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即将严管水产“非药”板块,听听水产动保圈的大咖们都怎么说

2018-06-23本刊编辑部微信公众号tsfish

当代水产 2018年6期
关键词:水产药品养殖

■ 本刊编辑部 文/图 [ 微信公众号:tsfish ]

■ 本刊编辑部 文/图 [ 微信公众号:tsfish ]

自去年10月由当代水产、腾氏水产商务网主办了“第一届中国水产动保高峰论坛暨动保配方师技术研讨会”后,国家对水产动保尤其是非药板块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有消息称,接下来农业部相关部门将会出台针对水产非药的一系列监管措施。

本刊特邀采访了多位知名企业代表,希望能够通过系列专题报道,让他们听到来自企业发出的最真实的声音,从而更加了解水产非药板块的困境与需求,对于整一水产动保行业的规范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九州神农董事长王建华:希望国家尽快出台统一标准管理非药

近期,国家农业部相关部门将会出台针对水产非药的一系列监管措施,涉及水产非药产品的方方面面。例如微生物制剂,针对微生物菌种的鉴定问题、菌种含量标识上将作进一步规范。改水剂类型产品,现市面上主要有二氧化氯、过硫酸氢钾及其他过碳、过氧化物或含氧化物;改善微循环类型产品:如腐殖酸钠类、调节氨氮类等,国家将在控制重金属方面制定统一标准:肥水类型产品,部分厂家使用工业废弃物作为原料来源,属环境污染转嫁行为,由于含有大量重金属、矿物质以及氨氮等有机物,使用后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往后国家将对其制定相关评估标准。

本人也希望国家相关部门能够尽快出台国家统一标准,对水产非药投入品实行统一管理。目前,一些效果不理想或污染环境等非药产品充斥着市场,对养殖户而言,不仅帮助不大,反而无形当中增加了养殖成本。

南京巨豹董事长秦生巨:目前我国的水产“非药”领域出现管理上的真空

我国的水生动物“非药”行业管理和使用指导工作较为滞后,目前还没有建立起适合水生动物“非药”生产特点和要求的管理体系。

现阶段主要问题在于,水生动物用“非药”制剂管理部门职能划分不明确,缺乏完善的管理规章,导致水生动物“非药”制剂管理混乱。目前对水生动物“非药”制剂没有直接管理,标准完全由生产企业自行制订,很多企业申报水生动物用“非药”制剂也没有临床试验报告,便在市场上流通,兽药部门限于管理权限和专业知识,也未能对经审批水生动物用“非药”制剂实施管理。而水产部门又无涉足,因而出现管理上的真空。

企业不能自觉地执行国家发布的制造和检验规程及质量标准,检测方法不规范,主要成分标识含糊,难以进行质量检验。

任意扩大作用和用途,导致目前市场上水生动物用“非药”制剂产品参差不齐,为伪劣水生动物用“非药”制剂的出现提供机会,个别企业产品实际质量和产品标识差别很大。

在现阶段管理不完善情况下,缺乏行业自律,企业间价格差异较大,导致企业间不良竞争。

我认为国家应该明确水产非药的主管部门,针对各种水产非药制定统一的生产规范与产品标准。动保企业应该制定出一套企业标准,必须得到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认可,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合格正规的动保企业,才有资格研发、生产或者销售。

江苏好润总经理刘爱民:希望优秀动保企业代表参与制定“非药”国家标准

长期以来,水产非药板块一直延用企标管理,然而不同企业所制定的标准差距较大,真正的良心企业却并不多见。

本人十分赞同国家出台统一标准监管非药,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针对药品板块,国家通过GMP的制定确实统一了标准,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标准都适用于各种养殖情况,二者之间存在一定偏差。

由于水产板块相对于畜禽养殖更加复杂,不同养殖品种对于药品的敏感度也不尽相同,导致部分药品失去药效,甚至对水生动物产生一定毒性,酿造出一些渔药事故的悲剧。这就意味着企业所生产的某些药品虽然符合GMP要求,却无法满足养殖户的实际需求。

