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景光:我始终处于对电影创作的亢奋当中

2018-06-22那子

现代家庭·生活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商业片创作艺术

那子

从自己的首部短片电影《谁是真凶》开始,王景光导演就与电影节结下了不解之缘。

《谁是真凶》获得第八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大学生原创作品大赛”单元的最佳创意奖。此后,第一部长片电影《城市的谎言》获得首尔电影节入围和展映,并于2015年中国电影百年之际被电影网评为影史以来十部优秀女性题材展映影片之一。第二部长片《伊犁河》更像开了挂似的,让他拿奖拿到手软——获得30余个国际电影节的入围,成为单片入围国内外电影节数量之最。在国内,几乎逢节必中,入围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第五届年度电影最佳导演等五项提名,入围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入围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传媒大奖单元,入围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新片推介单元,入围第二十三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佳片展映单元;在国外,足迹远达美国、法国、英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塞尔维亚、罗马尼亚、波兰、哥斯达黎加、希腊、伊朗、塞浦路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在六个国际电影节上斩获大奖,还成为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三个电影节的开幕影片。

他在各大电影节频频斩获大奖的意外收获则是他多次受邀担任俄罗斯、塞浦路斯、希腊国际电影节评委。今天,就让我们来听听他对电影的独特见解吧。

中国电影的新纪元已经开启,但票房高歌,产业低落

Q:以国际电影节评委的角度谈谈中国电影?

A:我先后担任了几个不同电影节的评委,看了一些世界各国参选入围的影片,觉得中国电影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我们电影的本体叙事不扎实,类型表达不准确,文本故事不精当。这一点我在2015年给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的约稿《中国电影迎来了新元年,但仍须警惕后混乱时代》里也已具体谈及。

Q:這个我们注意到了,能具体谈谈问题是什么吗?

A:中国电影的现状是:票房很好,高歌猛进,但产业概念似乎还没有,因为票房好不等于产业好!票房从年400亿,到年500亿,再到2018年头一个季度100亿,中国电影确实迎来了新元年之后的“太祖”盛世!但是有几部电影是可以代表“中国制造”角逐海外市场的?普世价值的准度不够,国际化的视野有限,中国元素含混不清,许多电影停留在模仿和堆砌层面,不具有足够的电影本体叙事的质感。一些制作方缺乏电影执业良知,关注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电影以外的东西,卖弄市场技巧,巧借话题热度,以至于概念大于故事,搞怪大于叙事!为此,表层、状态、粉丝、话题内容电影充斥市场,一时间,一个怪象在电影界出现,就是高票房反而是那种被认为不是电影的电影!

Q:你怎么看票房56亿的《战狼2》在奥斯卡却是颗粒无收?

A:以前都认为奥斯卡奖就是商业片的代称。可是,国内票房56亿的《战狼2》在奥斯卡却颗粒无收,说明我们对于商业片的理解是错的!我们太急功近利,只看到了票房的表面事实,看不到真正赢得票房的是靠内容。最好的商业要靠最好的艺术来表达!一把顾景舟的茶壶要卖到上百万,根本原因是他的艺术性!也就是说,奥斯卡绝不是只看表面的热闹,题材背景、叙事策略、价值思考、艺术提升等等“综合颜值”才是它的重要考量。

Q:有没有突破这种局限的好办法?

A:这一话题必须纳入电影产业化、电影类型化的大前提下才有意义。激活市场是小术,盘活产业才是大计。因此,具有高位整合和顶层设计的积极电影政策的出台至关重要。电影产业首先靠类型化,而解决类型化的前提则是推行电影分级制。也就是说,撇开电影分级制空谈类型和多样性,这都是伪命题!

Q:谈谈电影的虚和实?

A:正如《美国往事》导演莱昂内所说的:艺术,最重要的是主观,而不是事实。

在电影中,实是主题、情节,虚是叙事策略。一个电影如何进行结构布局、节奏处理、光影色彩安排、人物性格设定、人物关系的建置以及情节的安排……这些都是虚。借用奥逊?威尔斯的话说:电影,就是认真去做虚构的事!

电影是第七大艺术

Q:你已经导过了几部电影,也在世界各地获过奖,这些奖项给你带来了什么?

