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才玉:收藏善行 春华秋实

2018-06-20何华生

金秋 2018年5期
关键词:总编商洛慈善

文/何华生

有幸成为杨才玉总编领导下的编辑且相处过一段时间,对他有一定了解。特别是近年多次拜望采访,知晓他更多鲜为人知又颇具传奇色彩的经历,不由感慨,他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励志大作,而他的文化情结、责任担当、大爱境界则是一种时代精神。

不向命运低头的拼搏者

1943年,杨才玉出生于商洛市商州区板桥镇岭底村。家境的贫寒,让他从小刻苦学习。1958年8月,有充分准备的杨才玉被陕西省水利学校录取。由于成绩优异,他被省水利学校作为后备师资,送到水利电力部北京水力发电学校特办的数理师资班,接受两年半大专教育。继而被分配到省级水利管理部门,后来又进入陕西省委机关成为一名国家干部。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是那个时代有志青年的共同特质。他潜心埋头故纸堆,对秦国战国渠进行深入系统研究。1974年,他终于厚积薄发出成果,撰写了一篇立论高古、视角独特、论据翔实,以郑国渠为史例客观公正评析千古一帝秦始皇治国路线的长篇宏论,竟然被《陕西日报》《人民日报》几乎整版刊发,他的心血得到主流陕西和全国权威媒体认可,更重要的是此举推动了全国水利对大江大河水利发展史的研究。

不畏人言的跨界者

杨才玉先后担任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马文瑞的秘书,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省政协常委、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等职务,的确不容易,是幸运的,但杨才玉不是甘于平庸、安于现状享受型的人。他总在思考、在提升,寻求新的发展,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1991年冬,业余喜爱收藏的杨才玉无意中得知中国内地没有一本收藏类杂志,作为全国集邮先进个人,觉得实在太遗憾。次年他潜心研读《中国民间收藏指南》,心里有底了,他决定在西安创办收藏杂志。经过半年时间紧张筹备,1993年1月,中国内地首家综合类收藏期刊——《收藏》创刊了。

万事开头难。为节约经费,五六个人挤在仅有两小间20多平米的房里办公,自己动手糊信封,短节包装绳续接起来再用,去外地采访出差住最便宜地下室,发往市内刊物和信函自己送。就这样经费还是捉襟见肘,编辑部不得不数次搬家。

1993年3月,杂志社派人参加在京举办的图书交易会,由于是籍籍无名新杂志,偌大展区没有它立锥之地。工作人员只好手提肩扛杂志,白天在会场一家家上门宣传,晚上又到参展代表房间,很多人被他们的精神感动了。

创刊伊始,很多人对其并不看好,藏品过来过去就那么多,杂志还有什么新花样可以登?更有一些人对他办杂志有误解,甚至不乏诸如他“不务正业”的流言蜚语。对此,他认为,一个人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有才能也有多余精力再干点别的事情,既可发挥个人更大作用,也能为社会多做些贡献,干这样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有什么不好。

提起《收藏》杂志创办之初,杨才玉感慨万千。当初经受的所有辛苦、压力、委屈,都融化在一沓沓读者、作者来信、来稿中。是啊,那种热情,那份支持,足以消融寒冰,温暖人心。至今,杂志社保存最好的是读者、作者来信、来稿,每一封都做过登记,原件保存完好无损。用杨才玉的话说:“这四万多封信件是《收藏》最大的‘收藏’”。

2002年12月20日,《收藏》杂志创刊十周年北京联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左二),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马文瑞(右二)等出席。

为收藏正名的玩物立志者

为了办好杂志,给民间收藏正名,他亲自组织、策划、审稿,一篇篇集知识性、收藏性、可读性为一体的好文章层出不穷。像《一口农井套住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的故事》《一剂中药引发殷墟甲骨文的重大考古发现》《红薯窖揭开西汉楚王陵地宫谜团》等很多文章被多家报刊纷纷转载,引起很大反响。

让《收藏》杂志声名鹊起的一篇文章,是杨才玉在1996年第10期杂志发表的专访《典藏国宝殚精竭虑张氏三代功不可没——散佚近两千年的〈孙武兵法〉八十二篇在西安发现》,此文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等国家大报和诸多海外报刊广泛报道。

风起云涌,史学界、军事学界轰动了,一场围绕《孙武兵法》八十二篇真伪之争辩论战打响。其实对这篇文章的作者杨才玉来说,八十二篇真伪的最终结论固然是他非常关心的,但他更注重的是“把深藏于民间的收藏珍品推向社会,以推动这些藏品的研究,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避免其流失和泯灭。”对张敬轩收藏《孙武兵法》残简及八十二篇手抄本的推介,正是出于这一目的。

