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生态足迹调查分析
——以陕西理工大学(南校区)为例

2018-06-19杜晶晶

关键词:理工大学足迹陕西

李 双, 杜晶晶

(陕西理工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是指特定的人群用来制造生存所需要的资源和容纳所产出的废弃物共需要的生产性土地(水域)的数量。生态足迹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规划与资源生态学教授里斯(Willian E.Rees)提出[1],1996年由Wackernagel M等进一步完善[2]。在我国,由张志强等[3]于1999年引入。生态足迹的意义就是探索维持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以及如何稳固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使之继续保障人类未来的生存,所以其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国内实践成果最早见于张志强等[4]于2000年对各省生态足迹的研究,当时的研究主要是对我国各地区区域性尺度的研究[5-8]。近年来其研究的对象在不断地细微化,从之前的国家、省、市地区等大尺度的生态足迹研究转向了小尺度(如家庭[9-10]、企业[11-12]、个人[13-14])的研究。

教育部于2008年组织召开了“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研讨会”,深入讨论了高校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应尽责任。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高校校园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陆续有些学者以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大学生这一特定消费对象的生态足迹[15-20],计算和分析他们对6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消耗情况,客观评价大学生生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探索谋求降低大学生个人生态足迹的方法,以加快绿色校园的建设。

本文以陕西理工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南校区大学生的个人消费行为等相关信息,运用世界自然基金会提供的个人年生态足迹计算软件测算大学生个人的生态足迹和碳足迹,分析其组成成分及影响因素,探究降低大学生个人生态足迹和碳足迹的方法。

1 调查区概况与调查方法

陕西理工大学位于陕西省汉中市,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南校区在校生以大二到大四本科生为主,位于汉中市城区,距离中心市区近,交通便利,学校周边的配套设施完善,学校内学生公寓的条件基本一致,住宿环境相对较好;北校区在校生以大一学生为主,地处偏远郊区,生活配套设施不齐全,交通出行相对不便,校舍建筑年代久远,宿舍楼的设施设备陈旧,住宿条件较差。因此为了调查方便、调查结果有效地反映陕西理工大学大学生的生态效率,本次调查对象为陕西理工大学南校区的在读本科生。

世界自然基金组织(WWF)提供的生态足迹计算软件[21]可对个人在居住、食物、交通、直接能源、水资源、废弃物等6个方面的消费行为进行计算,得出其个人的年生态足迹,同时可提供其个人生态足迹在耕地、碳足迹、水域、建筑用地、草地、林地等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以及碳足迹的具体数值及组成成分比例,其结果非常符合本次研究的要求。同时该网站免费开放,且操作简单便捷,使得计算的工作量大大减少。因此选择WWF的生态足迹计算软件为主要测算工具。

生态足迹计算获取数据的方法有两种:自上而下法(即综合法)是根据区域或全国的统计资料,再除以人口数量得到人均值,该方法适合较大尺度范围的研究对象;而自下而上(即成分分析法)是通过收集和实际调查等方式直接获取人均消费值,该方法适合小尺度范围(如企业、学校、家庭等)的生态足迹研究。大学校园相对一致的生活环境为在校学生的消费行为调查提供可行性,另外相对封闭且一致的校园生活环境也使得调查样本能很好地反映在校大学生的生态足迹水平。根据陕西理工大学南校区(以下简称南校区)在校大学生消费特点,结合WWF生态足迹计算器计算过程中所需的6类参数,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自下而上收集在校本科生日常消费资料。

该问卷调查首先设置了简单的个人信息调查,包括性别、校区、院系专业、所在年级、个人消费水平等,以便于对数据进行归类整理与对比分析;其次对南校区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调查主要是从住宿条件、餐饮、交通、直接能源、水资源和废弃物等6个方面设置问题,以此获得有关于其个人的居住面积、饮食结构、交通出行距离及工具、水资源(饮用水、生活用水等)、电能、薪柴等消耗量,以及制造垃圾的数量及类型等基本数据。该问卷调查不仅涵盖被调查者在校园(宿舍、教室、实验室、校园路上、操场等)的消费行为,也包含了旅途以及往返学校等途中的消费行为,从而使收集到的大学生个人消费行为更加全面。

