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守敬书论浅析

2018-06-21张琰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8年4期

张琰

摘 要:杨守敬是晚清民国著名的书法书论家,他一生书学著述丰富,青年时期即完成《激素飞清阁评碑记》和《激素飞清阁评帖记》,首创碑帖并重的书学理念。而晚年的书论著述《学书迩言》仍然坚持了碑帖合之两美的書学观点。三本书论虽然时间跨度极大,但其辩证的书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对研究杨守敬书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杨守敬;书学思想;碑帖并重

杨守敬(1839-1915),字惺吾,晚号邻苏老人,籍隶湖北宜都,是近代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学家、书法家和藏书家。杨守敬历晚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并民国四载的风云变幻,但终生都保有旺盛的学术钻研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他注重实证,遍访碑拓,不仅考证金石文字的演变,而且竭尽所能保存善本以贻后学,在尊碑抑帖的晚清书坛,他博采众长并通过实证,提出了“碑帖并重”等辩证的书学思想。

一、杨守敬书论年谱

青年时期的杨守敬在停留北京参加科考的期间里,结识了恩师潘存与好友邓承修,并在他们的影响下,杨守敬将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碑版书帖、金石舆地的收集和研究中。27岁他考取了景山官学教习,在此后三年多的时间里,他“每日散学后,徒步到琉璃厂法帖店物色碑版文字。及归,街上已寂无行人,到馆则漏漏三、四下矣。”在教学之余,杨守敬潜心于金石碑版的著述,接近而立之年在京师编撰完成了他的书学理论奠基书论之一的《激素飞清阁评碑记》,次年《激素飞清阁评帖记》亦完稿。

中年时期的杨守敬更加重视实证研究,在此期间,他刊行了金石学著作《望堂金石》,并出版了论述楷书笔法源起的专著《楷法溯源》。

晚年杨守敬撰有《壬癸金石跋》《三续寰宇访碑录》等书。另外还有他校释对勘的《高句丽好太王碑》、编纂的《荧阳郑氏碑》、缩摹的《泰山经石峪》等,都展现了杨守敬在金石文字、碑版、墓志、书画等考证研究上的造诣。

1912年,73岁的杨守敬避战迁居上海,日本学者水野疏梅来访学书,杨守敬感于其学书的热忱,为其写下集书法指导与书史溯源的一本书论,同时这也是杨守敬晚年将自己“集帖之与碑碣,合之两美,离之两伤”书学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的一本书论。

二、书论著述缘由

通过对杨守敬书论年谱的全面梳理,在此选择三本集中体现其书学思想的书论进行分析,分别是其青年时期的《激素飞清阁评碑记》与《激素飞清阁评帖记》,以及晚年著述的《学书迩言》。三本书论主体的评述体例相似:《二评记》按照“评碑”“评帖”分开评述,《学书迩言》在“评碑”“评帖”后复加“评书”一节。

(一)《激素飞清阁评碑记》《激素飞清阁评帖记》(下简称为《评碑记》《评帖记》)

杨守敬在《评碑记》自序中指出:“金石之学,以考证文字为上,玩其书法次之。顾淹雅之士,未闲暇论及点画,而染翰之家,又或专注集帖,不复上窥汉魏。……良由精于简单书札,略于碑版。故特著此篇,以矫其弊。意在论书。”他指出,以往的金石学研究,博雅之士多以考证为主,而书法家多侧重搜集历代名帖,忽视汉魏以来的碑版刻石,杨守敬希望通过对碑帖进行系统的评述,“以矫其弊”,使世人能发现碑刻的价值,提高对金石的重视程度。可以说《评碑记》是杨接受阮元、包世臣的进步学术观念写成的,而杨守敬在《评帖记》序中又说:“夫碑碣者,古人之遗骸也。集帖者,影响也。精则为子孙。不精则为刍灵耳。见刍灵不如见遗骸,见遗骸不如见子孙。去古已远,求毫芒于剥蚀之余。其可必得耶?故集帖之于碑碣,和之两美,离之两伤。”他形象地将书法原作比喻为人的本体,一旦原作亡佚,或被收藏至皇家内府,只有精拓之帖可以最大程度地保存原貌,即使看不到本人,但是却也见其肖似的子孙;而碑碣毕竟是假于拓者,则与原作精神已有差别,再经拓印就又隔了一层,若手艺不精,如同僵死的遗骸一样,如果原作再经多次翻拓, 则精神尽失,如纸糊的假人一样,完全丧失了原貌,其原作的艺术价值彻底流失。可见《评帖记》又摒弃了当时碑派,特别是包世臣的偏激之论著述而成的。杨守敬“古今并重,碑帖互补”的书学思想也第一次被明确地提出来。

(二)《学书迩言》

这本书论意在梳理书史源流,辨别碑帖优劣,指导书技,但实则总结前人学书经验,注重诊断弊病引以为戒。《学书迩言》与《评碑记》《评帖记》一脉相承,不同的地方是它较之于《二评记》,少了对碑帖个案的品评,多了对书法审美及师承源流的梳理。而且在《绪论》中提出“学书五要”的书学思想,并在《评碑篇》和《评帖篇》后复增《评书篇》,续述唐以后至晚清晚期书法史,以及当时卓有建树的书法家的作品与师承关系。其学术领域更加广阔,学术视角更加高瞻远瞩。

