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十不惑,不惑者何
——写在《自然杂志》创刊40周年之际

2018-06-25段艳芳沈美芳温文方守狮

自然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办刊科普科学家

段艳芳,沈美芳,温文,方守狮

上海大学期刊社《自然杂志》编辑部,上海 200444

自1978年5月创刊以来,《自然杂志》已走过40年的历程。念及《论语》中 “四十而不惑”的话语,用以回首和展望亦是贴切的,尽管杂志的生命力可能比个人生命历程漫长和持久得多。所谓“不惑”,是指在办刊过程中,对《自然杂志》的办刊理念、定位与方向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在此,我们回顾往昔,展望未来并重申“高级科普期刊”的办刊定位。

1 高级科普期刊的定位与发展

40年来,《自然杂志》历经4任主编,主办单位3次变更。《自然杂志》于1978年5月创刊,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主办,创刊人和首任主编为贺崇寅。贺崇寅为科技翻译家,曾任上海翻译出版公司(后改名为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也是《上海科技翻译》的创刊人。1983—1994年,《自然杂志》主办单位为《自然杂志》社。1995年,钱伟长校长将《自然杂志》引入到上海大学,由上海大学主办,主编为汪元章。2005年,上海大学聘请董远达为《自然杂志》主编。2016年,上海大学聘请吴明红为《自然杂志》主编,执行主编为焦正。

在创刊词中提到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得更大的自由”是《自然杂志》的办刊目的。办刊伊始定位为综合性科技杂志,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高级科普杂志。创刊号中,钱三强同《自然杂志》记者交流时讲到:“针对现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互相渗透交错的特点,《自然杂志》应当努力办得活泼一些,以新颖充实的内容、生动多样的形式、深入浅出的语言, 向广大读者介绍现代自然科学知识,给人以一种清新的感受。在横的方面来看,对现代自然科学各学科及其分支都应该有介绍,不要偏废,当然也要有所侧重;就纵的方面而言, 对各学科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趋势作些综合评述介绍, 也是完全必要的。”[1]

1979年7月,《科学美国人》出版者兼主编皮尔(G. Piel)访华时曾与贺崇寅主编友好会见。之后记者刊文详细介绍作为科学家普及杂志的《科学美国人》的成功经验,诸如:杂志的编辑与科学家有着密切的联系;杂志的撰稿人都是科学家、工程师和教授,是相关领域的专家;作者与编辑合作,作者对内容的表达能力与编辑把科学知识普及于众的能力相结合,在撰稿的科学家与读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上架起一座桥梁[2]。钱伟长校长曾寄语《自然杂志》,希望“把刊物办成沟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桥梁”。1998年《自然杂志》创刊20周年时,钱伟长接见编辑部所有成员,并题词“发扬创新精神,繁荣科学事业”。

董远达担任主编期间,明确提出高级科普期刊的办刊定位,并将办刊理念总结为:奉献原创科普精品,解读科学前沿动态,沟通文理两种文化,弘扬科学人文精神。在主编带领下,编辑部采用约稿和编委推荐制为主要组稿方式,聘请各学科高级专家加入编委会,健全编辑学科方向,建设好编辑部,并注重沟通文理两种文化,弘扬科学人文精神[3-4]。董远达主编寄语编辑部:保持编辑的高度敏锐性,关注科学的前沿动态,邀请相关科学家深入浅出地解读最新科学进展,为传播科学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作贡献。

《自然杂志》的编委汪品先院士对科学与文化有着比较深入的理解。他讲到:作为生产力,科学是有用的;作为文化,科学是有趣的。从文化的角度阐述科学,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发展的要害在于人,我们却遗憾地缺乏活跃于两者之间的“两栖”人才:既有原创成果又写得好科普的科学家,对科学有兴趣的文化人,以及游弋在科学与文艺两大领域,推动两者融合的“两栖作家。”汪品先院士呼吁“为汉语世界里科学和文化的融合”共同努力[5]。

2016年,吴明红在主编寄语中写道:力求让最懂的人讲最真的事。2017年,编辑部发表文章,结合《自然杂志》的选题策划实践谈到科学传播要有对真善美的追求[6]。《自然杂志》也将继续坚持高级科普杂志的办刊定位,以组稿为主,以科学家为作者主体,以科学家、科学工作者、高校师生和自然科学爱好者等为读者对象,深入解读前沿科学成果,潜心追溯科学发展的曲折路径,努力在科学与文化融合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

2 专业与通俗如何平衡

如何做到专业与通俗之间的平衡是高级科普杂志面临的重要议题,而成功的科技杂志在这方面的表现尤其可圈可点。英国《自然》杂志做到了在保证论文最高水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扩大受众面,并成功地建立起商业模式。其成功的经验很多,诸如:把科技知识的抽象严谨与生动可读结合起来,把科技对社会的广泛影响揭示出来,最大限度地扩展受众群体,增加发行量,获取发行收入;与全球范围内的科学共同体建立密切联系,因为他们既是最核心的受众群,也是最核心的作者群,并由此保障期刊的品质;兼具权威性和大众性,再由此建立新的赢利模式,提供广告和其他服务,获取经营收入。仅就行文风格而言,《自然》坚持科学论文表达的简洁通俗,使其内容不仅本专业的读者能够理解,非专业读者至少也能理解其主要意义[7]。《科学美国人》前主编皮尔在谈到如何使介绍深奥科学内容的稿件易为各专业的读者所接受时说,主要的问题不在专业词汇,而在作者叙述文章的方式。具体而言,要使文章引人入胜、通俗易懂,就应该先介绍文章主旨,再讲事实。文章开头的写作是关键,要让人能够看懂研究的背景、内容和结论是什么。