由于网络的传播范围广、时效性强,同时为了统计方便,本次问卷采用线上投放的方式,通过个人及校内同学的微信、QQ、陕西理工大学贴吧等网络平台进行传播扩散,做到了随机发放。在回收问卷时进行了有效性筛选。首先是初步筛选,剔除6个方面问题回答不全的问卷,再将剩余的问卷调查数据整理成Excel表格,进而结合问卷中问题设置的要求以及学校实际情况对数据进行精确筛选,最终南校区共回收到有效问卷208份(男72份,女136份)。被调查者包括不同院系专业和年级,同时分布于南校区的12个不同宿舍楼,确保样本范围能覆盖全校,加之相对一致的校园生活环境,说明参与问卷调查的对象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此外,为了校正调查结果,对于南校区12个宿舍楼的住宿面积及水电使用情况求证了学校的后勤部门,以使得结果更加准确。

2 结果与分析

2.1 个人生态足迹汇总

将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整理统计,依次输入WWF个人生态足迹计算器,即可获得大学生个人的年生态足迹以及各组分所占比例,其结果汇总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知:南校区大学生个人的生态足迹在0.30~0.70 hm2之间,平均值为0.41 hm2;各组分平均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耕地55.40%、水域21.33%、碳足迹14.75%、草地7.68%、建筑用地0.14%。由此可得出南校区在校大学生个人生态足迹主要由耕地、水域和碳足迹组成,三者合计平均占比达91.48%,这与在校学生相对一致的生活习惯密不可分,学生的日常消费主要集中在饮食方面。建筑用地所占比例最小,其范围在0.09%~0.20%之间,均值为0.14%,这主要由于在校生统一居住在学校的学生公寓,宿舍的基本设施一致,且每个宿舍居住多人(从6到14人不等),人均居住面积不足3 m2,使得建筑用地在大学生个人的生态足迹中占比甚微。此外,除表1中显示的各组分外,林地也是生态足迹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所占比重较小没有显示在表中,大学生对林地的占用主要是纸张、一次性筷子等的消耗。

表1 陕西理工大学南校区大学生个人年生态足迹统计表

2.2 高等院校生态效率的对比

国内部分高校个人生态足迹[15-20]与陕西理工大学南校区的对比结果见表2。从表中可知陕西理工大学南校区的人均生态足迹为0.41 hm2,远远低于《地球生命力报告·中国2015》[22]显示的2010年我国人均生态足迹2.2 hm2;由于大学校园生活环境的局限性,8所高校大学生的生态足迹均低于全国人均生态足迹。与国内部分高校相比,陕西理工大学南校区的个人生态足迹仅高于四川文理学院莲湖校区的0.30 hm2,略低于池州学院的0.59 hm2,而其他5所高校的个人生态足迹均接近或大于1 hm2;生态足迹的占比中仅陕西理工大学南校区和四川文理学院莲湖校区是食物占比超过50%,分别达55.40%和51.90%,厦门大学的3项占比分布相对均匀,其他5所高校均是能源占比最大且超过了50%。陕西理工大学水生态的占比为21.33%,仅低于厦门大学,而其他6所大学的水生态足迹占比均在4%以内。

表2 国内部分高校个人生态足迹对比

“校园生态效率”指消耗单位生态资源所供养的人才培养量[23]。与表2中国内部分高校相比,陕西理工大学南校区的生态效率较高,主要是由于较低的人均能源消耗量。但相对较高的食物生态足迹和水足迹占比,说明陕西理工大学南校区学生消费结构和生活习惯(尤其是用水习惯)仍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出现以上差异的主要的原因是:(1)陕西理工大学所属的汉中市、四川文理学院莲湖校区所属的达州市以及池州学院所属的池州市均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且属于国家生态功能区,经济开发受限,居民消费水平相对较低,故这三所高校的人均生态足迹相对较低;(2)陕西理工大学南校区的校园建设及学生公寓等硬件设施相对比较落后,大部分生源来自陕西省的农村,生活较节俭,使得该校生态足迹明细低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高校的生态足迹;(3)由于陕西理工大学学生基本都住在学校公寓,而公寓管理办法规定了宿舍楼的供电时间及功率,且禁止学生在宿舍内做饭、私自供暖等,所以其生态足迹中能源的占比只有14.75%;(4)就全国而言,陕西经济落后于北京、福建、安徽、辽宁,陕西理工大学本省生源占比约90%,且大部分来自农村,经济状况相对较差,使得学生日常生活消费中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较高,即恩格尔系数较大,而其他开销相对较低,故食物生态足迹占比最大;(5)汉中水资源丰富,同时陕西理工大学南校区学生宿舍对学生用水没有限制,大家对水资源保护的忽视以及超额的人均用水使得该校水足迹比例较大,今后应提高学生节约用水意识,学校应尽快出台控制用水方面的方案。

2.3 个人生态足迹归类比较分析

根据调查研究对象的性别、院系专业、年级、个人消费水平等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类总结,其结果汇总如表3、表4和图1。

