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说”萧红

2018-07-04

南都娱乐周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戏说作家群呼兰河

萧红,一个文学史上闪闪发亮的名字,却又如火柴般,带着一丝幽暗似的,一闪而过,有人说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一提到萧红也便会提及东北作家群,她是女人张乃莹,她是作家悄吟……她谁也不是,她比烟花寂寞,她是萧红。

萧红是黑龙江人,生于辛亥革命爆发的1911年,成名于风雨飘摇的年代,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人物,才华横溢、命途多舛,三段婚姻、两个孩子,有抗争的“硬骨头”,15年辗转11座城市,年仅31岁病逝在香港,她的骨灰后来被迁移到广州银河公墓安葬。

光影里的萧红

描绘萧红的影视作品不多,近年来比较有影响的约有两部。一部是拍摄于2012年的电影《萧红》,是为纪念萧红诞辰百年而创作,电影以萧红临终前向骆宾基回忆往事为主线,梳理了自己作为女人的一生和作为作家的一生。

一部是2014年上映的《黄金时代》,出自于许鞍华之手。电影采用伪纪录片的形式,通过形形色色众人之口来还原或者说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萧红。

小宋佳有漂亮的眼睛,就像萧军初次见到萧红便被她所吸引:“有一双特大的闪亮的眼睛,是我认识过的女性中最美丽的人。”小宋佳演技自不必说,眼底尽是冷傲孤绝,冷冽的萧红喷涌而出。

汤唯外形上自是比萧红更美了些,汤唯的独白也将萧红的不羁与不甘表露得淋漓尽致,她演出了萧红的才华横溢,也还原了萧红对爱的渴望与奋不顾身。许鞍华导演让众人说出了萧红的一生,演绎了东北作家群的黄金时代。

萧红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多变的时代更需要多样的形式去解读。萧红不只存在于电影之中,话剧舞台也有属于她的黄金时代。

由蕭红的家乡——黑龙江齐齐哈尔市话剧团创排的话剧《萧红》通过选取萧红一生的几个片段,并穿插其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里的典型场景,着力表现萧红的悲剧命运和不屈追求,传扬爱国主义情怀;该剧同时也塑造了与萧红关系密切的萧军、聂绀弩、端木蕻良等作家的形象,再现“东北作家群”在国破家亡的大时代勇于追求理想的群体风貌。

话剧《萧红》导演邢友江说萧红

萧红作为经历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作家,她对个性的解放和自由恋爱的执着的追求,至今尤其具有启示意义。她一生创作,始终顽强地表现了她的思想和个性,她的平民主义,人道主义和女性主义的立场。

正如鲁迅所说:“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也正如茅盾对《呼兰河传》的序中写到“《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小说,它还有别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也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话剧《萧红》着重表现萧红“一生漂泊,一路抗争”的漂泊人生经历和短暂的生命过程。在漂泊与抗争的过程中,随着情境和环境的变化,她也在不断地完善或是整合自己的人格,最后达到与命运的和解。与其说与命运的和解,倒不如说是与自己的和解。她理解了身边所有的人,也原谅了曾与自己情感上恩恩怨怨的人,当然也包括她恨了一生的父亲,带着爱也带着遗憾和不甘离开了这个世界。

《萧红》是一部带有纪实性、传记性诗化风格的话剧。它将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在日伪统治下和国民党统治下一群年轻进步知识分子的生活、创作、斗争及个人情感交织在一起的,一幅幅充满矛盾、充满激情的生活图景。主人公为了实现自我独立的人格而产生的内心痛苦、挣扎、无奈,以及在创作中受到情感境遇的干扰,所造成的矛盾冲突。与现实中,生存环境恶劣和情感世界搏杀的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交织在一起的戏剧场面,具有多时空、多视角、叙事时空叠加的黑白灰色彩的诗化风格的话剧。

舞台的总体色彩是黑白灰,像过去黑白电影一样,只有在主人公身上有一点淡淡的色彩,努力创造一种历史感,但又不乏历史的真实感。黑白灰彰显了那个混乱的年代和萧红挣扎其中的悲剧氛围——“半生尽遭白眼,这样死我不甘心”的人生境遇。

萧红是生于黑龙江省一名具有世界意义的女文学作家,正如诗人、学者林贤治所说:“(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萧红是鲁迅之后一位伟大平民作家。她的《呼兰河传》、《生死场》为中国大地立传,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赋予天才创作的自由诗性风格,我以为是唯一的……”文学评论家夏志清说:“没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论萧红的作品是最不可宽恕的疏忽。”

猜你喜欢

戏说作家群呼兰河
莫言与“红高粱作家群”
梦游呼兰河(组诗)
戏说自行车行业 3大最“苦”的工作
戏说老公
巨大的翅膀和可能的高度——“宁夏青年作家群”的创作困扰
戏说考试
戏说球迷
浅谈《呼兰河传》中萧红的“赤子之心”
概念整合视阈下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解读——以萧红《呼兰河传》英译本为例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