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农业高质量发展“九大行动”奋力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2018-06-28杨时云江苏省农业委员会主任

江苏农村经济 2018年6期
关键词:农业

杨时云/江苏省农业委员会主任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是以农村改革为发端的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农业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要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实施“九大行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实施质量兴农行动推进农业质量年建设

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提高优质化、特色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一是建好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以规模种养基地、农业园区等为重点,加快应用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标准、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使用规范,推广绿色优质安全生产技术,把农业标准变成绿色优质农产品。推动规模以上生产主体按标生产,建立生产记录台账,把是否按标生产作为政策支持的重要依据。二是守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坚决管好用好农业投入品,特别是针对老百姓关心的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确保不违规使用、不过量使用、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让城乡居民吃得放心。全面启动规模养殖场动物疫病净化工作,推进“先打后补”等动物防疫政策调整。继续开展生猪屠宰监管专项整治行动,积极探索牛羊家禽屠宰管理有效手段,推进生猪屠宰标准化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力争将绿色、有机、品牌农产品和国家、省级农产品安全示范县纳入国家追溯平台。加强监管名录和信用档案建设,实现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设区市整建制创建,加快推进整省创建。三是做好农产品品牌提升文章。坚持“政府搭台、主体唱戏”原则,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强化品牌意识。鼓励通过“公用品牌+企业+农户”等形式,发展“母子”品牌、品牌联盟,联合打造全国知名的区域公用品牌。强化品牌目录管理,加大品牌农产品营销宣传力度,讲好江苏农产品品牌故事。充分利用江苏国际农展中心、农洽会等平台,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国家和省级品牌创建推介,自主开发或嫁接农产品电商平台,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苏”字号品牌。优质稻米等大宗农产品重点在省级或相同生态农区层面打造“大品牌”,特色产业重点在市县层面打造“名品牌”。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澳吉尔生态农博园 万 震/视觉江苏

实施绿色兴农行动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深化“263”专项行动,加快构建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政策支持体系和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一是突出有机肥、生物农药替代,让农业投入品“减”下来。有机肥、生物农药是发展绿色农业的保障,要加大生产使用补助力度,加强示范推广和宣传培训。以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为重点,引导施肥方式和模式转变,推进科学施肥。开发推广高效植保和施肥机械,鼓励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和专业化服务组织,集中连片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全省新建150个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面积占比81%以上,化肥使用量较2015年削减3%以上。二是突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让生态环境“美”起来。完善畜禽粪污、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农作物秸秆收储利用体系,在全省布局一批有机肥厂,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生产有机肥,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1%。探索整县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扶持开展高附加值产业开发,总结推广一批高效利用典型。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指导3000家粪污治理认定规模场应用生态健康标准化生产技术,全省生态健康养殖比重达到30%,创建200家省级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和农业部现代化示范牧场,规模场治理率达到70%。试点开展废旧农膜、农业投入品包装物等田间废弃物回收利用,探索基于市场的回收再利用机制。三是突出种养结合,让生态循环链“建”起来。优化种植业、养殖业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农牧结合,探索规模经营条件下生态循环农业多种模式。鼓励规模畜禽养殖场与规模种植主体对接,每县建设3~6家种养结合型牧场,畜牧大县和有条件的县建设1个农牧循环型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四是突出扩大耕地轮作休耕试点,让农业资源“养”起来。以轮作换茬、冬耕晒垡、休耕培肥为重点,扩大太湖流域一级保护区试点范围,探索熟化具有江苏特色的轮作休耕技术模式和补贴机制,省级轮作休耕试点面积25万亩以上。规范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和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深化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和修复治理,扎实推进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试点,积极创建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新建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示范区20个。

实施效益提升行动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坚持效益导向、效果导向,聚焦高质量发展,把提升效益摆在优先位置。一是坚持农机农艺融合,向节本增效要效益。大力推进机械化省工高效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产出率。以粮油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畜禽规模养殖场建设等为抓手,推广节种节肥节药节水等高效生产技术,应用智能化高效管理,提高效益。建成优质稻米产业化基地130万亩,新增设施农业50万亩,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达72%。二是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多元化发展,向适度规模经营要效益。聚焦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需求,积极培育服务组织,创新服务方式,着力解决普通农户依靠自己力量办不了办不好的难题,力争到2020年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覆盖所有村。深化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家庭农场联盟、合作社综合服务体建设,有序开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大力推广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和规模经营财政贴息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三是坚持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按照“一年有规划、两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的总体安排,创建20个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打造全国示范样板。实施好16个国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探索推广融合发展先进经验和典型模式。规范提升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提高到 3∶1。