由表3可知,陕西理工大学南校区的男生、女生的生态足迹均介于0.30~0.70 hm2,均值分别为0.44、0.40 hm2,男生的生态足迹较女生略高,这主要是因为男生的日常花销比女生稍大。2013、2014、2015级学生的个人生态足迹平均值分别为0.44、0.41、0.40 hm2,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大学生的生态足迹是逐渐增长的,这主要与大学生对环境的熟悉度、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在学校的人际关系转变等不确定性因素相关,所以随着年级的上升带来的个人生态足迹增长是相对的。全校16个学院,本次调查学生分布在13个不同的学院,各个学院学生的个人生态足迹均值介于0.38~0.5 hm2之间,均值为0.43 hm2,根据院系分类,大部分学院学生的个人生态足迹差异较小,只有土建学院、艺术学院、机械学院3个院系学生的个人生态足迹略高,原因是这些院系学科设置方面与其他院系的区别较大,资源的占用相对多一些。根据消费水平,1000元以下、1000~1500元、1500~2000元、2000元以上4个档次学生的个人生态足迹均值依次为0.35、0.39、0.51、0.70 hm2,可见大学生个人生态足迹与消费水平呈正比。

表3 个人生态足迹归类

由表4可知,按照楼号从1号到13号公寓楼(陕西理工大学南校区没有11号学生公寓楼,12号公寓为教师公寓),大学生个人生态足迹均值分别为:0.45、0.50、0.42、0.40、0.40、0.40、0.50、0.37、0.46、0.40、0.40 hm2。男女生公寓的个人生态足迹略有差别,男生公寓的人均生态足迹为0.46 hm2,高于女生公寓的0.40 hm2,而相同性别的公寓之间生态足迹差别较小,尤其是女生公寓内部,这表明学校提供的相对一致住宿条件对大学生个人生态足迹差异的影响甚微,而性别则会影响到大学生个人生态足迹值。

表4 个人生态足迹分类

从陕西理工大学南校区各二级学院生态足迹5种组成成分的占比对照图(图1)中可以看出13个学院均是耕地占比最高(除土建学院为45.9%,其余学院均超过了50%);建筑用地各学院之间差异小,占比最低(介于0.1%~0.19%,接近于0,故图中无明显指示);占比第二的均是水域,其中土建学院最高,达33.51%,电气学院最低,为14.97%;13个学院的碳足迹比例介于11.37%~17.22%,差异较小;各学院草地占比差异较明显,其中物电学院占比最高,为14.58%,外语学院最低,为2.05%。

图1 陕西理工大学各学院生态足迹组成比例对照

虽然各学院大学生的生态足迹差异较小(表3),但各学院之间生态足迹组分占比却有一定差异。整体上陕西理工大学南校区学生日常生活消费中食品支出总额较大,因此耕地和水域占生态足迹比例较高。与其他学院相比,土建学院的耕地占比最低,而水域占比最高,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样本数量偏少,不能真实地反映土建学院总体生态足迹占比情况,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在草地的利用中物电学院占比最高为15%,最低的是外语学院为2%。学生对草地的利用主要是牛羊肉奶制品的食用,物电学院男生人数居多,外语学院女生人数居多,男女生在食物消费结构上有所不同,一般男生偏爱肉食,而女士偏爱素食,所以造成两个学院在草地生态足迹占比上的差异。南校区大学生平均建筑用地占比为0.14%(表1),且各学院学生建筑用地占比差别甚微,这主要是学生所住的学校公寓楼不是完全按院系区分,同一栋楼内有多个学院多个专业的学生,且总体上各公寓楼住宿条件相似。另外,分发到各学院调查问卷的数量有较大差别(表3),且没有依照各学院学生总人数、男女生的比例更加科学、合理分配问卷数量,这些因素对各学院生态足迹组分比例造成了一定影响。

2.4 个人碳足迹分析

陕西理工大学南校区学生个人年碳足迹统计如表5所示。从表中可知:南校区学生个人年碳足迹在0.14~0.26 t之间,均值为0.20 t;各组成部分平均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食物58.89%、日常用品26.76%、饮品8.45%、直接能源6.30%、废弃物1.22%。由此可知南校区学生个人碳足迹主要由食物和日常用品构成,二者合计占比85.65%,其中食物平均占比达58.89%,这是因为学生缺少收入来源,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给的生活费,用于维持在校的日常生活,可随意支配的金额有限,所以食物和日常用品的占比较大。废弃物所占比例最小,仅1.22%,这与学生的生活方式有关,此外WWF在统计废弃物时是按照袋数及类型统计,而学生除在宿舍外其余场所(如食堂、图书管、教室等等)丢弃的废弃物均有学校保洁人员打扫,这部分学生个人难以量化,一定程度上造成废弃物的统计值偏低。生活习惯及经济状况影响下学生在饮料、酒水等方面的消费较少,因而饮品在碳足迹的占比不到9%。学校统一的住宿条件(限电、无供暖、无空调等)使得学生对直接能源的利用较少,在碳足迹中的占比为6.30%。

