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媒介责任:概念、目标及机制

2018-07-03张业安

体育科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体质媒介青少年

张业安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媒介责任:概念、目标及机制

张业安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在青少年体质健康成为社会焦点问题和媒介化社会特征凸显的双重社会背景下,结合媒介责任理论的共性和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个性,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媒介责任的概念及其目标进行界定;构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媒介责任的履行机制,包括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效果的传播机制,青少年体质健康学校教育效果的优化机制,青少年体质健康家庭影响效果的提升机制,青少年体质健康社区促进效果引导机制,从理论层面揭示媒介履行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责任所含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运作方式。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媒介责任;概念;目标;机制

1 缘起:媒介化社会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重新审视

青少年体质健康既是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的根基,亦关涉亿万家庭的福祉、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的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指标呈上升趋势,而反映耐力、速度、爆发力等素质的指标则呈现持续下降态势,近视率居高不下[30],青少年营养状况也呈现明显的“双峰”现象[8,28]。与此同时,在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部分指标呈下降趋势的近30年时间内(《中国儿童青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蓝皮书),伴随着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也迅速进入“媒介化社会”[17],突出表现为:人们的社会生活、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均与媒介(本文的媒介特指现代大众传媒)密切相伴,媒介特别是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介正全方位影响着我国社会及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人,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在我国网民中,10~19岁网民占比19.4%,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4.8%[29]。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深度嵌入青少年日常生活,其健康行为与网络行为的交集不断扩大,媒介传播深刻改变了其生活方式,“日常生活媒介化”成为当前青少年的基本生存事实。有研究显示,即使对于大多数无网络沉溺习惯的青少年而言,在媒介“大行其道”的现代社会,网络、手机等新媒介的使用也正在“挤占”其体育活动时间,使得本就处于“应试教育”压力下的青少年有限的体育活动时间再度“缩水”[4]。同时,媒介拥有的社会权利与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亦迅速提升。针对此,发达国家在诸多政策中关于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媒介责任的要求不断凸显,如美国《健康公民:2020计划》明确规定:应采取各种措施,保证至2020年美国6~14岁的儿童和青少年每天看电视、视频或玩电脑游戏时间不超过2 h的人数比例由2007年的78.9%上升到86.8%[3]。近年来,我国在青少年体质健康相关政策、指南中也开始有针对性地干预媒介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例如,2018年1月30日由中国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等单位合作制作完成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除了要求儿童青少年每天进行至少60 min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外,还提出儿童青少年每天的屏幕时间应少于 2 h[15]。

然而,在理论研究层面,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研究多集中于“技术”领域,如青少年日常体力活动水平的测评方法,青少年常见体育锻炼方式的能量消耗基础参数的测定,青少年体育锻炼心理效益的衡量标准及其心理效益评价等。将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置于社会文化变迁的宏观背景下,基于媒介技术、传播模式变革的社会现实,从媒介责任视角探讨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研究成果及相关理论均较为鲜见。近30年,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部分指标下降的现实源于诸多社会因素。在媒介特别是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介主宰的“媒介化社会”中,媒介对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深刻,从媒介责任视角审视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产生的根源、新的表现形式,明确媒介责任的概念及目标,进而从理论上构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媒介责任的履行机制,既是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内容的丰富,也是对媒介责任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展,更可为从实践层面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重要工具。

2 概念:何谓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媒介责任

媒介责任(media responsibility,又称媒体责任、传媒责任)理论的创始人、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10]认为:大众传播的公共性要求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观众承担及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媒介责任即指新闻媒介及其从业人员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必须履行的法律、道德等公共责任和社会义务。西方媒介责任理论基于“公众的自由高于媒介的自由”的原则,学者多主张政府应在客观报道、意见交换、反映现实、阐述社会价值、提供消息源等层面,对媒介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干预。我国早期“报人”的媒介责任观主要从媒介“自律”要求出发,提升媒介从业人员的内在修养,如王韬提出传媒应“其立论一秉公正,其居心务期诚正”。当代我国的媒介责任观主要体现为对社会利益和政治诉求的倡导。

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媒介责任概念的界定是从理论层面揭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媒介责任的目标、内容及机制的基础。基于媒介的社会公器定位,媒介的社会预警功能,媒介特别是新媒介传播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等理论和实践依据,结合媒介责任理论的共性和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个性,笔者在咨询相关专家建议的基础上,从影响的作用方式出发,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媒介责任的概念进行定义。在狭义层面,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媒介责任即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媒介(包括传统媒介与新媒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在传播活动中为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应履行的法律、道德等公共责任和社会义务。在广义层面,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媒介责任泛指媒介化社会一切传播活动(包括传统媒介传播活动和新媒介传播活动)作用于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过程中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具体表现为:作为媒介责任主体的媒介及其从业人员,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通过收集、生产、传播信息,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社会因素产生影响应承担的一系列社会责任。

3 目标: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方面媒介应履行哪些责任

3.1 青少年体育知识与技能获取的“服务器”

体育知识与技能是指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竞赛、休闲等身体活动必须具备的生理、保健、锻炼、项目规则等基础知识,以及基于知识的掌握和意识的支配进行体育活动的身体外在表现形式[18]。青少年对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其参与体育锻炼及相关活动的前提,同时也是提升其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基础。在“前媒介化”时代,青少年体育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主要通过学校体育教育和家庭成员影响。而随着媒介化社会的到来,媒介传播对于青少年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与服务中介。媒介机构及其相关主体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的目标,首先体现为青少年体育知识与技能获取的“服务器”。

媒介责任理论认为,传播媒介最基本的目标是生产媒介产品,即向受众传递有利于特定利益主体的知识、观念和信息产品,从而影响受众的知识、观念、立场和态度。在纸媒、电视、广播作为主流媒介传播载体的传统媒介时代,青少年体育知识与技能的获取已经打上深刻的“媒介烙印”,人们接触体育相关信息的渠道相对单一,媒介传播中涉及的(科学、医学)系统化的健康知识、体育知识、健身知识等,对于青少年形成体育技能、体育习惯,进而树立健康理念,达成健康共识,提升体质健康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媒介传播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进入新媒介化社会,新媒介对于青少年体育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承担着更大的社会责任。首先,新媒介应为青少年体育知识获取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及媒介技术支持。新媒介不仅应为青少年提供科学健身的方法,还应为青少年获取体育健身知识提供无形资源库和技术保障(如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等)。其次,新媒介应基于技术优势帮助青少年体育技能的形成实现个性化、系统化、定制化。新媒介应凸显其在收集青少年受众体育健康大数据(将运动轨迹、身体状况、语言文字、生活消费甚至情感关系等信息数据化,形成富有个人色彩的数据系统)方面的优势,实现对个人特性、社会关系、需求和行为的精确分析与预测,根据青少年身体情况设置目标和训练计划,动态调整健身任务等级,平衡健身挑战与能力的关系等,为青少年制定个性化体育训练方案,提升青少年体育技能获取的效率和个性化需求满足程度。

