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崇州市五星村新农村社区建设情况分析

2018-06-25李泽容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21期
关键词:崇州市新村用地

李泽容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新农村社区是一种以农村地区内的中心村和行政村为地域范围的,结合多种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共同体。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文化和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把农村建设成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012年,成都市在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中提出改革的思路,探索创新“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以下简称“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模式。通过近5年的探索,全市共建设形态优美、配套完善、产村相融的“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123个,约8万人入住了新居,根据相关规划,到2025年将建成“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500个以上。

2 崇州市五星村新农村社区建设情况

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郫县三道堰镇青杠树村、大邑县苏家镇香林村等一批“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已形成示范效应。2017年2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三农创新发展论坛上,经现场投票,成都市“小组微生”美丽新村模式在此次十大创新榜样中位列第三名。五星村于2013年成为成都市扶贫对象,由此便打响了“精准扶贫”旗帜下的新村建设战役。

2.1 土地利用情况

五星村总用地303公顷,2013年进行新村建设之前村庄建设用地50公顷,建设用地布局分散,耕地213公顷。2013年村庄规划对五星村现状条件及发展定位结合分析,对土地利用进行了新一轮的科学规划(表1)。

表1 五星村规划前后用地平衡表

资料来源:崇州市城乡规划管理局《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村庄总体规划》(2013—2020)。

图1 五星村用地变化统计柱状图

分析说明:五星村采取整合林盘的方式,创建了3个新居点位,建设800多套川西民居风格的新房。新村建设参与率达到96%,获得村民大力支持。住宅用地约为原来的20%,在总用地比例中下降了10.74%,高效的集约了土地,在保证居住质量的提前下,将土地用于发展经济,建设家乡。同时,产业用地扩大了9.88倍,在总用地比例增加了11.01%,基础设施用地、对外交通设施用地分别扩大为原来的2.06倍、2.55倍。由于科学规划各类用地,村庄建设用地总体只增长了10%,但各类土地的使用更加高效合理。过去的五星村由于交通不便,产业结构单一,一直无法摆脱贫困村的帽子。2013年新村建设经过两年的努力,现已成为了一个“五星级”的幸福美丽新村,同时也成为成都市精准扶贫典范。由此可见,土地的科学有效利用是农村发展的关键,也是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2.2 产业发展

过去,五星村属于典型农业村,生产力低下、收入低,产业发展动力不足。2013年启动新村建设,通过整治节约建设用地210亩,除本村预留70亩以外,全部挂钩到白头镇进行产业发展。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从传统分散的农业种植模式转变为依托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五星村精心打造桤木河生态湿地,建立省级生态公园,政府鼓励当地农民参与第三产业,结合第一产业项目设置特色餐饮、休闲度假、快乐体验项目,形成完整丰富的有机产业链,村民人均收入有了明显的提升: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4800元;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达8460元,相比上一年整整多了3660元,收入上升了76%;2014年村民人均收入达12930元,增幅为53%;201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46元。2015年,五星村获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3 成功经验与存在的不足

3.1 成功经验

(1)合理规划各项用地,提高土地利用价值。正如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所说“土地是财富之母”,在农村,土地就是农民生存、发展的根本和基础。五星村对原有土地利用进行了重新规划布局,通过整治,创建聚居点,集约使用土地,一方面使得村庄农业生产用地和道路交通设施用地得到了较大程度的集中和增加,有利于产业发展,带动全村经济增长,一方面也使得村庄可规划出一定规模的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基础设施用地以及绿地与广场用地,改善了村民的居住和生活质量。

(2)科学整合农村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即使是在同一个地域,不同村庄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因此应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发展。五星村湿地资源丰富,水网分布广,桤木河水量充沛,两岸植被丰富,林盘资源特色突出,星罗棋布,因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

(3)政府市场双合作,解决新村建设资金问题。当前我国的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着投入不足、缺少经费、社区建设发展不平衡、运行成本较大,后劲不足等问题。五星村的经验是:把以往居住分散的农民适度集中,结余土地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获取部分建设资金,同时,通过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农户入户,将小土地证换位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并向银行贷款融资。

(4)改善农村自然环境,保留村落传统特色。五星村建设过程中尽量维持自然现状,保留原有树木、竹林、古井、老屋等,注重林盘保护,微景观再造,湿地保护和稻田缓冲带,保障新农村建设的永续发展,形成了亦农亦景的新村。

3.2 存在的不足

主体认识不到位,公众参与程度不够。新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包括基层干部队伍和社区群众,最主要的还是广大群众。由于群众真正了解、参与规划建设的程度不足,身为主体的自觉意识和表达意见的途径并不明晰。因此,普遍存在“上面怎么说,下面怎么做”的自上而下的规划建设,而缺乏自下而上的反馈。针对这一问题,同样身为主体的基层干部队伍应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进行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宣传普及,使得群众真正了解新农村社区建设,充分使用自己的权利,也自觉履行相应的义务。加大公众参与力度,提高农民主体认识,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自然事半功倍。

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后期维护成问题。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直接影响村民的生活质量。在进行实地考察时发现社区的文体、基础设施配置不足,公物损坏、环境卫生整顿不彻底的现象,例如社区活动中心的健身器材出现损坏后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和更换。这一区域常常是老人和小孩的活动场所,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不可忽视。

4 总结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涉及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尽管目前我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与困境也不容忽视。徐文君等从规划的角度指出,现阶段我国新型农村建设的问题是:“虚有其表,缺乏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农村社区要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两方面综合部署,创造发展动力。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公众参与程度。

崇州市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和问题不足是当地的真实情况,也是其他地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因此可以应用于成都周边地区同类型区域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域,既可提供大方向的意见指导,又可为西部地区部分农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途径上的借鉴与启发。

[1] 兰文聪.新农村建设需要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J].群文天地,2013,(1):85-87.

[2] 韩利.成都“小组微生”新农村建设的2.0版本[N].成都商报,2016-04-16(05).

[3] 陈泳.成都“小组微生”新农村模式入选全国“三农”十大创新榜样[N].成都日报,2017-02-27(03).

[4] 刘芳娜.我国新农村社区建设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探讨[J].群文天地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5(4):66-70.

[5] 耿文峰.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河南省浚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例[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14:2-4.

[6] 徐文君,仝闻一,冯启凤.“两区共建”视角下的农村社区规划方法探析[J].规划师,2014,30(3):54-57.

猜你喜欢

崇州市新村用地
中国画《林涧·新村》
崇州市:六项措施促进就业创业
崇州市:当先锋扛红旗 重实践办实事
崇州市:扎实做好援企稳岗和稳就业工作
崇州市医保局“三步骤”积极推进贯标工作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进展综述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
被资本裹挟的“新村再造”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