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运用
——以广东省博物馆为例

2018-06-29

客家文博 2018年2期
关键词:展品文物博物馆

伍 洲

对于博物馆展览来说,新技术的运用范围十分广泛。比如,展厅环境的检测,展柜玻璃的使用,各种支撑加固技术,三维扫描技术以及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简称VR)等都会涉及最新的技术领域。在博物馆展览中运用新技术来展示文物的效果,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博物馆发展所需。

一、新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呈现的优势

近年来,随着理念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博物馆展览逐渐脱离简单利用藏品、复制品、文字等静态展示的被动模式,渐渐围绕主题运用新技术手段设计情境,观众通过看、听、触摸的方式参与展览,是一种形式独特的双向传播模式。他们在体验参与中探索、欣赏、发现和思考,与之前传统的、被动的参观模式完全不一样。相较于传统展示方式来说,新技术运用能丰富博物馆展览的展示形式,并提高其交互能力,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增强了博物馆的展示,具有安全性、趣味性、互动性和延展性四方面的特点。

(一)安全性

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观众可随时随地不受限制的访问参观世界各地的虚拟博物馆,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博物馆所带来的地域、空间、时间、语言、人员数量等方面的限制,为观众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博物馆藏品提供了最有效的途径。对于一些不适宜展出或移动展出的藏品来说,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不但能为其提供逼真的数字化展示,同时还可从多个角度对展品进行展示。同时,对藏品也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在数字存储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使得博物馆能够展示大量藏品信息,并能定期或不定期的更换展出藏品或更新展览主题,为文化遗产快速、有效地传播提供有力而安全的保障。

(二)趣味性

运用新技术的展览能让观众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是吸引大量观众前去一探究竟的重要砝码,使其观展的过程变得“有味道”,带给他们很大的乐趣;同时这样的参观体验促使他们愿意再来博物馆。如《牵星过洋万历时代的海贸传奇》展览中,运用虚拟技术开发了《世界这么大,我想去赚赚》和《触礁逃生》两款游戏,观众可亲自动手进行探索、实践,大大提升了展览的趣味性,同时也加深了观众对展览的理解,打破了以往博物馆刻板的印象。此外,运用定格动画视频技术制作水下考古动画《深海奇旅》和《扬帆航海日志》,让博物馆展览的信息传递变得直接、快捷、形象、生动,有效地增强了展览的视觉冲击力。

图1、图2 水下考古动画《深海奇旅》截图

(三)互动性

博物馆展览的传统展示过程中,运用图片和视频进行展示,虽然可以看和听,但这只是信息单向流动的过程,观众参与度比较低,更多的是让观众处于一种被动、旁观的角色。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个体的不同,不同的观众看同一个展览产生的效果也不同,重构出不一样的观展体验。运用新技术增强两者的信息互动,对于观众来说,调动了其参观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其接收处理信息、知识的质量和效率;对于博物馆来说,吸引观众深度参与,打破了观众和博物馆之间的缺少沟通的阻碍,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并在实践、思考和交流中达到信息传播和教育的目的,最终找到每个人心中的那个“哈姆雷特”。如《泰坦尼克文物精品展》中,运用新技术,结合船上瞭望员弗雷德里克的回忆描述设计“冰山”。“冰山”因吸收了来自空气中的潮湿水分结成冰,让观众用手去触摸,感受在沉船那个夜晚北大西洋的寒冷温度,近距离感受沉船的整个过程。