A:我记得在北影读书时流行的一句话,叫“拿出来一看就是电影,是FILM而不是MOVIE”。我拍过的电影很幸运,基本都能入围、获奖,有媒体人总结说这与我从小就能在家看电影有关——我家是电影放映系统的,从小对着家中白墙看电影,帮放映员倒片子玩胶片,经常出入影院放映间,讲起电影故事惟妙惟肖。长大了发表小说,还不断获奖(《大鲤鱼的一天》《和尚墨镜》),成为《中学生文学》《鸭绿江》《宇宙风》《当代青年报》等国家级刊物的特约学生记者)。其实那时我的文章就很像电影故事,不似同龄人的辞藻堆砌而是富有情节和人物。

更为有趣的是,我所担任的国际电影节评委,皆是因为在上一届我的影片获了奖,下一届就被请为评委了,这应该是我的一个独特收获!当然,担任评委对于别人来说或许仅是荣誉,而在我却是一次对电影创作思维的梳理,因为创作与欣赏是两条轨道,它们如何更合理地接近至关重要。

Q:这个过程激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A:我的思考是如何坚守一位电影人的职责。戴锦华曾尖锐批评当下氛围:很多人逢电影必谈市场,可是你别忘了,电影首先是第七大艺术,而不是普通的商品。她说的其实就是如何做好艺术的商品性转化,以及电影的商业表达如何坚守艺术品质,这是不矛盾的。但在我们这里,常常无价值、无内涵、无艺术的作品反而成了商业片的代称,想努力讲好故事的反而被认为是背离市场的不识时务者!

Q:导演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A:文史哲,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你再没有良好的电影知识结构,你是无法完成好电影创作的。因为艺术是靠自觉,不能靠自发。自觉从哪儿来?就从你的专业修养来。专业修养从哪来?你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深造。要有师承,如果不是北京电影学院和相应的院系毕业,仅仅是个爱好者和发烧友,恐怕你做不到头。所以,北京电影学院有一种说法说学电影的“要么上天堂,要么去流浪”。

Q:什么样人适合做电影,什么样的人不适合?

A:这些年中国的电影确实很热,题材也越来越丰富,一些年轻人纷纷从微电影往大做起,准入门槛也越来越低,很多人自称电影人。正因为门槛太低了,所以很多人错以为这一行容易做。然而一切行当都存在爱好、擅长和职业这三个层次。职业的做法和只停留在爱好基础上的发烧友是不一样的,很多人还是要先做好系统的理论储备,并经历一线工作的磨练,才能成为一位职业电影人。

最好的商业要靠最好的艺术来表达!

Q:如果不做导演您会做什么?

A:我可能会讲学交流,现在我也在一些艺术机构和院校当客座教授,讲电影创作实战和电影本体的实操。我最重要的讲义是《类型电影的创作思考及文本解读》,这是我经常讲的,它区别于一些教授的纯理论教学,同时也更能结合我当评委时的逆向思考和我从事导演创作时的具体经验,非常实用。

Q:說说你在新疆的那十年?

A:新疆这十年正是我20出头到30岁之间,是我青春成长期最重要的10年。它奠定了我观察社会,、观察人文,、观察自然的基础,无论从文学创作还是影视创作都有了非常好的历练,尤其在文学的写作,视听的把握,对历史、人文、民俗、宗教的思考,以及对民族元素的吸收等方面都有很大收获。

Q:新疆的经历和当地的文化对你的影响和改变是什么?

A:新疆坐拥160万平方公里土地,2000多万人口,是一个巨大的历史长廊和丰富的人文画卷,它的多元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让我开阔了视野,让我在创作上找到了非常多的切入点和兴趣点,也为后来的《伊犁河》《提前出狱之逆天拯救》《天路迷途》等电影创作做了非常好的铺垫。

Q:下一步规划是?

A:除了眼下在国外参与拍摄的这部犯罪动作片之外,我正在筹备两部大型商业片,叫《提前出狱之逆天拯救》和《沙丘之变》,都是类型片,也是非常准确的商业片,3D的。其中“逆天拯救”剧本已获三个电影节的奖项肯定,最接近可拍阶段。《沙丘之变》则是史诗级的3D大片,目前正在与资方深度接洽,总体尚好。

Q:对你来说,人生最重要的三个经验是什么?

A:我用三句组合的话来表达,第一感恩诚真勤奋,第二坚持坚定坚强,第三精确精细精彩,这三点非常重要,每日自省,纳入“规定动作”范畴。

Q:你的弱点是什么?

A:求方,不求圆。这是电影带给我的职业弱点。如果是商人,我们应该求圆,但作为艺术工作者,我坚持求方。方是什么?就是极致。而极致不是八面玲珑,玲玲四面透风,它恰恰就是一种偏!偏是什么?我们说最好的效果不是顺光,而是逆光;最好的表情不是笑脸也许是思索;最好的视线不是正看也许是窥探;最好的结局不是人尽欢乐的圆满而是难遂人愿的缺憾……所以我在和资方对接时舍弃了一些项目,因为感觉故事基础不好,运作也不专业,无法完成一部像样的作品。求方,会使我,也包括许多诚意的电影人舍弃一次次看似光鲜的机会,但别无选择!

猜你喜欢

商业片创作艺术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纸的艺术
《湄公河行动》主旋律的商业片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创作随笔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