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综合述评: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8-06-29李翠林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旅游资源体育

秦 浩,李翠林

(新疆财经大学 旅游学院,乌鲁木齐 830012)

随着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功举办,申办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季奥运会也获得了成功,我国体育事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体育旅游已经成为人们当下热衷的一种新型休闲度假方式。为此,原国家旅游局与体育总局联合印发多项文件,大力推动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如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所以,将“体育+旅游”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进行深度融合,使之形成一种新的产业形态,对当前我国实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体育旅游研究的文献数量

(一)国外文献

将“体育旅游”作为检索词,搜索1999年以来国外与体育旅游相关的资料,共搜索出相关文献149篇(截至2015年1月1日)。将“体育旅游研究”作为检索词又筛选出49篇文章。此外,亚马逊在线书店中出售的与“体育旅游”相关的书籍有 62本(截至2015年1月1日),依据研究侧重点的不同,选择其中35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两者合计共150篇文献。从载文数量来看,以《旅游管理》的载文量最多,共计22篇,占样本期刊的19%;其次是《体育与旅游杂志》,共计19篇,所占比例为17%,与《旅游管理》的载文量相比,差距不大;在其他期刊中,《旅游研究纪事》《欧洲体育管理季刊》载文较多,《旅游研究纪事》共计10篇,占比为8.7%,《欧洲体育管理季刊》共计8篇,占比为7%。从一系列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与旅游相关的期刊较多,与体育相关的期刊相对较少[1]。

(二)国内文献

1991年2月13日,国家体委、北京市政府等相关部门向国务院报送 《关于申请在北京承办2000年奥运会的请示》,这是我国第一次尝试申办奥林匹克运动会。也正是在这一年,我国学术界开始对体育旅游进行研究[2]。如图1所示,1990—1999年为我国体育旅游研究的初步发展阶段,该阶段相关文献数量较少;2000—2008年为我国体育旅游研究的全盛阶段,文献数量从不足5000篇增长至30000篇;2009—2017年为我国体育旅游研究的稳定阶段,在该阶段,相关文献数量维持在30000篇左右,并未出现较大波动。

图1 相关体育旅游文献数量分布情况(1990—2017年)

二、体育旅游研究的方法

国外对体育旅游的研究大都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占总样本量的40%;其次是运用概念性的研究方法,占比为25%;使用构造模型的方法撰写的论文占比为18%;使用描述性方法的论文最少,仅占17%。其中,使用数理统计与构造模型方法的论文占总论文数的58%。由此可见,目前国外在体育旅游研究方面,注重的是研究深度,目的是使其更加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这对于提高体育旅游研究的成熟度具有促进作用[1]。

国内对体育旅游的研究大多采用概念性研究方法,此方法占据笔者已收集文献(81篇)的37%;其次是运用构造模型的方法,大约有31%;数理统计的方法占据20%;描述性方法占据12%。在我国使用概念性与构造模型的方法进行研究的比重为68%,使用构造模型和数理统计方法的比重也达到51%,说明我国对体育旅游的研究在注重定性分析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定量研究。国内对于体育旅游的研究主要先从CNKI数据库、百度网站、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查询相关文献资料,以此奠定研究的理论基础;然后将所查询到的资料进行归纳,使其具有逻辑条理性,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如SWOT分析法、GIS技术法或者向专家咨询的方法,将理论更深层次地运用到实践当中,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在体育旅游研究方法方面,大部分都以理论分析为主。

三、体育旅游研究的热点

(一)体育旅游概念

随着体育旅游逐渐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休闲度假方式,国内外学者对体育旅游相关概念的研究也开始逐渐深入。通过CNKI数据库对体育旅游的相关概念进行搜索,发现学术界对该概念的界定较多,现列举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表述。

