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吐温小说中美国民族母性的丧失与追寻

2018-06-22刘丽萍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1期
关键词:哈克汤姆

摘 要:处于资本主义社会转折期的马克·吐温意识到美国以往自然真实生活的丧失,因此在文学创作中他试图踏上重建民族母性追寻之路。本文试图从《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两部作品中冒险旅行来分析其隐含的母性主题,通过对其母性主题的探究可以揭示汤姆、哈克以及马克·吐温本人所探寻的精神归宿问题。

关键词:汤姆;哈克;母性主题;丧失与追寻

作者简介:刘丽萍(1989-),女,汉族,四川自贡人,英美文学专业硕士,现执教于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职称助教,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2

一、引言

马克·吐温是美国杰出的幽默讽刺作家,其作品大多以自己从童年到青年时期, 特别是在密西西比河畔生活那段时期为创作背景完成,《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就是反映作家这一时期生活的不朽之作。南北战争后,美国工业的突飞猛进,处在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转型时期。旧的文明体系濒临瓦解,新的文明体系迅速发展,使得以往温婉宁静的民族氛围逐渐失去了栖身之地,而在那荒乱动荡的年代,母亲的缺失意味着整个美国民族的母性丧失。马克·吐温正是通过对汤姆及哈克,尤其是哈克在密西西比河上,乘坐木筏的母性追寻之路来试图重构美国民族文化的母性原则。本文试图对这一主题进行初步分析阐述,企图进一步深刻剖析这位“美国文学界的林肯”、“美国民族文学真正的开山祖师”的内心世界。

二、母性的丧失与追寻

“马克·吐温创作的年老女性大都代表母亲形象,年轻的女性则是贤淑女性的典范。她们都代表了一种保护者的形象,这反映出作者希望从这些妇女形象中找到精神庇护和安慰。”[1]169

1. 汤姆身边的母性角色

汤姆的母亲去世了,他是由波利姨妈抚养,作者让母亲在一开始就缺席,而活脱脱的塑造出了另一个看似严厉而实则慈爱的姨妈,在其粗糙的表面下其实是一颗善良而包含母性情怀的赤子之心。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共三十六章,其中在第三、六、七、十九、三十一、三十二,以及第三十三章中,贝奇这位小姑娘频频出场,却始终不见其母亲的亮相,难道有位当大法官的父亲庇佑,母亲就是无足轻重,而不必浪费笔墨?马克·吐温在这样的人物的安排上独具匠心,意在揭露当时美国民族整体母性的丧失。让我们的视线再次回到汤姆身上来,除了波利姨妈母亲般的疼爱填补了汤姆因为没有父母的空白外,马克·吐温悉心安排了爱米·劳伦斯和贝奇这两位汤姆喜爱的女性角色,给予其精神上安慰和愉悦,让全文的母性情感更加的圆润完满,汤姆对浪漫爱情的追寻也正体现了少年对生活的浪漫幻想和追寻,重要的是不管是少年,青年还是老年读者都能体会主人公的浪漫情怀,让读者不禁哑然失笑,在笑意中回归到民族母性的追寻中来。马克·吐温在作品中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书写女性中的母性表达,对女性角色的刻画寄托了他对国家和民族母性主题的探索与追寻。

2. 哈克身边的母性角色

哈克是一个地道的流浪儿,虽有父亲,却是酗酒成性,极端自私自利。而哈克母亲却不知何处…… 作者再次向广大读者提出了母性的缺失,是一个广泛性,全民性的严重问题。哈克母爱的丧失使他具备了对温情母亲的探寻理由,于是踏上了冒险之路,开始追寻一种母爱家园式的归属感。这种乘着木筏,在密西西比河上的航行正是作者表达的对美国民族母性的一种追寻。

