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长制推动茅洲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

2018-06-25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18年6期
关键词:河长提质流域

(广东省水利厅,广东 广州 510275)

1 流域基本情况

茅洲河位于深圳市西北部,干流流经深圳市光明新区、宝安区和东莞市长安镇,在宝安沙井街道民主社区汇入珠江口,属珠江口水系。流域面积388km2,其中深圳境内311km2(宝安区境内流域面积157km2,光明新区境内流域面积154km2),东莞境内77km2,全河长41.6km,其中干流长31.3km,上游石岩河10.3km为石岩水库控制河段,下游与东莞市的界河段长11.7km,为深莞界河,属感潮河段。支流共有51条,其中深圳侧42条,东莞侧9条。

茅洲河流域内工业化和城镇化显著加快,工业企业遍地开花,无序发展造成大量违建,辖区内人口快速膨胀,流域范围人口暴增(深圳辖区人口约304万),在促进宝安、光明乃至深圳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污废水排放的持续上升。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内,除松岗街道茅洲河一级支流罗田水中上游河段水质达Ⅳ类水外,其余河段水质均劣于Ⅴ类水标准。同时,河道底泥污染严重,河流自净能力丧失,形成恶性循环,水体普遍发黑发臭。污染原因主要有3个:ⓐ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管网缺口大,污水直排现象严重;ⓑ工业企业偷排严重,工业污染源控制不到位,水环境容量小与污染负荷重的矛盾突出;ⓒ流域内感潮河段占总河长约50%,水体交换能力差,部分河段地势低洼加上潮位顶托,致河水、海水交叉感染。茅洲河因此成为“珠三角污染最严重的河流”。

2 茅洲河治理工作主要做法

2.1 领导组织架构

深圳市委、市政府将治水提质尤其是茅洲河治理工作摆上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并建立高规格的领导组织架构。成立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常务副组长的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全市有关领导和部门全面参与。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亲自担任市总河长和污染最严重的茅洲河河长。市总河长先后多次巡查茅洲河,并要求各级河长守河有责、守河担责、守河尽责,以“河长制”促“河长治”。目前,茅洲河流域干支流均已落实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河长。2015年12月,联合东莞市成立深莞茅洲河全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两市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副组长,两市有关领导和部门全面参与,并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着力解决茅洲河治理突出矛盾问题。

2.2 全流域治理方案

以“一个平台、一个目标、一个系统、一个项目、三个工程包”和“流域统筹与区域治理相结合、统一目标与分步推进相结合、系统规划与分期实施相结合”的全流域整体治理模式,系统制定茅洲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工程项目和责任分工。“一个平台”:深莞两市宝安、光明、长安三地搭建两市三地高规格的联动工作平台,协调解决茅洲河流域两市三地需衔接和决策的事项,高效推动流域综合整治顺利完成。“一个目标”:以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广东省水污染防治目标提出的2020年茅洲河达到五类水质为导向,进一步通过水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将茅洲河流域建设成为国际现代化都市水生态环境治理的典范。“一个系统”:深莞两市以全流域为系统联合编制规划方案,以保护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彰显水文化为原则,着力解决水问题。“一个项目、三个工程包”:以茅洲河流域综合整治作为一个项目,将茅洲河流域涉及的宝安、光明、长安三地各自作为一个工程包,明确相应的政府责任主体和合同管控体系。

2.3 系统治理模式

推行“地方+大企业”模式,采用流域片区项目打捆EPC招标,引进大型央企实行“大兵团作战、全流域治理”。2016年2月,深圳市先行与中国电建集团公司(下称中国电建)在宝安区实施这一模式,将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的河流治理、污水管网等6大类工程46个子项目打包,通过公开招标选定中国电建为EPC总承包单位统一实施;2016年12月,光明片区20个治水项目打包EPC招标,选定了同家公司为总承包单位,按照统一的标准全面推进流域污染治理工作;2017年3月,东莞市5条河涌截污次支管网工程和7条河涌疏浚工程打包成一个项目包,引入EPC模式。2016年以来,环保部、水利部领导实地视察茅洲河治理工作期间,均对这一模式给予充分肯定。

携手大型国有企业实施全流域治理攻坚,大型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和强大的资金、人才、技术及施工组织能力等优势得到全面展现,“大兵团、机械化作战”优势逐步显现。特别是2016年9月以来,携手中国电建实施流域治理攻坚“百日大会战”,11个标段组建突击队、先锋队,节假日不休息,春节期间不间断施工,高峰期进场人员达13000人(管理人员近3000人),超过400个施工作业面同时展开,在不到4个月时间里累计铺设管网达261km,单日最高4km,创造了管道铺设的记录。