我希望国家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能够让更多的具有代表性的动保企业参与进去,因为企业与一线养殖户最近,能够听到他们的心声与需求,更接地气。

安进水产总经理温俊奇:水产“非药”国标的建立可以参考借鉴部分兽药标准

早些年,所有非药产品只要在当地的质量技术监督局备案即可生产,直到2016年以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专门开设了官方网站“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所有厂家的非药产品才开始在官网上备案,但由于审查力度不严,企业入行门槛很低。

如今,水产非药市场存在最普遍的问题就是“打擦边球”的产品特别多,部分产品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且备案的产品往往与实际销售产品不符。我认为,水产非药板块的规范标准可以参考兽药标准,此外,针对部分“新奇特”的

非药产品可通过正规途径直接申请配方专利,并且应该在配方工艺技术加大研发力度,比如现已很成熟的固体分散技术,分子结构改造修饰技术,微囊包被技术,靶向改造技术等等。

活宝源事业总监胡雄:未来水产投入品容量仍拥有大幅的增长空间

渔药在2004年开始实施的《兽药管理条例》称为水产养殖用兽药,归属于兽药,兽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疾病或者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的物质(含饲料添加剂),因此只有作用于动物机体的渔药才列入兽药范畴,其它渔药以“非兽药”形式流通,其中水质改良剂作用于水体,不属于药品,也就不受《兽药管理条例》的监管。这是造成目前水产动保产品混乱的政策根源。

当今非药品主要问题在于,微生态制剂与标识含量不符,客户又没有辨识能力,因此市面流通的微生态制剂很多都不达标;水剂更甚,由于保存时间、工艺等原因,很难达到标识菌数。

肥水类产品:大量工业或农业副产物进入水产动保原料,水产养殖水面大,大多地区产量低,利润薄,养殖户选择使用一些低价产品,这是副产物需求的主要来源。比如常见的酵母厂的废液、发霉的农副原料,都进入肥水产品类。

农药、精细化工类的产品进入了调水产品中,比如杀虫药,本有国标药物,但国标药物用量大、价格高,对于渔药企业很难销售推广出去,因此个别企业就善于整合农药、精细化工类产品制作成水质改良剂,作为杀虫类消毒类药物。

抗生素类产品以植物提取物形式进入“非药品”,这些所谓的植物提取物往往都有极强的治疗效果。

目前这类产品都是由本地质监局进行备案即可,且没有明确哪些种类原料不能使用或者哪些可以使用,导致目前水产非药品产品多且乱。

个人觉得非药品企业同样应该获得农业或者渔业部门审批颁发的生产许可证,对开发的新品进行备案获得批准文号,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希望非药行业尽快规范,并明确规定哪些品类的原料不能添加到产品之中,或者像饲料行业一样列明可以使用的原材料,并限制如重金属、霉菌毒素等指标不能超过规定值。

江苏众乐生物总经理葛卫强:水产“非药”国标应该以养殖户的切身利益与真实需求为出发点

现在,水产动保企业在自定标准后,需上传“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备案,一般由市场管理局(以前的工商局、技术监督局)认可、监管,并非像有些人所说的“非药”完全就是三不管的处境,目前有些省份已经有执法部门对“非药”进行管理,从说明书的规范书写到产品二维码的印刷要求,都进行了规范。

个人认为水产非药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品标准难统一;市场恶性竞争比较严重;对养殖一线的问题解决还需继续努力;市场监管比较混乱。

个人觉得国家的兽药标准都是很严格的,都是经过大量的验证数据证明它的严谨性的。但是,水产非药现在的发展阶段还不能达到这个要求。

现阶段,水产非药板块受到地方相关部门(地方农委、市场管理局等)的监督与管控,但目前产品生产标准明显滞后于市场一线需求,因此不管从国家层面,还是从企业自身考虑,所有规范与标准的制定都应该立足于养殖,服务于养殖,以养殖户的切身利益与真实需求为出发点。

作为一个合格的非药企业最重要就是“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养殖户的责任,对企业的责任,只有心中时刻有“责任”意识,用养殖技术和产品做好“服务”,让养殖户在健康养殖中增产增收,为这个行业长久健康发展做事、尽力!

