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学生的习得性无助及干预策略

2018-06-22肖翠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习得性归因消极

肖翠

摘要习得性无助主要指个体任务挑战频繁的失败而形成的无能为力和无可奈何的心理倾向。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了解习得性无助,以针对性进行教学。本文主要探讨了关于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特征,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解析,并提出了相应干预策略,为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习得性无助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关于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个体因频繁的失败而对问题形成的一种无能为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它是一种消极的动机归因,普遍存在于学困生中,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人格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对于习得性无助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鼻祖为塞利格曼( Seligman,1967)和他的团队。通俗来说,他们把这种在可逃避或回避有害的、不愉快的情景下习得的情绪反应称为习得性无助感,这种无助感会使动物表现出反应性降低等消极行为,妨碍新的学习。它的形成过程为:频繁体验挫折—产生消极认知—产生无助感。而这种现象在自控能力弱,自我认知不完善的学生上发生普遍。所以作为一个教育者,必须对习得性无助予以高度重视,对其有深入的掌握,并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相应的干预策略。

1习得性无助的成因解析

1.1挫折体验频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自身和外界的众多因素,如学习任度难度过高,自身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当等,导致在各科学业成绩上都无法取得较好的成绩,经过如此挫折反复循环,学生不避免的体会到各种挫折和失败,如果再加之教师的不正当评价和家长过高的要求,会使学生产生无力的挫败感,最后变成习得性无助。

1.2不当的评价方式

学校教育里的不公正评价。现在的教育评价过多注重终结性评价,以考试最终结果为导向。而学生一开始是充满好奇心和信心的,愿意尝试各类新事物,其中避免不了失败。教师没有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对学生的一次失败进行消极评价,而非鼓励性,致使其丧失信心,并带有焦虑情绪,产生习得性无助。也伴有消极情绪。许多父母把孩子的学业成绩视为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如若孩子在学校里没能取得好成绩,父母的期望落空,大的落差感致使其对孩子要求更加严格,无时无刻不监督者孩子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造成了孩子的反感,父母对下一次成绩的急切关注等等,也有可能造成孩子的又一次“失败”。

1.3不正确的归因方式

著名的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于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这六个因素,这六个因素又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根据这几个维度的划分,能力是内部、不可控的因素,努力是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若学生在学习任务失败后,把原因归结为能力这种不可控的因素,就会产生一种脱控感,觉得自身的努力无济于事,随之也不再做更多的尝试,渐渐认同自身“能力不足”的事实,导致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

1.4认知障碍

认知指的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但个体的认知容易受到非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对任务失败的担心,对别人评价的看重等等焦虑情绪的糅合,就会导致任务的失败。失败后,却将其归因于不可控的能力因素,所有的不足全归因于自身内部因素。比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各种不良信号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形成条件反射,通过不断尝试挫折、失败,理解并形成错误的认知结构;错误的观察模仿、信息加工和知觉的重新组织,构成为不正确的认知地图,进而阻碍人的潜能发挥。

2习得性无助的矫正策略

2.1由消極的评价转化为积极的评价

当下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课程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分数作为唯一标准,过于重视鉴定质量、区别优劣、选拔淘汰等功能。我们教育评价应该注重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多用积极的鼓励性评价,使学生无时无刻都感到在进步。教师还应该善用奖励,多关注过程性的进步,针对习得性无助学生,主要以言语奖励为主,一步一步建立起其自信。

家长教育方面,家长应该正视自己对孩子的期望,不能对其有过于严苛的要求。父母还应该认识到孩子的全面发展才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在孩子失败时,家庭应该充当靠山的角色,为孩子提供支持,而非再为其施加压力。

2.2不断体验成功

习得性无助感主要是由于不断体验失败而产生对自己能力怀疑的心理倾向,为了矫正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使其不断建立自信,就需要为其创造不断成功的小体验。比如教师在课堂上,特别注意引导这些学生回答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对其进行鼓励,家长多带孩子去参加孩子感兴趣的活动,让他们在那些活动中建立起自信。

2.3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把消极的归因方式转化为积极的归因方式。教师首先了解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归因方式,接下来在各个教学机会中引导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稳定的能力因素,会使他们产生自我效能感和自信,而将失败归因于自身努力不够的可控性因素或外在的不稳定因素,以后学生就会付出更多的努力以获得成功,不会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正确的归因方式对学生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萍,葛明贵.论学业习得性无助感向自我效能感的转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

[2]周国韬.习得性无助感理论浅析[J].心理科学通讯,1988(06):47-51.

[3]翁世华.学生的习得性失助感及其矫正策略[J].宁波:宁波大学学报,2006.

猜你喜欢

习得性归因消极
从消极隐私保护到积极隐私保护:元宇宙中的隐私风险及其治理进路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例谈分数意义习题习得性教学误区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学业成绩与习得性无助: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初中生自尊和习得性无助感的关系研究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习得性无助感与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