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许钦松 “吞吐大荒”的大山水观

2018-06-25

凤凰生活 2018年6期
关键词:大荒墨色笔墨

云壑古道 中国画230×550cm 2011年

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受联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先生

空茫雄浑的大山大水之境

“吞吐大荒”集中展现了许钦松近100余件山水画代表作品,类型包括巨幅山水画作、写生小品。本次展览由“妙不自寻—造境中的文化自觉”、

“行气如虹——笔墨中的宏大抒情”、“日出月入——实践中的现代转型”、“写泄万壑——时代的地平线”四个部分组成,以艺术家许钦松各个时期的山水画代表作,集中呈现其近年来的学术和创作的成果,通过全新的展线和代表作,让观众进入许钦松空茫雄浑的大山大水之境中。

与此同时,“吞吐大荒——许钦松山水画展”2018年巡回展也在进行中,在关山月美术馆展览之前,巡回展已在澳门艺术博物馆举行。许钦松告诉记者,此前由于工作原因,巡回展暂时停了下来,从2016年开始,“吞吐大荒”巡回展相继在上海、郑州、西安、武汉,以一年两次的频率举行,但今年计划的巡展次数多于往年,在澳门展览之后,还将于江苏美术馆、山东美术馆以及重庆美术馆举行,至此,“吞吐大荒”系列巡回展,在全国各地举办近十场。

相比中国美术馆的“吞吐大荒”展而言,关山月美术馆的这次展出的新作多了很多,许钦松介绍,新作数量约为展览作品数量的四分之一。从2012年到现在近6年的时间,许钦松进一步加强作品风格样式的探求,也有一些比较大的突破。在此次展览中,根据策展人杨小彦的思路,对其展览作品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和展示,并加入一些新的作品、部分写生作品,使展览显得更为丰富。

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广东山水画家,许钦松的艺术创作得益于广东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广东对于外来文化的接受、融合,要比其他地方都来的早,来得快,改革意识也更强。”许钦松表示,他对山水画的探求,也和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密不可分,在这里,打开窗口看世界,走遍全世界,眼界打开以后,就会反过来,借外部而内观,内观和外观的视野和方法,使得他对山水画更产生了全新的认识。“走到现在的年龄段,要更大胆地向前走,更要有创新拓展的锐气,现在的艺术创作刚刚进入成熟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

已有几十年山水画创作积累的许钦松,仍旧激情饱满,期待一次又一次的蜕变和升华,他希望借助展览的方式,听取各方意见,提升自己对山水画的再思考和反思,让展览对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刺激,“画家一定要做展览,正如演员必须演出,画家的作品,没有给观众看,整个审美过程是不完整的。”另一方面,他希望通过展览、讲座等形式,将自己的“大山水观”和山水画思想,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出去。他说,“我始终认为当代人要有自己的山水观,我们的画作是给当代和后代人看的,艺术家要引导审美,不能落后于普通人,要更有创意性、引领性,这样才能让一代代人的审美逐渐提高。”

在此次展览中,策展人更是利用全新3D技术,将许钦松山水作品进行立体呈现,让现场的观众不仅能从视野上感受到许钦松作品的宏大,更能通過影像的魅力,使观者全身心浸润到无人的苍茫之境中。此次3D技术选取了许钦松的几件作品进行尝试,他非常鼓励这样的尝试,“广东人敢于做尝试,我也在思考,平面、纸本的书画作品,怎样和当代科技结合,具有无限的空间和可能性。”思想从来都不保守的许钦松,希望在适度的范围内进行探求,加强艺术作品与观众的互动。“吞吐大荒”策展人杨小彦表示,许钦松重建山水的美学地位,突出笔墨的语言价值,去除枯寂虚无的出世观念,强调造境与时代的血肉关系,摆脱针对地貌的“写生”式局限,独创宏观渺远的艺术图式,立足广东,面向世界,成为许钦松山水的内在使命,更外化为他个人对于“宏大抒情”的风格定义。

