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本土教材 承传地域文化

2018-07-03季科平周一贯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8年5期
关键词:才子绍兴学生

季科平 周一贯

【执教理念】

理念一:基于文化传承的视野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古越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徐文长的故事和梁祝传说、西施传说、王羲之传说一起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可以说它是绍兴民间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把它作为语文乡土教材开发的重要资源,可以促进古越文化的传承。通过讲好具有浓厚乡土味的故事,感受绍兴智慧,传递绍兴精神!

理念二:体现资源开发的意识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越地的名士文化是非常好的课程资源。在众多的名士之中,徐文长是最具个性特色、最具艺术成就、最受百姓欢迎的一位绍兴才子。因而开发相关的课程资源也便有了非常积极的意义。选择最能凸显徐文长智慧和才华的故事,并以对联为统领串联故事,丰富人物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去阅读更多的徐文长的故事,通过故事去了解徐文长这个人。同样,学生也可以通过这样的资源开发方式去了解其他的绍兴名人。

【课堂再现】

一、激发兴趣,走近奇人

师:我们一起来玩个“说方言”的游戏,我说普通话,你说方言,看谁能做一个地道的小翻译。

(用“中国、浙江、绍兴、才子”等词语玩游戏)

师:我给大家讲一个绍兴才子的故事。他叫徐文长,很聪明,有才智。但是每次去应试总是考不中功名,因为他不愿意按照八股文的要求来写文章。有一回,考官说他的文章写得太短了,还在文章后面批道:文章太短脸皮厚,名次落在孙山后。这位才子说:“写长文章还不容易吗?”三年后,他又去应试,没想到考官竟然还是原来那个。这一回啊,徐文长的文章越写越长,越写越长——他批评了科举考试制度的种种不对之处,试卷上写不下,你猜他写在哪里?

(生大胆猜测:桌子上、手上、墙上、衣服上……)

师:桌子上写不下,就写在凳子上;凳子上写不下,就把它翻过来,继续写。考试结束了,他拿着试卷,背着桌子、凳子,一起交了上去。这位才子说:“三年前,你说我的文章写得太短,现在总够长了吧!”考官哭笑不得。不用说,这位才子又没考中。但是据说从此以后,“文长”的名字就越来越响亮了。刚才老师讲的是一个民间故事。它的题目叫《考场写长文》。民间故事是老百姓编的、口头讲的故事。这《考场写长文》的主人公是谁呢?

生:徐文长。

师:徐文长,也叫徐渭,文长是他的字。这节课我们就来讲讲这位绍兴才子的故事。(板贴:徐文长的故事)

二、读讲故事,感受智慧

师:请大家默读故事《写招牌》的开头,想一想,讲的是什么呢?

生:徐文长帮店主写招牌。

师:嗯,说得很概括。徐文长帮店主写招牌,招牌上的“心”字——

生:招牌上的“心”没有一点。

师:生意呢?

生:生意却越来越好了。

师:我们把它作为“心”出现的第一处。为了阅读方便,老师把余下出现“心”的部分分成了第二处、第三处、第四处。请大家自由默读故事,默读完后,认真地填写表格。想一想,第二处中,“心”字有什么变化?生意又有什么变化?请特别关注故事当中的童谣,它会帮助你完成任务。(出示表格)

(生阅读故事材料,完成表格;师随机指导,然后展开交流)

生:第二处的“心”字少了一点。

生:生意不如从前好。

生:第三处的“心”字加了一个黑点。

生:生意越来越清淡。

生:第四处,黑点改成红点了。

生:生意又兴隆了。

(师生边交流边完善表格)

师:这张表格啊,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它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故事的大概。比如说第一处:徐文长帮店主写招牌,“心”字少了一点,可生意却格外兴隆。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处,像老师这样,用一两句简洁的话来说说这部分故事的大概。

生:第二处中,“心”字还是少了一点,而生意不如从前了。

师:那是因为——

生:因为店主偷工减料,变得很贪心了。

师:“心”字少一点,店主贪心了,生意不如以前了。

生:第四处中,徐文长让店主把黑点改成红点,生意又兴隆了。

生:第三处中,店主给“心”加了黑点,所以生意就清淡了。

师:同样是少一点,为什么开始生意是格外兴隆,后来是不如意?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第二处中,因为店主偷工减料了,黑心了,所以生意不如以前。

师:而第一处中,是因为——

生:因为徐文长很有名,写的“心”字少了一点,大家都被吸引过来了,生意自然很兴隆。

师:现在我们就利用这张表格来讲讲故事的大概。讲故事大概,第一要求简洁,第二要求流畅,重复的话要去除,前后之间的联系要自然。

(同桌互讲,指名讲述)

師: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课前已经读过的故事。这是故事的开头,我们一起讲下去。

师:徐文长和六位文人喝酒,六位文人事先商量好要——

生:(齐)捉弄徐文长。

师:喝酒的时候要根据菜的主题说有关典故,按年龄大小,一个个地说。人有七个,徐文长最小,可是菜只有六样。你猜结果会怎么样呢?

