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代际饮食文化差异研究

2018-06-25刘春联

现代交际 2018年8期
关键词:饮食文化

刘春联

摘要:随着时代变迁,中国农村代际饮食文化的差异逐渐增大,其背后也反映出两代人之间关于生存价值理念的差异。本文以陕西J村为例通过描述两代人在饮食内容和饮食观念两方面的差异,说明父辈一代饮食行为主要遵从传统价值观念,而出生于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子辈一代其饮食行为更偏向于市场经济体系下的消费主义观念,并解释了J村代际之间饮食文化的差异是在个人主观选择和社会环境及国家政策导向下形成的。

关键词:代际差异 饮食生活 饮食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8-0115-02

《礼记》曾记载: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事物,它不仅可以满足我们的生理需求,同时还具有表达自我和社会风俗的文化功能。所以有学者指出:抵达某个文化的最好途径便是通过它的胃。(张光直,1977)但另一方面,一个社会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往往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生变迁,这种变迁趋势在目前正经历转型期的中国乡村表现得尤为明显,我们从乡村代际之间饮食文化的差异便可窥探出一二。因此本文以陕西省J村为个案,通过阐释代际之间饮食内容差异和饮食观念差异这两部分说明随着现代化和商业化的发展,乡村饮食文化正脱离传统并逐渐被重塑的过程。

J村为陕西省中部某个县城的一个小村庄,相比于其他村落,J村距离县城较远,但交通便利。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逐步提高,J村村民的饮食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饮食行为也逐渐呈现多样化。大体上看,我们可以以年龄为依据对其饮食生活进行分类。换句话说,这种多样化依据代际差异表现出一种规律性。这种规律性的变迁也揭示出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时代变迁下乡村文化价值理念的变迁。

一、代际之间饮食内容的差异

传统上J村村民日常飲食生活以面食为主,主要包括面条、烙饼、馍等各种地方特色食物。对于父辈一代(1979年之前出生)来说,他们每日的进食时间是固定的(一天两顿饭:早上10点半和下午4点半),其饮食内容也呈现出一种规律性,其主要表现为:饮食惯习上将汤面和干面隔天交叉食用,从而避免长期食用固定一种面食而出现烦腻;相比于机器制作的面食,更乐于食用手工制作的面食;很少食用或者消费副食产品(主要指J村附近超市所销售的面包、饼干、巧克力、火腿肠和各种零食之类的工业食品)。因为村民把依靠土地转化作为主要的食物获取方式,这种惯习使得J村父辈一代相比于对“来路不明”的副食的接受,他们更信任由自己熟悉的人以自己熟悉的方式制作自己熟悉的食物。(赵旭东,2014)

与其父辈相反,J村子辈一代(1980年之后出生)的饮食生活更具有开放性。相比于食物的饱腹功能,子辈一代更注重食物获取的便利、口感的体验和食物的“身份象征”。他们的饮食需求在工业食品的供给充裕和获取便利等条件下不断被重塑。同时,J村子辈一代对副食需求增加使他们正逐渐脱离家庭传统饮食生活,其表现为:伴随着副食获取的随意性,J村子辈一代对饮食场所和饮食时间的安排并不像其父辈那样固定;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渗入,西方舶来食物逐渐在子辈一代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更是逐渐作为一种“时尚和前卫”的文化符号被年轻的子辈一代所认可,比如生日蛋糕、红酒等在J村已屡见不鲜。