丽莎·德尔佩(Delpy)认为体育旅游是指人们离开家,以旅行的方式去参与或者观赏体育比赛,游览体育吸引物(竞争性或非竞争性的体育活动)的一种现象[3]。哈德逊·西蒙(Hudson Silmon)认为体育旅游是旅游的一个分支,包含多种旅游的概念,例如冒险旅游、观看比赛旅游、竞技旅游、娱乐或休闲旅游以及商业旅游[4]。于素梅等人则认为体育旅游是旅游者在较长时间内离开生活地,以旅游和体育为主要目的,以休闲、娱乐、健身、探险等为主要动机,以欣赏、观看或参与体育运动为主要形式的旅行游览活动[5]。从上述概念界定中可以观察到,国内外学者对于体育旅游概念的研究正处于深入阶段,虽然大部分研究学者仍然是从旅游的角度来界定体育旅游的概念,但是哈德逊·西蒙却开始尝试着从体育的视角来界定体育旅游,他将体育旅游的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定位为体育活动,认为体育与旅游是相辅相成的客观存在,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相互交叉融合而产生出来的具有体育和旅游共同特征的新兴产业。

(二)体育旅游资源类型

迈克·韦德 (Mike Weed)和克里斯·布尔(Chris Bull)将体育旅游分为五大类,分别是含有体育内容的旅游、体育参与旅游、体育训练、体育节事、奢侈体育旅游[6]。叶艳霞认为体育旅游可以按照内容和消费者动机进行划分。按内容可以分为度假型、娱乐休闲型、观光型和民俗型;按旅游消费者的动机可以分为休闲体育旅游、健身体育旅游、体育观光旅游、刺激体育旅游以及竞技体育旅游等[7]。尹德涛、夏学英将体育旅游资源按照三种形式进行划分,即按照游客参与目的、活动场所和活动特性划分。按照游客参与目的进行划分,可分为参与型体育旅游、观赏型体育旅游、竞赛型体育旅游;按照活动场所划分,可分为陆地、水上、空中等体育旅游;按照体育旅游资源的特性可分为大众体育旅游资源和极限体育旅游资源两类[8]。宛霞等人则将体育旅游资源按照颜色进行分类,包括绿色、蓝色、白色、红色以及黄色体育旅游资源。绿色体育旅游资源主要是以爬山、丛林探险等活动为主;蓝色体育旅游资源是依托海洋和天空开展的活动;白色体育旅游资源主要是以冰雪运动为主;红色体育旅游资源主要指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黄色体育旅游资源主要为高端人士提供,包括高尔夫、游艇等类型[9]。

就具体分类研究而言,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作为民俗型旅游资源中的一类,在当前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中属于热点研究领域。杨利民指出湖南湘西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共有苗族、侗族、彝族等42个少数民族,各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土家族有摆手舞、打飞棒、秋千等活动;苗族最有特色的是上刀梯;壮族则是抛绣球、打扁担等活动[10]。黄佺等人以滇西北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为例,将其划分为以山体资源、水体资源、大气资源以及体育赛事资源为主题的体育旅游资源[11]。2005年,国家对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进行调查后发现,新疆共有278个项目。这些项目可分为三大类,即以娱乐为导向的项目、以竞技表演为形式的项目以及与节日活动相关的项目。以娱乐为导向的项目主要包括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姑娘追”以及柯尔克孜族的“荡秋千”;以竞技表演为形式的项目主要有维吾尔族、塔吉克族等多个民族共有的项目——“赛马”,以及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的“叼羊”等项目;与节日活动相关的项目主要有锡伯族的“西迁节”、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

(三)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国内学者主要从公众意识、管理、服务与宣传、产业结构等方面对制约体育旅游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首先,在公众意识方面,国内学者王桂忠指出,由于体育旅游比一般旅游活动的费用高,使得体育旅游的参与人数较少,而且公众对体育旅游的认知度不高,也是公众参与度较低的一个原因[12]。其次,在管理方面,由于目前我国在发展体育旅游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机制,使得体育旅游的发展无法做到井然有序,再加上体育旅游未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导致体育旅游无法在旅游产业竞争中取得优势[13]。鲍明晓等人也认为正是因为体育旅游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政府引导与协调管理机制,使其发展受到制约,而且由于目前大部分高校并未开设体育旅游相关课程,这使得体育旅游方面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14]。再次,在服务与宣传方面,杜国如、金黄斌两人的意见比较典型。前者认为我国体育旅游硬件不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交通、食宿等基本的需求无法得到较好的保证,再加上宣传力度不够,营销渠道较为单一,使得公众对体育旅游的认同度较低[15];后者则指出在我国体育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存在产品开发粗放、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营销推广乏力、缺乏品牌号召力等问题,严重制约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7]。最后,在产业结构方面,体育竞赛表演和体育健身娱乐业等服务业在我国体育产业中的比重较小,没有形成主导力量,再加上忽视与关联产业的协调发展,对相关产业的重视不足,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缺陷。