父亲一直是哈克心里的阴影和最恐惧的东西,直到被道格拉斯寡妇收养,虽然寡妇的规矩虽多,做人也十分古板苛刻;还总是试图教化他,但终究是有了一位看似能够给予母亲式关怀的庇佑者,是他名义上和法律上的女性监护人。华森小姐也一样古板严厉,也是哈克想要试图逃离的对象,然而在哈克逃离道格拉斯家想要加入汤姆帮的时候,却不得不靠说出华森小姐的名字作为他的家人,来获得加入帮会的资格。可见,此时的华森小姐已经成为了哈克象征性的母亲形象。虽然华森小姐起初看起来严厉无情,但最后在临死之际也释放黑人吉姆成为自由人,最终也成长为好母亲的形象。在后来的旅途中遇到的索菲亚小姐和玛丽·简都是既温柔可爱又善解人意的贤淑女性形象,极具温柔女性的魅力。

不管是汤姆的波利姨妈,喜欢的贝奇,还是哈克的道格拉斯寡妇养母,华森小姐,索菲亚等等,作者塑造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更多成年读者想起他们曾经自己的样子,从而试图抓住共同感情与美国童年时代感,重新塑造满含母性温情的世界。” [2]99

3. 哈克与吉姆的母性特征

汤姆是一个调皮捣蛋,逃学好斗的顽童,也是一位具有历险欲、功名心、虚荣心的领导者。而哈克更适合做一个在汤姆领导下的忠实执行者和配合者,他感情细腻,更具有同情心。两个少年一个颇具领导风范,另一个甘愿被领导;一个顽皮又幽默,一个无知却忠贞;一个鬼怪精灵,一个冷静沉着;他们性格上的互补,让二人凡事都能珠联璧合,相映成趣。仿佛具有“夫妻”间的默契,而哈克则扮演这对黄金搭档里面的“女性”角色。哈克从小没有父母,必须自给自足,自己扮演自己的母亲,照顾自己一切的飲食起居。汤姆与哈克都具有同情心,但哈克的这种感情却更加细腻深沉。在对待黑人吉姆这一问题上,他们体现出了完全不同的价值观。汤姆作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小孩,对黑人成见颇深,爱捉弄黑人,完全没有内疚。哈克虽然也捉弄过黑人,但事后总是后悔,并决定向黑人道歉,并且经过跟吉姆的相处后,反反复复念及吉姆的好:“我老是看见他轮完了班, 接着又替我轮班……, 好让我照样睡下去…… 他老是叫我 ‘宝贝儿,老是对我那么亲热,只要是他想得起的事, 他总是拼命照顾我,他的好处真是说不完……”[3]198为了救吉姆,他和汤姆还扮成了母亲和女仆的角色。由此可见哈克具有典型的母性特点——天真善良,情感丰富而细腻,拥有一颗深厚的同情怜悯之心。T. S.艾略特认为马克·吐温创造的哈克形象是永恒的,可以和奥德修斯、浮士德、堂吉诃德、唐璜以及哈姆雷特等著名文学形象比肩。海明威在世时每隔两年就要重读一遍《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他曾评价道:“全部现代美国文学都来自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它是所有书中最好的书,它是所有美国作品的源头,它是美国文学史的里程碑。”《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被看成是美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因此“哈克成为美国民族的象征和文化符号,也意味着作品中包括哈克身边的女性,具有母性特征的吉姆以及哈克所戏仿的母性形象寄托了作者对美国民族性的重新构建。” [2]100刚刚提到黑人吉姆对哈克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甚至冒着牺牲自由的危险留下来照顾哈克。这样的关怀体贴绝不是奴隶对主子的侍奉,而更像是一位母亲对待自己儿子一般的贴心周到。吉姆表现出女性母亲的一些特质和品德,即温柔、善良、忠诚,也就起到象征着母性主题的作用。这样的一个形象的出现既是对当时种族歧视的一种抗议,也是对美国文化中普遍的母性缺失的警醒和讽刺,更是马克·吐温对母性文化的追寻和探索。

