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的征途是大海(4)

2018-06-19无双黎峰

课堂内外(小学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沙船郑和西洋

无双 黎峰

在中国众多航海家中,郑和无疑是名气最大的一位。他七次远航,历时28年,总航程可以绕地球三圈。他开始航海的时间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了大概一个世纪。他的这些丰劝伟绩也许大家都听得差不多了,那咱们就来聊聊他航海过程中有趣的事情吧。

1402年,明朝第三任皇帝朱棣(di)登基。为了提升国家影响力,他派遣使者前往亚洲各地区乃至更遥远的国度。1403年,郑和出使暹(xian)罗国(今泰国),在海上突然遇到风涛,郑和祈求天妃(东南沿海信仰的海神)保佑,之后海上果然变得风平浪静。不管是迷信还是因为运气好,总之,郑和保住了性命。他沿途将星图和海岛记录下来,回国第一件事就是重新装修天妃庙。

1405年,朱棣又开启了兼具探险、外交和商贸使命的航海之旅,并任命郑和负责带航海团队出使西洋。有国家支持自然不一样,郑和每次出发都声势浩大,常常是数百条海船、两万多人同行。

第五次下西洋,郑和穿越亚丁湾进入红海海域。

1421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又遇到了巨大风浪,怎么办?郑和使出了老办法,向神祈求保佑。还没念完,风浪就停了。不得不说,郑和的幸运值真的很高。不过这次回国后,他没有修庙了,因为当时朝廷财政紧张,连下西洋的行动也暂停了。

1413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首次航行到了东非马林迪(今肯尼亚境内城市),并与当地建立了友好关系。同年11月,马林迪特使向中国进献了”麒麟”——其实就是长颈鹿啦。

直到1431年,郑和又一次下西洋,此时他已经是60岁的老人了。在行程中,他因为劳累过度,病逝于古里(今印度境内)。船队返回后,朝廷在南京牛首山给他设了衣冠冢(zhong,没有尸骨,只埋着死者穿戴过的衣冠的坟墓)。

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时34岁,之后几乎半辈子都在大海上度过。他通晓牵星过洋航海术、天文地理、船舶驾驶及修理等知识技能,在地理、人文、外交、军事等方面也都有重要的贡献。

明代造船业

到了明代,我国古代的三大主要船型——福船、广船、沙船已经基本成型。

福船起源于福建、浙江沿海,是一种适合远洋航行的大型帆船。在明代的海军舰队中,福船常居于核心地位。作为战船的福船船长约30米,作战效能较高:首先,它可利用高度优势从高处向敌船施放弓箭、投掷石块,提高了武器的射程和威力;其次,它在面对小型敌船时,可以直接将其撞沉。

福船通常设置2-3根桅杆,挂四角纵帆;尾部设可升降的大、小两个舵,大舵在深水航行时使用,小舵则在浅水航行时使用。因此在风力和水深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福船的速度和操控性俱佳。福船还担当了代表国家形象执行外交出使的任务。

广船是广东沿海常用的大型帆船,船型和尺寸都和福船接近。广船的造船材料采用当地出产的硬度很高的铁梨木,因此船体坚固程度在福船之上。广船的舵装置极具特色,是一种在舵表面开有一定数量菱形小孔的多孔舵。在舵受到水流;中击时,这些小孔可以起到排流作用,降低舵表面的压力,从而让舵更好操控。

沙船是为适应长江口地区滩多水浅的自然环境而出现的一类浅吃水船型。沙船的特征是方头、方尾、平底,船体深度较低,吃水很浅。由于这一特点,沙船可在退潮时搁浅在沙滩上,等潮起之后又可轻松驶入海中。为了减少抢风航行时船舶的横漂,沙船在船中部设置了独特的操纵装置——披水板。沙船的载重量可达200吨,也是明代中国北方主要的运输船。

郑和宝船

不得不说,在郑和的时代,中国的造船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技术水平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在1403-1407年间,明成祖朱棣下令修建或改造了1600艘远洋船舶,其中有多艘巨型宝船被编入郑和的航海舰队。正是因为发达的造船业,郑和数次远航才能平安归来。

《明史·郑和传》中记载”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一十八丈者六十二。”这是一艘差不多长138米,宽56米的巨型海船,突破了木制船舶建造工藝的极限,航行安全性和舒适性均达到较高的水平,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字——稳!当时,舰队中还有专职供送官物的马船,运载粮食补给的粮船,以及护送的战船。如此大规模的远航在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就是后来的大航海时代也无以匹敌。

宝船的货仓里装载着大量用于贸易的精致瓷器和华丽的丝绸,还有棉花、铁制品、漆器、盐、酒、茶、油等,返航时又带回大批国外的贡品和“土特产”。

除了货物,据说有数千人随同郑和远航。除了驻外使节、部队官兵、秘书等,还有口译者、笔译者、医官,以及专门去到访国家采集草药的药物学家、占星家与堪舆大师(风水师),厨师和船舶修理工当然也一个都不能少。

猜你喜欢

沙船郑和西洋
清宫里的西洋钟表师
紫禁城内的西洋科学家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某吸沙船配套柴油机曲轴轴颈磨损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对郑和下西洋的再认识
神秘的抽沙船”
元明清时期上海沙船航运业的发展与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