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教育多元学习方式互补性探索与思考

2018-06-15宋亦芳

职教论坛 2018年3期
关键词:互补性组合社区教育

摘 要:社区教育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推动了学习方式的不断更新与拓展,形成了课堂学习、活动学习、团队学习、体验学习、数字化学习等多元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各具特点,在社区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将它们有效组合可形成很好的互补性。所谓社区教育多元学习方式的互补性,是指多种学习方式在学习中配合、交替、重复运用的程度。为此,可以将课堂学习与数字化学习组合,活动学习与团队学习组合,体验学习与课堂学习、数字化学习组合等等,从而满足市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进一步提高社区教育的效果。为适应多元学习方式的互补,需要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支持服务,并重点关注三个变化,即支持服务主体,从系统内到系统外的变化;支持服务内容,从单一性到复合性的变化;支持服务能力,从简单型到技术型的变化。

关键词:社区教育;多元学习方式;组合;互补性

作者简介:宋亦芳(1959-),男,广东蕉岭人,上海开放大学航空运输学院、上海市长宁区社区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授,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及教育技术。

基金项目:2017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学习方式的社区教育支持服务研究”(编号:C17055),主持人:丁海珍。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03-0101-07

社区教育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推动了学习方式从一般传统的课堂学习向多样化形式拓展,形成了源于社区的、广受欢迎的多元学习方式,有效地满足了市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学习方式转变的总体趋势是从单一的学习方式走向多元并存的学习方式。”[1]为此,《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把“创新社区教育形式”作为社区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要“在组织课堂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才艺展示、参观游学、读书沙龙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活动,探索团队学习、体验学习、远程学习等模式。”然而,为充分提升学习效果,我们不仅要强化各类学习方式的内涵,更要加强这些学习方式的有效融合,充分发挥整体效应,并优化多元学习方式的互补性。所谓社区教育多元学习方式的互补性,是指多种学习方式在学习中配合、交替、重复运用的程度,涵义包括:一是强调不同学习环境、学习形式、学习资源的有效组合;二是强调不同学习方式特点和优势在作用上的相互支撑、功能上的互为补充;三是强调社区学习支持服务具有整体性、灵活性等特点。

一、特点分析:多元学习方式互补的基础

社区教育课程最初与社区活动有密切关系,很多文化、体育、艺术等活动在社区的持续开展,逐渐演变成社区教育的教学活动,其学习方式多种多样并不断拓展,所谓社区教育学习方式其实就是这些教学活动的具体形式。本研究依据社区教育发展现状,通过大量梳理,将学习方式及其特点归为五类。

(一)课堂学习——组织性、系统性

课堂学习是学习者依托办学机构,在教师指导下以课程为载体参与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包括有组织、有计划的各类课程学习、专门组织的讲座学习等等,是当前社区教育的基本学习方式。为确保课堂学习有序开展,全国各地加强社区学校能力提升,开展特色课程建设,推进课程资源开发,整合社区各类资源开设学习讲堂等,进一步稳固了社区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学习主要特点是组织性和系统性等,即具有比较完善的学习组织架构和学习课程体系。

近年来,上海市为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积极制定管理规程和课程标准,先后开展了社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内涵建设工作,制定了《上海市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标准》,开展了社区教育课程分类标准研究工作,社区教育课程学习按照统一教材、统一计划、统一师资培训和统一教务管理的要求进行。上海市长宁区自2010年起,用5年时间开展了社区教育教学(学习)点规范化建设,加强学习点教学规范,实现了185个教学点规范化达标全覆盖,并开展睦邻学习点试点工作,较好地解决了市民课堂学习“最后一公里”问题。2016年,浙江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也出台了《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建设标准(试行)》,对课程建设的各个相关要素进行了规范,为后续课程建设作了顶层设计。