3.2 青少年体育健身参与与健康管理的“推进器”

对于青少年而言,体育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是体育参与习惯和科学健康管理方式形成的基础,只有形成良好的体育参与行为与习惯,对自身的体育与健康行为进行科学管理,才能最终具备良好的体质健康状况。在媒介化社会环境中,欲实现以上目标,对媒介特别是新媒介传播技术及内容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高,媒介传播应成为青少年体育健身参与与健康管理的“推进器”。同时,这也是媒介责任关于媒介自身作为信息产品提供者、社会规则守望者、社会议程设置者角色要求的体现。

在传统媒介作为主流媒介工具的时代,媒介对于青少年体育健身参与与健康管理的推进器作用不够显著。基于“框架整合”理论[40]分析发现,我国的传统媒介仍停留在对政府、企业的社会组织服务功能的刻板媒介传播框架中,并存在关注偏向性的刻板传播模式,即密切关注与体育场相关联的政治场、经济场,普通大众个体的服务理念相对较弱,如“体育健康理念”报道的边缘化,消息来源于个体的报道较少,以诉诸于个体情感的报道诉求方式较少等。因此,体育与健康传播的传统媒介应通过“人文”“健康”等基础框架与“宣传”“官方”框架的整合,以达致双方框架的互动,最终实现“健康共识动员”。

随着以互联网为主宰的新媒介社会的到来,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体现的愈加明显。移动互联网健康传播设备及软件的发展如同人体进化出的新器官,定位系统、传感器等技术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作用不断提升。为了实现青少年体育健身参与与健康管理的“推进器”的媒介责任目标,首先,在新媒介传播技术运用于体育健身参与及健康管理过程中,应警醒“媒介渠道”掩盖“体育参与或健康管理”的过度媒介化现象。体育参与或健康管理是媒介使用的核心,媒介传播渠道是体育参与或健康管理的工具和手段,不应本末倒置。其次,从媒介角度看,通过精准化和个性化定位,细化服务的触角,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体育健身或健康管理信息需求,是媒介传播技术发展的方向,如提供跑步记录类信息服务等的跑步类APP应基于青少年个体及群体的不同需求与特征,提供不同的个性化服务,为切实提升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媒介支撑。

3.3 体育精神融入青少年生活的“示范器”

黄莉[5]认为,体育精神不仅为青少年形成体育参与行为提供价值观引领,更为青少年个体的不断完善、自身不断社会化、达到身体与所处世界的和谐提供精神源泉和智力支持。因此,青少年个体对体育精神的领悟、接受和实践能力,是其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重要基础性保障,亦是体质健康促进过程中的重要评价指标。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经历了从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到身体、心理、社会适应、道德的“四维健康观”的转变[27],强调了在健康的评价指标中,除身体之外的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等精神层面指标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依据媒介传播的根本性责任——为社会提供迅速准确的信息并对此进行阐释,形成民意充分表达的意见平台,媒介传播凸显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等多元健康指标的认知与引领,利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体育精神蕴含的活力、优美、健康、快乐、坚强、勇敢、高超、高尚、公正、竞争、合作等元素传递给青少年,并通过多元化途径促进其内化与实践,同时通过媒介传播促使青少年生理与心理的同步健康发展。

在新媒介环境下,新媒介传播工具可基于青少年的身心特征,将体育运动融入其仪式化生活,成为体育精神传播的“示范器”。利用媒介传播工具通过体育运动实现青少年体育精神的融入与践行,媒介传播、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的互动引导是关键。首先,应通过媒介传播激发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在实际体育教学中因地制宜地设置丰富有趣的体育活动。其次,应巧妙设置体育锻炼难度,体育锻炼讲究循序渐进,鼓励青少年在课余利用媒介视频、可穿戴媒介设备等辅助锻炼,以清晰地了解每次锻炼取得的新的成绩,使青少年形成正面的心理反馈,内心拥有满足感,如此的良性循环能有效、快速地激发起拼搏奋斗的体育精神。再次,在体育竞技比赛中,尤其应注重团队精神及诚信精神的培养,通过媒介传播、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的互动引导,使得对青少年进行的体育教育是通过体育中的“育人”体现出的以“身体”为根本的身体与心灵的关系,让身体成为体育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对话与交往方式,从而提升身体智慧。

3.4 青少年媒介沉溺行为的“矫正器”

媒介传播技术的更新和进步是一把“双刃剑”,其在为青少年提供丰富信息、生活便利、海量知识与娱乐内容的同时,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产生诸多不良影响。这种影响在传统媒介时代多体现为“屏幕时间”增多对青少年生理与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Hardy等[33]研究显示,每日屏幕时间多于2 h的男孩的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稳态评估模型的异常率是每日屏幕时间少于2 h男孩的2倍。另外,在新媒介时代,媒介沉溺(尤其是网络成瘾,即一种无限制的网络使用现象,由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同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愿望)对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互联网使用的低龄化、普遍化、高频率已成为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主要问题。

基于媒介责任理论,媒介传播责任的核心为公共利益服务,即媒介传播首先应恪守其“社会公器”的价值立场,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服务。因此,避免青少年过度的媒介使用行为,防止青少年媒介沉溺,进而促进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即为媒介履行媒介责任的基本要求。从媒介沉溺的源头看,虽然青少年过度的媒介使用行为的产生是家庭环境、教育、青少年个体等综合因素的结果,但媒介提供的媒介产品是其媒介沉溺行为产生的源头,因此,媒介自身应成为青少年媒介沉溺行为的“矫正器”,这也是媒介传播机构实现传播社会目标,优化传播社会效果的现实路径。

以电子竞技为例,2017年全球电子竞技观众达3.85亿人次,预计到2020年,电子竞技爱好者的数量将再增长50%[6]。与此同时,国内部分高校纷纷开办电子竞技相关专业。易剑东[23]认为,在当前电子竞技几乎成为中国吸引青少年主动参与人群最多和赢得在线视频点播人数最多的项目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忽视中国青少年体质普遍不佳的事实和坐式生活方式的巨大弊端,不能忘记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强化体能和促进体质和健康的基本使命。欧洲人拒绝让棋牌类活动享受和Sport一样的税收优惠,这不得不使我们警惕。鼓励电子竞技产业,是否造成青少年体质的羸弱?“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倡导会不会被置换成鼓励孩子每天玩电子竞技?此时有关电子竞技市场的政策规范与引导显得非常迫切,对于电子竞技与网络游戏市场过速发展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负面影响不得不引起政策制定者的重视与思索。

为此,在实现青少年媒介沉溺行为的“矫正器”的社会责任路径中,首先应发挥媒介传播在体育健身和健康管理中的正面作用,促进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时间替代静态媒介使用时间。其次,基于家庭在青少年媒介沉溺行为产生中的核心作用,应以家庭体育为突破口,以家庭成员的媒介互动为基础,以心理健康为中介,实现家庭体育对青少年网络沉溺的有效干预。

3.5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过程的“监视器”

