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幼儿,请用这样的打开方式

2018-07-04顾建梅

检察风云 2018年12期
关键词:实力客人物品

顾建梅

老师应让孩子受教育而不是被教育

要区分教育行为与教育、被教育与受教育的差异。你给孩子讲了一个故事,再告诉孩子这个故事有什么意义,这只能说明你实施了一个教育行为,只有当孩子从你的教育行为中真正获得了帮助,你的教育行为才能称得上是教育。若孩子并未从你的教育中汲取成长的营养,那就只能说,孩子被教育了,但并没有受教育。

比如对于《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人们的解读通常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骄傲使人退步,要戒骄戒躁;不要轻视弱小,要重视对手,切忌骄傲自大;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全力以赴”等等。但是,如果让一个成年人和一个三四岁的小孩赛跑,有谁会真正竭尽全力去跑呢?如果拿这些我们自己都不会实践的大道理煞有介事去教育孩子,效果会好吗?

其实,故事本身是没有错的,错的只是我们打开它的方式。那么,在教育幼儿时,我们究竟应该选择怎样的打开方式呢?

以下为《龟兔赛跑》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老师:如果兔子不是和乌龟赛跑而是和蜗牛赛跑呢?它还会睡着吗?

孩子:还是会睡着。

老师:如果兔子和蚯蚓赛跑呢?

孩子:兔子还会睡着。

老师:那你们觉得兔子和谁赛跑它才不会去睡觉?

孩子说了很多,猎狗呀、老虎呀、豹子呀,等等。

老师:哦,原来是这样子的呀,原来兔子会不会去睡觉要看它在和谁比赛的呀。(澄清几个概念:不区分对方的实力一贯自以为自己了不起才是骄傲,若是不重视比自己实力差很多的人那叫轻视、松懈或者叫懈怠;反过来,重视比自己实力强的人就是关注、警觉或者紧张,适当的警觉会激发我们的能力;如果对方实力远超我们并有可能吃掉我们,那就不再是比赛,而变成追杀和逃命。)

最后孩子得出的大致结论是:和比你能力差很多的人比赛你就会大意和松懈,和比你能力强的人比赛你就会紧张和努力,和实力远远超过你的人比赛你就会拼命。

老师给孩子介绍几种体育赛制:举重、围棋等,告诉孩子,有时为了公平,有时为了效率,有时为了进步,人们会选择和实力相当的人竞赛。

老师稍后又和孩子讨论:小兔子是在哪里睡着的?它为什么会跑到树荫下面去?乌龟和小兔子谁更不怕晒……(小白兔穿的毛衣,运动会流汗,要在运动前脱掉些衣服)

通过讲述《龟兔赛跑》,老师使幼儿了解到面对不同实力的对手,人们会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这些心理状态是人的自然反应,没有对错。在充分讨论后,孩子懂得应选择实力相当的人为对手,并据此进一步了解且理解相应的竞赛规则及社会情境,这些内容有助于推进孩子的社会化进程。

家长应用积极防范取代消极清障

春节期间,网友叶女士在朋友圈中发第一张图时,配文是:“据说家里有娃的,沙发都是这样的……”但很多家长都说:“这不科学啊……”果不其然,叶女士回应,这是她大扫除的成果,自己从中午1点收拾到深夜12点多,耗时11个多小时!然而第二天上午10点后,叶女士又发了第二张图,图中可见,孩子已将沙发重新变成了“事故现场”。

这两张沙发图片炸出了一群被熊孩子逼疯的爸爸妈妈,他们声称:自从有了娃,家里就彻底告别整洁有序的模式,转而进入“战后重建—战后再重建”的恶性循环模式。

大批父母们所以有这样“疯”掉的经历,只因他们一向采取的都是跟在孩子屁股后面清理战场的方式,而不是未雨绸缪,积极防范。

父母也须自省,检视下有没有做好以下事项:

1.物品存放采用分类、分区域的方法,便于孩子掌握规律

如果父母把玩具和食物混在一起放,那便意味着在孩子眼里的情形是这样的:父母从那里取出东西,递给他吃了;父母从那取出东西,递给他玩了。他看到的情形就使他形成一种印象:放那里的东西可以吃、可以玩。之后,孩子不仅可能把食物当玩具来玩、把玩具当食物来“吃”,也会养成东西乱放,边吃边玩的不良习惯。所以,父母对物品和环境的管理十分重要。

首先,把幼儿活动区域内的物品分类摆放:食品、玩具、父母用品、家庭用品,分门别类,但不要过细,本质上不同即可。其次,分区域管理。仅仅是分类还是不够的,如果孩子在玩玩具时父母递给孩子食物吃,在吃食品时又递玩具给孩子玩,仍然会影响孩子对环境和物品的判断和归类。因此,还需要进行分区域的管理:在放置玩具的区域里让孩子玩,玩毕把玩具归位;同理,在放食物的地方让孩子进餐,吃过后清理桌面。