有一天,编辑部收到一篇特别稿件,作者是吉林的李永胜,他通过本人收藏的军用代金券来反映他们夫妇当年随中国军队到越南、老挝参加抗美援越战争情况。1965年,在越南抗美救国斗争中,我国政府应越南领导人请求,毅然派出援越部队,秘而不宣地入越参战。一套只标明发行时间、面值,却无国籍、军籍标记的军用代金券,竟包含着这样一段重要历史,读罢文章他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振。文章发还是不发?要知道当时这件事国家还没有对外公开宣布,若发表这篇牵连重大历史事件的文章,会不会捅大娄子?编辑部同事议论纷纷。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杨才玉当场拍板,决定将此文作为头条要文隆重刊出。一石激起千层浪,读者被震撼了,很多热心读者纷纷来信,既感谢文章作者,又对总编杨才玉的胆略敬佩不已。大家在了解当年参战官兵真实情况的同时,也深深记住《收藏》杂志和其创办人杨才玉。

春华秋实。杂志办得好不好,主要是读者说了算。1996年,在当初没有订上《收藏》杂志的读者要求将以前杂志重印的强烈呼吁下,杂志将过期的1993~1995年《收藏》杂志全部再版,10万册很快销售一空,这在中国期刊界前所未有。

杂志也多次受到陕西省党政领导和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高度肯定和褒奖,获得一系列荣誉。尤其2000年、2003年、2005年,连续三届入围“国家期刊奖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这是收藏类期刊中唯一连续三届入选国家期刊奖阵容刊物,在收藏界绝无仅有。2008年1月,获“2007年度中国十大创新期刊奖”,总编杨才玉同时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十大期刊创新领军人物”。

创办《善行天下》的慈善工作者

“我是一个商洛穷苦农民的孩子,从小喝丹江水,吃商洛糊汤长大,虽然在外面闯荡了近五十年,作为一个游子,心还是时时和故乡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在商洛工作,自己也感到很愧疚,也在努力弥补,为家乡建设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杨才玉谈到家乡,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担任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马文瑞同志秘书时,看到中央为支持陕北革命老区发展,国家财政每年拨付5000万元专项资金,而商洛当时没有当老区对待,也享受不上专项扶持资金待遇,商洛地区应当积极争取。他将这个看法告知时任商洛地委书记白玉杰。后经多方努力,中央认可了商洛革命老区地位,并对商洛经济建设给予有力支持。

1990年,中央扶贫办领导成员、福建省委原第一书记项南,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何载经过河南省进商洛作考察调研,省委领导派时任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的杨才玉前去商南县迎接。当他了解到中央大员来陕意图,即向省委领导建议提高接待规格。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山林随即来到商洛,他随徐省长全程陪同项南、何载视察商洛和安康地区,他们十分满意。回京即给江苏省和陕西省牵线,促成持续多年的苏陕干部大交流,有力推动了陕西扶贫帮困和经济建设。

杨才玉牵挂家乡父老的生产生活,关爱家乡学子健康成长。他曾三次向省级有关部门化缘50余万元,为家乡父老在二龙山水库库区上游修建两座便民桥。他以收藏杂志社名义捐款6.4万元,还连续资助商洛文科状元中四位家境困难的学子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陕西省慈善协会成立之时,他有幸参与其中,并当选为常务理事,得以直接参与弘扬慈善文化工作。

2010年金秋时节,陕西省慈善协会会长、陕西省原常务副省长徐山林点将杨才玉,力邀他筹备创办《善行天下》杂志,并委以总编重任。

为了不负使命,他高屋建瓴、运筹帷幄,又殚精竭虑、亲力亲为,得到各界广泛好评。如愿约到全国民政系统相关领导,慈善领域重量级专家学者文章,提高了刊物规格和权威性。他积极参与每期杂志重大栏目选题策划,主要稿件统筹、终审,把关各版面设计,为杂志后来成功获得全国公开刊号奠定了坚实基础。

杨才玉担任《善行天下》杂志总编一年有余,出刊六期,为其高起点、高格调面世搭起框架,迈开步子,各方认可,让他欣慰。后来他请辞总编职务,但衷心祝愿今后杂志会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让他没想到的是2012年3月,陕西省慈善协会领导及杂志社全体员工为他举行欢送会、聚餐,让他深受感动。对杂志社一万元奖励,他实在愧不敢当,径直捐给省慈善协会,发挥其应有作用。他这笔善款成为省慈善协会首笔以个人名字命名慈善基金。创办《善行天下》杂志是他弘扬慈善文化的具体行动,促成省慈善协会首笔以个人名字命名慈善基金,是他对个人冠名慈善基金率先倡导,他无愧于优秀慈善工作者荣誉。

徐展堂先生(左三)在北京寓所与文博收藏界朋友聚会。

杨才玉总编(右)向全国政协常委、世界著名中国文物收藏大家徐展堂先生颁发《收藏》杂志名誉社长聘书。

数十年来,他在不影响工作前提下,不断学习提升自我基础上,发起成立陕西省委机关大院集邮协会,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创办《收藏》《善行天下》杂志,尽心竭力工作,为业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他用真心诚意和拼搏实干勇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一直在用行动践行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这样的政治觉悟、文化担当使他无愧于国家公务员、文化学者职责和使命!

猜你喜欢

总编商洛慈善
陕西商洛:创出菌蔬轮种发展新模式
作品赏析6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总编絮语】
总编风采
我的是故乡商洛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商洛加快培育千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