媒介责任理论认为,基于大众媒介公共性的性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大众媒介肩负着瞭望者和监视者的社会角色,对社会环境进行监测是大众媒介应承担的主要社会责任之一。在体育与健康传播领域,McGannon(2013)认为,体育与健康风险在媒介中的传播提高了人们对于体育与健康中的物理风险、生理效应以及风险本身的认识。同样,在媒介化社会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过程中,媒介传播担负着重要的“监视”职责。

首先,在宏观的社会层面,媒介传播肩负着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相关政策的执行与落实情况的“监视”职责,对不同层面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及体质健康水平的“监测”职责,对不利于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相关社会文化及现象的“批判”职责,对有利于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相关人物或案例的“弘扬”职责等。媒介传播机构应围绕青少年体质健康现实问题进行议程设置,遵循“监视政策执行、揭示负面社会现象、弘扬正面典型案例-议题策划-传统媒介+新媒介集中报道-形成社会舆论-引导舆论方向-促进政策执行、遏制负面社会现象、推广正面典型-评估议程目标”的媒介传播议程设置主线,达成对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社会环境的“监视”职责。其次,在微观的个体层面,媒介传播及相关媒介产品担负着对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和健康状况的“监测”职责等。再次,媒介传播特别是体育媒介传播对于青少年体力活动与体育运动参与普及还具有一定的促进职责。因此,媒介应洞察青少年体育用户对于新的生活方式的渴望,从实用主义的立场出发,借力“互联网+”优化体育参与方式和组织模式,促进体育参与。

4 机制: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媒介责任的核心要素及其关系

在希腊文中,机制是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其本义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此后,机制一词被引入包括生物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在社会学视域下,机制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31]。在本研究中,引入机制一词,提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媒介责任履行机制的概念,即媒介履行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责任所含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运作方式(图1),下文将对该机制的要素及其相关关系和运作方式进行阐释。

4.1 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效果的传播机制

我国著名政策学者张金马[25]认为,政策是国家和政党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表现为法律法规、行政命令、政府首脑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行动计划与策略等。从1978年国家教委颁布两份干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代表性文件——《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和《体育教材(试行本)》以来,国家和地方出台了诸多旨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政策、法律和法规。这些政策、法律、法规对于提升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扭转青少年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不利局面,起到了一定的支撑和引导作用。然而,由于政策传播层面出现的诸多问题,政策执行主体与客体及对象沟通不足,导致政策效果不佳,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仍较为严峻。随着大众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播方式的日益多元,媒介传播在包括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在内的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1]。特别是在新媒介技术不断成熟的今天,其以便捷、快速、多元的优势,融合图像、文字、语音、视频等多种文本,以微信、微博等自媒介、社交媒介的形式,对于政策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高,新媒介成为政府出台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并与公众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桥梁。

图1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媒介责任的履行机制

Figure 1.The Mechanism of Media Responsibilities of Adolescents' Physical Health Promotion

首先,构建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传播的沟通机制。从以往我国诸多青少年体质健康相关政策的执行效果不力的现实可见,缺乏政策执行主体与客体的沟通以及媒介的参与,是重要原因。通过沟通机制的建立,合理定位媒介特别是新媒介在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传播中的地位和功能,充分发挥媒介传播、沟通和解释等功能,使政策执行主体能明晰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目标,从而选择有效的政策执行方式、工具和手段,达成政策目标;使青少年及其关涉群体(家长、教师等)准确了解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内容,获得一定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帮助其有效地消化、理解政策。同时,由于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使青少年及其关涉群体不再是政策的被动执行者,而是政策的参与者、传播者和评价者。充分利用媒介传播技术,不仅可以快速提升政策的影响力,提升政策执行效果,而且可以通过相关群体间的信息沟通,为完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为进一步优化政策提供信息。

其次,构建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传播的执行机制。“政策传播不仅是一个政策的宣传、解释、沟通和动员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受众的教育、引导过程。”[12]政策的执行是政策效果达成的中心环节。在媒介化社会,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执行效果不再仅依赖于青少年及其关涉群体的顺从(compliance),而更需要媒介特别是新媒介促进青少年及其关涉群体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内容的认同,发挥媒介在政策行动中的引导功能,促使青少年及其关涉群体认同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目标,并自觉执行该政策以致力于其政策目标的实现。在构建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传播执行机制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媒介帮助青少年及其关涉群体理解政策“是什么”,更需要媒介解释政策制定是“为什么”,为达成政策目标应该“怎么样”,将青少年及其关涉群体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认知”转化为“认可”,将“认可”转化为“行动”,将“监督”贯穿于“行动”。例如,作为社会公器,媒介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监督”作用日益凸显,对于不执行、执行不力、表面执行等行为主体的监督和曝光,对认真执行、全面执行、执行深入的行为主体进行褒奖和宣传,能起到非常良好的行为榜样和示范作用,为全社会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提供重要的“社交平台”和“信息场域”。

再次,构建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传播的参与机制。青少年及其关涉群体、媒介、社会组织、政府等是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相关参与主体。而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在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等环节中,政策客体(青少年及其关涉群体)长期缺位,这是青少年体质健康相关政策执行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公共政策客体的有效参与,不仅可以反映政策诉求,提升政策针对性,而且对于修订政策目标、完善政策内容、提升政策效果等具有非凡的意义。随着大众民主意识的提升和民主能力的加强,应建立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传播中政策客体的有效参与机制,为青少年及其关涉群体提供各种平台和渠道实现其各种体育、健身和健康方面的诉求。特别应利用新媒介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门槛低、自由度和普及度高等优势,使青少年及其关涉群体参与青少年体质健康相关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等环节的调研,提升青少年及其关涉群体的参与比例,充分发挥其建议权和评估权,为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效果奠定基础。

最后,构建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传播的动态调整机制。公共政策的制定并非一蹴而就的,政策效果的提升依赖于政策内容不断的调整和修订。我国不少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缺乏延续性和长久性,类似于美国“健康公民计划”等针对某一目标和主体而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的体质健康政策在我国还较为鲜见。同时,我国多数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过程表现为“直线流程”,即缺乏基于民意的修订和完善过程,使得政策效果较差。因此,构建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传播的动态调整机制尤为重要,即应打破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过程的直线流程,将青少年及其关涉群体的意见、建议、诉求、监督等因素纳入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等全过程,使得政策运行呈现不断反馈、循环的“闭环”。通过在某一政策主线范围内不断的政策调整、修订,使政策内容更加符合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实践。这不仅有利于政策目标的快速实现,而且有利于提升民众的参与意识,促进我国体质健康政策领域的民主化进程。