生:徐文长什么都没吃到。

生:菜被六位文人拿走了。

生:他连一口菜都没吃到。

师:三位同学说的其实是同一个意思:徐文长没有吃到菜。同意这个结果的举手。

(生都举手了)

师:哇!那我们一起继续往下讲,令官说——

生:(齐)姜太公钓鱼。

生:他把鱼端到自己面前。

师:第二个说——

生:(齐)时迁偷鸡。

生:他把鸡肉端到自己面前。

师:第三个说——

生:(齐)张飞卖肉。

生:他把猪肉端到自己面前。

师:第四个说——

生:(齐)苏武牧羊。

生:他把羊肉端到自己面前。

师:第五个说——

生:(齐)朱元璋杀牛。

生:他把牛肉端到自己面前。

师:现在桌子上只剩下一碗青菜了,第六个说——

生:(齐)刘备种菜。

生:他把那碗青菜端到自己面前。

师:桌子上的六碗菜全被端走了。令官说,大家各吃各的,不用客气。这六个人啊,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还故意去看看徐文长。他们以为,徐文长是一定吃不到菜的。真的是这样吗?请你读读故事的结尾。

(出示句子)

这下,那六个人都愣在了那里,无言可答,只好对徐文长说:“佩服,佩服!”

师:读了结尾,你知道了什么?

生:徐文长也有菜。

师:徐文长有菜,六个文人也有菜?

生:我觉得这六碗菜都被徐文长端走了!

師:原来,菜都在徐文长那里了。那么,大家来猜猜看,徐文长要怎么说,才能让这六碗菜都到他这里来?

生: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师:你说的是歇后语。

生:我觉得他们玩了个游戏:输的那个人喝酒,等把他们灌醉,徐文长就可以把六碗菜吃了。

师:原来你想了一个新的游戏规则。但是在这个游戏规则里,只能说一个典故。

……

师:这个典故,要怎么样才行?

生:要把这六样菜的典故都包含进去。

(师出示:秦始皇并吞六国)

师:这个典故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生:徐文长把六碗菜给独吞了。

师:这是故事最精彩的部分,故事纸上有没有写?

生:没有。

师:徐文长怎么说,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徐文长怎么做,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徐文长怎么想,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好,那就让我们展开大胆的想象,来试着讲一讲这最精彩的部分。赶快试一试。

生:徐文长说道:“秦始皇并吞六国。”之后,他把六碗菜都端到了自己面前。

师:他把故事片段很简洁地讲出来了,谁能让它变得更生动一些?除了说典故以外,还可以有另外的内容。

生:(有声有色地讲)这时,徐文长说:“我还没有讲呢!”六位文人一起望着他,惊讶地看着。徐文长不慌不忙地说:“秦始皇并吞六国。”最后,六碗菜都被徐文长津津有味地吃了。

师:你看,讲故事的时候要大胆地展开自己的想象,让语言更加丰富、动作更加具体,甚至我们还可以加上徐文长的想法。请大家和同伴一起分享故事的精彩片段吧。(生分享故事)

师:这个故事没题目,谁能把徐文长的智慧体现在故事的题目中?

(生交流:《徐文长“并吞六国”》《聪明的徐文长》《徐文长“并吞六菜”》…… )

师:拿起笔,把你认为最有智慧的题目写在故事上。

三、拓展资料,丰富认识

师:刚才我们在故事中感受了徐文长的智慧和才华,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过这条石板小巷,来到徐文长的故居——青藤书屋。在这个书屋里,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几间东倒西歪屋”,下联是——

生:一个南腔北调人。

师:上联写的是他住的屋子,他曾经在自己的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生:天上无片瓦,地上无寸土,左无门,右无户,前没围墙,后没遮拦。

师:下联写的是他这个人。徐文长不满封建礼法,蔑视权贵,与当时社会唱的不是一个调,但他拥有超人的智慧和杰出的艺术成就。他是明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戏剧家、书法家、画家。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回看今天学的三个故事。《考场写长文》讽刺的是——

生:考场的官员、考试的制度。

师:《写招牌》教育的是谁?

生:是三元点心店的老板,教育他要做一个有良心的生意人。

师:《徐文长“并吞六国”》反击的是——

生:六位文人。

师:现在如果让你送一个词给徐文长,你会用哪个词?

生:聪明。

生:投机取巧。

师:为什么你有这种想法?

生:嗯,因为文人们都占着各自的菜,他居然把它们都抢过来。

师:但是你知道吗?这些文人事先是想——

生:捉弄他。

师:对,是想捉弄他,欺侮他,徐文长只是想利用自己的聪明去反击他们,那能不能说是投机取巧呢?

生:不能。不是“投机取巧”,而是有智慧。

生:聪慧。

生:杰出。

师:徐文长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出示故事题目)在《徐文长难倒窦太师》这个故事里,窦太师带着“天下无书不读”的招牌耀武扬威,自以为文章天下第一。徐文长利用自己的智慧摘下了这块招牌,老百姓纷纷议论:(课件出示)中国才子算浙江,浙江才子数绍兴,绍兴处处出才子,第一要算徐文长。

(师生一起玩说方言的游戏)

师:读到这里,你还想把什么词送给徐文长?