未来的非药企业应该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企业芯”,才能更好的服务养殖一线的需求,不再有难养的水产品种。通过企业的努力,让这个行业健康地发展,让越来越多安全的水产品进入日常餐食中。

东贝生物董事长章冬生:必须限定每类水产非药产品主要成分的最低含量

本人认为非药板块因为目前没有行业标准,从而产生入行门槛低、夸大产品功效、产品含量胡乱标注、实际成分和产品包装说明不符等现象长期存在,导致目前行业秩序混乱,出现以次充好恶意杀价、不符规定产品误导养殖户、有毒有害成分进入水体影响生态养殖和生态环境等状况。

目前动保非药企业都是自定标准,网上上传即可。本人建议:对于动保药品类必须有国家兽药标准,成分和含量必须与标准一模一样;对于非药品类必须尽快制定相关评估标准,限定每类产品主要成分的最低检测含量。

同时建议提高入行门槛,对生产厂房面积、基本生产设备等设定标配,交由市场监管局(或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统一管理,做到不轻易让野蛮企业进入动保行业扰乱秩序,误导养殖,污染环境。

综上所述,本人希望国家相关部门尽早制定非药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动保市场(非药占动保90%左右),优化生态养殖,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

渔美康集团总裁刘绍春:坚决打击违禁添加问题,建立产品可追溯体系

本人认为应该以客观的态度看待水产“非药”,首先我们必须肯定非药品为整个水产养殖行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与功绩,具体体现在如下几点:其一,弥补了国家GMP产品的不足;其二,为水产养殖摸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独具中国特色的健康高效模式;其三,保障了我国水产养殖行业处于较为健康的现状。

另外,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水产非药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国家监管不到位,部分非药产品打着“非药”旗号,存在严重的违禁添加问题,包括抗生素添加过量、重金属残留、农药类添加等,现今诸如此类的现象尤为普遍,需要国家进行统一规范与严格监管,坚决打击违禁添加,否则我们的整体养殖环境将会受到严重污染,水产品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从国家层面考虑其危害都是巨大的。

除了违法添加问题十分严峻,我国水产非药现状还存在准入门槛过低

问题,由于行业标准缺失,目前我国水产动保企业中以小作坊、小厂家居多,产品生产往往无标准、无底线,质量参差不齐,同质化严重,养殖户利益无从保障。因此,现在当务之急的是提高水产动保企业的准入门槛,今后动保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硬件设施,得到农业部及相关部门认可,并建立产品的可追溯体系、监管检控体系等。

西安汉堡总经理李朝义:水产非药开辟一条生态养殖之路,希望国家能予以保护

众所周知,目前非药品无行业标准,导致门槛低,产品品质参差不齐,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现象较为普遍,扰乱了市场的竞争秩序。

对于我们所熟知的水质底质改良剂这一非药领域产品,根据其作用机理又可分为化学制剂、物理制剂和生物微生物制剂等。以生物和微生物制剂为例,如较常见的芽孢杆菌,都知道对养殖水体有良好作用,但部分企业为了凸显自己的产品优势,虚报活菌数的比比皆是,实际上应用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个人认为,现在国家已经立法禁止和限制大水面(水库、湖泊等)施肥和投喂饲料,一方面是希望能够减轻对环境的污染,还社会青山绿水,但另一方面,这些大水面资源可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如果能够运用一种新的生态养殖模式,既对环境不造成污染,同时还能提高产能和品质,必将为水产养殖行业带来福音。