表5 陕西理工大学南校区学生个人年碳足迹统计表

3 结 论

本文以陕西理工大学南校区在校本科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其个人的日常消费行为以及对资源的占用情况等数据,运用WWF提供的生态足迹计算器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测算,得到大学生个人生态足迹与碳足迹,进而分析和探讨个人生态足迹与碳足迹的组分和影响因素。本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陕西理工大学南校区学生的个人生态足迹介于0.30~0.70 hm2,均值为0.41 hm2,显著低于我国人均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各组分平均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耕地55.40%、水域21.33%、碳足迹14.75%、草地7.68%、建筑用地0.14%;个人碳足迹在0.14~0.26 t之间,平均值为0.20 t,主要由食物和日常用品构成,二者合计占比85.65%。

(2)与国内经济较发达地区高校相比,南校区大学生的生态足迹明显偏低,而与地理区位、经济状况较相似地区的高校生态足迹无显著差异,这主要与高校所在城市的消费水平、生源家庭经济状况、学校有关学生食宿等的管理有关。但国内高校生态足迹组成普遍表现为能源和食物生态足迹在总生态足迹中所占比例较高。

(3)在影响个人生态足迹的因素中,院系、年级、宿舍楼等因素对个人生态足迹影响较小,这与在校大学生生活的环境相对一致有很大的关系;性别对个人生态足迹有一定影响,表现为男生生态足迹略高于女生的;月消费水平对个人生态足迹的影响明显,个人月消费水平越高,生态足迹也越大。

[ 参 考 文 献 ]

[1] Rees W E.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what urban economics leaves out[J].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1992,4(2):121-130.

[2] Wackernagel M,Rees W.Our Ecological Footprint:Reducing Human Impaction the Earth[M].Gabriola Island:New Society Publishers,1996:9-12.

[3]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J].生态经济,2000,16(1):8-10.

[4]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等.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J].地理学报,2001,56(5):599-610.

[5] 陈东景,徐中民.生态足迹理论在我国干旱区的应用与探讨——以新疆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1,24(4):305-309.

[6] 王书华,毛汉英,王忠静.生态足迹研究的国内外近期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6):776-781.

[7] 王书华,王忠静.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山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定量评估——以贵州镇远县为例[J].山地学报,2003,21(3):324-330.

[8] 王书华,张义丰,王忠静,等.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城郊经济协调评估——以河北省新乐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1):78-82.

[9] 李定邦,金艳.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家庭资源消费可持续性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2):39-44.

[10] 尚海洋,马忠,焦文献,等.甘肃省城镇不同收入水平群体家庭生态足迹计算[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3):408-416.

[11] 窦蕾.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12] 徐坡.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陕西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2):135-138.

[13] 李明明,丁忠义,牟守国,等.徐州市主城区个人生态足迹空间变异性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4):594-603.

[14] 陈帅.沙河市城郊农村居民生态足迹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6.

[15] 蔡静珊,常美丽,陈伟琪.基于问卷调查的个人生态足迹测算及分析——以厦门大学在读学生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6):125-128.

[16] 蒋莉,陈治谏,沈光菊.兰州大学(盘旋路校区)2003年生态足迹调查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2):83-85.

[17] 姜倩倩,迟美玲,周燕,等.大学校园的生态足迹探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8):138-141.

[18] 姚争,冯长春,俊杰.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低碳校园——以北京大学生态足迹为例[J].资源科学,2011,33(6):149-156.

[19] 王菲凤,陈妃.福州大学城校园生态足迹和生态效率实证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4(5):84-89.

[20] 秦小苏,罗莎,刘峻翰,等.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绿色校园建设研究——以四川文理学院莲湖区为例[J].四川建材,2016,42(10):54-63.

[21] 世界自然基金会. 生态足迹计算器[CP/OL].[2017-09-15]. http: / /www. wwfchina. org /site /2013 /overshoot /footprint. php.

[22]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地球生命力报告·中国2015[R/OL].(2015-11-12)[2017-10-01].http://www.wwfchina.org/content/press/publication/2015.

[23] 顾晓薇,李广军,王青,等.高等教育的生态效率——大学校园生态足迹[J].生态经济学报,2004,2(2):115-122.

猜你喜欢

理工大学足迹陕西
昆明理工大学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成长足迹
足迹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