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学高年级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与可能性

2018-06-22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路小学胡金霞

师道(教研) 2018年6期
关键词:成就学业个体

文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路小学 胡金霞

时间管理是学生对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活动时间消耗进行的预测、计划和分配,包括监控时间实施情况和调整时间分配。时间管理涉及学生对时间价值的认识、对时间特征的把握,还有时间消费的习惯及方式方法。

1 时间管理的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

1.1 时间管理的理论基础

Macan(1990)提出过程模型理论,即感知到的时间控制感在时间管理行为和工作及个人相关的因变量中起中介作用。这个理论模型主要是个体怎样进行目标任务的优先选择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个体安排自已时间和分配时间的过程,也就是个体是按自己感知到的主观重视程度和对事件感兴趣程度来安排时间资源。在这个模型中,个体知觉到的自身对时间的控制被作为一个潜在变量。

国内学者黄希庭等 (2001)在研究和分析国外有关时间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的时间管理倾向模型。该理论认为个体在对待时间上有人格差异,不同个体在对待时间功能与价值上、在运用时间方式上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这个模型从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9个二阶因子来建构模型 (详细见图1-1)。

图 1-1

1.2 时间管理的相关研究

1.2.1 关于时间管理具有人格特征的研究

国外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个体性格结构的差异与时间支配方式显著相关,时间经验及时间消费方 式 具 有 人 格 特 征 (Calibresi,1968; Wessman, 1973)。 国 外 学者Macan(1990)用自己编制的时间管理行为量表 (TMB),对 165名大学生测量研究发现:时间管理存在性别差异,女性较男性计划和安排行为更多,但在时间效能感上性别差异不显著。

国内学者梅传强 (1991)的一项研究表明:A型人格再现和估计时间显著短于B型人格。狄敏(2004)对大学生实证调查也发现A型人格与B型人格在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有显著差异,A型人格得分显著高于B型人格。

黄希庭等 (2001)研究发现,自我同一性与时间体验存在显著差异:高自我认同的个体有较大的现在广度、较积极的远景开放未来取向和较强的时间整合;低自我认同的个体较注重过去,较易发生未来中断的倾向。他由此认为时间管理是一种人格特征。

2 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2.1 时间管理是核心素养的要求

随着人才竞争的激烈和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核心素养成为社会热词。2014年国内多所高校联合近百名专家组成课题组历时三年实证研究,确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学生六大核心素养,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每个核心素养都包含三个对应的基本点,6个核心素养共18个基本点,其中健康生活就包含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三个基本点。

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深化与细化。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影响、决定学生一生发展的素质,在中小学阶段必须倾其全力培养。 “自我管理”是18个基本点之一,主要表现为 “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自我管理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对时间的一种管理。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要求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时间进行合理的管理。

2.2 时间管理与学业成就息息相关

学业成就历来是学生、家长和教师都很关注的问题。在学生看来,好的学业成就不仅意味着能力强,更有自信,而且还能在同伴关系中获得更多的尊重,家长和老师会更喜欢和信任自己。对教师而言,学生的学业成就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作为家长,要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如何,作为一种可视化的工具,孩子的学业成就也成为家长的关注。尤其是高年级,在不久后就是 “小升初”。面对升学压力,学生、教师,特别是家长更加地关注学业成就。

国外学者研究发现:不良的时间管理行为是学生心理压力和学业成绩不理想的来源之一 (Walter&Siebert, 1981; Gall, 1988; Longman&Atkinson, 1988) ,而积极的时间管理态度和使用好的学习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成就 (Bruce K&Abraham, 1991)。

更有许多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证明:时间使用有效性与学业成就显著正相关,时间管理能正向预测学业成就 (Britton, 1991; Laurel,1998; Ranjita&Michelle, 2000;Kelly, 2003)。

国内学者张志杰、黄希庭等(2001)对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时间管理与学业成就显著相关,其中时间监控观能正向预测学业成绩,而时间价值感和时间效能感通过时间监控观影响学业成绩。

李红霞等 (2015)调查530名4-6年级寄宿制小学,结果显示:寄宿制小学生的时间价值感、监控观和效能感与学业成绩显著正相关。

杜刚和吕厚超 (2017)在研究青少年未来时间洞察力和学业成绩关系时,也发现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业成绩显著相关。很多学者在调查初中生、高职生也发现类似的结论 (黎兵,杨嘉乐,2004;陈树根,2013)。

综上所述,国外研究都表明时间管理倾向对学业成就正相关,并能预测学业成就。虽然学业成就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但是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及其时间管理行为不可忽略的非智力因素之一。时间管理倾向作为一种在时间维度上的人格特质,与学业成就息息相关。在丰富的学校队活动和多彩的课余生活中,学生应该怎么安排时间,既能在各种活动发展能力,又能不影响学习,最好还能提高学业成就呢?我们不妨可以从时间管理角度进行考虑。

2.3 时间管理是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的需求

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言,学习是个体的事情。但事实上,有不少的学习者认为学习是家长和老师要求,不能有效地安排和使用学习时间。在学校,被动的上课,浪费不少课堂学习时间。在家,磨蹭、拖拉,不会合理安排学习和游戏的时间。学会学习,学生就必须要学会对时间进行管理。

就家长而言,家长的层次各有不同,有的家长不会管孩子,有的家长没有时间管。如果孩子能对时间进行有效管理,家长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进行更多亲子活动,更好地培养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

在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下,学校增加了不少活动,让学生更多地进行社会参与,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能力。这些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老师的身影。老师既要教学,也要策划、组织各种活动发展孩子的能力。在当下,老师的工作量较多。如果学生能管理学习时间,将会使课堂学习更高效。

时间是客观存在的,具有顺序性,对任何人都一样,过了就不可能再重来。虽然如此,但是时间可以有效地使用和管理。学习时间管理的情况,影响个人的学习效率,也会顺带影响学生个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我们应当关注学生时间的管理问题。

3 时间管理的可能性

皮亚杰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0~2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前运算阶段 (2~7岁)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不可逆;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出现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形式运算阶段 (12~15岁)能在大脑中把形式与内容分开,可以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发展的阶段性概括为三个特点:一、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二、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三、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新系统。皮亚杰还指出不同的儿童会以不同的发展速度,在阶段的转折时期,同一个体可能同时进行不同阶段的活动。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高年级小学生大部分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或由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的转折时期。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能按照事物的某种性质例如出现的时间先后进行顺序排列;产生类的知识,能分类;能把不同类的事物 (互补或非互补的)进行序列对应。即学生能对学习时间进行任务轻重缓急的排序,并在学习过程中能拒绝分心事物。也就是说高年级小学生具备学习时间管理方法的身体和心理基础。

根据上面关于时间管理的相关研究,国内外研究都证明时间管理是可以提高的。这也为时间管理的可能性提供依据。

4 时间管理的现状与建议

国内有学者对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小学生有较强的时间价值感,但只有约一半小学生有较强的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

笔者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不少学生在上课铃响了还没有做好课前准备;课堂练习时磨磨蹭蹭,浪费不少的学习时间;做事情缺少计划,在目标设置和时间分配上还是很模糊。也总有家长反映孩子在家做作业时拖拖拉拉。无论在家里还是学校都有不少的学生出现不会安排时间或浪费时间的现象。

总之,小学生时间管理现状并不理想。鉴于以上关于时间管理重要性和可能性的分析,笔者建议可以充分利用班级环境帮助小学生提高时间管理能力。

猜你喜欢

成就学业个体
艰苦的学业
了不起的成就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失恋“成就”的CEO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