我们可以利用小球藻、卵囊藻、硅藻之类的有益藻类,先在工厂内高密度养殖,达到一定级数之后,再投放到大水面,既能减碳、增氧,还能作为大水面主养品种(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的天然饵料,而养成的商品鱼无论是品质还是经济效益都会有比较大的提高。但目前国家对于微藻在池塘、大水面中的应用缺乏相应法律法规的支持,我们同样也希望能够有相关政策出台。

爱睦乐副总经理周海平:企业必须要为自己申报产品的安全性与品质做出承诺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市场,自从国家对于水产药品的严格管控以来,市场上的非药品产品种类不断增多,但是听说有些非药品产品为了效果更快得到体现其实存在添加药物成分的现象,对此个人认为我国水产动保行业必须走生态化发展的道路,摆脱依赖化学药品的模式。

我国水产动保行业需要加快规范管理,在一些新兴行业,由于政府还没有设立专业主管部门或机构,在没有标准的情况下,可学习国外的一些经验做法,由企业申请备案产品的各种指标与品质安全性,由企业自身负责,这也是一种企业诚信行为,企业必须要为自己申报的产品的安全性、

品质做承诺,一旦产品出了问题,所产生的一切法律问题将由企业自己承担;政府始终要监管的是产品的安全性,以及产品的品质与标注一致性。

但是,国家对整个行业规范体系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过程,有可能需要几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润盈生物常务副总李开运:只有非药品范围确定了,行业管理就能找到监管部门

目前在水产行业对于非药品的界定还比较混乱,概念模糊、分类不清,这就造成了这一行业混乱不堪,首先监管出现真空地带,或者重叠加,如调水产品领域到底是属于兽药部门还是市场监管部门(如工商),或者是水产养殖指导部门(如水产局、水产站);其次产品标准不一,无法监管:同一种成分就有几十种标准,特别是复配产品的成分更是五花八门;另外,产品的安全性不稳定,使用范围、方法、注意事项不明确也不准确,导致经营生产者与消费者矛盾和扯皮事件经常发生。

国家要规范非药行业,首先要规范非药范围,我认为水产养殖行业的非药品概念太广,不好界定,根据水产行业的使用门类可分为三大类:一是调水产品,只要是调节水体理化指标的投入品都归这一类,包括微生物制剂、化学制剂、无机产品(如沸石粉、高岭土、腐植酸钠等);二是水产保健品,如饲料添加剂,营养剂、无抗产品;三是水产养殖机械投入品,如增氧机、投料机等。

非药品范围确定了,行业管理就能找到监管部门,如调水产品由水产局或水产站管理,水产保健品由饲料畜牧管理部门管理,水产养殖机械及其投入品由工商部门监督管理。

另外,为了促进水产养殖发展,满足养殖需求,在非药品的研发使用中发现的新型成分,效果特别突出的,建议实行备案制度和承诺制度,即谁先研发出来,谁先拥有专属权,对产品使用的安全性要承诺,后果要负全责。

坤源生物总经理潘逢文:企业应该联合对所有非药品逐一梳理,再由国家制定相对应标准

目前,个人认为水产非药行业存在监管不到位、无生产资质要求、标准不统一、标识成份跟实际成份或含量差异巨大等诸多问题,国家若要制定行业规范与统一标准,其难度之大也是可想而知的,原因在于非药品种类众多,检测困难,质量千差万别。

对于国家制定非药品标准,个人建议可以借鉴兽药地升国操作办法,国家相关部门牵头,水产动保企业联合对所有非药品逐一梳理,确定哪些是可以应用的,哪些是绿色安全的,再来将这些非药品逐一制定相关统一检测标准。

希望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关管理措施,将这一行业规范起来,如第一,确需具备的生产资质(像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等都有相关生产资质方可生产);第二,制定统一标准;第三,规范标签说明书(有效成份标示、含量标示、用途功能等)。

