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羊口疮治疗和预防

2018-06-19程莲李桂森

四川畜牧兽医 2018年6期
关键词:黄汤口疮水泡

程莲,李桂森

(1.四川省畜牧总站,四川 成都 610041;2.成都金羊羊科技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58)

羊口疮又称羊传染性脓疱、口炎、口膜炎、烂嘴病等,是由传染性脓疱病毒引起的,多发于绵羊和山羊,并主要危害羔羊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羊感染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嘴唇、鼻孔周围出现脓疱和丘疹,其溃烂后形成厚厚的疣状痂。本病多发于3~6月龄的羔羊,患病羔羊病死率较高。

羊 VA、VB2、VB5或 VC 缺乏,锌缺乏,汞、铅中毒,以及食用霉变饲料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口腔黏膜损伤时,本病易发。病羊口腔疼痛,无法进食,进而导致营养不良,机体免疫力低下,继发感染其他疾病。

1 临床症状

羊口疮临床上可分为溃疡性口疮、水泡性口疮和卡他性口疮等。

溃疡性口疮以口黏膜出现坏死和溃疡为特征,患羊主要表现为齿龈肿胀、出血、坏死,有溃疡,口腔特别臭,严重时其牙齿松动或脱落,常发生败血症,病羊脱水,腹泻,衰竭而亡,溃疡性口疮死亡率一般在90%左右。

水泡性口疮的特征是患羊口腔黏膜下层有透明的浆液性水泡。病羊口黏膜有散在或密集的水泡,一般3d左右水泡溃烂,露出鲜红的糜烂面。病羊减食,体温升高,一般6d左右痊愈。水泡性口疮死亡率一般在10%左右。

卡他性口疮患羊最初口干,口腔黏膜敏感,采食、咀嚼缓慢,轻症羊口黏膜充血,舌苔灰白,时吐草团或吐奶,重症羊唇、齿龈、腭部黏膜充血、肿胀,甚至糜烂。

2 治疗

2.1 治疗试验 某羊场的羔羊于引入10d发生口疮,病初其上下唇结合部,齿龈、腭部红肿,流涎,继而口角、上唇出现散在的小红斑,红斑迅速变为结节,并发展成水泡和脓疱。选取30只病程一致的羔羊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治疗方案如下:

第一组常规治疗,用阿莫西林消炎抗菌及抗继发感染,用鱼腥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抗炎,一日一次,连用3d。

第二组用阿莫西林消炎抗菌及抗继发感染,用鱼腥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抗炎,一日一次,连用3 d,同时用冰硼散(冰片15 g、硼砂150 g、芒硝20 g和大黄15 g混合研末)撒于口腔黏膜溃烂处,一日2次,连用3d。

第三组用三黄汤(大黄9g、黄连9g、黄芩9g、石膏 20g、茯苓皮 6 g、大腹皮 6 g、板蓝根 12 g、大青叶12g、栀子10g和甘草6g)煎水1000mL,每只羊每日灌服3次,一次10mL,同时将冰硼散撒于口腔黏膜溃烂处。

试验表明山羊口服中药三黄汤,配合冰硼散撒于患部对口疮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2 预防试验 将40只同期出生的羔羊均分为疫苗主动免疫预防组和康复血清被动免疫预防组。

疫苗组20只羔羊来自分娩前30d唇部肌内注射过2mL羊口疮灭活疫苗的母羊,羔羊10日龄时唇部肌内注射相同疫苗0.5mL。康复血清组20只羔羊的母羊产前未作羊口疮灭活疫苗免疫,羔羊10日龄时采用羊口疮康复羊的血清,按每千克体重口唇部肌内注射0.2mL,间隔21d后,加倍量重复注射。

羊饲养温度在15℃左右,羔羊睡卧的地方有自制保温箱,保温箱底部安装电热板。

试验结果表明康复羊血清对山羊口疮的保护效果优于灭活疫苗免疫。

3 小结

羊口疮是山羊的一种常见传染性疾病。该病宜早发现,早治疗,早期以清洗患部、消炎、收敛为治疗原则。中后期病羊经过一段时间的抗菌消炎和辅助治疗也可治愈。

三黄汤是由黄连、黄芩、大黄及其他中药组成的,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三黄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有抑制作用。有试验验证三黄汤也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三组治疗对比试验显示三黄汤对羊口疮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治愈率达90%,且对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注射疫苗是预防该病的主要方法,虽有灭活疫苗或弱毒疫苗用于羊口疮的防制,但其预防效果较不理想。有研究认为羊口疮高免血清治疗和预防羊口疮的效果较显著。本次疫苗免疫预防组和康复血清预防组的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康复血清预防组对羔羊的保护率远高于疫苗免疫预防组。

生产中,畜禽疾病的发生往往与饲养管理条件、畜禽自身的免疫力等有关,因此防控羊口疮首先应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饲养场所清洁,供给羊均衡营养,并避免羊串舍,以防本病传染。

猜你喜欢

黄汤口疮水泡
当归六黄汤治疗假体周围骨折术后低热疑似感染1例
羊口疮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断和防控
羊口疮治疗方法
水泡
The world is the youngest backpacker Wenwen’s kindergarten
艾草水泡脚改善肺功能
当归六黄汤 传承七百年
抽掉梯子
三黄汤合当归六黄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合并肺炎1例
百合地黄汤合酸枣仁汤加味治疗老年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