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辞源》第三版的音义契合与疏漏

2018-06-29邓欣郭姝慧

卷宗 2018年13期
关键词:辞源注音

邓欣 郭姝慧

摘 要:《辞源》的初版至今已经经历了一百年历史,第三版最大的突破就体现于其“音义契合,古今贯通”的原则。但由于规模宏大,人手众多,难免存在着疏漏。本文试从“形音义”角度探讨其发展和不足,具体表现为其音义的较为精准的结合,注音体系的重大突破,百科全书式的文化意义,以及个别字意项的缺失。

关键词:辞源;注音;音义结合

《辞源》于1908年始编,首发行于1915年,至今已超过百年历史,是历代人辛苦的结晶。2007年启动的第三版编订工作,正是参照“音义契合,古今贯通”的原则。在修改完善了第二版的基础上,更重视了音义的契合关系,凝聚了一代人的学识和努力。

音和义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构成了编纂古代汉语辞书的两个主要方面。二者的准确性是编纂辞书的前提,而二者的有机结合则成了现代辞书修订的更高要求。实践“音义契合”能更清晰地反应字词内部能指和所指的关联,为读者提供更丰富具体的资料。但作为《辞源》在此方面的初次实践,失误也在所难免。本文就其优缺点进行探讨。

一、《辞源》第三版的完善与创新

(一)较为系统科学的音义配合

在汉语中,有很大一部分字是多音多义字,因此音义的校对工作尤为重要,但在《辞源》第三版修订以前,在这方面的工作欠缺很多,对“音义契合,古今贯通”①原则的坚持也正推动了这一方面的辞书发展,科学地架构起了音义之间的桥梁。

这一突破在音项的数目和准确度上体现尤为明显。例如《辞源》第二版中“解”字收录了三个音项,在音义方面也有很大的疏漏。《辞源》第三版在此基础上做出了重大的调整,在音项上增添至五个音项,在音义契合上也花了很大的功夫,基本符合了要求。除此之外,解字下面所组成的词语中对音义理解困难和易混淆的复音词也做出了注音。再比如说“汀”字,在第二版《辞源》中只立了一个音项,,在其之下收录了他丁和他丁两个反切,而并没有明白地告诉读者他们的使用区别和方法。第三版则在音义契合的基础上立了三个音项,在原有的两个反切的基础上加了《集韵》中的待鼎切,并明确区分了各种用法,除此之外加上了一个新的读音“dīng”,参见地名“汀泗桥”。“汀泗桥”是湖北省的一座名桥,由于北伐战争攻打吴佩孚的时候在这座桥上发生过重大的战役而闻名天下,这一读法尊重了当地人的语言习惯,是地名在方言中的读法,也从而体现了这座桥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这种音义契合也是有根有据而科学合理的。由此,大大方便了读者的阅读和理解,使古汉语字词更容易被現代读者接受。

为了实现古辞书和现代读者间的连接,在收录的内容上也必须做出创新。除了原有对古代字词外,又毫不吝啬地加入了新的名词,术语等,对“义”的把握也更加现代化,更贴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体验。在单字下加入了人名,地名,地理,科学,天文等各方面的术语,为这些新的注释也加上了科学考究后的读音,涵盖了社会自然的各个方面,是当之无愧的百科全书式的辞书。

(二)注音体系的重大变革

注音是汉语辞书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辞源》第一版始编于1908年,尚未有汉语拼音方案和注音字母,仅用与音相近的反切注音,对个别字的注音也采用了直音法。

在《辞源》第二版的修订过程中(1958年至1983年),其注音系统已经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这一变化体现于:在单字下加注拼音字母并采取了《广韵》的反切,强调其中古音韵。而针对《广韵》中遗漏的字,则在《集韵》和其他辞书中寻其反切。对有几个读音的单音字分别注音,对其中第一次出现的不同读音的复词也按照单字读音的顺序分别标明。这一改变,是对原有体系的重大突破,用科学的现代方法加古材料,第一次体现了《辞源》注音的性质。

而在辞源编纂百年之际,对于读音的关注又成了一个主要的热点,是否应该维持古音的反切,尤其是上古音,成了争论的中心。其较之第二版的改变主要则在于音节方面。

《辞源》修订本较之《汉语大字典》,少了146个音节,而其中一大部分则为方音音节和轻音,除此之外真正发生变化的只有24个新增的音节:duán,dún,cē,dān,già,gáng,ēi,góng,hu?,h?n,jín,kuāi,mòu,nōu,pié,pìng,rōng,shán,sí,sóu,tá,té,tèng,yái。其中duán,dùn索引相同,实质上只有22个字音节发生了变化,且多是音调的不同。与《汉语大词典》不同的是,《汉大》多为上声,而《辞源》多注阳平,明显更为可靠。而《辞源》中的字归到了什么音部,还有待考究。

