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年湖州市生丝产品质量状况分析

2018-06-29姚方姚晓娟胡彬慧

中国纤检 2018年6期
关键词:纤度生丝回潮率

文/姚方 姚晓娟 胡彬慧

浙江省是全国最大的丝绸生产和出口基地。2017年全省丝绸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总销售收入超过650亿元,丝绸产品出口8.08亿美元,占全国22.8%。全省丝绸产业主要集中在杭州、湖州、嘉兴和绍兴4个产业特色明显的地区,湖州以丝绸面料产业为主导,素有“丝绸之府”“湖丝衣天下”的美称,处于丝绸制品的基础地位。

2017年湖州市纤维检验所对来自广西、江苏、云南、四川、浙江、重庆、安徽等10个省份的62家缫丝企业的生丝产品实施了质量检验2315批,其中国家公证检验1393批,委托检验922批,产品总净重1407.46吨,交易经济总额达7.18亿元。平均质量等级为4A57(国家公证检验全项指标),证书100%用于交易结价依据。以下质量分析以公证检验数据为依据。

一、质量情况

(一)等级分布情况

2017年公证检验生丝年平均等级为4A57,同比上升0.11A,正品率99.86%,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各等级产品分布情况为:6A级共166批,占比11.92%,同比提高9.69个百分点;5A级共634批,占比45.51%,同比下降8.96个百分点;4A级共482批,占比34.60%,同比增加0.28个百分点;3A级94批,占比6.75%,同比下降0.02个百分点;2A级10批,占比0.72%,同比下降0.67个百分点;A级5批,占比0.36%,同比下降0.01个百分点;级外品2批,占比0.14%,同比下降0.14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湖州高等级生丝原料需求明显增加(详见表1)。

(二)主要质量指标情况

根据GB/T 1797—2008《生丝》质量指标规定,2017年生丝主要质量指标年度平均值同比保持稳定,各主要指标差异变化较小。同比2016年,回潮率指标平均值提高0.11个百分点,极值(正向)增加了2.02个百分点,说明2017年交易生丝产品的含水率有所增加;同时,回潮率、纤度最大偏差、洁净、清洁4项主要质量指标离散系数均略高于2016年,说明2017年重量指标和主要质量指标的差异分布也相应增大(详见表2)。

(三)质量指标定级情况

通过对2017年经公证检验的生丝质量指标定级情况进行分析,生丝等级主要由洁净和纤度(包括纤度偏差和纤度最大偏差)两个质量指标定级,其中:洁净指标定级占比为79.83%,同比下降4.34个百分点;纤度指标定级占比为20.17%,同比上升5.92个百分点,表明生产企业对于洁净指标的控制程度和水平有所增长,纤度指标的控制程度有下降趋势。各等级生丝指标定级情况分别为:6A级100%由洁净指标定级;5A级洁净和纤度指标定级比例

分别为90.38%、9.62%;4A级洁净和纤度指标定级比例分别为75.10%、24.90%;3A级洁净和纤度指标定级比例分别为17.70%、88.30%;2A级100%由纤度指标定级;A级100%由纤度指标定级;级外品100%由纤度定级,说明,高等级生丝产品由洁净指标定级,低等级生丝产品基本上由于纤度偏差指标而降级(详见表3)。

表1 生丝等级分布情况

表2 生丝主要质量指标情况

表3 主要质量指标定级情况

(四)原料(茧期、产地)质量状况

1. 茧期情况

2017年公证检验的生丝原料茧期包括春、夏、早秋、中秋、秋(含晚中秋及混秋)及晚秋6个茧期,春、早秋、中秋、秋茧期的平均等级低于年平均等级,夏和晚秋茧期的平均等级高于年平均等级。 在主要质量指标中,晚秋和夏两个茧期的洁净指标平均值高于其他茧期,早秋茧期的纤度最大偏差指标明显高于其他茧期(详见表4)。

2. 产地情况

2017年公证检验的生丝产地涉及安徽、广东、广西、江苏、江西、陕西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广西作为我国最大的茧丝产区,检验量达742批,占全年总量的50%以上。四川、云南、江苏、重庆4个省份的平均等级高于平均水平,四川省年平均等级达5A15,位居全国前列;陕西、广西、安徽3个省份与平均水平基本持平;江西、广东、浙江3个省份低于平均水平,浙江省年平均等级为3A29,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四川、云南、江苏、广西、广东5个省份的平均等级同比2016年有不同程度提升,安徽、江西、陕西、浙江、重庆5个省份有所降低(详见表5)。

通过对原料茧期和产地综合分析,平均质量较好的地市产区(年检验量大于5吨)分别为:江苏省盐城市,云南省普洱市和曲靖市春茧原料生丝平均质量达4A70以上;四川省凉山州夏茧原料生丝平均质量达4A94;江苏省盐城市中秋茧原料生丝平均质量达5A;四川省攀枝花市、凉山州、重庆市秋茧原料生丝平均质量达4A80以上;四川省凉山州晚秋茧原料生丝平均质量达4A92。