2.4 挂图作战

深圳、东莞两市将茅洲河治理项目、治污设施能力、排污口分布、界河两岸设计标准、工业产业布局等工作内容整合到“一张图”上,将每个工程的任务安排、进度、问题整合到“一张表”上,坚持做到同一节奏、同一规划、同一标准、同一机制,最终达成同一目标,注重将治污、治水与城市景观、交通系统和文化建设有机结合,重点在界河治理、污水处理厂建设标准、两岸水乡文化打造等方面相互协调匹配,实施“挂图作战”。宝安区、光明新区、长安镇按照总体“作战图”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各自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提出分目标、阶段性目标、年度目标和工程实施计划,确保治理工作布局整体联动,逐级深化、层层落实。茅洲河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各片区进展和研究解决重大问题,两市领导频繁互访,水务、环保部门至少每月对接一次,多次联合召开会议,进一步明确双方责任分工,强化治理方案、开工时间及施工过程的衔接,保证了茅洲河整治工作的有序推进。加强市区联动。市级加强统筹协调,区级落实强区放权要求承担主体责任,形成了市区协同推进流域治理工作的良好格局。同时,深圳市治水提质办与宝安区、光明新区建立了两级联席会议制度,实行“一周一协调”。

2.5 攻坚突破重点问题

a.扎实推进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工作。深圳市根据中央环保督察意见,研究制定专项整改方案,明确调整大截排治污技术路线等10项整改任务,并建立了整改任务分台账,做到每周报进度,每季度报小结,定期协调解决推进中的问题,截至2017年底,整改任务完成7项,另外3项按考核时间要求有序推进。

b.攻坚突破征地拆迁最大拦路虎。2017年以来,深圳市征地拆迁推进力度较往年明显加大,5月17日全市黑臭水体治理专项工作会议召开后,各区(新区)直面征地拆迁难题,强力推进36条(45段)建成区黑臭水体征地拆迁工作,按期完成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涉及的全部41.5万m2的征拆拆迁任务。宝安区为确保黑臭水体整治项目按期移交施工作业面,31名区领导担任挂点责任领导,各级各部门逐层分配指标领取任务,会后两周内就全部完成10条建成区黑臭水体既定拆迁任务。

c.加强跨界河流治理对接。进一步巩固深莞、深惠沟通对接工作机制,积极主动加强与东莞、惠州沟通对接,第一时间协调解决跨界河流治理重点难点问题。市领导专门带队到东莞、惠州座谈研究,协调解决茅洲河、观澜河、坪山河、龙岗河流域8条干支流治理涉及的15个难点问题。市治水提质办会同市人居环境委以及相关区(新区),加强与东莞、惠州有关部门在日常工作中的沟通对接,在推进流域治水“上下游同步、左右岸协同”和水环境监管执法“同一标准、联合行动”上做到协调一致。2017年以来,深莞两地治水部门对接频繁,做到了每月有互访,每周有沟通,推动了茅洲河领导小组会议筹备、界河清淤、2号底泥厂选址、黑臭水体整治、打击违法排污等一批跨市协调事项。在深莞两市共同努力下,茅洲河界河段消除黑臭,实现住建部黑臭水体整治“初见成效”要求。

2.6 实施先进技术科学治水

深圳市会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团队启动“深圳水战略”编制工作,由黄河勘测院和天津大学共同承担茅洲河流域综合治理方案编制工作已完成,并正式印发。经市政府审定,市人居环境委、市水务局联合出台茅洲河干流考核断面水体达标工作方案。组建由50多家国内一流水务环保机构组成的治水提质技术联盟,为破解水难题提供技术支撑。广泛学习欧、美、日和国内先进治水经验,引进前沿技术实施科学治水。多项治水新工艺新技术成功应用于茅洲河治水提质工程实践。茅洲河流域存量干管修复工作成功采用拉入式紫外光原位固化法管道修复施工技术,有效解决了在不可开挖或交通繁忙地区修复排水管道难题。在沙井水质净化厂二期施工中作为深圳市首次运用充水预压软基处理工艺,避免了大规模土方运输造成的弃土、噪声和扬尘等施工污染,实现了绿色环保施工。茅洲河底泥处理厂建成运行,年处理能力100万m3,为解决河道清淤及底泥处置难题探出新路子。结合治水治污新技术、新工艺的实验和应用,积极做好成果转化工作,依托茅洲河整治编制的《河湖污泥处理厂产出物处置技术规范》作为深圳市地方标准正式发布,正在研究制定一系列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填补国家、行业相关领域空白,努力打造一批城市水环境治理的“深圳标准”。