为了进一步确保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传播机制的顺利实施以及效果优化,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本研究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努力:1)提升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传播主体的公信力,传播主体的公信力是实现传播主体传播目标的前提和生命线,政府部门及其所属的媒介机构既是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传播主体,也是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相关政策的制定者,同时代表了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领域的公权力,目前的公信力主要体现在是否将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置于一定的“高位”,是否真正将保障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体育教学、升学制度、健康教育等的调整与优化作为主要政策的目标;2)有效实现青少年体质健康传播的媒介融合,在新旧媒介并存的当下,应充分发挥纸质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等各自的优势,将其特点进行深度融合,针对青少年及其关涉群体的不同年龄、性别、地域等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从而优化体质健康政策传播效果;3)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传播相关主体的互动与交流,在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传播实践中,政府、媒介、青少年及其关涉群体等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政策传播效果,构建三者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进行充分沟通与交流,不仅有利于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传播目标的实现,而且对于政策本身具有及时的修正和完善作用[22]。另外,应充分利用媒介传播,开展专项媒介传播健康促进计划。例如,美国的“步行密苏里”计划是在美国密苏里州圣约瑟市发起的一项以健康信念模型(Health Belief Model)为理论支撑,在社区范围内依托大众媒介传播开展的健康促进干预计划。该计划通过当地的4种主要媒介渠道(广告牌、报纸、广播与宣传海报),旨在改变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居民久坐的生活方式,促进步行运动来降低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与减少肥胖。“步行密苏里”计划实施结果显示:一方面,计划的媒介曝光度与参与步行运动有着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媒介曝光度与受众参与步行运动的天数的关系受到受众观念因素的制约。说明开展健康传播计划将运动促进健康的观念传达给受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受众对运动的态度,进而改变其运动及健康行为。

4.2 青少年体质健康学校教育效果的优化机制

4.2.1 学校体质健康教育媒介技术的优化

在媒介化社会特征日益凸显的当下,将媒介特别是新媒介传播技术应用于学校体质健康教育实践,弥补传统教学之不足,是优化学校体质健康教育手段的重要举措。在微信传播日渐普及的现实语境下(截至2017年11月,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9.8亿,同比增长15.8%[20],有93.6%的大学生正在使用微信[26]),教师应积极利用微班级、微课堂、微拓展、微论坛等形式,将微信传播融入体育教学,通过新媒介的“新”“快”“特”“互动”“普及”等特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体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体力活动机会的增加,为提升其体质健康水平奠定基础。另外,应积极利用新媒介技术的媒介化体育教学方式提升体育教学和健康教学效果。

除了体育健康相关教学,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及体育锻炼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提升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将媒介特别是新媒介技术运用于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及体育锻炼,是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以微信在课余体育锻炼中的应用为例,学生将自己课余锻炼的技术动作视频上传到微信群,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技术掌握情况,并予以及时指导,进行错误动作纠正,对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起到积极作用。同时,教师利用空余时间通过微信群观看学生视频,并进行一对一点评,学生在得到教师的及时点评之后,技术动作得到改善,技术动作趋于规范、协调、稳定,也增加了进一步锻炼的兴趣,在整个微信交流过程中促进了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教师应积极利用社交媒介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点评,将正确的技术示范动作上传到媒介交流群中,学生在课余锻炼过程中随时随地打开观看学习,并予以模仿,直接针对该学生错误进行纠正,实现了指导有效性的最大化,提高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参与度及锻炼效果,进而对其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产生促进作用[16]。

4.2.2 媒介化社会青少年体质健康三大素养的提升

4.2.2.1 媒介素养:媒介化社会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工具

随着媒介传播技术及实践日益浸入人们的社会生活,人们对于媒介传播的依赖越来越强,进而不得不对相关信息进行甄别,提升媒介技术认知、理解及应用能力。人们对于互联网构建的更加逼真、角度更加多元、信息量空前丰富的“网络拟态环境”的认知、理解及应用显得更加重要。面对媒介化社会构建的“拟态环境”,人们的选择只能是更好地顺应、更深刻地认知和更熟练地驾驭,必须提升媒介素养,即必须清楚地认识媒介的根本属性,再现媒介传播事实的根本性质,更理智地对待媒介传播的信息。

青少年作为这个时代的互联网“原住民”,其对现代媒介传播构建的“拟态环境”具有天然的“亲近性”。然而,如何使其在青少年甚至儿童阶段即对这种媒介“拟态环境”具有更加理性的认知,运用各种手段提升其媒介素养至关重要。特别是运用媒介传播信息、技术等主动为提升其体质健康知识、机能、实践服务的素养的相关教育,成为当下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目前,以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为目的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应主要包括:通过各种教育途径,使得青少年个体具备分析(analyze)、评估(evaluate)、转化(produce)各种媒介健康信息的能力,使其能与媒介进行愉悦互动与沟通健康信息,进而丰富青少年群体整体运用媒介提升体质健康水平的内容与手段,并提升其关于媒介健康信息的甄别、驾驭及使用能力。从青少年体质健康提升的媒介素养提升的内在机制看,主要包括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其分别对应青少年体质健康信息的认知阶段、传输阶段和理解阶段。通过青少年体质健康提升相关的媒介素养教育,逐渐提升其享用健康信息资源的动机,丰富其使用健康信息的方法,纠正其媒介使用的不良习惯,甚至对健康信息产生建设性批判等,为其自身提升体质健康水平服务。

在培养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媒介素养的内容方面,应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强化:1)提升意识,即提升青少年从小有意识学习并理性甄别媒介传播的健康知识与信息的意识,达到可以鉴别“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差异的目标;2)强化技能,即通过各种途径提升青少年对于各种形态媒介传播健康信息的认知能力,并使其习得获取不同形态媒介传播的健康知识、信息的方法和手段,强化其学习、分析、综合、判断健康信息的知识和能力;3)及时评价,即面对大众传媒海量的健康传播信息,应提升青少年对于媒介传播的健康信息的价值的判断与评价能力,同时提升其对于不良信息及负面健康信息的抵御能力,去伪存真; 4)重视应用,即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在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媒介信息的获取意识、获取技能、评价能力的基础上,使其有效利用获取的健康信息、知识为指导其自身的体质健康实践、优化体质健康行为服务,真正将有用的健康信息与知识为我所用,达成提升体质健康水平之目的。

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媒介素养提升的主体实施策略方面:1)学校教育应作为青少年体质健康媒介素养提升的核心“阵地”,通过优化课程设置确立青少年体质健康媒介素养教育目标、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计划等,通过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升青少年运用媒介提升自身体质健康水平的素养和能力;2)家庭特别是父母的切身引导是青少年体质健康媒介素养提升的关键动力,青少年处于身体、心理发育成长过程中,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父母自身善于使用媒介、保持健康习惯、具备良好行为等,对于青少年从小树立良好的健康观、媒介观以及健康媒介素养等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3)以居住社区为核心凝聚包括体育社会团体、非营利健康组织、媒介机构等在内的社会各方力量,以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媒介素养为公益目标,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吸引青少年及其家庭的参与,在活动中提升理解媒介、运用媒介服务健康的能力;4)以政府的制度保障和部分资金投入为基础,通过相关政策的扶持,为各方主体参与青少年体质健康媒介素养的培养提供保障和动力,确保相关主体在参与过程中的相关利益得以保障,确保媒介素养教育的顺利实施。