(三)弘扬传统文化的知识库

《辞源》第三版的编纂重新定位了读者群,由知识精英转向了普通中上等文化程度的知识分子。由于作为一部古汉语工具书,其实必然包含了难解的字词,而这些字词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渊源。前者在辞书中体现为语词条目,后者为百科条目。在此基础上的第三版收词原则则变为了“语词为主,兼收百科”,而无论针对哪个条目,《辞源》都十分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在《辞源》第三版的编纂中最直观的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绚烂多彩的就是其对典故的大量吸收与采用。所谓典故,就是指前人故事中的情节或者哲言。而由于历史传播中必然产生的歧义和他解,一个典故往往不止一个说法。例如《孟母三迁》的故事中,关于其三次乔迁的原因便有多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也在此之上产生了“择邻,断织,求学”等多个语词,这些语词正是源于典故。而《辞源》第三版就这些语词说明了其典故出处和释义。 再如古人对“死”有多种不同含义的说法:“薨,逝世,仙逝升天,西归”等,辞源更是对这类不同语境中使用的同义词详细介绍了其的正确使用情境。②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典故之用,《词源》第三版还收录了有着现实意义的内容,比如大量的人名和地名。除了上述已经说到的“汀泗桥”之类的现实存在的地名意外,甚至还囊括了历史作品中的人物和古诗传说中的人物,不可谓不具有百科书式的意义,如“曹国舅,何仙姑”等都是神剧传说“八仙过海”中的人物,都被囊括其中。除此之外很多微小的地名类似“鲁镇”这一微小的仅在鲁迅作品中起代称作用的小镇名也被包含在内。这些贡献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花费专家们不仅仅是注音方面的知识储备,也是对整个中国社会和自然的方方面面加之作品中重要的人和事的透彻的阅读和把握,正是有了这些编纂人员的精心打磨和为读者提供的全方位的知识体系,才有了我们掌握这些不太精通的知识的了解。

而扩展至其百科层面的专门学科知识,《辞源》第三版的修订不仅立足于对其简单的收录和释义,更强调了历史起源与变迁,对于相关字词更变成了系统,方便读者的查阅。例如古代最常见的选才制度“科举”,对“科”的释义就分为:“科目,科甲,科名,科第,科场,科试”等,而远远超过了平常众人皆知的“状元,榜眼,探花”等字眼,更系统地介绍了科举制度的方方面面,是读者扩充知识面的重要途径。

二、《辞源》第三版的不足和失误

《辞源》第三版收词原则为“语词为主,兼收百科”,内容极为丰富。然而汉语博大精深,往往一字一词包含多重意义。《辞源》第三版不免有所疏漏, 偶尔可见释义不全或仅有注音的情况,这就是《辞源》第三版最主要的不足和必须改进的地方。

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午集”中的“竞”字,下面所举的所有示意和解释都可以看出对这个字的用法局限于“競争、比拼”的层面上。然而事实上在历史上的文言文中,“竞”的意思远远不止这些,比如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亲王竞酒,终不能加胜于赵”,在这句话中,“竞”用作了“尽”的通假字,即表示“结束,完成”的意思。在《谭嗣同》中,“君竞日不出门,以带捕这。”和《项脊轩志》中“何竞日在此,大类女郎也。”在这两个例子中,“竞”代表着“全,终,整个”的意思。除此之外,它还有很多副词的用法。如《史记·毛遂自荐》中,“平原君竞与毛遂偕。”表示“终究、终于”,《屈原列传》中“而齐竞大怒,不救楚。”中,“竞”用作了“竟”的通假字表示“竟然,居然”的含义。在刘禹锡《天论》中“道竞何为邪?”中表示“究竟”,也是“竟”的通假字,但带有疑问的语气。作为名词时,还有作为“境”的通假字的用法,如在《礼记·曲礼上》中,有“入竞而问禁,入俗而问俗”的用法。从“竞”的注释可以看出《辞源》第三版中还有很多字仅仅使用了最常见的解释而忽略了文言文之中的用法。

除此之外,有的字还缺少注释。例如“戌集”中“韵”字只给了反切,而完全没有注释。这是一个常用字而完全不给释义,这是很不合理的。在历史中,“韵”字的含义有很多。在《与朱元思书》中“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中指悦耳动听的声音。在《活板》中“每韵为一部,木格贮之。”中就是“韵部”的意思。在《滕王阁序》中“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这就是指“诗歌,辞赋等的韵脚。”在《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中代表“性格,气质”,而在“中国之画以气韵胜”中则含有“情趣,韵味”的意思。对于常用字不给注释的情况,这是极为不合理的。〈辞源〉作为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尤其广大的读者群,必须照顾到知识经验不足的人群的理解。

由此看来,虽然《辞源》第三版较之第二版已经在内容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第三版的修订已经走向了“亲民”的道路,切合不同地方和文化程度读者的阅读体验,但是在某些个体字方面还是有些弊病,在以上两个例子中集中体现了在文言义方面的欠缺,这对启发读者对古文和古代音韵的兴趣上有很大影响,故由此提出,并期待《辞源》研究者们能有新的改善和突破。

三、结语

通过探讨,我们可以从发展和不足两个方面总结出《辞源》第三版的变化。一方面,《辞源》第三版较为系统科学的音义配合,推动了“音义契合,古今贯通”的辞书发展,科学地架构起了音义之间的桥梁。注音体系的重大变革,用科学的现代方法加古材料,第一次体现了《辞源》注音的性质。《辞源》第三版是弘扬传统文化的知识库,在复杂的历史演变中,能够与时俱进,为传承中华文化做出新的贡献,诞生一部《辞源》,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同时也是意义重大的事情。

然而,在《辞源》第三版中出现了收字未注音、收字释义不全等缺漏,但是《辞源》第三版扩展至百科层面,涵盖了社会自然的各个方面,其中于细微之处有些许缺漏,仍是瑕不掩瑜。

参考文献

[1]乔永《辞源编修一百年》,北京,商务印书馆

[2]董琨《辞源—中国古代文化的知识库》,2017年,今日语言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辞源注音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说文解字》注音释义识略
《辞源》修订工作散记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辞源》注音中存在的问题探析——以肉部字为例
《辞源》注音中的反切选择问题及其思考——以肉部字为例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注音有变化
《辞源》注音中存在的问题探析
——以邑部字为例
东巴文从音补到注音式形声字的演变
注音要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