宝来利来水产微生态事业部轮值总经理李建:我们要正视目前水产动保业存在的问题,愿与同行携手努力共圆绿色水产梦

目前由于水产动保非药品还没有公认的行业标准,养殖从业者对产品的有效成分缺乏可靠的检测手段,且对其作用效果欠缺专业的评价机制,大多数情况仅通过感官和表观需求来评价产品,还难以对动保产品做出科学、全面的论断。但任何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矛盾,我们要正确看待目前水产动保业存在的问题,我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行业的发展,许多问题都会逐步得到改善和完善,对此我们要有信心。

当前,为最大化地体现动保产品的作用效果,尽可能满足养户的预期使用目标,我建议大家在选择和使用动保产品时:首先,要深刻认识动保产品的本质,牢固树立“动保不是神药”的观念和意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避免出现待问题发生后,再把动保产品当作“救命稻草”的偏激行为;第二,在选择产品时,要从品牌、研发、生产和服务等多个环节综合评判产品的正规程度,不要过分地追求价格低廉;第三,在评判产品的作用效果时,不要太过于心急,养殖是一个系统工程,且动保效果的体现需要一个周期,建议定期持续地使用一个或一类产品一段时间后,再从多个角度和纬度做出论断;第四,在应用不同类别的动保产品时,要讲究原则和方法,做到科学合理。

武汉鑫华隆总经理马华刚:水产非药行业在不断变化,只有创新才是唯一出路

从2000年初至今,非药品发展迅速。从行业进步的角度看,非药品的不断壮大总体对水产动保产业来讲是一个好事情,尤其是环境改良类的非药品,对养殖产量的提升以及水产药品的“绿色无公害”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非药品缺乏监管,行业乱象也越来越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门槛低,很多企业对非药品的研发过于粗糙,如安全性实验不充分,导致养殖户的巨大损失,甚至导致群体性事件。

二是受利益诱惑铤而走险,添加违禁药品,看似增加了药效,却是摧毁整个产业,比如“多宝鱼”事件。

三是行业恶性竞争:非药品的产品同质化严重,部分企业迫于竞争压力不管质量,只求低价,坑农骗农。

我认为,非药品同质化严重并不代表产品和服务差异化难度大,行业在不断变化,机会也随变化而来,只有创新才是唯一出路!

另外,非药品品类繁杂,很多品类存在跨行业使用的情况,如过硫酸氢钾复合盐、二氧化氯、益生菌等。针对非药品的监管,个人认为:一是需要从国家层面理清权责,成立联合执法部门;二是对原料企业、生产企业及经营企业提高准入门槛。

澳保生物总经理刘强:国家实行企业标准信息网上公布是一大进步,还在玩猫腻、随意消费信用的企业必死无疑

制定产品品质标准其实是企业开发产品的一个环节。当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开发某个产品后,需要确定该产品执行什么品质标准,目前我国现行的产品品质标准主要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部颁标准)和企业标准。企业开发产品首先要执行国家标准(即我们常说的GB产品)或行业标准(有国家标准后即自动废止);若开发的产品既没有国家标准也没有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不能满足该产品要求时,企业需要自行制定产品执行标准(即我们常说的企标);为了让国产产品品质标准与国际接轨,我国同时采用和转化使用国际标准(即ISO/IEC等国际组织制定的产品品质标准)。

目前,企业标准必须在当地质量监督管理局备案与登记后生效,并接受地方质监局的检查和管理。现今国家已实行企业标准信息网上公布(按规定完成信息公布即算完成备案与登记),更加公开透明,接受主管部门质监局管理的同时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并与企业信用挂钩。我认为这是一大进步,有利于逐步实现企业自我规范以及行业良性发展。我国绝大部分行业都执行以上产品品质标准管理机制,不是水产动保特有。