当周围的环境是清晰的,有条理的,并且也是合理的、舒适的,孩子的适应力和理解力会让父母大吃一惊的。可能,当某个叔叔送给孩子一样新玩具时,孩子并不会立即就玩,而是会到他的“玩具区”去玩。

2.变阻止为修正

在幼儿形成常规习惯的过程中,父母应注意:不能用阻止的方式教訓孩子,而要用修正的方式巩固印象。比如:当孩子在玩具区吃东西时,不要对孩子说“这是玩具区,不能在这里吃东西”,而是将孩子重新带回到食物区,温和地向孩子强调“这里才是食物区,请在这里吃东西”。

当父母总是头疼于孩子的“屡教不改”时,并没有意识到:不是孩子冥顽不灵,而是我们对他说“不行”“不能”“不好”“不对”时,我们否定的态度刺伤了他,并破坏了他的自主感。修正则更像一份友善的说明和诚恳的指导,不会激发孩子的防御机制,使孩子愿意配合。

3.用管理取代管教

对孩子的不守规矩大人的对策往往都是讲道理,可是,别说道理孩子听不懂,就算听得懂也未必有用。就如一个部门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必须依托行之有效的制度而不是依赖“思想教育”一样,孩子的行为规范也要靠家长的管理,而不是道德说教。

4岁的许子杰有个玩伴叫杨昕,小他两个月。某天,两个妈妈约好周六在许子杰家聚会。许妈妈特意叮咛儿子:阿姨和弟弟到我们家就是客人,我们是主人,主人应该热情待客,尽“地主之谊”。你作为杨昕的好朋友,同时又是哥哥,要与杨昕团结友爱,和他分享你的玩具和食物。儿子点头答应。

初时,两个孩子玩得很嗨,可是,当杨昕想玩那辆遥控的、能够鸣警的玩具警车时,许子杰却怎么也不肯给他玩,只能由自己控制警车玩给他看。杨昕向大人告状,许妈妈提醒儿子事先的保证,劝他把警车拿给弟弟“分享”,杨妈妈则一边规劝自己的孩子,一边向许子杰表示,只需给弟弟玩一会,弟弟会尽快还给他,并保证爱惜玩具,不会弄坏“警车”。

见儿子迟迟不愿让步,许妈妈沉不住气了,直接把“警车”从儿子手里夺过来递给杨昕。结果,许子杰一边放声大哭,一边口头逐客,要杨昕回到自己家去,别待在他们家……

事后许子杰向妈妈认了错,表示以后会改。但凭妈妈对孩子的了解,以后类似的情形仍免不了会发生。唉,怎么孩子就听不懂道理呢?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该怎么做呢?

首先,当孩子说“这是我的”、说“不”时,既表明了物权也表明了他的态度,只要事实是成立的(的确是他的物品),就理应得到我们的尊重。

现实生活中,当父母要求孩子“分享”时,往往是要求孩子对他人无限共享。这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成人,其实都是一份过度的要求。分享应该是有限度的,是有区分的共享。

当家中的“来宾”中有其他孩子时,事先让孩子将自己的物品分类。给孩子两只筐,只愿自己玩的物品放在一只筐中,愿意与他人分享的物品放入另一只筐中,招待客人时,只把装有共享物品的筐拿出去。

其次,合理运用“对等”的方式。当孩子执意不肯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任何物品时,父母应以平静但坚定的态度明示:主人有义务善待客人,若你什么都不愿与人分享,那爸爸妈妈就必须准备只能给客人(小客人)玩的物品,记住,只给客人玩的物品你也不能分享。家长自行准备一些用以给到访孩子玩的东西,放置在孩子无法自行获取的地方。

当孩子为了想得到“客人专用物品”而表示妥协时,有保留地答应他:“好的。若下次你能把自己的玩具拿出一部分給别的孩子玩,那时,爸爸妈妈也会把为小客人准备的玩具拿给你玩。”

再次,有备才能无患。给孩子准备一份“特别行李”,将孩子的行为管理延伸到“出行”及“作客”环节。比如,当家长带孩子出席公共聚会时,让孩子背上他的玩具包,包里按“独享”“共享”分装物品。当大人们谈话时,孩子可自行玩玩具,遇到别的大人带来的孩子,也可以与其分享“共享”的物品。这样,既避免了孩子在大人的聚会中“添乱”,也减少了孩子间的冲突。

最后,家长间的良好沟通与配合也很重要。当得知其他孩子会随家长一起上门“拜访”时,友好地提醒对方:我们家孩子对他的某些东西很偏爱,会表现得有点“小气”,如果你们家孩子能带着自己的玩具包来就更好了,一来,当“小主人”小气时“小客人”同样有自己的东西玩,二来,互换玩具既能吸引孩子的兴趣,又能促成孩子间的相互分享。

换一种教育孩子的打开方式自然不会像换套新衣服这么简单,但它的确会像换身新衣服一样,让教育效果焕然一新。

猜你喜欢

实力客人物品
称物品
软实力致胜
“双十一”,你抢到了想要的物品吗?
实力抢镜
做一个好客人
谁动了凡·高的物品
不常见的客人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找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