“吞吐大荒"七大山水观

《山海经·大荒西经》曰:“大荒之中,有山名为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是谓大荒之野。”大荒山乃日月出入之处,有气壮山河。吞吐日月之势。南朝诗人鲍照曰:“腾波触天,高浪灌日,吞吐百川,写泄万壑。”“吞吐”是烟云缭绕的意象形容,也是天人合一的自由状态。“吞吐大荒”尽显气势磅礴、壮美辽远的大好河山,表现出一派空茫雄浑的气象,这正是许钦松山水画追求的目标。

“吞吐大荒”这一主题与许钦松的艺术创作密切契合。许钦松致力于山水画的探索,创作与当代精神、当代审美相结合的山水画,在学术中,他提倡“大山水观”的艺术思想,以其大笔墨观,通过视觉方式的改变,灰色地带的极限探求,金石入画、光色入画等变革性手法,表现雄浑壮观的山水画境界。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表示:许钦松成功地构建了一套新的山水语法体系。具体而言,许钦松“大山水观”的山水画,主要有以下七大特点。

壹 提出有别于前人山水画思想的“大山水画”观许钦松的山水画思想,相比前人有了很大的改变。自南北朝以来,中国山水画一直秉承宗炳《画山水序》提出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审美思想,在许钦松看来,古人建构的这种山水画是为人而作,让人享用的,“当今世界,我们面对世界的共同命运,地球、环境的命运已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与山水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过去人和自然融合,天人合一、和谐的状态,变为现在自然受到人类的侵占和破坏,已经到了危难的关头,我把山水画表现为只可远望、膜拜,不可进入、不可惊扰的这样一种状态。”许钦松表示,为了表现出自然、山水画的崇高性,他回归到山水画最初的状态,以混沌初开,来自远古的自然力量,远眺宇宙和自然,人类站在此岸,远望彼岸,人力所不可企及的精神圣地,二者形成这样的一种对比、对应的关系。许钦松的“大山水观”,从视角、笔墨、技法等多个方面诠释他对于现代山水画的思考,得到理论界一致的肯定、赞赏。

贰 形成独有的“大笔墨观”

笔墨是中国画最本质,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部分。过去的笔墨观强调的是一笔一划的书写性,或者“书画同源”的艺术观,古人笔墨观的落脚点是技巧、思想、感情相融而成的“小笔墨”,是一笔一划的个体语言汇集、交汇形成的语言系列。许钦松把笔墨语言推及到精神层面的高度,提倡“大笔墨观”,在他看来,“大笔墨观”表现的是一种画面,“大的线条起伏的变化,就如远眺万里长城在山岭中起伏的线条,它的一砖一石,就是小笔墨。”“大笔墨观”是从传统中国画审美框架衍生而出,但又跳出限于文人思想的小格局,大大拓展了中国画笔墨原本的内涵和极限,提高到画面的构建,气场、动势,这一观点得到了业界的肯定。

叁 视觉方式的改变,提出“环视法”

1996年,许钦松出国到尼泊尔访问之时,得到良机,在直升飞机上翱翔于尼泊尔上空,俯瞰雄伟壮观、气势撼人的雪峰。“雪峰那种连绵万里,磅礴的力量和撼人的气势,给我带来极大的震撼和启迪。”相比古人的山水画而言,今天对宇宙、地球、自然的认识也大为改观,人类登陆星球、登上太空,宇宙研究不断进步,宇宙观的进步,对于山水的认识范围已经超越了古人对山水画的认知范畴。“我们观察自然的角度和方式也有很大的改变,能够在很高很广的视角观看,很多图像进入视角。”与此同时,绘画的欣赏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观看山水画已经在美术馆这样庞大的空间中发生,人们的欣赏角度和方式发生改变。

中央美院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薛永年表示,在古代山水画追求高远、平远、深远“三远法”的基础上,许钦松创造了“广远法”的新构图模式。观看、观察自然的方式加强了许钦松画中宇宙意识的呈现和表达、支撑,大大改变传统山水画的空间意识,这种视野和变革是古人所没有,在同辈中也鲜有这种思考和表现,却是未来中国画发展至关重要的改变。

