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及护理观察

2018-06-22罗志锋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16期
关键词:动脉血开颅脑血管

罗志锋

(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广西 贵港 537100)

脑血管疾病是由支配脑的颈部动脉或脑部动脉发生病变,导致脑组织损伤、颅内血循环障碍的一类疾病,有数据显示我国脑血管病变患者高达700余万[1]。此类疾病起病急骤、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短时间内即可诱发神经功能障碍、肢体瘫痪,严重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一旦发现需及时给予手术治疗[2]。常规开颅手术虽取得一定效果,但该术式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预后效果较差。神经介入疗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创疗法,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但该技术极富挑战性,对术者要求高,任何疏忽均有可能导致血管夹层、内膜撕裂、急性血管闭塞等。本研究将介入治疗应用于脑血管疾病患者,取得了显著效果,并针对围术期可能出现的急性血管闭塞等提出相应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依据手术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女12例,男18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46.50±10.11)岁。观察组女13例,男17例;年龄19~59岁,平均年龄(45.60±10.07)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1.2 方法

观察组(神经介入):术前叮嘱排空大小便,进行血生化、血尿常规检查,监测患者心电,常规消毒两侧腹股沟,采用Seldinger动脉插管法于患者腹股沟韧带下约1~2 cm处动脉搏动明显区域进行穿刺(与皮肤呈30°~40°角),采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麻,按压穿刺点送入直导丝及导管,经主动脉将内径2 mm的导引管插入椎动脉内或血管-颈动脉,直至病变部位,以碘海醇显影,观察患者右颈内、左颈内、右颈总、左颈总及左右椎动脉、主动脉弓病变情况,依据病变性质进行注药、扩张、溶栓等进一步治疗。止血包扎穿刺部位,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对照组(开颅手术):安装头架,实施硬膜外麻醉,采用手摇钻或电钻开颅,依据CT检查结果,探查血肿情况,针对性进行血肿清除或引流等。

1.3 评估标准

采用FD2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飞利浦)检查患者动脉血管狭窄程度,血管狭窄降低>75%为有效,血管狭窄降低≤75%为无效[3]。

1.4 观察指标

(1)动脉血管改善情况;(2)并发症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动脉血管改善情况

观察组动脉血管改善有效率(86.67%)高于对照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动脉血管改善情况对比[n(%)]

2.2 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 论

近年来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且逐渐趋向于年轻化,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安全、致残致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4]。单纯的药物治疗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及肢体功能恢复效果甚微,难以控制病情进展恶化。常规开颅手术可引流或清除血肿,快速控制病情进展,且手术视野开阔,术者可于直视下进行操作;但术后并发症多、创伤大,导致其临床应用受限。

神经介入是指通过血管自然腔道,采用股动、静脉插管对颈内及颈部脑血管病变进行治疗,相比于常规开颅手术其创伤小、安全性高,通过溶栓等干预即可疏通血管,改善患者血循环,快速恢复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促进患者脑康复;通过造影观察患者各血管情况,使手术操作更加明确、精准,减少不必要的操作,缩短手术时间,且该疗法适用范围广,尤其适用于难以耐受开颅手术的老年患者。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动脉血管改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神经介入治疗可改善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亦有学者研究发现经神经介入治疗后患者易出现血管再狭窄、急性血管闭塞等现象[5]。对此我们提出以下护理对策:(1)术后每隔2 h观察1次患者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观察其肢体肌力变化及皮肤颜色、肢体温度变化,同时监测其凝血功能、局部有无血肿或压痛,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2)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少盐、富含钾钙食物为主,多食时令蔬果,避免摄入高糖、高脂肪、辛辣刺激食物,以防止脂类物质沉积于血管,发生急性血管闭塞;叮嘱患者多饮水,促进造影剂的排泄。(3)叮嘱患者术后绝对卧床休息8h以上,勿屈曲穿刺肢体每间隔2 h按摩1次穿刺侧肢体,避免发生静脉血栓;同时需辅助非诺贝特、脂必妥、多烯康、烟酸肌醇酯等药物治疗,以降低患者血液中脂质浓度,促进血循环,活化脑神经细胞,规避血管再狭窄的发生。将介入治疗、护理干预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获取最佳治疗效果,促进患者预后康复。

综上所述,给予脑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辅以一定的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血管再狭窄、急性血管闭塞的发生,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谭 瑶.彩色多普勒超声与DSA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对照研究[J].河北医学,2016,22(5):708-711.

[2] 齐 涛,张卫东,刘 杰,等.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效果观察及并发症研究[J].医学综述,2014,20(14):2648-2649.

[3] 秦 军,胡群菊.神经介入治疗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12):132-133.

[4] 唐 斌,方 翔,张园芳,等.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应用效果的对比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5(6):57-60.

[5] 何水云,王 卉,时秋英.质量控制理论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4):137-138.

猜你喜欢

动脉血开颅脑血管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勘误声明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小骨窗开颅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12例的临床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