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举一反三,学会数学应用

2018-06-30秦玲娣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8年4期
关键词:数学应用基礎举一反三

秦玲娣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由于一些学生学习数学存在“死读书”和“读死书”的现象,所以教师教学时应重视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在活学活用中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懂得举一反三,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举一反三;数学应用;基礎;借鉴;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2003402

数学是一门开发思维的学科,但是不等于说数学学习就脱离了实际生活,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角度、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避免“读死书”“死读书”现象的发生,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在数学学习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一、掌握知识,为学会应用夯实基础

数学学科的显著特点就是逻辑性特别强,抽象思维要求较高,且思维强调严密性和连贯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结构,通过举一反三,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追及问题”中有三个概念,即路程差、速度差和追及时间,所以产生以下三个关系式:①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②速度差=路程差÷追及时间;③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学生在明白第①个关系式的基础上,通过理解乘数和积的关系不难得出关系式②和③,但为什么第①个关系式成立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并不理解,如果教师不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恐怕学生对“追及问题”中的三个关系式只能是死记硬背,永远不可能理解透彻。因此,在“追及问题”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理解第①个关系式的意义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即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其实,通过一个简单的假设就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假设甲在乙前面跑(乙比甲跑得快),两人相距S,这里的S就是要追的路程。设甲的速度为a,乙的速度为b,乙用了时间 t 才追上甲,则在这时间 t 内,甲行的路程为at,乙行的路程为bt,于是产生S=bt-at、S=(b-a)t的关系式,即速度差×时间=路程。这样,上面的时间就是乙追上甲的时间(追及时间),上面的路程就是乙比甲多行的路程(路程差),所以上面的关系式就变成“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上面的假设为什么能够推导出这个关系式呢?首先设置这样一个“追及问题”的情景,然后根据“行程问题”中最基本的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来分别表示乙和甲在时间t里所跑的路程,而他们的路程差就等于乙行走的路程减去甲行走的路程,这就为推导“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的关系式做了充分的准备。接下来,根据乘法分配律的推广公式,自然水到渠成地得出S=(b-a)t。

通过上述案例分析,对于比较抽象的关系式,教师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简入繁、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留心观察,为学会应用提供借鉴

观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第一步,而不同的观察方法,所获得知识的多少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不仅仅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去感受,这样的观察才能够入脑入心,获得透彻的理解和长久的记忆。

例如,在教学圆的知识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常见的圆,还要引导学生借助多种实物来画圆,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掌握圆的基本特征。当然,在感知圆的特征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圆和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进行对比,求同存异,使他们明白以前学过的这些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圆则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观察比较,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圆的有关知识。

小学阶段除了学习平面图形外,还会学习一些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在教学立体图形时,教师同样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践、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探究新知,学会自主地应用

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 为了让学生学会主动寻求方法解决问题,“授之以鱼”永远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留心观察、善于思维等优秀的学习品质外,还要培养学生面对新知识、新题型时能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才是真正地学会了应用。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四个小动物换座位,一开始小羊坐在1号位置,小猴坐2号位置,小兔坐3号位置,小猫坐4号位置。以后它们不停地交换位置,第一次上下两排交换,第二次是在第一次交换的基础上左右两排交换,第三次再上下两排交换,第四次再左右两排交换……这样一直换下去,问:第十次交换位置后,小兔坐在第几号位置上?”初看此题会觉得信息很多,其实认真思考、动笔画画后就会发现这一变化是有规律的:每一次交换位置,小兔的座位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一格,所以每四次交换座位后,小兔又回到原来的位置。找到这个规律,问题就解决了,即第十次交换座位后,小兔应该在3号位置上。

面对这样一道比较复杂的问题,很多学生甚至连题目都不想看,直接认为不会做而放弃了。事实上,只要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再加上一些简单的推理是不难解决问题的。可见,数学教学中,教师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是多么的重要。

四、应用所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充分说明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最终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而现在的数学教学局限于学校的范围之内,不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每辆卡车可载36个士兵,现在有1128个士兵需要用卡车送到练营地。问:需要多少辆卡车?”这是道很简单的除法应用题,解题结果也表明,有85%的学生能正确地完成计算,即得出“1128÷36=31(辆)……12(个)”的结果。然而,只有40%的学生得出“32辆”这一正确的答案,这足以说明我们的教学还停留在数学知识的传授上,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缺少思考,更不要说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了。那么,该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多带领学生体验生活,在课堂上也要经常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实,学会数学应用还有很多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多摸索、多总结,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特约编辑 木 清)

猜你喜欢

数学应用基礎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厚积薄发
三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一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基础彩妆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例题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初中科学复习课的有效性探究
高中物理的“举一反三”学习法
用水粉画装饰幼儿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