目前的企业标准管理办法有监管空白且随意玩猫腻和消费信用的企业,将必死无疑,因为公开透明的机制下,违法违规成本非常高。诚然,目前水产非药板块存在企业多而杂、产品参差不齐等问题,给人“乱哄哄”的感觉,但是这种“混乱”只是行业高速发展过程中的表象,随着行业成熟度的提高,这些问题都会在发展中逐步解决,饲料也经历了这样的发展阶段。我认为所谓的“制定行业标准”、“提高入行门槛”等提法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结果只会禁锢水产非药品的发展,积极作用有限。什么是好产品?能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产品是好产品,能帮助养殖户养殖成功的非药品是好产品。价值创造能力是检验产品的真正标准。

渔豆豆总经理王新波:现在有些养殖户是分不清兽药与非药的,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我们团队走访调查了福建、广东、广西这些全国最集中的水产养殖区域和非药品厂家集中之地。通过和一些厂家交流,得知现在的非药品市场杂而乱,因为办理手续较为简单,没有明确的上级主管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和环评手续后,再经过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科的产品标准审核和国家企业标准公示网的公示,就可以生产销售了。

至于产品质量能否达到标准就看厂家自己管理了,如果没有工商、畜牧部门的抽检,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甚至一些产品的实际成份和含量可能不会在标准中出现。我们在经销商那里走访时也发现部分公司是销售类公司,没有生产资质,是否能在市场上销售,可能还要打个问号。在此也希望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出台具体措施,对相关公司和产品进行有效管理。

在我们走访了当地一些经销商和养殖户之后发现,目前养殖户和相当一部分经销商对于水产“非药”产品的认识和使用存在许多不足甚至错误理解。大部分养殖户甚至不知道什么是“非药”产品,认为和渔药是一样的,这也不怪基层人员,因为渔豆豆在实体店里同样观察到许多“非药”产品,明确说明是治疗寄生虫和各种疾病的。

在一线养殖中,有一部分养殖户和经销商基本上是不分兽药和非药的。这也是非常可怕的地方,如果非药里添加了抗生素、农药成份,效果很好,但会对养殖环境甚至消费者身体造成长期、严重的损害。因此,渔豆豆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对产品规范化做一些具体管理工作,如建立产品生产批准制度、产品标准制度、产品质量入市检查制度、厂家负责制度等法律法规。同时也希望能为环保、健康的新型“非药”产品的研制,出台宽松入市政策,鼓励万众创新。

绿豪科技技术总监杨留冰:企业切勿为了眼前利益触及法律红线,否则只会害人害己

目前,水产非药品行业入行门槛不高,企业若想要在非药市场上分得一定的利润并长期保持下去,没有一定的实力是做不长久的,那些想利用法律监管漏洞赚快钱的方式来攫取不当利润的企业,迟早会被行业淘汰出局。

个人认为一个合格的非药企业需要具备一定的资质,比如每生产一个新产品需要相应的企业标准支持并被合法备案通过,同时该企业产品的生产环境也要符合国家相应的环保标准,另外产品的设计、研发和生产过程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把关、监督和控制。

每个良心企业都要遵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实实在在为养殖户解决实际问题,从中获得自己应得的收益;还要严格遵守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办企业,切勿为了利益而触及法律红线,最终害了企业本身也害了整个行业。

希望未来非药行业出台一个能够规范企业行为的具备一定强制性的行业规范,使各个企业能够真正以养殖户养殖生产为导向来做实业,进一步规范自己的生产行为、销售行为、服务行为,最终实现水产养殖的高产量与安全性,让老百姓都能吃上放心的水产品。