生:才子。

师:对于这个绍兴才子的故事,有人把它们改编成了电视剧《江南怪杰徐文长》,徐文长的故事和梁祝传说、王羲之传说、西施传说等一起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今天我们通过徐文长的故事去了解徐文长,他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民间故事去了解其他的名人,去感受我们绍兴名人的智慧和伟大,去感受我们富有魅力的绍兴文化。

【教学评点】

在用好全国统编教材的前提下,适度补充一点教师自行编写的课文,对于“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开发与之相適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开发适合的、优秀的课程资源,是新课改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基本要求。以这样的视角审察本课例,它无疑具有以下这些亮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着眼乡土,承传地域文化

人这一生可以远走四方,但最难忘、一辈子都会想念,并且影响终生的,还是那一片乡土。在实施全国统编教材的新形势下,适度地选学一些有关乡土的内容,以不同的地域文化,熏陶感染学生,让他们一辈子都不会忘了故土乡情,就具有了特别深远的意义。在“越语文大课堂”的活动背景下,季老师开发《徐文长的故事》这一课,显得特别有价值。这是因为民间传说中的徐文长在绍兴可谓家喻户晓,但学生对其人却缺少完整、准确的认识。特别是某些故事中还有一些庸俗搞笑的恶作剧,严重有违徐文长的道德人品。这就显得本课的开发还有着匡正邪说、激浊扬清的教育意义。显然,这样选编的语文教材,不只是有正能量,而且独具针对性,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教师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二、统整运作,凸显文本价值

徐文长的故事浩如烟海,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该组选哪一些?这是对教师选编教育文本的重大考验,也是衡量教师人文素养和教学艺术的关键所在。

整堂课一共让学生学了有关徐文长的四个故事和一副对联。因为教师做了巧妙布局,故事和对联不仅整体性地描绘了徐文长的性格和人品,而且被分别安插在课中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教学活动不断深入的抓手。如用《考场写长文》进行导入,因为故事比较简单,有助于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并整体理解徐文长的为人:不满科举、蔑视权贵。故事又以其趣味性强的特点,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第二个是《写招牌》,这个故事情节比较复杂,理解它是需要学生用脑的,因此处于课的主体地位,实属必要。第三个故事是《徐文长“并吞六国”》,被安排作为课前预学的内容,在课堂上则作为讲故事的练习材料,来一番检查性的演练与拓展,确实匠心独运。接着是“一副怪对联”,以徐文长自拟身世的一副对联,串联几个故事,集中体现徐文长的为人处世,放在课中无疑有着概括、提升认识的作用。最后一个故事《徐文长难倒窦太师》用来结课,轻松而愉快,其中的一首“顺口溜”,也正好作为“玩方言”的游戏内容,营造了快乐的氛围。

正是这样四个有特色而又有不同教学功能的故事,有机地搭建了这堂课的学习过程,既凸显了课堂的文本价值,又层层推进了学生对徐文长人格的认知。

三、多方渗透,重在以学为基

由教师自行编选的语文教材,比较容易过度关注学习内容的新奇和意趣,而淡化了课堂以学为基的本质。特别如本课中的徐文长的故事,更会使教师集中精力于故事情节的讲说,掩盖了其中可以生成的学习机遇与过程。季老师的这堂课就不做如此处理,而是强化了故事中的各种学习机制,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力。这一点应当是最值得称道的。如第一个故事《考场写长文》就合理地渗透了“试猜”以激发学生思维:徐文长的文章写得很长,纸上写不下了,他又会写在哪里呢?第二个故事《写招牌》则利用非连续性文本的格式,让学生填写,以简化内容、得其要旨,为深入理解做铺垫。第三个故事则结合典故的教学,让学生自悟自得……所有这些设计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教者的用心所在:让学生在接触故事的过程中能切切实实地提高学习的能力。

四、读练并重,落实语言运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任何的语文课堂上,我们都不应该有违语文课程这一性质特征。这在本课中也体现得可圈可点。如对于《写招牌》这个故事,教师安排了“填表”的练习,有效地体现了非连续性文本“以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这无疑是一种有效的语言文字运用训练。课堂上,教师还以大块时间进行了讲故事的演练,既有讲故事大概的练习,也有把故事讲生动、讲具体的训练。对于《徐文长“并吞六国”》这个既有相当难度,又富含语言因素(典故)的故事,通过“讲”,学生不仅深化了理解,而且提升了口语表达的能力。这些都是相当精到的设计。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中心小学 312007)

猜你喜欢

才子绍兴学生
清白泉
绍兴大闯关
我的家乡绍兴
赶不走的学生
TheEffectsofSemanticsinEnglishLearning
才子的朋友圈更有料
学生写话
才子为何难提拔
聪明的学生等
宁为干将,不为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