图3 触摸展厅寒冷的冰山,就能体会到泰坦尼克号沉没的那一晚北大西洋上有多寒冷

(四)延展性

图4 《牵星过洋万历时代的海贸传奇》“知识APP”和“牵星寻宝APP”应用界面

博物馆传统的陈列方式受到博物馆展厅面积和场地的限制,展览路线、展览期限、展览规模和展品内容都非常有限,且大多数都是通过藏品、复制品、图片、文献资料以及说明牌等进行平面展示,然而通过文物动态图、电子书app、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将博物馆展览进行纵深拓展,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自主选择。如《牵星过洋万历时代的海贸传奇》展览中用 到“知识拓展APP”“牵星寻宝APP”,沿着展线对展览各个部分的知识进行扩展和延伸,制作了“碧海沉舟”“货通万国”“时间胶囊”和“东西汇流”等部分的多媒体内容,以大量配图为主,少量的文字为辅,留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观众自主选择,体验现场观展的效果,同时也延伸了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二、新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

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新技术,更能为年轻观众所接受,更能引起他们的关注,满足其好奇心。而博物馆对新技术的积极采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博物馆在人们心目中的“古董”印象,还使文物“活起来”,甚至让博物馆变得更有亲和力。

(一)多媒体音像技术

多媒体音像技术包括音频和视频。因其不受资金和技术的影响,是博物馆展览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多媒体技术。它从不同角度、内容、语言等方面介绍展览,既可以满足观众的不同需要,又增加和丰富了展品的知识含量,且可以极大的节省博物馆的人力。广东省博物馆的常设展厅《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展览中,运用多媒体视频技术真实生动的展示龙舟起源、制作过程以及猎德村举行龙舟比赛的场面,还在展厅内运用音频技术,增设背景音乐,营造赛龙舟的节日氛围。又如《牵星过洋万历时代的海贸传奇》展览中运用多媒体视频技术向观众展示水下考古的情形,并向观众介绍展览背后故事。此外,还有多个临时展览都运用多媒体视频技术,吸引大批观众驻足观看。

图5 水下考古视频截图

(二)微信

目前微信在各年龄段、各层次的人群中使用率都非常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交工具。广东省博物馆微信导览为全国首创,于2013年3月开始运营,截止2018年2月底广东省博物馆官方微信粉丝达到27.5万人。观众在观赏展品的同时,使用微信,输入相应的导览编号,便能收听导览音频;也可以利用微信在家多次听取博物馆展览内容,这是观众在观展前了解展览内容的渠道之一。此外,通过微信将展览前期不为人知的布展或修复“趣事”以及有关展览的背景知识推送给观众,提前让观众对展览进行知识储备,激发观众们的参观兴趣。在微信推文增设观众留言板,实现了博物馆与公众线下互动,增强了博物馆的展示形式和交互能力,使博物馆服务更显人性化、形象化。

(三)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技术。该技术利用电脑模拟生成一个逼真的三维虚拟环境,给观众模拟视、听等感官上的体验,让其产生沉浸感。如在《牵星过洋万历时代的海贸传奇》展览中,尝试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把真实的展示场景搬到网上,使得实体空间对展览的限制不复存在。展览内容以虚拟形式存在,展品说明以文字与音频形式呈现,观众可以像换电视频道一样随时切换不同的展览内容进行观赏;也能够实现观众与展品的互动,为参观学习过程增添乐趣。此外,虚拟界面中含有展厅的空间布局和展线,观众可以跳出既定的参观路线,选择任意展品进行欣赏。

(四)360度全息影像技术

360度全息影像是一种三维影像,利用光的衍射原理,配合人眼的视觉误差,将物体的三维图像集成在柜体实景中展示。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的《广东廉洁文物虚拟体验流动展》中,利用360度全息影像技术,构建了宋仿周饕餮纹簋、明熏炉、青花竹林七贤碗等5个文物的立体模型,观众可以在任何角度清晰地看到展品的诸多细节。不仅可以展示展品的各个侧面,还能够放大呈现底部,更增加了展览的趣味性、观赏性和互动性,使得观众改变了以往对文物厚重、枯燥的观念,变得容易接受和记忆。