4.2.2.2 身体素养:媒介化社会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关键

在西方发达国家儿童青少年运动量低导致慢性疾病发病率逐渐上升以及肥胖率不断提升的现实背景下,Whitehead于1993年在国际女性体育教育与体育运动大会上首次提出了“身体素养”(Physical Literacy)的概念,期望以此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随后,身体素养逐渐成为各国研究者的重要议题[14]。从身体素养的概念看,国外学者们的研究通常将身体素养按照身体域、行为域、情感域和认知域[35]4个维度展开,而国内学者们围绕以“体育的文化水平”为核心进行研究。

为应对青少年肥胖率上升等体质健康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相继把“身体素养”作为青少年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从小学阶段即开始把“身体素养”融入了教学中。与此同时,充分动员社会力量的参与,为青少年提供更优质的体育活动条件,校企合作为提升青少年身体素养共同努力[2,32]。从各发达国家在媒介化社会提升青少年身体素养的具体实践看, Keegan[34]提出,体育课程目标并不只是提高学生的技能或体能水平,而是应该培养具备身体素养的人,包括运动动机、与环境之间的交流能力、感知理解能力、具有自信和自尊、能够自我表达、能够欣赏运动并领悟其所带来的价值6个方面。新版澳大利亚健康与体育标准已经针对身体素养的这6个方面做出起草。通过“身体素养”的实施,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最终能够每年为澳大利亚财政支出节省138亿澳元[34]。

前期研究中笔者发现,在媒介传播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过程中,体育参与行为在其间产生一定的中介作用。因此,基于我国的现实国情以及媒介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笔者认为,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媒介责任的履行过程中,通过媒介传播的多元渗透、影响作用,全面提升青少年身体素养,是最终提升其体质健康水平的关键环节。同时,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可知,身体素养包括运动常识、运动技术、运动参与意念、运动特征、运动行为、体育品行、健康状况等多个维度。青少年身体素养由青少年的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质水平、体育技能、体育品德、体育个性等要素组成,是青少年在遗传先天性因素的基础之上通过后天的社会因素、环境以及运动能力等综合形成的一种青少年运动素质。因此,媒介化社会青少年身体素养的培养也应基于“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意识-体育情感-体育习惯-体育价值观-体质健康”的逻辑路径。

具体作用机制及操作策略包括:1)以主动查阅媒介资源作为主要工具,提升青少年身体素养提升的媒介服务功能,例如,在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教学中,预先传授下一次教学的主要框架及须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下利用互联网资源主动查询相关资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融入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提升体育知识与技能学习的主动性和效果,在此过程中既是提升青少年身体素养的重要途径,亦是提升其媒介素养的重要手段;2)教师善用媒介传播新技术和新素材,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助力学生身体素养的提升,例如,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使青少年切身感受体育技术动作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避免单一说教的低效与枯燥,同时,亦可以制作体育新闻网页、体育学习网页等,青少年通过专题网站在线学习体育知识,也可以把自己所遇到的问题通过网站留言向教师提问,教师与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就相关问题实现网上互动;3)基于学生的现有体育知识和技能,鼓励其对媒介体育信息(新闻)进行评价,提升其体育情感,培育体育价值观,例如,教师可以布置相关媒介体育传播评论作业,不限主题,依据学生自己的体育爱好以及其对该项目的理解,主动参与媒介体育传播现象(新闻)的评论,教师实时点评并引导,使其在讨论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体育情感、体育价值观[13]。

4.2.2.3 健康素养:媒介化社会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核心

健康素养是20世纪 70 年代推出的一个术语[35],较为统一的定义是:个体具有获取、处理和理解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做出相应的健康决策的能力[9]。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的健康素养水平与其健康行为及健康结果相关性较高,吸烟、饮酒、非处方药物的过度使用以及肥胖等可能是低健康素养水平导致的结果[37-39]。美国疾病预防中心的研究结果表明,健康素养与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及日后的体质健康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较低健康素养是造成学业成绩及健康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我国青少年健康素养整体水平较低,2008年国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表明,我国15~24岁的群体中拥有健康素养的仅占6.3%[19]。在如何提升青少年健康素养方面,Nutbeam[36]的研究结果显示,学校系统通过影响青少年心理层面、身体层面、情感方面的因素可以有效干预青少年健康素养;Suldo等[36]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可以通过教师的健康素养课程进行有效提升。同时,相关环境的协同作用是有效提升青少年健康素养的重要保障,也可以提高不同群体的健康素养。

在媒介化社会如何提升青少年的健康素养,笔者认为:1)充分运用媒介传播工具,优化青少年健康教育模式,利用媒介传播技术,基于系统性和科学性结合、长期性和反复性结合、校内外结合、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等原则,综合多种教育方法,使他们学会调适心理,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和体育锻炼习惯,提高青少年关于健康的“知、情、意、行”,让青少年在了解一定的健康生活知识的基础上,把掌握的知识用于生活实践,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2)善于利用媒介传播工具,提升青少年健康意识与技能,例如,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电台、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传播媒介及平台,通过典型案例、体育明星效应、健康危害公示等,使青少年明确体育锻炼、充足睡眠、规律作息、合理膳食等健康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并基于媒介传播的示范效应及传播影响,为青少年提升健康意识与技能奠定基础;3)基于广泛宣传与传播,建立保障青少年健康素养的机制与制度,例如,通过制定课外锻炼、学生作息等相关制度并广泛宣传传播,严格执行,加强对青少年课外管理力度,同时,通过典型案例的传播,提升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能力;4)基于媒介沟通,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健康素养培养机制,以媒介传播作为重要沟通工具,以学校教育为核心阵地,以家庭影响为重要手段,以社会引导为重要支撑,实现三位一体培养青少年健康素养的合力。

4.2.2.4 形成以媒介素养提升为工具、身体素养提升为关键、健康素养提升为核心的整体联动机制

基于媒介化社会背景,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媒介责任履行实践中,媒介素养、身体素养和健康素养的提升并非割裂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联动的系统。良好的媒介素养不仅可保证青少年远离不良媒介信息的侵害,防止媒介沉溺,而且可帮助其充分利用媒介信息和媒介传播工具(如运动APP、健康管理软件等),促进其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获取、体育技能的形成、体育意识及习惯的养成,从而提升其身体素养和健康素养。良好的身体素养是青少年提升健康素养及其体质健康水平的“中介”和“桥梁”,拥有体育锻炼习惯和意识不仅是较高健康素养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促进健康素养提升的必要手段。因此,必须遵循系统观促进青少年“三大素养”的提升,确保三者整体联动、相互促进,从而达成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之目标。

在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三大素养”方面,加拿大的“生活通行证”(Canada Passport for life)案例值得借鉴。为了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养和健康素养,加拿大体育与健康教育部门(Physical and Health Education,PHE)于2013年开启了加拿大“生活通行证”项目。该项目包括课程计划、课程结构、课程评价3部分内容。在该项目中,教师利用网络媒介追踪每名学生的进步情况,设定目标并提供反馈;学生利用媒介工具对他们自身进行追踪、评价;同时师生可以在公共网络教学平台中进行互动。不仅使青少年获得相关知识、技能,而且能够促使其积极利用媒介工具更自信、更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在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同时,促进了其身体素养和健康素养的提升。