二、代际之间饮食观念的差异

时代背景下,社会整体所推崇的价值理念是由其所处的客观环境决定的。传统社会中,尤其是在乡村,物质匮乏的客观现实使中国传统一辈讲究对可食之物要物尽其用(这一点可以从传统烹饪食材种目繁多的制作方式看出),并强调通过克制自身的欲望及一系列社会道德价值规范的设置来弥补现实生活中物质资源的匮乏。比如饮食适量,注重修身养性的个人追求;普遍将勤俭持家视为一种美德,关于浪费粮食是一种罪恶的社会价值观念的推崇。追溯历史,J村父辈一代便是在这种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熏陶中成长起来,这种节俭的价值理念更是通过他们成长中所遭遇物质贫乏时期的社会实践得到强化。据村里老一辈人介绍,他们那一代大多出生于20世纪中期左右,在他们童年时期,正逢粮食歉收,童年食物匮乏的经历给他们以后的生活方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沿用前人创造的各种各样的食物保存方式(腌腊肉、腌制咸菜和泡菜、专门制作水泥柜屯粮)来应对食物短缺。食物从入土到餐桌的整个过程,他们的亲自参与使之深刻感受到一粥一饭皆来之不易。这种对粮食倾注个人情感的价值理念在如今J村的父辈一代的日常饮食生活中仍随处可见。他们吃饭时小心翼翼的神态,从不让一粒粮食洒落出来;田地里麦子的长势是他们所有的谈资;他们对下一辈人“糟蹋粮食”的愤懑和喋喋不休。

时代在改变,社会在进步。物质匮乏在J村已成为历史,尤其是在子辈一代看来,那是一段久远到无法想象的历史。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J村食物供给越来越充裕且多样化。

随着食物供给的种类繁多,节俭已被年轻一代视为“过时”和“生活贫困”的体现。仅仅依据饱腹需求来选择食物已不是子辈一代的追求,食物更多地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和符号价值。尤其伴随着西方消费主义的缓慢渗入,个人对食物的选择更明显地被贴上了一种价值标签。小孩过生日吃蛋糕,聚会喝红酒,将西餐厅视为高档场所等观念的盛行,还有符合此观念的行为被认为是社会对个人和家庭社会地位的一种认可,商品交易理念和社会世俗化的发展更是促使人们将食品更多地视为一种商品。

三、对代际之间饮食文化变迁的反思

从J村两代人的个人成长历程及社会环境来看,父辈一代主要受传统饮食文化氛围影响,其饮食内容和饮食观念大体延续传统;而出生于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子辈一代,其饮食文化虽在家庭社会化过程中受传统观念熏陶,但受其所处整体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更偏向于现代性及商业化。“伴随着中国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国孩子的食品选择权已被社会中的商业化势力牢牢掌控。”(郭于华,2000)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纷纷涌现,子辈一代以其较强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逐渐改变着代际之间文化传承的内容和方向,并逐渐促使其所推崇的市场导向的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这种衍生于西方文化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在如今西方文化备受争议

的当下如何自处,是那些推崇消费主义的跟随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四、结语

饮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基础的部分,围绕饮食生活所形成的一系列价值理念,也是我们生活态度和整体社会价值观念的表达。随着代际之间饮食生活的变迁,个人对待食物的态度和个人生存方式的价值理念也不断被重新塑造。这种不断被重塑的过程不仅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更多的是社会环境和国家政策导向下的结果,正是这种客观环境因素和个人主观因素的混合,促使J村代际之间的饮食文化的差异成为目前不可消弭的客观现实。

参考文献:

[1]赵旭东,王莎莎.食在方便——中国西北部关中地区一个村落的面食文化变迁[J].民俗研究,2014(5):122-128.

[2]郭于华.食物和家庭关系:餐桌上的代沟[A].景军. 喂养中国小皇帝——食物、儿童和社会变迁[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79.

[3]韩泽东.箪食瓢饮: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的饮食体系[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7(6):118-124.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饮食文化
功能炊具设计之我见
我国少数民族饮食安全问题研究综述
交际翻译理论下的陕西传统饮食文化翻译研究
四川羌族饮食文化资源及其开发研究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谈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徐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从方言词汇看乌鲁木齐地区回民的饮食文化
从中西饮食文化看文化差异
陕北“饸饹”与潍坊“和乐”饮食文化初探
陕北地区民族交融及对其饮食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