产生131焦耳的动能;战弓使用质量为64g的箭发射时,初速为60m/s,产生115焦耳的动能。

如果增加箭的质量,使用质量为108g的箭发射,初速分别为52m/s、55m/s,动能依次提高到146焦耳、163焦耳。这种动能虽然不足以穿透2mm的中碳钢板甲,而对于普通的锁子甲以及1mm的锻铁盔甲已经能穿透,但是不能穿透护甲下面的织物武装衣。

需要说明的是,英法百年战中的战士并不是谁都有板状胸甲的,大部分战士只有武装衣,而且骑士或者骑兵的战马大部分是没有盔甲的。若是头盔侧面中箭,足以箭穿入脑;正面中箭,也能造成脑震荡。

所有盔甲都有连接处,这里即是盔甲的薄弱环节。圣女贞德(公元1412~1431年)就曾经在土列尔之战中被一支英格兰战弓射出的箭从铠甲的连接处穿入脖子和肩之间,深入身体152cm。圣女贞德被法国人视为民族英雄。在英法百年战争中,她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最后被捕并被处决。

当时欧洲的弓箭大师曾经评价:“英格兰人的战弓是一件非常厉害的兵器,尤其是在射重箭的时候。”

由于英国多雨,其国内生产的紫衫木料并不好,通常从欧洲大陆进口弓材,波兰的弓材每百根价格4~5英镑,但品质不太好;瑞士和奥地利山地的弓材贵一些,每百根弓材价格12~16英镑;来自意大利威尼斯或者西班牙的弓材被认为最好,当然价格也最高。

英王为了获得足够的弓材,干脆直接征税,每船从意大利进口的货物每桶必须交4根弓材。到了1483年,理查三世征税更多,每桶意大利葡萄酒必须交税10根弓材。

英格兰战弓在不使用时下弦后装入长条形的袋子内保存。箭通常装在箭囊里携带,箭囊通常采用帆布制成,帆布上方分开成2片并垂下,并且帆布上方缝制有1个圆形皮片,圆形皮片上加工有诸多小孔,小孔用于将箭头插入其中。下雨时,可以把这2片帆布翻过来盖在箭羽上,以保護箭羽。

两军阵斗时,弓箭手们通常将箭从箭囊中拔出来插在泥地上,当箭射进人体后,会带入大量细菌,很容易引起感染。

英格兰统治者从亨利三世(公元1216~1272年在位)开始,就让全国成年男性练习使用战弓,每个男人基本都会射箭。1242年颁布的英格兰《武备条例》规定,那些土地价值在40~100先令之间的自耕农必须有剑、刀、弓和箭。每周日必须练习射箭并不得进行其他运动,每个教堂必须提供箭靶和练习场所。这个条例经过100年的贯彻执行,英国已经拥有一支庞大的能够熟练使用战弓的弓箭手部队。于是,英王爱德华三世带着这样一支军队踏上了法国的土地,并在1316年8月26日克雷西战役一战成名,向战神献祭了一场史诗般的胜利,祭品是1524位勋爵和骑士,约15000名的骑兵、弩手和步兵的生命;在1415年10月25日清晨,英王亨利五世在阿尔库金说:“今天和我一起浴血的就是我的兄弟”,其率领的自耕农弓箭手再次取得了胜利,这次祭品是3名公爵、9名伯爵、92名男爵、以及将近1000名骑士、8000名士兵的生命。

编辑/曾振宇

猜你喜欢

维京诺曼底箭头
维京人用水晶“太阳石”发现了美洲?
维京火祭节
不,发现美洲的不是维京人。以下是这一迷思有问题的原因所在 精读
运载火箭
维京探险者
诺曼底之战军力对比
诺曼底的70年
寻宝历险记(6)
天地大转盘
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空降作战的特点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