4.大自然中的母性特征

密西西比河流经美国西部各个地区,是美国第一大河,被称为美国的母亲河,也是马克·吐温童年记忆里的乐土与创作的源泉。这条河流曾频频出现在《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也许正是这条宽阔且蕴藏巨大能量的母亲河指引着河上的一切向着光明、美好的方向前进,才使所有的历险都有惊无险。密西西比河不仅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的追寻向往,也象征着母亲般博大的胸怀,给予身心疲倦的孩子,安定、慈祥的包容和爱。中外学者从各种角度研究过文中出现的河流,河岸,水等自然物的象征意义。他们把密西西比河比作哈克的家,是象征着自由平等的水上乐园、是神话中的伊甸园;水既是母性的象征,又具有再生与复活的力量。作者将之视为女性特质的缩影,使之具有了母性表征。每当可怜的孤儿哈克乘着木筏靠岸,离开“母亲”的怀抱,踏上陆地,他就踏上了文明社会,陷入俗世的种种纷争。“陆地成为死亡、暴力、专横和欺诈等丑陋社会现象的象征。河流象征自由,水代表净化和赎罪。而陆地与河流的交替象征美国精神。” [4]260一旦重返密西西比河,就再次投入了自然“母亲”的庇护,各种危难险阻都远他而去,他又重新返回舒适安逸,无忧无虑的生活——享受这河里肥美的鲜鱼,观赏着河岸魅力璀璨的星空,乘着木筏度过许多自由欢乐的时光。哈克是个孤儿,世俗的社会中他找不到自己的“母亲”,就只好踏上孤独的冒险旅行,试图寻找另一种母爱。哈克一直都是用“她”来称呼这条母亲似的河流,象征着他一直追寻的母性主题。“除了在密西西比河的木筏上,哈克在哪儿都感到浑身不自在,因为那是他的‘家,是他追寻母性的重要工具,也具有母性的象征意义。” [5]78汤姆和哈克、乔伊一起乘坐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来到杰克逊小岛做“海盗”,三个孩子经历了新鲜刺激,孤独,念家,回家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木筏、河流、小岛先后扮演着孩子们的“玩伴”,陪他们疯狂之后;又扮演着温柔娴淑的“母亲”,安抚着孩子们孤独念家的幼小心灵。

作者将大自然中的一条河流,作为母性形象的象征性代表,暗示着一种民族应该回归本真的强烈愿望。密西西比河这条母亲河作为美国西部社会的见证,目睹了19世纪美国冷酷、虚伪、惟利是图、金钱至上的现代文明,揭示了在父性原则为行动指南下的美国社会的可悲,国民道德伦理沦丧,社会日渐腐败丑陋,种族压迫、宗教迫害、部族冲突…… 由此,马克·吐温将读者的视线带进了一片宁静、宽阔的河流中,随着河水的流动、木筏的行进,岸上的一切丑陋都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洗净浮世铅华之后,回归真实自然、温情、温文儒雅的母性状态。

三、结论

汤姆的调皮捣蛋和冒险旅行也是在寻找一种生活的精神寄托,而不单单是寻求无厘头的刺激;哈克对自由的不懈追寻,更是对灵魂归宿、精神家园的追寻。母性主题在这部小说中具备了独特深刻的内涵,揭示出当时美国社会中存在的道德伦理、社会风气、种族压迫、宗教迫害、部族冲突,身份追寻等众多问题,而且指出这些问题的一个解决办法,是重构美国民族文化的母性原则。这就是像哈克一样在密西西比河的小木筏上回归自然、回归母性状态;或许这一是条还将继续的漫长旅途,但至少可以在途中享受几分内心实实在在的安定和踏实感。

参考文献:

[1]Susan K. Harris, Mark Twains Escape from Time: A Study of Patterns and Images[M]. Columbia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1982.169.

[2]于慧,于芳,徐小紅. 逃离还是追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母性主题研究[A]. Randall Knoper. Mark Twain and Nation [C].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5. 99-100.

[3]Mark Twa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2.23,35,198,207.

[4]帅江云,韩春荣.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象征意义[J].中国商界:下半月, 2008,9:260.

[5]彭自平.《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木筏”的象征意义[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31:78.

猜你喜欢

哈克汤姆
《汤姆的午夜花园》
哈克出逃并找到一个朋友
哈克寻宝记
真正的强者
贪吃的汤姆
布哈克历险记
掉钱
布哈克历险记
布哈克历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