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阵痛期更应创造宽松环境

2018-07-03闫肖锋

中国新闻周刊 2018年24期
关键词:精准消费经济

闫肖锋

近来,干股跌停重现,股市低迷,重归“2”时代;人民币汇率下行,跌破650关口;尤其,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危及全球经济。

最近公布的宏观数据显示,1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9%,全国固定资产投资187671亿元,同比增长9.6%,增速比14月份回落0.9%,1-5月份民间投资增长速度是3.9%,比1-4月回落了13%,都低于过去市场预期。不仅民间投资下滑,而且地方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也后继乏力,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可见一斑。

无疑,中国经济正处于阵痛期,这个时期尤其能考验一个国家的方向感和信心。

必须看到,度过当前阵痛期,唯有以扩大内需和加快开放,应对市场出清中的内外部冲击。最近,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注重引导预期,把加快调整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这是一个重大的政策信号,这意味着未来一个时期,在继续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同时,为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有效应对市场出清过程中的内外部冲击,需要强调需求侧的管理和调控,通过持续扩大内需来保持经济运行的平稳健康。

经济阵痛期更应创造宽松环境,除了货币政策相对宽松外,主要看微观层面,即必须做到救民企、强民需、减税费、保就业这四个方面。

在民企方面,尤其要关注中小企业的状况。最近,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做出了相应调整,刘鹤担任组长,工信部部长、财政部部长等为副组长。这预示着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上升到顶层设计、产业扶持和金融支持层面。中小企业已成为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推动创新的基础力量。而领导小组的“高配置”反映出的则是国务院对中小企业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上升。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是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国内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统计,他们占全部市场主体的比重超过90%,贡献了全国80%以上的就业,70%以上的发明专利,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制造业多数都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

给中小型企业的“政策红包”,必须针对其综合成本过高这个困境。降低其场租成本、物流成本、人员成本是个相对缓慢过程,而降低税费成本却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还有金融支持更是关系到中小企业生存下去的命脉。当前利率两极分化,能借到钱依然能借到,借不到钱的企业更借不到。为防止经济阵痛期中小企业陆续破产,必须出台从金融贷款到财政扶持在内的相关政策,同时大胆探索与小额微贷有关的互联网金融创新。

在强民需方面,现在有消费升级,也有消费降级,政策必需在让百姓有钱消费、敢于消费方面下功夫。在国家去标杆和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投资和外需均不乐观。传统经济分析中三驾马车除去投资与出口外,就剩下消费了。当前,我们一方面看到新中产群体掀起的类似“到日本买马桶盖”的消费升级浪潮,另一方面,也清醒地看到许多百姓没钱消费或不敢消费的困境。其中,房价、医疗、教育费用过高严重阻碍了人们的消费热情,政府必须在这些方面下功夫。比如最近出台个税调整草案旨在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扣除,这无疑对于减轻人们养家负担、提振消费欲望是一大利好。个税改革就应提高纳税人的获得感和消费力。

在保就业方面,除了关注企业倒闭导致的下岗潮外,今年人数再创新高的820万大学毕业生是重中之重。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择业困难?业内人士认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政府、学校都必须提供更加精准化的服务,这包括“精准”就业管理服务、“精准”就业信息服务、“精准”就业指导服务等。一方面,要通过建立档案、一对一指导、重点岗位推荐等方式,对就业困难群体提供“精准”帮扶;另一方面,要“精准”跟踪市场需求,让毕业生生源信息、就业信息、跟踪反馈信息与招生培养工作联动起来,形成长效的就业联动和预警机制。另外,创业也是解决大学生择业难的另一有效渠道。以创业带动就业,必须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经濟阵痛期中国家尤其要有方向感、有战略定力、有得力措施。只要让人们对未来有明确稳定的预期,人心就会稳定。从长远看,新时代的改革方式应当体现出13亿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必须公平正义地解决问题,这才是最好的稳定。

猜你喜欢

精准消费经济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