实施结构调整行动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近两年全省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阶段性供求矛盾依然突出,调什么多什么的状况依然没有根本改变。要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做大做强自身优势,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一是做优主导产业。主动对接“1+3”重点功能区战略,推进主导产业向主体功能区和优势生产区集中。全面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2018年落实划定任务到田间地块,初步完成上图入库。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粮食种植面积,扩大稻田综合种养规模,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县(市、区)增加到30个左右,面积扩大到80万亩。二是做精特色产业。总结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典型经验,推进技术创新集成、规模基地集中、加工流通集聚,鼓励引导每个县重点打造1~2个产值超10亿元优势特色产业,力争在全省逐步培育一批产值100亿元以上的区域特色产业,形成规模适度、特色鲜明、产品质优、产业融合的特色产业集聚区。三是做大新兴产业。加快做大创意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提高新兴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深化“12311”创意休闲农业特色品牌培育行动,打造更多马庄村式的乡土文化休闲旅游村,新建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50个、主题创意农园100个,全年创意休闲农业综合收入力争突破500亿元。办好全国“双新双创”博览会,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整省推进示范省、农业电子商务试点省、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省、国家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试点省等建设,高标准建设一批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全省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面积占比达到17%,创建“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400个,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增长25%以上。四是做强开放型农业。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按标准扶持一批走出去企业,推进工商资本、农资产能、先进技术等“走出去”。强化苏台农业合作园区等开放型农业载体建设,新认定省级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区)15个以上,促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

江苏省海安城东镇利用植保无人机为小麦喷洒农药 徐劲柏/人民图片

实施主体提升行动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家庭农场集群发展、农民合作社提升发展,更好带动小农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让小农户分享农业产业链增值收益。一是启动农业龙头“大企业”培育工程。实施创新团队和科技型企业家人才培育计划,开展龙头企业家培训、展示展销和银企、科企对接活动,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自主品牌响,综合效益好、带动小农户强的行业领军型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农业企业集团。支持农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在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每县(市、区)2个以上。通过3~5年努力,每个设区市培育1个以上50亿级、每个县培育1个以上10亿级的行业领军农业龙头企业。二是推进新型经营主体联合发展。依托“公司+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体的组织模式,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建,全省重点培育100个省级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立全省家庭农场名录制度和省市县三级示范家庭农场联创机制,鼓励家庭农场联合小农户组建合作社;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整体推进县、合作社示范社创建制度建设、合作社综合社试点三项行动县域全覆盖,提升合作社发展质量和带动小农户的服务效能。三是打造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学历教育提升、培育体系建设三项工程,加快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业农民大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和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计划,探索家庭农场主系统化培训机制,继续推进开展合作社理事长(辅导员)三年培训,开展涉农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农产品电商“双万人培训”行动,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万人。四是构建带动小农户发展机制。处理好新型经营主体和小农户的关系,把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扶持力度与其带动小农户数量挂钩,鼓励将政策补贴量化到小农户、折股到合作社成员。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组织,开展代耕代种、代储代销等,为小农户提供服务,提高小农户生产组织化程度和标准化水平。支持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带动小农户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完善土地入股、股份合作、订单带动、利润返还等利益联结机制,让小农户参与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利益分配。

实施装备升级行动推进综合产能提升

强化农业物质装备基础,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与现代装备建设,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强化农业综合开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坚持整体推进、规模开发,全面完成新沂、宝应和建湖3个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县推进试点任务,整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引导鼓励重点市县全域推进。要在高标准农田质量建设上下功夫,加大土壤改良力度,因地制宜发展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工程,提高建设标准和工程质量。二是加快区域资源特色开发。以“做大、做强、做精、做特”为目标,突出产业发展需求,充分挖掘具有江苏特点的丘陵山区、黄河故道、沿海滩涂、沿江高沙土等区域资源优势特色,开发治理各类区域后备资源40万亩以上。总结推广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徐州马庄采煤塌陷区治理经验,着力推进生态开发、绿色开发和帮扶式开发。三是加快农业生产“机器换人”。加快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建设,开展以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为主题的“补短板”系列活动,力争粮食产地烘干能力、高效植保机械化水平分别提高5%以上,新建25个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加快推进高效设施农业“机器换人”和绿色环保农机装备与技术示范工程,新增“两大工程”示范县20个左右。四是加快农机管理服务能力建设。启动“农机质量提升年”活动,稳妥推进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强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平安农机”示范创建,狠抓农机质量监管,不断提升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机具利用率及农机服务水平。