4.3 青少年体质健康家庭影响效果的提升机制

家庭是最重要、最核心的社会组织,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维护家庭和谐、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特别是家长的体育健康行为对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社会的到来,使得家庭生活方式、教育方式、交流方式等日益呈现媒介化特征。为了提升家庭体育环境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促进作用,履行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家庭影响的媒介责任,应从以下方面努力构建青少年体质健康家庭影响效果的提升机制。

第一,多元途径提升家长媒介素养,形成良好的体育与健康习惯,为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树立良好榜样。一方面,充分利用传统传播方式进行传播,发挥组织的领导作用,进行“传者-内容、渠道-受众”的经典模式传播,进行家庭体育的宣传,对家庭体育的开展情况进行摸底和督导;另一方面,借助信息传播媒介的作用,利用多元媒介,将家庭体育运作为“被赞赏和羡慕的行为”,进行家庭体育宣传的全方位辐射,搭建多元信息传播平台。其中,优化家长利用媒介传播手段形成健康观念是基础,如加强四维健康观的宣传等,使家长对于健康概念有深入了解,规避那种没病就是健康的理念;优化家长体育观念是关键,如利用多元媒介传播手段,强化家长对体育强化体能功能的认知,正确理解体育的功能与价值,构建体育助力和谐家庭建设的理念,鼓励子女进行体育活动,管理、策划、组织家庭体育等;进而形成家长终身体育锻炼行为是目的,如使家长学习或掌握一两项体育运动项目,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主动参加单位、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组织家庭成员进行休闲体育运动项目等。只有家长媒介素养的提升,利用媒介传播服务体育观念的优化,形成体育锻炼参与行为,才能为青少年树立健康生活的榜样,形成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这是青少年形成体育观念与兴趣、体育参与行为的基础与前提。

金融机构参与易地扶贫搬迁要保证商业可持续性,避免政策性任务造成预算软约束,损害金融机构的自生能力。可由地方政府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金融服务评价体系。合理设计金融服务、机构经营绩效指标,着重从商业银行对易地扶贫搬迁相关信贷业务审批、信贷支持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合理测定金融机构业务成本及收益,在商业可持续条件下评价金融机构对易地扶贫搬迁的支持力度。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风险监控,合理控制金融机构在金融扶贫中的相关业务风险。

第二,借助互联网等媒介传播工具,优化家庭体育锻炼观念。应借助网络媒介平台,以新媒介交际方式,加强家庭内部教育力度,强调“教育双向性”,着眼于家长对子女心理教育、身体健康教育、体智能发展教育;呼吁年青一代“反哺”,传递新兴教育理念,开拓眼界、转变思想观念,共同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体育,加深体育知识的理解程度,将体育活动纳入家庭日常生活。以媒介传播为工具,在增加家庭成员沟通交流的时间和频率,同时营造家庭体育文化学习环境,树立正确的家庭体育观念。

第三,基于媒介传播工具,优化家庭体育锻炼氛围,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大众传播媒介的公益宣传、路标及楼宇广告的宣传等层面,积极营造家庭体育健身氛围,从社会环境及生活居住环境着手构建家庭体育的发展环境,增强家庭体育价值的社会认同感。在公共休闲场所和居民生活聚居地,悬挂家庭体育电子倡议牌,通过视觉刺激,将家庭体育理念和价值观念植入人心。把城市规划及房地产产业开发与健康、休闲理念结合起来。城市规划中增加公共休闲广场和政府扶持型室内场馆建设,住房环境增加公共健身活动场地,配合家庭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需求,户型设计充分体现人性化,利于摆放小型健身器材和提供室内健身活动的空间,营造健康绿色的居住环境。同时,增加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交流,强化家庭体育观念,丰富体育文化知识。在全社会形成大众健身的媒介传播环境及舆论导向,改变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的健身形式,创新设计集趣味性、群体性、健身性、简易性为一体的体育项目,为家庭体育活动项目进行“私人订制”,正确引导家庭体育行为及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第四,积极利用家庭体育行为干预媒介传播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以心理健康为中介,以家庭体育为切入点,积极干预青少年网络沉溺行为,是构建青少年体质健康家庭影响效果提升机制的应有之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显示,运动调适可以提高网络成瘾者的自我认知、情绪控制和意志品质,进而改善其心理状态与个性系统,实现心理子系统的协同作用和整个心理系统的良性发展。父母引领孩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孩子体育兴趣和习惯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家庭体育作为青少年网瘾干预的途径之一,主要着重于改善家庭功能,改变教养方式,增进亲子关系等方面。通过家庭体育的参与,丰富家庭文化生活,建立亲子之间良性沟通与交流的渠道,减少孩子使用互联网的频率与时间,逐步优化青少年的媒介使用习惯,减轻媒介沉溺的加剧及不良影响。

4.4 青少年体质健康社区促进效果的引导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社区数量及社区人口仍在不断增加,社区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对于青少年特别是城市青少年而言,社区不仅是他们居住的公共空间,更应是他们从事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的重要场域。随着媒介化社会的不断形成,媒介特别是新媒介传播对于青少年社区体育与健康活动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社区促进效果对于媒介引导及传播效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多。

4.4.1 通过媒介监督促进青少年社区体育基础设施与空间环境的完善

体育基础设施与空间环境是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基础性保障。目前,我国青少年社区体育基础设施与空间环境面临双重困境。首先,青少年社区体育基础设施严重缺失。吕树庭等[11]对广州165个小区的调查结果显示,“无体育设施的小区占38.79%,体育设施占地面积不达标的小区占31.52%”。目前,社区配套的体育设施多是为成年人设计的健身器材,这些体育基础设施尚且不足,专门为青少年设计的体育基础设施基本处于缺失状态。其次,青少年社区体育锻炼空间环境明显不足。多数社区的公共空间在适合青少年课余锻炼的时间内多被占用,使得很多青少年体育锻炼爱好者处于“无处可练”的状态。此外,一些社区体育活动不仅占据青少年社区体育锻炼空间,而且其播放高分贝的音乐节奏韵律,对于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周边社区居民产生了噪声干扰。

在媒介化社会,如何保障青少年社区体育设施的有效供给和社区体育锻炼环境的不断完善,除了多元主体共同努力外,媒介在其中的监督作用不可或缺。

第一,通过媒介监督,确保社区体育空间的总量供给与合理规划。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要求:“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相关标准规范配套群众健身相关设施,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执行。”各类媒介应发挥监督作用,对于未达标的新建社区进行公开曝光,确保社区体育空间的总量供给。同时,应发挥媒介的公器作用,对于社区体育公共空间的规划进行监督,对于未侵害青少年体育锻炼权利的案例进行及时曝光、追踪报道,确保青少年具备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性条件。