由于英语在科技交流中的主流地位,以及以杂志影响因子为核心的评价体系的盛行,“CNS”(代指《细胞》《自然》和《科学》三种期刊)为代表的高被引杂志备受瞩目,中文期刊日益式微。中文读者众多,中文读者对了解最新科研进展的需求很大。近年来,中国的基础研究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中国学者的原创重要发现越来越多,在这种背景下,以中文为载体深入浅出地介绍最新研究成果非常有意义。

《自然杂志》提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写作要求,力求文章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备。纵观《自然杂志》的文章,有些文章仍然较为专业,也有些文章很好地做到了专业与通俗的平衡。编辑部曾选编出版“《自然杂志》科普撷英丛书”,包含《院士解读科学前沿》和《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全解读(2005—2015)》两本。文无定式,有章可循。科普文章写作,作者要以简洁生动流畅的语言将科学研究的成果、科学发现的路径、科学发展的脉络等介绍给读者。比写法更关键的是灵感、内涵和思想:这样的高级科普文章在普及科学知识之外更能带给读者乐趣或者启迪,彰显科普的意义。

3 最近十年办刊总结

2008年创刊30周年之际,方守狮副主编撰文详述《自然杂志》之大事变迁,并回顾部分科学家(其中有约200位两院院士)发表文章情况[8],在此不再赘述。2008年第3期~2018年第2期,最近十年间共出版60期杂志,刊文674篇,内容涵盖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其中两院院士(包含外籍院士)署名文章95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的文章76篇,另有几位在海外高校任职的科学家也满怀真诚地为杂志撰稿。杂志以约稿为主,一半以上的文章来自编委的推荐。在此感谢关心、支持杂志成长的编委及专家们。《自然杂志》基本上每期刊载一个专题,共刊载“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极地探索”“雾霾”“石墨烯”“储氢材料”“进化古生物学”“史前文化交流”“植物生物学”“太阳系外行星”“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模式生物”“太阳能与光伏发电”“构造地质学”“表观遗传学”“诺贝尔奖简介”等50余个专题。

影响因子是评价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一个指征。据中国知网学术影响力数据,《自然杂志》的影响因子在中文综合性科学技术期刊中处于比较靠前的位置。2009—2016年的历年影响因子在0.638~1.202间浮动(图1),在420多种综合性科学技术期刊中排名最靠前的一次位列第22位,排名最靠后的一次位列第63位。从文章被引的角度来评价,最近10年间,被引次数最高的《水下机器人发展趋势》一文被引高达178次,最具影响力的10篇文章参见表1。从表1可见,人工智能、新能源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文章比较受关注,是研究的热点。对高级科普期刊而言,影响因子并非刻意所求,影响因子较高是文章学术性和可读性兼备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图1 《自然杂志》复合影响因子变化趋势图(中国知网数据)

表1 《自然杂志》近10年最具影响力的10篇文章*

4 结语

高级科普期刊重在关注科学进展,其办刊目的是为读者服务,以提高全民科学人文素养。《自然杂志》将进一步关注科学前沿进展,注重学科平衡,支持交叉学科领域,继续向各领域专家约稿。今后办刊希望能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①增进与科学家的联系,通过参加学术会议、主动拜访、听学术报告、发征稿函等不同途径向科学家,尤其是对科普写作感兴趣的中青年科学家约稿;②注重选题策划,注重不同学科的平衡,对基本科学问题、研究热点、重大研究项目等予以专题报道;③关注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尤其是对中国学者的新发现予以及时跟踪和深度解读,在以科学家为作者主体的同时,增强编辑部自身的采编能力,及时进行相关采访报道;④在关注科学新进展的同时,注重人、事、史的结合,从自然科学史、科学人物、科学人文等不同角度丰富杂志的内容。

[1]迎接科学的春天——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钱三强同志对本刊记者的谈话[J].自然杂志, 1978, 1(1): 2-5.

[2]让科学刊物的友谊之花盛开![J]. 自然杂志, 1979, 2(8): 524-525.

[3]方守狮, 董远达. 探索高级科普期刊的办刊之道——办《自然杂志》的几点体会[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6,17(2): 268-270.

[4]方守狮, 丁嘉羽, 温文. 沟通两种文化应成为高级科普期刊的追求 [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8, 19 (l) : 113-115.

[5] 《自然杂志》编辑部. 院士解读科学前沿[M]. 上海: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6.

[6]段艳芳, 方守狮. 科学传播要有对真善美的追求[J].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17,3(3): 190-192.

[7]张世海. 通俗与专业的完美平衡:论科技出版的成功之道——以英国的《自然》杂志为例[J]. 科技出版, 2012(7):80-84.

[8]方守狮, 樊均幼.《自然杂志》风雨三十年[J].自然杂志, 2008, 30(3): 156-159.

猜你喜欢

办刊科普科学家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假如我是科学家
科普达人养成记
地域性文化刊物编辑办刊思想与具备的能力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