徐州市马庄村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实施科技强农行动推进科技与农业产业“大对接”

调整科技创新的方向与重点,改革科技体制机制,加快现代科技成果在农业上的应用。一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导向。加快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创园建设,抓好中国江苏·现代农业科技大会成果应用,推动一批国际国内一流农业科研团队、创新企业、创新成果在江苏落户。以“十三五”后半期农业重大科技需求为导向,引导科研院校聚焦绿色,研究集成一批绿色生产技术。组织17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100个创新团队围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以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环保等技术为重点,集成创新一批“苏”字号农业重大科技成果。二是强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人员分类评价和科技成果权益改革,全面深化种业权益改革,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以多种形式参与企业研发,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启动江苏省农业重大品种创制项目,有序推进省南繁基地改扩建工作,实施主要粮食作物品种综合测试工程,全面开展品种联合体试验,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三是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新建20个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资源整合,让农业大数据在云端为农业经营者提供精准解决方案。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实施“定制村官”培育工程,扩大推广农技推广和农村实用后备人才定向培养模式。以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为导向,实施科技强农富民工程,鼓励涉农科研院所与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交流合作,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下田。

实施产业富民行动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始终把农民增收放在首要位置,让农民收入保持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富民。把增加低收入农户收入作为实施产业富民工作的根本任务,聚焦苏北五市和12个省重点帮扶县(区),深化和完善农业产业富民“四挂钩两清单”工作机制,精准聚焦低收入群体,精准对接经济薄弱村,精准设计产业富民项目,集聚资源要素向重点帮扶县倾斜,形成帮扶工作合力。创新产业富民帮扶机制,把低收入农户精准受益作为产业扶贫的最终目标,作为项目立项和考评重要依据,因地制宜探索财政资金细化量化到重点帮扶群体的有效办法,总结推广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帮扶模式,推动低收入农户与产业集聚区、新型经营服务主体有效联结,打通产业化经营与扶贫开发对接通道,构建稳定增收长效机制。二是大力推动新农民利用新技术创业创新。鼓励和引导返乡下乡本乡人员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创办经济实体和企业,大力开发乡土乡韵乡情潜在价值,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提升农业价值链。加大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培训力度,鼓励建设各类农业创业创新园区、示范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创客服务平台等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平台,举办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到2020年建成200个新农民创业创新基地(园区)。三是大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特色产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增长潜力,最大限度实现农业内部增收。因地制宜发展打工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租赁经济等,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实施改革深化行动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活力释放

按照“扩面、提速、集成”的要求,依靠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让农民获得更多改革红利。一是深化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积极研究探索“第二轮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具体实施办法,让农民真正吃上“定心丸”。全省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入扫尾阶段,剩下的大多是历史遗留问题、矛盾纠纷难解决的“硬骨头”,要加大力度,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加快完成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验收提交工作。加快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平台和数据库建设,探索确权成果在推进土地流转、抵押融资、农田整治等方面的转化应用,拓展承包经营权权能。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按照“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要求,突出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改革这个重点,全面启动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扎实开展以成员界定、股权量化、完善治理机制、保障股东收益为主要内容的股份合作制改革。继续推进7个国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工作,在每个设区市选择1个县开展省级试点。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积极开辟资产租赁、企业股份、生产服务等多种发展路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三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以多元供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支持开展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农业设施设备抵押贷款和生产订单融资等,试点探索特色保险、价格保险、指数保险、收入保险,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风险补偿基金使用效能。加快推进农业信贷担保公司由省级向市县延伸。要主动与农发行、国开行、口行等金融机构对接合作,排出一批农业高质量发展项目,积极探索农业重点领域PPP项目合作等新机制新模式,推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四是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模式创新。巩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治理成果,扩大“阳光行动”试点范围,鼓励在前期试点基础上进行模式创新和功能拓展,切实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推行村级资金管理非现金结算试点,提高集体资金管理使用的安全性和透明度。□

猜你喜欢

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山西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原始农业、古代农业和近代农业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5G+农业”:5G如何为农业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