全国社区教育各类讲堂也是课堂学习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近年来“最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评选结果来看,就有太原市全民终身学习“天天课堂”、杭州市“市民大学堂”、武汉市青山区“家长学校名家讲堂”、长沙市芙蓉区“草根讲堂”、成都市“最成都·市民课堂”、北京市“故宫讲坛”、天津市“蓝色梦想”职工讲堂、济南市历下区“百课千讲”民生公益大课堂等。其中,成都市“最成都·市民课堂”以最受市民欢迎、最具成都特色、最体现主流文化倡导的引领,通过全市各级社区教育平台实体教学,在全市范围内蓬勃开展,2015年以来,通过制定《“最成都·市民课堂”公益课程实施指南》,每年均开设公益课程1000门以上,社区居民年参与人次高达300万,实现了传承特色文化、提升居民素养、提高居民幸福感的目标。

(二)活动学习——灵活性、有乐性

活动学习是学习者依托社区各种活动载体参与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也就是将社区活动变社区学习的过程,包括社区开展的文体、科普、艺术、旅游等活动,各种节日大型主题活动,终身学习活动周、市民学习节、读书节等等,市民通过活动收获了学习的体验,基于活动开展学习也是社区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活动学习以其灵活性、有乐性等特点,方便市民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给市民带来了学习乐趣,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通过活动学习,市民群众的知晓度、参与度不断提高,学习意识与学习热情得到空前激发。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引导各个社区从居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开辟针对性较强的文化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积极创建活动学习品牌。定王台街道的“孝文化”、火星街道的“妈妈学堂”,湘湖管理局的“校园文化进社区”构筑了文化为媒、读书为本的社区文化氛围,提高了居民文化素养和生活质量;荷花园街道的“全民健身示范街”、文艺路街道的“巧娘”工作室、马王堆街道的合唱團、东屯渡街道的健身队、马坡岭街道的电影进社区等各类教育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全区“一街一品、一街多品”的培训模式已日具雏形,形成了文化活动与社区学习高度融合的格局。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创立了巴蜀古今家居游学活动项目,将香迪红馆、中国古家具博物馆、书画艺术馆、美术馆、微型精品博物馆、工艺美术大师创作室等博物馆,通过“游、学、做、品”让市民亲身体验巴蜀古今家居文化魅力,观摩香迪红馆的“香道”“花道”“茶道”,充分感受家居文化的浓厚氛围。新都在游学项目上,从线路打造、资源整合途径和方法、推广策略和步骤、成效和影响等方面下功夫,新都巴蜀古今家居游学结合地方产业优势,把特色产业与旅游、教育有机结合,改变了市民学习的方式,丰富了市民学习的内容,有力助推了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游学“通过整合地方资源、挖掘教育元素、开展流程设计、创新宣传推广,创新了市民学习方式”[2]。

(三)团队学习——自主性、协作性

团队学习也被称为群体学习,是学习者依托团队这一载体开展集体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包括民间社团学习、学习圈学习、睦邻点学习、市民读书会学习等等。有学者认为,“团队学习是发展团队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的过程,它建立在发展共同愿景和自我超越的基础之上。”[3]目前,越来越多的学习者认同社区学习团队这样的学习组织,并积极加入其中,而且团队活动越来越活跃,极大地丰富了社区教育的学习形式和内容,有力地助力了社区教育的发展。团队学习具有自主性、协作性等特点,强调团队自发建立、自愿参加、自我管理,以及学习者之间团结与合作的精神,能充分发挥学习型组织在氛围营造、提供平台、激励互助方面的积极作用,影响并带动了社会上更多群体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社区教育学院,多年来坚持开展“市民自主学习群体”建设,建立了“市民自主学习群体”项目组,形成了19个“市民自主学习群体”的学群领袖。他们强调,学习群体的学习动机是自主、自愿参加,学习方式是共同学习,沟通方式是情感交流。同时,学习群体与社区教育联合起来,更多是学习与相互学习,服务和相互服务,拓展和壮大队伍,内在的提升和外在的影响,互助与自愿服务的形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青羊社区教育学院还加强专业化指导,为各学群搭建成果展示平台,使学群获得了自主式、内生性的发展。

