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麻醉方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比较

2018-07-02李瑞霞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12期
关键词:硬膜外置换术髋关节

李瑞霞

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为老年常见性骨科疾病,且近年来发病率逐年提高,给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临床上对于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多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较为确切,但因手术刺激、创伤明显、老年人身体素质差等影响,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2]。研究显示[3],麻醉方式的选择对于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为了进一步对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方式进行分析探讨,笔者对我院2015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76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5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76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患者,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为61~89岁,平均(72.4±3.5)岁;股骨颈骨折21例,陈旧性股骨头坏死8例,粗隆间骨折6例,其他3例。观察组38例患者,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为60~92岁,平均(71.8±3.1)岁;股骨颈骨折22例,陈旧性股骨头坏死10例,粗隆间骨折4例,其他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基本资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行常规处理,入室后开通静脉通路,进行鼻导管吸氧,并对患者的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及脉搏等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并给予咪达唑仑,剂量为1~2 mg,对疼痛严重者加舒芬太尼,剂量为5~10 μg。

对照组行硬膜外麻醉:协助患者取侧卧位,以L2~L3间隙作穿刺点,进行硬膜外穿刺,在穿刺完成之后在患者头部置入导管,约3 cm的深度。将患者头部抬高,注射3 ml盐酸利多卡因(1.5%),若患者5分钟内没有异常反应,则根据麻醉平面注射盐酸罗哌卡因(0.5%)。

观察组行腰硬联合麻醉:穿刺点及卧位方式同对照组相同,在穿刺完成后接着以35G腰穿针行蛛网膜下腔穿刺,在脑脊液慢慢流出来之后,注射1.5 ml盐酸罗哌卡因(0.5%)。在蛛网膜下腔阻滞完成后置入导管3 cm的深度,然后协助患者转为平卧位,并根据麻醉平面注射盐酸罗哌卡因。

1.3 观察指标

(1)麻醉有效率[4]:显效:患者在麻醉处理完之后,无疼痛感觉,肌肉平静而松弛,手术中无需辅助药物;有效:患者在麻醉处理完之后,手术中有稍微不适及疼痛感,经注射辅助性镇痛药物后可恢复平静;无效:患者在麻醉处理完之后,疼痛感觉强烈,影响手术进程。治疗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2)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结果录入SPSS 22.0数据库处理,计数资料以χ2检验,以例数/百分比形式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以 (±s)形式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有效率

观察组麻醉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47%(P<0.05),如表1所示。

2.2 麻醉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麻醉时间为(3.9±1.3)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8.4±2.3)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1 两组患者麻醉有效率比较[n(%)]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器官不断衰弱,机体功能不断衰退,因此一旦出现某种疾病,会引发多种并发症,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同青年人、中年人相比,老年患者的手术耐受性较差,再加上身体基础疾病的存在,对麻醉的要求更高[5]。对髋关节置换术来说,麻醉方式的选择对于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影响。在髋关节置换术中,常见的麻醉方式主要有全麻、腰硬联合麻醉及硬膜外麻醉等[6]。全麻的安全性较差,硬膜外麻醉的肌松效果及麻醉止痛效果较好,平面阻滞面较低,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但是受患者自身的影响,麻醉失败率较高[7-9]。腰硬联合麻醉综合了全麻与硬膜外麻醉的优点,小剂量药物就能够实现理想的麻醉效果,且具有平面好、起效时间短的优点,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0-11]。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麻醉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0.47%(P<0.05),观察组麻醉时间为(3.9±1.3)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8.4±2.3)min(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32%(P<0.05),证明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行腰硬联合麻醉可有效缩短麻醉起效时间,提高麻醉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总之,对髋关节置换术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可有效提高麻醉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1] 陈真,邱灿金.两种麻醉方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比较[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6):930-931.

[2] 霍兰.两种麻醉方式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认知功能及镇痛效果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59-61.

[3] 张俊秾,杨伯炜,杨国栋,等.两种麻醉方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对比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6):30.

[4] 蔡琴.两种麻醉方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比较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21(z2):108.

[5] 阮雁捷.两种麻醉方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比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59):57.

[6] 周舸,张莉莉.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应用两种麻醉方式的临床对比分析 [J].医学信息,2015,28(19):35.

[7] 董万超.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评价 [J].医药论坛杂志,2011,32(3):36-37,40.

[8] 廖玉玲,彭侃,周正洋.两种麻醉方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对比分析 [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8):23-24.

[9] 郑月月.胰岛素泵治疗初诊妊娠糖尿病的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3):9-10.

[10] 曹维福.两种麻醉方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比较[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3):171-172.

[11] 梁明.两种麻醉方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比较[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5):638-639.

猜你喜欢

硬膜外置换术髋关节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髋关节翻修术Gross型髋臼骨缺损重建的研究进展
喷他佐辛在剖宫产术后静脉镇痛与硬膜外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胸部硬膜外麻醉镇痛对冠状动脉疾病的控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