第二,通过媒介参与,保障青少年社区体育锻炼的制度环境。通过媒介的积极参与,构建青少年社区体育锻炼的多结构网络化的机制,即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横向互动的多结构的网络化的社区青少年体育锻炼制度环境。对于青少年健身团队的培育与建设、社区青少年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与分配等应形成规范的制度,逐步构建青少年社区体育锻炼的供给机制、沟通机制、评价机制及监督机制。通过媒介监督,青少年及其家长可以有效地与政府沟通,表达其社区体育需求或者投诉建议等;也可以与社区中其他的体育社会组织进行民主协商,处理社区体育公共事务;具有确定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清单的话语权,以及对提供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体育社会组织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权利,从而从制度层面保障青少年社区体育锻炼的权利。

目前,在我国社区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参与主体几乎都是自发组织,大部分社区体育组织均以自组织方式运行。显然,自发性是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一个主要特征。根据这一特点,基于青少年社区组织缺乏以及青少年媒介参与度和媒介素养不断提升的现状,青少年社区体育组织的自发性形成、发展、完善及相关活动的开展,均需要媒介传播的参与。

第一,构建青少年社区体育组织媒介参与管理机制。青少年社区体育组织的形成依赖“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为单元、以青少年为核心”的管理运作模式。而在媒介化社会,这一管理运作模式作用的发挥对于媒介传播作用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例如,政府体育政策、体育规划、体育法规、体育活动的发布、扩散、传播、执行和评估等,均离不开媒介的参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分配、社区体育文化特色的形成、社区青少年体育的状况掌握等,需要以媒介传播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库的建设与运行;家庭及青少年个体对社区体育管理运作模式的体验、感受及反馈,同样需要媒介传播的参与。

第二,构建青少年社区体育组织形成的媒介传播协调机制。例如,在青少年体育组织的形成阶段,首先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社区服务部门的宣传、以家庭为单位的积极参与等,这些主体间的交流、商讨、沟通等均需要媒介的积极参与,如以趣缘为核心的青少年社区体育组织的形成,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建立联系、发布通知、讨论规划与活动等,也可以通过社区微信平台发布相关消息,推送相关规则,发布相关信息等,为青少年社区体育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信息基础和交流平台。

第三,构建以社区服务为核心的青少年社区体育组织媒介服务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明文规定:“城市应当发挥居民委员会等社区基层组织的作用,组织居民开展体育活动。”在媒介化社会,只有充分利用媒介传播的作用,通过社区居委会与居民协同,加强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微观治理,才能促进青少年社区体育组织的形成与发展。例如,社区居委会应基于微信平台、社区媒介信息管理系统等传播工具,将青少年社区体育纳入社区日常管理工作,同时,利用媒介沟通平台,发挥城市社区业主委员会在城市基层青少年社区体育发展中的监督、规范作用,增加青少年体育参与率,从而促进青少年社区体育组织与社团的形成、发展与完善。

4.4.3 通过媒介技术促进青少年社区体育锻炼与活动的开展

由于目前我国青少年社区体育设施和社区体育组织的缺失,加之青少年学业负担压力增加、交通方式便利、媒介传播深入渗透等多重因素,导致青少年在课余的社区体育锻炼与活动明显不足。2014年有报道指出:“通过对华东师大附属紫竹小学494名一到四年级小学生调查发现,只有一半不到的学生,回家后能进行每周1~2次30分钟以上的运动。大多数学生每天回家后往往久坐不动,看电视、玩电脑、做家庭作业、练习乐器、和朋友煲电话粥等是主要原因。久坐时间最突出的是看电视或电脑,平均每天时长都在110分钟以上。”[7]“我国青少年每天坐着的时间在8.7小时以上,而每天参加中高强度体力活动的时间不足半小时。在大城市里,许多孩子在周一到周五的运动量要比周末高出不少,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向中小学生推荐的MVPA指标,每天至少要有60分钟的中度到剧烈体力活动,而只有5.6%的中国孩子达到这一要求。”[7]

然而,基于青少年媒介使用频次和深度的增加,使得通过媒介技术促进青少年社区体育锻炼与活动水平的提升成为可能。以目前比较流行的基于媒介技术开发的体育锻炼可穿戴设备为例,如智能watch类、shoes类、Glass类,以及智能服装、书包、拐杖、配饰等。随着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媒介技术的发展、青少年生活习惯的媒介化发展等,体育锻炼可穿戴设备日益进入青少年生活,甚至使用传感器来检测和测量青少年心率、汗液、温度、睡眠、生殖健康、卡路里、GPS坐标、血压、UV紫外线和葡萄糖水平的可穿戴设备也开始出现。因此,应充分发挥可穿戴设备在促进青少年社区体育锻炼与活动中的作用,为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发挥媒介传播的独特作用。

同时,除了社区体育锻炼设施和组织外,应基于媒介传播技术保障青少年社区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安全性与有效性。例如,社区应通过体育行政部门与体育社团的专业优势,进行社区健身宣讲,印发科学锻炼手册,结合现代传媒等技术手段开展不同形式科学锻炼宣传等。更进一步,社区还应充分利用媒介信息技术,基于现有社区信息管理平台,构建社区运动健康智能管理平台,设定青少年进行体育健身的智能场景,通过“评估-计划-监测-总结”的流程,提升青少年社区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安全性与有效性。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媒介传播及信息沟通,宣传、完善社区青少年体育活动制度建设,明确社区青少年体育参与主体的权利与责任,合理引导,规范辖区内社区青少年体育活动有序开展。

4.5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媒介责任履行机制的内在关系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媒介责任履行机制并非孤立、隔离的,整体媒介责任履行机制效果的产生不仅依赖于单个机制及其所含元素的协调运行,而且依赖于“四大机制”效果的相互影响及其整合作用。

在机制的运行主线上,媒介传播是贯穿于政策、学校、家庭、社区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全过程的逻辑主线,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媒介责任的履行机制即在理论层面揭示媒介传播在政策、学校、家庭、社区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中的运行方式,为从媒介传播层面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路径。

在机制的横向关系上,第一,政策传播是学校、家庭、社区三大主体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基础,其在横向上规制学校、家庭、社区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的效果。正如丹尼斯·麦奎尔所言:“一个动态环境产生的结果将取决于公众与政府的相互关心,取决于公众对媒介的态度,也取决于政府的信源与媒介渠道的关系。”[1]在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其效果的达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介的传播,公共政策的有效传播是大众了解相关公共政策的基本途径及执行政策的基本前提。反之,学校、家庭、社区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作用的实践也会“倒逼”政策,促进其不断修订与完善,以适应社会实践。第二,在基于媒介传播的四位一体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机制中,媒介传播是工具,学校是主体,家庭是基础,社区是辅助。1979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在《人类发展生态学》一书中指出:“学校、家庭和社区是影响人类发展的几个关键性环境因素。”作为教育的主要渠道,学校、家庭和社区各司其职、协同运作,共同作用于青少年个体的发展。在媒介化社会,学校、家庭、社区三者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学校、社区、家庭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无不深刻受到媒介传播的影响。因此,实现“媒介-学校-家庭-社区”互相补充,“教育-体育”深度融合,是在实践层面推进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媒介责任履行的重要举措。

