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校园欺凌及其防治

2018-06-23金文涛

山东青年 2018年2期
关键词:青少年校园教育

金文涛

摘 要: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欺凌、暴力等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本文从校园欺凌的的特点和预防途径方面进行一个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校园欺凌;防治

校园欺凌,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或一组人,在校园内或周边对另外一个或几个学生实施欺负和伤害的事件,这些欺负和伤害既包括身体上的攻击,也包括心理和精神上的侵害。

一、校园欺凌的特点与趋势

1.日益低龄化

据山东师范大学张文新教授的调研显示,目前,校园欺凌事件的高发阶段已由初高中,逐漸转向小学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小学阶段,儿童受欺负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增长,从二年级的25.1%逐步下降到六年级的17.5%;而到初中三年级则进一步下降到10.4%。

2.日益扩大化

一是欺负者和受欺负者年龄区间的扩大。二是涉及人数不断上涨。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占案件总数的70%以上,而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总量占到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相当一部分涉及校园欺凌问题。近几年的调查报道表明,这一比例还在持续扩大中。三是单一欺凌事件中欺凌者的人数有所增加。近年来,校园欺凌的形式多以群体性欺凌发生,往往是数名欺凌者对被欺凌者进行侵害。实施欺凌的人员除与被欺凌者有直接矛盾冲突外,有时还包括一些无关人员。

3.日益严重化

校园欺凌的程度日益严重化主要体现在欺凌的手段和造成的后果上。近些年,被各种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中,恶性校园欺凌事件有所增加。侵害被欺凌者的手段已经不再止于简单的言语侮辱或轻度的肢体冲突,手段愈加凶残、程度不断加重,如:下跪、掌掴、殴打、喝尿等,还出现了拍摄被欺负者的裸体照片或视频上传至网络,甚至还有轮奸事件的发生。

欺凌手段的加重,随之带来的是对被欺凌者更大的伤害。首先是身体上的伤害,很多人遭到了欺凌者长时间殴打,造成身体多处软组织挫伤、骨折,严重的导致器官损毁被摘除,甚至危及生命。其次是心理上的创伤,相比于身体,心理上的伤害往往更加长久,并且不易察觉,还会影响到受欺凌者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经常受欺负会导致出现以下后果: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损害;注意力分散、学习成绩下滑;因害怕受欺负而不愿上学、对学校失去兴趣甚至逃学;出现情绪抑郁、焦虑等相关症状,如头痛、胃痛、失眠、做噩梦,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导致自杀。

二、防治校园欺凌的有效路径

事实上,在校园欺凌的早期干预中,中国一些传统的观念和做法其实是十分可取的。我们不必对孩子之间发生的轻度攻击行为和冲突事件太过大惊小怪,因为通常它和成人世界的欺侮现象有着质的差别。对此,既不能轻视,也无须把它当作洪水猛兽,过分夸大。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转变处理问题的方式

教师在看待和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时,不要急于对事件定性,并采取单一、片面的手段加以处置。要尽量详细了解事件的经过和欺凌背后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要致力于淡化卷入人际冲突学生的“欺侮”和“受欺侮”意识。有时候,孩子本身对事情的严重性并没有很明确的认识,反而是教师的强调增加了他们的敏感性。通常,教师有意无意间树立的一些反面“榜样”,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引导作用。

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生之间发生的攻击和冲突事件转化为教育学生的契机,强化学生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的意识和能力。可以通过设计冲突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情境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通过交流、表演、讨论,启发学生去感知和理解同伴的真实目的、需要和情感。比如说,有的男同学会经常拽某女同学的头发,或者故意触碰某女同学,如果这位女生能够意识到他很有可能是在向自己示好,或只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那么,她就会体谅对方,不把这种招惹简单地理解为“欺侮”。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获得最直接的交往体验,比如动员组织高年级学生帮助低年级学生打扫卫生、学习功课,适应学校集体生活。这样的体验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风气,也是为了消除高年级学生欺负低年级学生的现象。因为高年级学生“欺侮”小同学,有时仅仅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寻求一种心理优势。在帮助低年级同学的过程中,他们一旦体验到身为哥哥或姐姐的权威感、力量感和自豪感,就会逐渐放弃“攻击”“欺侮”等做法。

2.改善不良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尤其是同辈关系的恶化,是校园欺凌的一大隐患。要改变这一局面,需要同伴之间相互谅解、互助友爱、和谐共处。具体而言,要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会关心。人与人之间,差异是表面的,相似性是深层的,这种相似性或共性,能够使人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相互关心。具备关心人和体谅人的品性,是道德的基础和核心内容。有效的教育本身就是学会关心,要让学生接受这种观念,并自己体会到这是一种美好的品格,而我们在关心他人的同时也能够让自己体会到快乐。为此,教师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二是学会尊重。尊重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伦理准则之一,也是处理个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的首要准则。尊重他人意味着尊重他人的基本人性、尊严、人格特征和需要等,只有让尊重成为一个群体中共同的价值理念,才能带来和谐。三是学会宽容。宽容是对自由价值的尊重,是对他人行为本质上的包容、肯定与支持,是包容他人在言论、人格、选择等基本权利上的自主性特质,允许无人格冲击的对抗与辩护,每个个体都能在法律与社会道德底线许可的范围内,轻松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心声而不被误解和责罚。教师应该通过教育,让学生感悟到自己应具备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宽容意识。

3.建立科学的惩戒机制

目前,我国仍缺乏专门针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法律法规,在面对校园欺凌事件时,学校和教师往往无法可依、无据可循、无所适从。2016年5月9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通知指出,各学校要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要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等。可见,制度建设也是校园欺凌防治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校园欺凌预防和处理制度的建设,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现有法律法规的完善。应根据对已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理结果调查统计数据,有针对性地修订相关法律条款,并增补反校园欺凌的内容,增加专门针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理办法。二是校级规章制度的建立。各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校园欺凌的预防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设立校园欺凌综合治理办公室,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同时,还要建立校园欺凌参与者的心理干预机制,尤其是做好受欺凌者的心理疏导工作。三是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2016年7月18号,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发出《关于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通知》,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司法行政部门认真组织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大纲”内容,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格局。毋庸置疑,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有助于增强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和法律责任感,督促其做一个懂法律、守规矩的青年,真正从源头上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作者单位: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猜你喜欢

青少年校园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青少年发明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