(四)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路径

面对我国体育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相关专家认为可以从公众意识、政府支持、产业调整、人才保障等不同层面发展体育旅游。

首先,在公众意识层面,政府要加强体育旅游宣传,推广体育旅游,加深公民对体育旅游的了解程度。其次,在政府支持层面,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体育旅游的监督管理,重视安全保障。另外,从法律法规入手,加快体育旅游相关法规制订,完善与体育旅游相关的法制。再次,在产业结构调整层面,要规范发展中国体育市场,深度挖掘体育产业资源,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业联手。在此过程中,紧跟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帮助相关产业降低成本,扩大体育旅游资源的有效供给,争取将体育旅游市场做大做强。最后,在人才保障方面,培养体育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吴必虎等人指出,要大力开发体育旅游产业的人力资源,为体育旅游相关企业的发展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16]。

四、体育旅游研究总结及展望

在我国,关于体育旅游的研究大体从1990年开始,从刚开始的概念性研究到后来的资源类型研究,再到各类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入研究,最后到现在的问题探索,我国的体育旅游研究已经有近30年的历程,但是与国外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方法多半以理论研究为主,缺乏数理分析。目前我国的相关研究大多属于定性研究,使用定量研究方法的文章较少。第二,体育旅游市场在整个旅游市场中所占比例较小,实力较弱,缺乏实践探讨。第三,研究内容相似。在我国对体育旅游研究的时间与其他方面的研究相比还是较短,所以研究的内容多数属于浅层次的分析,有的甚至就是简单的重复。第四,与体育旅游相关的课程并未开设。在我国高等院校的旅游类课程中,还是以旅游的主体课程为主,如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心理学、旅游经济学等主干课程。在体育旅游快速发展的当下,可以尝试设置包含体育旅游相关内容的课程。

虽然目前我国对体育旅游的研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从其研究历程来看,已经逐渐丰富和完善起来,这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引导。2016年,原国家旅游局与国家体育总局在《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中首次将体育旅游放在促进旅游业发展重要推手的位置上。另外,旅游业“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体育旅游作为优化市场环境、推动旅游业全域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日实现产业间的深度融合,是目前体育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要通过建设体育旅游目的地、示范基地等,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旅游企业。支持地方举办体育旅游活动,大力发展体育旅游。通过对政策文件的解读可知,政府在宏观层面的支持,将为体育旅游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随着全民休闲健身时代的到来,体育旅游也必将成为旅游界未来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刘庆余,弭宁.国外体育旅游研究30年综论[J].江苏商论,2016(4):47-51.

[2]杨强.中国体育旅游研究20年:述评与展望[J].中国体育科技,2011(5):90-100.

[3]Delpy L.An overview of sport tourism:building towards a dimensional framework[J].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1998(1):23-38.

[4]Hudson S.sport and adventure tourism[M].New York:The Haworth Hospitality Press,2003:3.

[5]于素梅,易春燕.体育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开发问题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5(8):26-28.

[6]迈克·韦德,克里斯·布尔.体育旅游[M].戴光全,朱竑,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7]叶艳霞.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评述[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5):73-76.

[8]尹德涛,夏学英.体育旅游与体育旅游资源分类研究[J].商业时代,2007(11):93-94.

[9]宛霞,邵凯,邢晓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3):33-35.

[10]杨利民.湘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2.

[11]黄佺,欧光龙,刘雪飞.滇西北体育旅游资源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9):123-127.

[12]李丽梅,楼嘉军.我国体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2009(10):16-17.

[13]金黄斌.云南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学术探索,2013(9):72-75.

[14]鲍明晓,赵承磊,饶远,等.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对策[J].体育科研,2011(6):4-9.

[15]杜国如.我国体育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21-125.

[16]吴必虎,严琳.中国体育旅游发展的战略与政策[J].体育科研,2007(5):1-4.

猜你喜欢

旅游资源体育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旅游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