二、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报验等级与检验等级不符。2017年度生丝公检报验等级与实际检验等级不相符的共计693批,占检验总量的49.75%,其中:报验等级高于检验等级的494批,占不相符等级总量的71.28%;报验等级低于检验等级的199批,占不相符等级总量的28.72%。报验等级与检验等级差为1级(包括正负等级差)的共计605批,占不相符等级总量的87.30%。这充分说明绝大多数企业在生丝产品生产完成后,不能根据相关国家技术标准的规定对成品实施准确的质量检验,致使生丝购买方不能根据生产企业标注(声明)的产品质量信息进行采购和组织生产。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目前大多数缫丝生产企业的生丝质量检验环境设施和仪器设备不完备或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无法按照国家技术标准规定实施全项质量检验;二是缫丝生产企业中,专业的生丝质量检验人员欠缺或技术水平较弱,无法对产品实施准确的质量检验。

(二)回潮率指标超出国际标准规定现象比较突出。据统计,2017年经公证检验生丝产品回潮率大于13.0%的共计104批,接近检验总量的10%,其中有18批生丝产品的回潮率大于14.0%。由于生丝产品价值高(2017年平均价格近50万元/吨),回潮率指标直接影响贸易结算重量,因此,生丝产品的买卖双方对回潮率指标的关注度极高,由此产生的经济贸易差额也较大,2017年回潮率指标核定重量产生的经济贸易差额近百万元。通过调查分析,回潮率指标超差的原因主要为:一是缫丝生产企业在整理平衡工序、环境温湿度等工艺条件控制不规范;二是部分企业生丝储存仓库的设施存在缺陷,加之储存过程管理不到位。

(三)高等级生丝需求与供应仍不平衡。2017年湖州地区经公证检验交易的生丝产品,5A级以上比重接近六成,与2016年相比,6A级产品的占比提升与5A级产品占比下降比重正好相当,这充分说明丝绸企业对高质量原料的需求迫切,同时也应看到,中低等级产品的供给仍占有相当比重。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无论是生产者对生产原料,还是消费者对最终消费品的质量要求都在不断提升,因此,尽快解决高质量生丝原料充足有效供给仍是茧丝绸产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表4 原料茧期质量情况

表5 产地质量情况

(四)质量指标异常情况仍然存在。2017年度生丝公证检验中,共计11批产品出现平均公量纤度超出该批生丝规格允许范围,产生纤度规格不符问题;2批因纤度最大偏差超出等级范围,将为级外品;另外,在3A级及以下111批产品中,由纤度最大偏差指标定级的达57批,占比达51.4%。

三、相关建议

(一)严控生产过程,强化机制,提升丝绸原料质量。茧丝绸产业实际状况表明,蚕茧产业现代化、标准化进程仍显滞后,分散养殖、粗放管理、技术手段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等突出问题造成蚕茧原料质量提升缓慢。因此,为满足高质量产品的原料供应,必须从蚕茧原料抓起。通过建设优质原料基地,采用经济和科技手段提高蚕农生产积极性,培育养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蚕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同时在品种改良、科学养蚕、降本增效上下功夫,建立完善的标准化管理制度,促进蚕桑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从源头上提高丝绸原料质量。

(二)完善体系,强化宣贯,加强企业内部质量管理。随着高质量丝绸产品需求的增加,企业对丝绸原料的要求不断提高,现行生丝标准中部分指标已与企业现实要求不相适应。为更好服务茧丝绸产业经济的发展,相关科研院所、检测机构和企业应进一步加强研究,完善茧丝绸标准体系,推进各项标准的全面宣贯,夯实生产和检验的技术理论基础。同时,缫丝企业应从生丝质量检验环境设施、检验设备、工艺设计、生产流程、仓储管理、人员培养等方面着手,全面建立和完善质量管控制度,促进生丝产品质量提升。

(三)积极创新,强化科研,促进检验设备更新换代。公证检验的实施效果表明,公证检验的指导原则、工作模式和实施效果得到了茧丝绸生产、交易企业的充分认可,为进一步增强检验检测的时效性,提高检验检测技术水平,检测机构应积极提升创新意识,深入调研,强化科研,增强茧丝绸产品检验检测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为企业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技术服务。

(四)充实队伍,强化培训,提高检验人员技术水平。技术人员是检验检测水平提升的关键和主体,相关检测机构、企业应合理配置技术人员,定期开展针对性培训,充实技术人员理论基础。通过提升硬件水平和创新管理模式,提高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另外,检测机构应积极完善和充分利用技术平台,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检测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

纤度生丝回潮率
棉花回潮率检测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家蚕茧丝纤度遗传基础研究进展
微波籽棉回潮率测量仪技术试验报告分析
机采棉回潮率对纤维长度影响的实例分析
自动缫丝机的“三线”对生丝纤度偏差的影响
塔式气流皮棉加湿机特点分析
茧丝纤度曲线函数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鲜茧生丝与干茧生丝含胶率试验比对
鲜茧生丝与干茧生丝理化性状的比较研究
QDJ920-II生丝纤度机改造后纤度检验测试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