上海市崇明区老年办和社区学院,为了帮助团队发展,成立了老年人学习团队联盟,成员单位达47个。多年来,联盟通过制定团队章程和规章制度、推广团队规范内部管理的先进经验等方法,帮助全区团队提高了管理水平。联盟通过示范引领,促进全区团队不断优化学习方法,采用自主学习法、及时复习法、分解学习法、讨论学习法、寓教于乐法等,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团队。同时,联盟指导老年人学习团队面向社区百姓,成为积极养老的乐园,并指导老年人学习团队参与社区建设,为社区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体验学习——实践性、参与性

体验学习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认识到某些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4]。体验学习注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或活动,让他们在人际互动中充分参与学习过程,获得个人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并交流和分享学习结果,通过反思获得个人的新知识和新能力。体验学习具有实践性、参与性等特点,即强调学习者在“做中学”“做中悟”,强调学习者在参与学习中的感受程度,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终身学习理念。

近年来,上海市率先进行了体验学习尝试,组建了8个“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即红色文化、科普教育、文化艺术、智慧生活、海派文化、服饰文化、陶艺创作和创意手工市民体验基地。“红色文化”体验基地由陈云纪念馆承办,以“一馆多点”开拓基地体验项目,馆内馆外联动,构建红色文化系列体验活动;“科普教育”下设上海科技馆、上海公安博物馆、上海纺织博物馆、上海市禁毒科普教育馆等10个著名的科普场馆,专设市民学习DIY体验角;“文化艺术”体验基地由中华艺术宫等6个场馆和两个中心组成,其中的戏曲中心下辖上海京剧院等6个剧团。这些体验基地都是上海最有特色的人文资源,也是对市民非常有吸引力的学习资源。各基地在项目设计上呈现专业特色,为市民提供了全方位的体验学习内容。

体验学习也在很多基层社区生根落地。宁波市镇海招宝山街道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整合资源,精心开发和设计了一系列市民体验学习项目,有西点烘培、面点制作、陶艺制作、超轻粘土艺术、泥塑、茶艺、家庭厨艺、西餐制作等等,街道配备了体验学习的专业教师、齐全的设施设备、专用的制作教室,深受居民的青睐。截止2016年10月底,已累计体验学习达2000多人次。为积极推广体验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宁波市镇海招宝山街道还利用2016年第七届全民学习节暨终身学习周活动,推出了150个免费体验学习名额。体验学习先由老师现场讲解演示,然后由学员亲自动手体验。半天的体验学习,学员们意犹未尽,大家纷纷表示:“体验学习交关好(宁波当地话,“非常好”的意思),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亲手操作,既有趣又学得快,下次有机会再来学。”

(五)数字化学习——开放性、互动性

數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依托数字化学习资源,运用多样化的数字化学习手段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包括网络学习、移动学习、远程学习等各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学习活动。数字化学习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学习者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从而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同时,各种学习平台、学习资源通过整合,可以让学习者共同学习、讨论,共享学习成果和体验。在人类社会进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背景下,数字化学习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平台和资源建设来看,近年来我国各地取得了积极进展,海量的课程资源、丰富的学习项目、便利的互动平台,均对广大社区市民免费开放,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各类数字化学习。尤其是平台所开展的各项社区学习活动,吸引了更多市民参与注册学习,如“中国社区教育网”的“成果展示”和“推荐活动”,上海学习网的“网上读书活动”,“京学网”的“终身学习示范基地”,“天津终身学习网”的“兴趣社区”和“大讲堂”,“山东终身学习在线”的“培训超市”和“热门活动”,“浙江终身学习网”的“培训项目”,“江苏学习在线”的“培训专题”和“风采展播”等,都获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互补性组合社区教育
中澳农产品贸易的竞争与互补
中泰双边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及政策建议
现阶段市场营销组合及影响因素研究
球类材料的合理利用与组合
中印商品贸易结构的互补性实证研究
数字化阅读:社区教育的创新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启示
论高等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互动合作
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的对策分析