青岛根源生物集团产品经理蔡玉勇:水产微生态企业可以从产品研发、配方、推广以及生产品控方面提升完善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动保产品中属于比较混乱的,主要问题,一是生产门槛低,企业对产品原料来源、质量控制、生产工艺和成品品质控制能力较弱;二是产品质量稳定性较差;三是该类产品从终端用户的角度无法判定产品产品质量优劣,只能看包装说明,包装说明虚假宣传较多;四是企业原料采购没有经过严格筛选,水产专用菌种研发、筛选企业少,五是品复配随意性大,没有对菌种是否存在拮抗进行验证,往往根据配方师的经验进行复配;六是分强调菌量,夸大宣传的成分较多,但在菌种功效提升、配方工艺上下的功夫少。

水产微生态产品生产企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提升完善:一是产品研发能力:水产微生态产品目前使用菌种品种相对较少,来源单一,需要加大力量开发水产专用菌株,不断丰富和升级产品。

二是产品配方工艺。产品配方工艺要求开发人员既要对产品各种原料的成分、功能要相当熟悉,又要有合理的配方工艺,最终解决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是生产品质控制。产品质量控制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只有产品质量稳定才能确保使用效果稳定可靠。

四是产品宣传推广,产品成分、功能标示必须确保准确,禁止夸大宣传现象,避免对养殖户造成误导。

惠盈动保集团副总经理张声虔:所有非药生产厂家建立生产档案,做到监管由源头抓起

当前,国内通过GMP认证的企业里,水产企业占比相当低。这证明水产动保企业的门槛过低。

目前非药行业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管控不规范,市场上的非药产品成分不纯粹,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严重,因为市场监管缺失,很多厂家打着非药的旗号,但生产出来的产品却添加抗生素等药品成分,导致非药行业成为水产动保行业的重灾区。

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非药”的概念太过笼统。到目前为止,国家对非药还没制订出一套统一的标准,这就让很多伪劣的非药产品能轻易地流入市场。问题产生后,到底是属于农业部门还是环境部门的监管范畴,又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定,使得非药市场长期处于混乱的状态。

我认为非药行业规范化,需要相关监管部门要求所有非药生产厂家建立生产档案,做到监管由源头抓起。

国家必须明确非药里面的化工成分的使用规范与标准,为非药产品“正名”,让大家真正的清楚它到底是什么产品;制订详细的生产要求,就像抗生素一样,有一套使用原则说明,以及成分说明;生产过程透明化,做到可监管、可追溯;监管范畴需明确到统一的主管部门负责。

贝嘉美总经理苏永鹏:希望国家落实执行新的监管体系能以循序渐进的形式来实现

对于兽药行业来讲,国家将行业整体标准规范化后,使兽药企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监管更透明化,杜绝了有些企业进行的违规操作;对食品安全也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因此我认为水产非药类是可以借鉴兽药的发展经验来制定其行业准则。

我个人认为,目前非药在制定标准过程中比较大的难点和阻力在于行业本身的复杂性、养殖品种的繁杂性、门槛低微企业众多和没有专职监管部门。

我建议国家应该为非药行业设立一个企业门槛,在现有企业里面,筛选一批能够自主研发,独立生产的非药企业出来,为非药行业正名,让“非药”成为一个名正言顺的行业。这样有利于行业的规范性,打破行业没门槛的混乱局面;有利于有实力的企业发挥各自优势,以及科研的投入,最终实现促进非药行业的进步和健康发展。

最后就是国家出台新的行业标准,需要通过有效的监管体系来落实执行,我个人希望这个落实执行的过程,能以循序渐进的形式来实现。

因为,不管哪个部门来执行非药市场的监管工作,我个人认为,首先必须要做好全国性的调研工作,作为非药行业的管理者,需要清楚了解到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因行业涉及到的多种产业的关联性,制定标准时,就要多方面地考虑,希望能放宽些产品的种类范围,广泛吸纳和考查原有的一些地方标准,或者是企业合理的使用标准,并能限定一个过度期。

猜你喜欢

水产药品养殖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加油!水产人!
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大咖点评:2020年水产动保谁主沉浮?
读懂“水产人十二时辰”,你就懂了水产人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