三、杨守敬书论分析

通过对三本书论的著述缘由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杨守敬的书论思想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即以碑帖并重的辩证书学思想为主线,以实证分析为基础,注重梳理碑帖传承关系;考证论述不盲从前人和环境,书论语言中肯平实,信而有征,下面就进行具体分析。

(一)辩证地给碑帖以合理的书史定位

杨守敬所处年代是碑学鼎盛的晚清时期,以包世臣、康有为为首的一大批碑派书家崇碑贬帖,但杨守敬在这样的氛围下,仍以辩证的视角,对碑帖进行客观的评价。

在《二评记》中,《评帖记》的篇幅不到《评碑记》的一半,但在《学书迩言》中,《评帖篇》列举了东晋至晚清130余种名帖,其中论述集帖30余种,评述某一名家所书法帖20余种,又评点各家所书单篇法帖60余种,并特别介绍了10余种小楷碑帖。

除了从自序的著述缘由、碑帖评论字数和篇幅上直观说明杨守敬的碑帖并重的观点之外,在其书论的文字中也有成节的相关论述。比如杨在《评碑记》(卷二)中,评述后魏《孙秋生等二百人造像记》等诸碑时,曾就阮元的“南北书派”论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不同意阮元的南北二派“划然不相谋”的说法,他举例说“若《郑道昭》等之疏宕奇伟,与《瘗鹤铭》相似。《根法师》等之姿态艳丽,与《萧憺碑》相似,……至于各有面目,则古今皆然,不独南北朝也。”文中的《郑道昭》具体指山东掖县的20余种郑道昭的正书摩崖。《瘗鹤铭》原刻在江苏镇江焦山西麓断崖石上,亦是著名的摩崖刻石。《根法师》全称为《马鸣寺根法师碑》,原刻石在山东乐安,《萧憺碑》原刻石在江苏南京,从四碑所在的地理位置可以发现,虽然《郑道昭》和《根法师》两碑,与《瘗鹤铭》和《萧憺碑》两碑在地理上有南北之分,但“北”碑《郑道昭》与“南”碑《瘗鹤铭》的骨力和面貌相似,均是雄浑凝重,厚重高古,雍容大雅,集刚劲飞逸于一身。此两碑虽分南北,但在笔法意趣上却如傍近邻。而“北”碑《根法师》左抑右昂,横侧生姿,与《萧憺碑》的“姿态艳丽”相互辉映。因此杨守敬有此论断:“至于各有面目,则古今皆然,不独南北朝也。”

(二)以年代顺序,注重考证和梳理书体演变

杨守敬在《二评记》中非常注重书体的演变过程,这在他定《评碑记》分卷时即可看出其用心:卷一专讲篆书与分书,卷二以分书,以及分书向正书过渡的演变时期即两晋至南北朝为主,卷三以唐碑正书为主。他还着重在《评碑记》第一篇《石鼓文》的评述中,列录了历史上有关石鼓文年代考证的五种不同说法,通过评述张怀瓘等七人考据的论证,做了一一的辩驳,比如他曾观察西周钟鼎彝器款识,其上都是古文,所以杨以书体为依据,认为“《石鼓文》上变古文,下开篆体”,是过渡于古文与小篆之间的籀文。

《学书迩言》中也有关于追根溯源的相关论述。他点评东汉三国的《孔羡碑》《范式碑》、《上尊号碑》《受禅表碑》的笔法“如折刀头”,风骨凌厉,是六朝真书之祖。另外,杨守敬明确指出楷书最先被刻入碑版的,在南朝是“晋、宋之小大二爨”,在北朝则是寇谦之的《华岳碑》和《嵩高碑》。在《学书迩言》《评帖篇》中,杨评自唐明皇的《鹡鸰颂》始开圆熟一派的书风。

(三)信而有征,用平实的语言评论碑帖

杨守敬所用评语尽量平实,以碑帖笔法、结体、笔意等角度界定作品的风格,既有宏观的时代书风的准确评点,又有对碑帖细致而全面的分析。

比如在点评各朝書法特点的时候,他认为魏晋的书法风格是“紧健峭厉”;通过《西门豹祠碑》认为北齐分书笔意多取其法,特点是“分法变古劲而为丰腴”,波磔也不再用折刀头的技法,诸如此类用清晰明了的语言表达笔法、结体、风格特点等的例子,在其书论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分量。杨守敬的书评执中,语言平实,易被普通大众理解,这种评述语言艺术在清代书法理论家的著作中也是少见的,是很值得称道的。

杨守敬 “碑帖并重”的辩证书学思想和严谨求是的治学态度在其每本书论中都有着丰富的体现。他以书史溯源为脉,将考据方法与碑帖评鉴相融合。他的书学思想虽然在晚清书坛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却是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书论专著。

参考文献:

[1]谢承仁.杨守敬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

[2]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3]赵平.杨守敬书法艺术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4]陈上岷.关于杨守敬遗著及其书法[C].杨守敬研究学术论文选集.武汉:崇文书局,2003:186.

[5]邹华清.杨守敬学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

[6]路欣.杨守敬书学思想与其书风的关系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5.

[7]王超.浅析杨守敬的碑帖学思想[D].山西师范大学,2012.

[8]孟磊.杨守敬对日本近代书风影响[D].中国美术学院,2014.

[9]杨立新.杨守敬的碑帖并重思想[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7):10-14.

[10]罗海东.论杨守敬《激素飞清阁评碑记,评帖记》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6).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