肆 纯水墨灰色极限的探究

在许钦松的画作中,他将笔墨黑白之间的灰度空间产生了极为敏锐探索和表达,写出了自然大气象、新感观的大山水意象空间,展现出岭南这方水土中山水画创新的—个新高度。从整部中国山水画史看来,在黑白层次的表达上,并没有很好的拓展淡墨的层次,寥寥数笔,没有表现出墨色内在的层次和表现力。“就如一首钢琴曲,最高音和最低音之间的中音区域,那才是最为广阔的地带,但中国画的黑白只是在某个单调的音区中进行。”许钦松对画面灰色极限的探求,做了大量探索工作,使得墨色层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结合到他的画中,在雄伟壮观的山水问,烟、雾、云的表现,尽在水墨墨色的控制中,变化多样,层次无穷尽,甚至达到极限。许钦松甚至有时直接在画面上用清水,不经意和之前着色的墨色碰撞,也会产生奇妙的效果。墨色的变化和光色的敏感度的发挥,使得他的画面灰色极度丰富和变化。

伍 金石入画

许钦松的画作不会因为墨色的渲染而让人感觉虚浮,这得益于他曾经学习书法和版画的经历。许钦松学习书法时临摹了很多碑帖,“从毛笔的书写到刻石的二度转变,使得书法内在的苍老、厚重的力量感加强,用笔和用刀是两回事,在前人的碑帖中研究,加强了画面,毛笔的力量。”另一方面,许钦松长年学习版画,以刀带笔,笔力雄健。这种金石味和墨色自然交融,焕发出新的气象,成为他不同于其他画家最显著的优势,又和中国画原本追求的厚拙、雄浑、厚实的层次感相呼应,大大增强了许钦松山水画的力量感,尤其是对于山体结构的厚重和力量,这点烟雾云极度的灰色和灵动相统一。在以往的山水画中,要在画中同时展现出这样的深厚和灵动是异常困难的,但许钦松的画中得到很好的统一。两者在对立的矛盾中,在许钦松的把控之下,反而形成很好的画面语言。冲突统一的效果,成为他个人山水画与其他画家最大的不同。

陆 光色入画

许钦松早年曾学习油画水彩,具有很好的色彩修养,在对颜色和色调的把握,远胜于一般的中国画家。许钦松画作中变化的微妙性体现得淋漓尽致,颜色的调配,水彩颜料,颜色和墨色的关系,产生相融相生的效果。自古以来,山水画家就有对光的研究,宋画倡导的“石分三面”就是追求在光色之下,表现出石头的立体感,这是山水画对于光线和立体感最大的描述。在许钦松的创作中,他不再强调这种自然光,而是一种神秘的天光,带着很强的宗教意识,他画中的光线居高临下、俯瞰大地,具有一种神圣至高的力量,似乎瞩目整个自然和人类的变化,他将画中的光线提升到一种圣神的高度,光照神州,更显示其画面的磅礴大气。

柒 把握瞬间即永恒

最近,许钦松参与创作的《长江万里图》巨幅长卷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在这一巨制创作之后,许钦松欲罢不能,继续创作了“长江”系列作品。一部分是进入太行山的作品,另一些是出国和在外地的写生,成为最新几年探索的一种呈现。在新展中,就展出许钦松“长江”系列的一件四尺长条画作。许钦松年轻时曾游历长江,当年的经历历历在目,那时长江还没有长江大坝,坐船顺流而下之时,让人体验到“千里江陵一日还”,两边的景致瞬间即逝,一闪而过。在新作中,许钦松就在画中表现出這种一闪而过的印象,长江在记忆中有种跳跃的感觉,形成一帧一帧的画面感,改变固有山水画大而全的表达方式。使得许钦松的作品具备有一定的当代性,这样的表现方式,在展出呈现之时,也异常新颖。

岭上游云中国画许钦松180×145cm 2011年

猜你喜欢

大荒墨色笔墨
情系农垦·镜凝大荒
无色中的有色——李立扬诗歌中的中国画墨色之美
笔墨童年
论哪吒的“肉身成圣”与宝玉的“归彼大荒”
如何使墨色有变化
秋日感怀(新韵)
田幸云
渴望
胶印机墨色智能控制技术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