图6 宋仿周饕餮纹簋

三、新技术运用在博物馆展览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国内大多数博物馆在陈列展示时应用最为广泛的多媒体技术有多媒体音像技术、触摸屏导览技术、微信导览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这些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辅助文物展示,也是为了最大程度上让观众获得更多的展览信息和知识。因此,在博物馆展览中运用新技术手段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紧贴时代主题,服务于展览内容

国际博物馆协会认为,当代博物馆应当成为“既反映社会又服务于社会”“为当代和未来的公众服务”“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社会变革的工具”,特别强调和突出了博物馆的社会作用。所以,一个好的展览应该紧贴时代主题,关注社会热点,反映时代特色,才能更多地引起人们的共鸣,更广泛地扩大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同时,新技术作为展览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用来给展览提供背景材料,扩展实物展品所没有办法提供的内容。新技术的运用一定要服从展览需要,要紧贴展览主题,并围绕展览展开,不要为了用而用。《广东廉洁文物虚拟体验流动展》以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契机,通过“博物馆+多媒体”的方式,从思想、政策、人物、惩戒以及劝勉等角度进行呈现,尝试了将精美的文物和现代科技手段深度融合,利用全息影像等新技术进行人机交互体验,生动讲述文物背后的廉洁故事。把廉政文化建设与机关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建设融为一体,打破了博物馆的传统“围墙”,开拓了博物馆的虚拟“疆域”,既探索了博物馆新型展览的导向,又有效增强了全社会的反腐意识。

(二)正确应用新技术,助力于展览效果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服务于社会,博物馆新技术的运用也必须着眼于展览效果。在《泰坦尼克文物精品展》中运用新技术为观众构建视觉、听觉和动作等多元感知渠道,以期加强观众对展览的深度阐释。如在展厅中借助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利用展厅灯光效果的渲染,在视觉上力图保持事实的完整性和典型性,带给观众真实易懂、深入人心的情绪体验,使得观众仿似重回泰坦尼克号现场。

新技术虽然具有不少优点,但在具体运用过程中也要注意展览的特殊要求。那么,新技术运用于展览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展览形式要与展览环境、陈列内容相协调。目前,展览普遍采用的是现代装饰材料,如果这些材料和技术手段在造型、比例、色彩、质感等方面不协调,容易引起强烈反差,使展览的效果大打折扣;二是要防止技术手段颠倒主次、喧宾夺主。新技术应用只是传统手段辅助手段,不能因为刻意追求视觉效果而过度滥用新技术,反而将文物展览变成科技博览会,这与我们展览的目的背道而驰;三是要注重新技术设备的后期维护。很多展览项目运用新技术进行文物的展示,在展览结束后新技术设备就陷入长期停机,或者因为怕在关键时候出现问题,平常就关闭,只有在一些特殊时期才会运用;四是博物馆策展人要有运用新技术的意识。大部分博物馆策展人被“以物证史”的观念束缚。即用文物来对史料的研究结果进行论证研究,一般以陈列静态实物展示为主,少量的文字说明、讲解等为辅助手段。

四、结语

新技术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成果。通过新技术的运用,博物馆扩展了展览的内涵,丰富了展示形式和交互能力,提高了博物馆对观众的吸引力。此外,观众还能全方位感知博物馆所要传达的知识内涵,更能激发普通观众和“潜在”观众对博物馆藏品的兴趣,提升博物馆的影响力。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广东省博物馆.博物馆展览解析(2014-2015)[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

[3]张遇、王超.智慧博物馆,我的博物馆基于移动应用的博物馆观众体验系统 [J].中国博物馆,2012(01).

[4]陈刚.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发展新趋势[J].中国博物馆,2013(04)。

[5]魏敏.新媒体时代的博物馆展览——基于观众研究的分析与探索[J].东南文化,2013(06).

[6]李绚丽.数字展示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J].中国博物馆,2015(02).

猜你喜欢

展品文物博物馆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文物的栖息之地
展品被盗了
博物馆
文物的逝去
CIM 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预览(一)
CIM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预览(二)
露天博物馆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