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研学旅行活动设计

2018-06-28范毅登陈松林

考试周刊 2018年57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景区

范毅登 陈松林

摘要:目前最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而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对于研学旅行,活动设计在整个流程中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福州鼓山为例,深度探讨如何设计一个研学旅行活动。

关键词:研学旅行;地理核心素养;活动设计;鼓山

2013年我国第一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研学旅行”这一概念。所谓研学旅行,是指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研学旅行这一概念与当下地理教育强调的地理核心素养高度吻合。在学生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将学生置身于真实情境中,让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头脑去思考、用言语去表达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地理现象,达到真正的知行合一。研学旅行这一新的学习模式,将知识与实践完美对接,寓教于乐,切合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就在于能使学生接受高质量的地理教育,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所以要落实到具体实践活动中,从而使学生掌握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因此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就跟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

一、 活动设计背景及目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强调学而实践,格物致知。在新课标中,对于高一学生,这一学年主要学习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地理Ⅰ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Ⅱ的人文地理知识,开展活动的时间可以选择在高一的第二学期,既有利于巩固自然地理模块的知识,也有助于后面人文地理模块的学习,并且高一学生此时还未分科,研学旅行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感情。

开展研学活动,对考察地点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安全性原则,整个研学过程要保证师生的安全,这是活动的前提。②教育性原则,研学活动重在学习,不能只游不学,因此考察地点必须与学生学习的地理知识相关联。③实效性原则,选取的考察地点要具有直观性,形象地说明地理现象,从而引导学生思考。

鼓山是福州市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对于福州的学生,更应该多加了解探索,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研学旅行的推广中,强调各省市要建立研学旅行基地,而鼓山对于福州的学生是一个难得的研学基地;对于老师,也能充分运用乡土资源进行课外综合实践活动,把课堂从校内转向校外,从多方面提升自己的教学专业技能。本次研学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感受自然,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水平,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在边走边学的过程中,感受到人地协调的重要性,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 活动前期准备

(一) 活动主题

活动前两周,学校地理科组老师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和必修二教材内容以及鼓山景区资源,创设“外面的世界——鼓山”为主题的研学活动。

(二) 交通方式

鼓山离福州市区不远,在得到校方支持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搭乘校车前往,上午在学校门口集合出发,下午统一回到学校。

(三) 教师培训

研学旅行强调的是边游边学,不能走马观花、不求甚解,一定要凸显出研学的深度,因此在活动展开前,应充分挖掘考察地点的研学内涵,并对带队老师进行深度培训,打造一支优秀的研学团队。

(四) 安全教育

出发前,对学生进行旅途安全的培训与教育,指导学生旅途中纸质地图和手机导航地图的使用以及辨别方向的技巧,同时每一个带队老师都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确保每一个学生安全回校。

三、 活动执行

为了达到深度探究,做到研游合一,鼓山研学活动针对每一批的学生应设置多个任务,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促成活动有效进行。

(一) 研学开展前

对于福州的学生,可能很多都已经爬过鼓山,但缺乏对鼓山系统的认识,因而只是停留在对鼓山表面的理解。因此需要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鼓山的相关资料,并在班上进行展示,相互讨论交流,从而对鼓山的认识得到深化,为后面的研学活动打下基础。

(二) 研学开展中

在出发前,将学生分成四组,教师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个问题,在研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去寻找答案。

本次活动从鼓山山麓出发,沿着登山古径,经过“七亭七里路”抵达涌泉寺。沿途记录植被信息,观察植被的变化;在不同海拔高度,选点进行土壤剖面观察,找出变化。然后再参观鼓岭景区和磨溪景区,鼓岭景区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建筑风格多样,鼓岭景区现新增了很多别墅和旅游景点,吸引了很多游客,引导学生考察鼓岭景区的开发是否符合人地协调。磨溪景区发源于鼓山,水源丰富,溪水时而曲折迂回,时

而直泻而下,引导学生观察流水形成的地貌。磨溪景区内还修建有拦水坝,形成小水库,分析其带来的利弊。

此次研学活动的设计,凸显了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自然地理层面,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有关的现象,培养学生运用考察、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从人文地理层面,引导学生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是否协调,例如观察鼓山游客疏密程度,景区垃圾桶的分布是否合理,景区内垃圾处理是否及时等,培养学生判斷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问题关系的意识。

(三) 研学开展后

在通过身体力行的游学后,学生们都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对于鼓山的感触一定也更加深刻,活动结束后,教师督促每个小组负责人把研学问题的答案整理出来,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畅所欲言。

整个研学成果展示完以后,可以趁热打铁,让每一位学生写一篇研学心得,择优评奖,和学生强调心得里面可以写一下对于研学活动开展的意见和建议,以待校方改善下一次的研学活动。

四、 活动意义

传统的课堂都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授,然后完成习题。这种教学仅仅让学生停留在书本的知识,而研学旅行就更像“行走的课堂”,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活动更能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不会再觉得地理课堂的索然无味,可能会由衷地爱上地理。

通过研学旅行,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理事物,与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比对,当学生知道书本知识与现实环境的联系与差异后,就能够运用教材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研学旅行,不仅要提高学生自身的素养,更要培养他们对于祖国河山的自豪感,从而树立良好的品德。

发展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应该和学生平时的生活相联系,建立在真实的情境中,但现在的课堂,太多都是“教教材”,从而禁锢了学生乃至老师的思维,因此我们要通过地理课程改革,改变传统的地理课堂。研学旅行就是改革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形式,它是生动、具体的生活地理情境,是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研学旅行现在还处在研究的初期阶段,所以它在地理教学中也只是在某些学校试行过,研学旅行的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去探索。笔者相信,在未来,研学旅行会成为许多学科必不可少的部分,尤其是对于地理这门综合性学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的通知[J].辽宁省人民政府公报,2013(7):46-48.

[2]王定华.我国基础教育新形势与蒲公英行动计划[EB/OL].

[3]丁运超,丁勇成.地理教学视角下的研学旅行[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4):69-71.

[4]郭孟月,徐丽萍,葛本伟.研学旅行:让教育自然发生——以“玛纳斯河游学”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3):66-69.

[5]陈德融.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研学旅行活动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0):8-9.

[6]丁运超.地理核心素养与研学旅行[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2):18-20.

作者简介:范毅登,陈松林,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景区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摘牌”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某景区留念
研学之旅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