2.7 督查督办及考核评价

深圳市将河长制工作落实到具体项目、量化到具体时间、细化到单位和个人,每一名河长都是“项目经理”,层层压实河长责任。ⓐ建立“2+2”督查工作机制,即由市人居环境委、水务局两个业务部门和市委、市政府督查室两个专门督查机关紧密联系,互为抓手,发挥职能优势,开展飞行检查、交叉检查、联合督查,督查结果定期公布、例会通报,将督查结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实现了对落实茅洲河等流域治理工作的全过程动态监管。ⓑ创新干部考核方式,坚持管人和管事相结合,市委组织部牵头,围绕茅洲河黑臭水体整治等重大决策部署,在工作一线中贴身考察干部,对不适应、未认清河长制和治水提质工作新形势新要求的干部及时调整,对干部在河长制和治水提质工作中的大胆创新给予积极鼓励,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锻造了一支业务精专、作风过硬的河长制和治水提质工作队伍,为茅洲河等流域治理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严格落实河长制工作验收。按照《深圳市2017年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验收制度》,市河长办于2017年底前完成了茅洲河等流域河长制验收工作。从验收情况来看,宝安区和光明新区均严格按照《验收制度》要求开展设立河长、印发工作方案及相关配套制度等工作,区级、街道级、社区级河长主动巡河,积极履职。

2.8 开拓公众参与渠道

坚持开门治水,在落实好河长制和治水提质责任的同时,聚焦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成就感,通过各级河长带动全民护河爱水,让公众有更多、更长效、更固定的渠道参与治水,推动形成了治水提质人人有责、人人担责、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强化公众参与意识。支持绿源环保等民间组织招募环保行业专家、学者、热心人士担任“深圳民间河长”;组建“河小二”志愿者队伍,发动各类社会组织宣传治水提质工作,参与茅洲河护河治水志愿服务;组织召开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公众座谈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义工联、绿源协会、民间河长、新闻媒体代表等参加,听取不同声音,汲取各方建议,共同助力推动茅洲河河长制和治水提质工作;开发河长制APP,在线公开河长制信息、接受群众投诉举报。ⓑ切实抓好宣传工作。为营造全社会关心治水、监督治水、合力治水的良好氛围,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主流媒体宣传茅洲河治理工作,提升社会各界对治水成效的获得感、满意度。最近,《经济日报》和《深圳特区报》对茅洲河治理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媒体、市民齐刷刷点赞治理成效。2017年11月,以茅洲河黑臭治理为题材,由环境保护部、中央电视联合制作的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走进科学》栏目播出,受到了公众的普遍欢迎,社会反响强烈。

3 茅洲河治理主要成效

茅洲河治理是深圳市治水“一号工程”,随着整治工作持续开展,在2016年实现“一年初见成效”的基础上,经过一年努力,茅洲河水质大幅提升,见下图。2017年12月份,茅洲河达到省考及黑臭水体整治水质考核要求,楼村段实现“水清景美、鱼翔浅底”,燕川断面氨氮下降84.1%、总磷下降77.1%,洋涌大桥断面氨氮下降76.5%、总磷下降73.3%,共和村断面氨氮下降53.2%、总磷下降78.1%。流域内9条(10段)建成区黑臭水体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实现不黑不臭。茅洲河(光明段)等建成区黑臭水体水质已达到或超过地表Ⅴ类水。

茅洲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前后对比图

2016年以来,共启动茅洲河治理工程项目135个,涉及总投资315.7亿元,2016年完成投资48.0亿元,完工15个,2017年共安排120个(2016年续建项目95个),年度完成投资87.5亿元。ⓐ污水管网方面。流域内2017年建成污水管网938km,超额完成608km的年初计划,是2016年的2.2倍。在茅洲河黑臭水体整治冲刺决胜前夕,宝安片区污水管网建设再刷新速度,最高周敷设量达24.1km,创国内记录。截至2017年底,流域内宝安片区(石岩河流域除外)污水管网已全部建成。ⓑ治污设施方面。全力加快新建3座水质净化厂,总规模65万t/d,其中沙井二期(35万t/d)、松岗二期(15万t/d)已建成通水;光明二期(15万t/d)已于2017年8月底开工,土建工程完成31%。ⓒ河道综合整治方面。流域内共有42条支流,2017年计划整治36条,其中已开工28条,完工9条。截至2017年底,完成河道整治89km,超额完成85km的年初计划。其中,茅洲河界河段深圳侧、干流中上游段、罗田水、共和涌整治及沙井河截污已完工。ⓓ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方面。2017年12月,茅洲河达到省考及黑臭水体整治水质考核要求,水质大幅改善,重现鱼翔浅底鸟掠芳洲新面貌。9条(10段)建成区黑臭水体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实现不黑不臭,每个黑臭水体的公众满意度均达到90%以上。

4 结 语

一直以来,茅洲河流域由于水动力不足、早期污染严重等原因,茅洲河中下游段治理难度倍增。深圳市在以河长制为抓手,通过建立健全河长制体系,细化实化河长工作,加上先进信息科技手段,使河长工作体系化、基层化、扩大化、智能化,探索出了茅洲河治理新模式。

猜你喜欢

河长提质流域
压油沟小流域
提质和增量之间的“辩证”
沙颍河流域管理
为城市提质而歌
青山湖生态清洁小流域
人民调解提质升级见成效
河长制推行中法律问题探讨
山西省省内主要河流河长调整公示
从法律视角看“河长制”对水污染防治的作用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