在机制的纵向层面上:1)遵循“政策-媒介-青少年及其关涉群体”的逻辑脉络,提升媒介传播在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研制、执行、评价等环节中的作用,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效果,为从政策层面助力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撑;2)以学校体质健康教育媒介技术的现代化为支撑,以青少年媒介素养、身体素养、健康素养的提升为目标,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学校教育效果的优化;3)通过家长媒介素养的提升、良好体育与健康习惯的形成,基于媒介传播工具促使家庭体育锻炼观念的优化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利用家庭体育干预部分青少年媒介沉溺行为等,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家庭影响效果;4)通过媒介监督优化青少年社区体育基础设施与空间环境,通过媒介传播促成青少年社区体育组织与社团,通过媒介技术开展青少年社区体育锻炼与活动,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社区促进效果。

5 结语

在青少年体质健康成为社会焦点问题和媒介化社会特征凸显的双重社会背景下,结合媒介责任理论的共性和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个性,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媒介责任的概念及其目标进行界定;并从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效果的传播、青少年体质健康学校教育效果的优化、青少年体质健康家庭影响效果的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社区促进效果的引导4个方面构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媒介责任的履行机制,为从实践层面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重要工具。在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层面,为进一步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媒介责任的履行效果,应充分发挥媒介功能,保障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媒介责任的政策法规约束力;媒介应发挥其“社会公器”责任职能,保障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媒介责任主体传播效果的优化;以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升为工具,身体素养提升为关键,健康素养提升为核心,保障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媒介责任客体素养的提升;在切实保障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媒介责任履行的双向监督的同时,打造基于互联网传播技术的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平台,保障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媒介责任履行的多元联动。

[1] 丹尼斯·麦奎尔, 斯文·温德尔. 大众传播模式论[M]. 祝建华,武伟,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86.

[2] 董德龙.校企合作下的体育社会服务方式与风险控制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5:87-89.

[3] 高启胜,陈定湾,刘盼盼.美国《健康人民2020》概述[J].中国健康教育, 2012(7):12-18.

[4] 高晓龙.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9:60-69.

[5] 黄莉.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建构[J].体育科学, 2007,27(6): 88-96.

[6] 懒熊体育.2017年电竞市场报告:收入近7亿美元观众3.85亿[EB/OL].[2018-04-01]. http://sports.sohu.com/20170218/n481045 828. shtml.

[7] 李星言. 我国青少年每天坐8.7小时以上体力活动匮乏[N].新闻晨报,2014-07-31(1).

[8] 刘雪明.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传播机制的演变分析[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5):75-79.

[9] 刘志浩,黄明豪,卫平民, 等.江苏省青少年健康素养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6):683-685.

[10] 罗伯特·哈钦斯.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展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4-38.

[11] 吕树庭,李志强.21世纪:大众体育空间与现实矛盾的困惑[N].中国体育报,2001-02-01(07).

[12] 莫寰.政策传播如何影响政策的效果[J].理论探讨,2003,(5):45-46.

[13] 邱建国. 我国青少年体育素养培养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3:13.

[14] 任海.身体素养:一个统领当代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理念[J].体育科学,2018,38(3):3-11.

[15] 唐炎. 《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背景、体系架构与现实意义[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3):1-6.

[16] 腾讯.腾讯公司2017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R].2018.

[17] 童兵.媒介化社会与当代中国[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56-59.

[18] 王志刚.当代大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现状调查与培养途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1):57-60.

[19] 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首次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R].北京: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 2009:34-35.

[20] 秦鑫鑫,冯晓丽.新媒体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体育,2016(9):53-56.

[21] 薛丹.公共政策的新媒介传播及其效能提升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6:120-122.

[22] 姚传奕.我国青少年营养不良现状趋势以及干预方式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6,(11):56.

[23] 易剑东.改革中的问题——我的中国体育2017观感[EB/OL]. [2018-04-01]. http://www.sohu.com/a/213863204_505632.

[24] 云飞,邹云青,姚应水.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症的横断面调查[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30(1):77-80.

[25] 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0.

[26] 张志坚,卢春天.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 2015,(5):89-91.

[27] 张自力.健康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43.

[28]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Z]. 2007.

[2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2018.

[30]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调查现状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43-44.

[3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597.

[32] CHEN A,SUN H.A great leap of faith:Editorial for JSHS special issue on physical literacy[J].J Sport Health Sci ,2015,4(2):105-107.

[33] HARDY L L,DENNEY-WILSON E, THRIFT A P,. Screen time and metabolic risk factors among adolescents[J].Arch Pediatr Adolesc Med,2010,(7):643-649.

[34] KEEGANRJ.Getting Australia Moving[R].National Institute of Sport Studies,2013:45-46.

[35] LONGMUIRP E,BOYER C,LLOYD M,. The Canadian assessment of physical literacy: Methods for children in grades 4 to 6(8 to 12 years)[J].BMC Public Health,2015,15(1):767-778.

[36] NUTBEAM D. The evolving concept of health literacy [J]. SocSci Med , 2008, 67(12): 2072-2078.

[37] OLSSON D P, KENNEDY M G. Mental health literacy among young people in a small US town: recognition of disorders and hypothetical helping responses[J]. Early IntervPsychiatry, 2010, 4(4):291-298

[38] SIMONDS S K. Health education as social policy[J]. Health EducMonogr, 1974, 2(1):1-10.

[39] SULDO S M, FRIEDRICH A, MICHALOWSKI J. Personal and systems-level factors that limit and facilitate schoolpsychologists' involvement in 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 services[J]. PsycholSch, 2010, 47(4): 354-373.

[40] WILLIAMS,RHYS H,TIMOTHY K. Movement fames and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M]//.Research in Social Movements, Conflict, and Change, 1999:225-248.

The Media Responsibilities of Adolescents' Physical Health Promotion: Concepts, Goals and Mechanism

ZHANG Ye-a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China.

Under the dual social background that the physical health of adolescents has become a social focus problem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aized society are prominent, combined with the commonness of media responsibility theory and the personality of adolescents' physical health issues, It puts out the concept of media responsibilities for adolescents' physical health promotion and their goals. It establishes the fulfillment mechanism of media responsibilities for adolescents' physique health promotion in China, which includes the dissemination mechanism for the effect of adolescent physique health policies, the optimization mechanism for the educational effects of adolescent physique and health in schools, the promotion mechanism for the effects of adolescent physique and health effects in family, and the promotion effect for adolescent physique and health in communities. It reveals the elements of the fulfillment of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promotion of physical health for adolescents, their interrelationships, and the way they operate.

G80-05

A

1000-677X(2018)06-0014-13

10.16469/j.css.201806002

2018-02-07;

2018-06-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4CTY021)。

张业安,男,博士,副编审,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新闻传播, E-mail:124389652@qq.com。

猜你喜欢

体质媒介青少年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