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北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机制研究
——以五河民歌为例

2018-06-29

戏剧之家 2018年16期
关键词:五河皖北民歌

程 敏

(阜阳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安徽省 阜阳市 236037)

皖北地区非遗项目的形式较为多样,将民族传统文化与艺术表现手段进行有机融合,使非遗项目普遍存在较为明显地方特色和艺术审美价值,五河民歌是皖北地区重要非遗项目,是流传与淮河流域的传统民歌形式,同时也是传统民间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伴随社会对于传统文化以及民族文化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非遗项目保护工作也成为社会文化建设关注的重点问题,同时为促进非遗项目现代价值体现,进行非遗项目有效开发和应用,也是相关单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针对皖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与保护机制问题进行研究,对于促进五河民歌以及其它地区非遗项目有效保护具有现实意义。

一、皖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与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工作,需要以社会公众作为工作的基础,但是根据相关单位对于皖北地区实际社会调查结果来看,很多民众对于地方非遗项目缺乏基本认识,无法准确理解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甚至很多公众对于地方性非遗项目一无所知,支持和参与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工作更是无从谈起[1]。同时地方政府也缺乏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工作,因而导致在社会层面没有形成广泛文化遗产保护常态,使历史文化资源在当前经济社会中受到严重破坏,非遗项目对于社会影响也难以得到有效体现。

(二)缺乏非遗项目传承人

非遗项目有别于物质文化遗产,其遗产形式具有非物质性特征,需要通过人作为重要传承载体,只有将遗产形式依附于人的行为活动中,才能够进行遗产形式展现。

非遗项目传承的主要方式为口传心授,这种传承方式在人们对于非遗项目缺乏关注的背景下,显得更为困难,人们没有意识到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工作能够体现的文化价值,片面衡量其经济效益,也会导致部分人认为非遗项目应该逐渐被市场经济所淘汰。同时,社会民众对于非遗项目认知和了解程度不够,很容易导致非遗项目生存和发展环境恶化,现代社会民众对于非遗项目保护工作无视态度,是非遗项目传承和保护工作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

(三)缺乏政策和资金支持

进行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地方政府对于非遗项目重视和扶持重视程度不够,便会导致缺乏有效扶持政策,相关单位开展保护与传承工作,也会因为缺乏资金而使得相关工作流于形式。五河民歌的宣传性表演,需要应用场地、道具、服装等资源,活动组织也需要大量经费,缺乏有效政策和资源扶持,便会导致剧种宣传演出工作无法有效进行。

二、皖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完善策略

皖北地区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工作需要建立系统而完善的工作机制,促进相关工作开展和进行,地方政府在相关工作中具有不可忽视推动作用,为保证工作机制的可行性,应当以政府主导的保障机制为主,全面调动传承人、企业、民众、专家学者等各方面积极力量,构建多方协同的工作体系,共同构建皖北地区非遗项目长效传承和保护机制。政府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长效机制构建过程如下图所示:

(一)重视对企业的支持和帮扶,推动企业参与非遗项目投资

地方政府等行政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于企业参与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工作推动和支持力度,通过产业扶持、项目扶持、税费减免等多重途径,使具有经济优势力量的社会企业,能够积极参与到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应用企业投资的方式使更多的遗产项目传承与保护工作,能够获得经济基础,有利于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工作开展。政府发挥自身行政力量对企业给予支持,企业可以以五河民歌为项目开展商演服务活动,促进自身经济效益提升的同时,企业还能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并增加民众对于五河民歌了解,从而形成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工作良性循环。

(二)加大对于非遗项目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

社会民众即能够作为非遗项目保护工作的推动者,同时也是相关工作受益者,进行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能够使社会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为社会文化注入多样元素,并通过非遗项目在传承与保护工作推动下,在当代社会得到新发展,使社会文化能够源源不断获得新活力。政府应当加大对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工作宣传力度,通过社区宣传、社区义演等途径,扩大宣传工作覆盖范围,使更多社会民众能够意识到进行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工作重要意义,促进民众自觉支持和参与非遗项目保护意识增强,并通过稳定非遗项目的社会基础,构建社会良好的非遗项目传承和保护氛围。

(三)政府需要重视对于传承主体扶持

非遗项目需要通过传承主体将各项目传承和发展,由于经济社会对于民众思想影响较为严重,传承主体无法通过非遗项目传承和保护工作中获得经济利益,满足个人生活需求,是导致非遗项目无人传承的重要原因。民众对于遗传保护与传承工作认知程度低,政府需要通过政策扶持,使传承主体能够在传承与保护非遗项目同时,也能够使个人利益得到保护。在政府扶持和政策引导作用下,形成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将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工作从“输血”工作模式,转化为“造血”工作模式。传承主体在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工作中获得经济利润,传承主体也能够积极回馈政府,有助于实现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良好开展。

(四)加强政府与专家学者之间有效沟通

政府等行政单位虽然能够意识到非遗项目项目传承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但是在某些专业领域也存在一定学术盲区,由于其缺乏专业性,必然也会导致相关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开展缺乏有效性,进而造成相关工作资源浪费。政府应当通过座谈活动、学者交流等方式积极与专家学者进行有效沟通,听取专家学者对于非遗项目保护工作的可行性意见和建议,结合本地区非遗项目的特色,持续优化非遗项目保护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

三、结束语

皖北地区具有众多非遗项目,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和传承,将会是地方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损失。当前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导致项目的传承陷入瓶颈状态,政府发挥自身行政主体作用,正视自身在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工作中不足之处,构建传承人、企业、民众、专家学者等多方优质力量共同参与的多方工作体系,形成长效传承与保护机制,有利于促进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工作目标实现。

[1]申富强.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的意义[J].魅力中国,2017,(50):243.

[2]胡晓玲.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J].大众文艺,2017,(5):2-3.

[3]徐瑾,王拯民.我国非遗项目传承人立法保护探究[J].法制博览,2017,(29):30-31.

[4]王玉兰.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J].魅力中国,2016,(17):251.

猜你喜欢

五河皖北民歌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祝贺五河创建诗词之乡动员大会
五河小调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
穿花衣 唱民歌
高压喷射灌浆在水利工程防渗处理中的应用分析——以江西省五河及潘阳湖重点圩堤工程为例
北京市通州区被明确为京杭大运河北起点 五河交汇处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